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学科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中心静脉导管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萌 白艳 +3 位作者 李雪莲 咸冬梅 徐灿丽 赫嵘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2期68-72,共5页
目的比较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在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 目的比较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在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肝切除术的7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置静脉导管的方式将其分为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36例)和CVC组(34例)。分析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次数、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耐高压注射型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中位数:14 d vs 7 d;z=-4.983,P<0.001),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1%(11/36)vs 41%(14/34);χ^(2)=0.859,P=0.354]。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炎(5例),而在B组中未观察到静脉炎的发生(χ^(2)=3.207,P=0.073)。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中无患者因无法耐受而要求拔除导管,CVC组中有6例(17.6%)患者因自觉不适而要求提前拔除CVC导管(χ^(2)=6.948,P=0.008),提示耐高压注射型PICC组耐受性显著好于CVC组。导管留置时间为耐高压注射型PICC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93,95%CI:1.052~1.846,P=0.021)。结论对于肝切除术后的肝细胞癌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耐高压注射型PICC优于C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切除术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辅助治疗晚期肝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丁振昊 蒋力 +1 位作者 张珂 黄容海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15期1496-149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辅助治疗晚期肝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治疗的72例晚期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术(LRFA)辅助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辅助治疗晚期肝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治疗的72例晚期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术(LRFA)辅助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6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机体内的各项体液免疫指标(血清中的Ig A、Ig G及Ig M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Ig A、Ig G及Ig M浓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观察组Ig A、Ig G及Ig M浓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机体内的各项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及N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CD3^+、CD4^+、CD4^+/CD8^+及NK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CD8^+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及NK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CD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3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晚期肝癌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采取超声引导下LRFA辅助治疗具有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抗肿瘤能力及减少预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肝癌 腹腔镜射频消融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下载PDF
肝移植患者肠内免疫营养的临床观察(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德芳 张珂 +1 位作者 郎韧 赵利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5873-5878,共6页
背景:免疫营养可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短半衰期蛋白质合成,调节局部及全身细胞因子的产生,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术后的免疫抑制起正向调节作用。营养治疗能够明显加强肝移植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但对肠内免疫... 背景:免疫营养可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短半衰期蛋白质合成,调节局部及全身细胞因子的产生,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术后的免疫抑制起正向调节作用。营养治疗能够明显加强肝移植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但对肠内免疫营养在肝移植的应用效果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免疫肠内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肝移植患者按营养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监测移植前、移植后对肝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排斥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免疫肠内营养组移植前1d的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均显著高于营养治疗前。移植前1d免疫肠内营养组CD3+CD4+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5),普通肠内营养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状态比免疫肠内营养组推迟1周,移植后1~28d免疫肠内营养组IgA均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5),两组均未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证实,疫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肝细胞合成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显著优于普通肠内营养治疗,免疫肠内营养对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免疫营养 围手术期 肝脏移植 器官移植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对腹部外科相关疾病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刘鹏 张珂 蒋力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1期52-56,共5页
C反应蛋白作为经典的急性反应蛋白,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白蛋白既可以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也能体现疾病所导致的机体消耗程度。目前,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已被证实在腹部外科多种疾病,如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以及... C反应蛋白作为经典的急性反应蛋白,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白蛋白既可以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也能体现疾病所导致的机体消耗程度。目前,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已被证实在腹部外科多种疾病,如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以及各类腹部肿瘤的预后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预测价值。该指标相较于单独检测C反应蛋白或白蛋白有着更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同时又具有廉价、早期、可连续性检测等特点,相比其他的预后评分,可以为疾病诊治及后续治疗提供更及时的指导,其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有效的预后指标。本文就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对腹部外科相关疾病预后价值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质 血清白蛋白 腹部肿瘤 肝细胞 结直肠肿瘤 炎症性肠病 急性胰腺炎
原文传递
基于PSM分析腹腔镜肝切除联合Hassab术治疗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肝癌疗效
5
作者 赫嵘 贾哲 +3 位作者 张珂 李代京 张萌 蒋力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76-383,共8页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探讨腹腔镜肝切除联合Hassab术治疗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原发性肝癌(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肝切除联合Hassab术治疗的82例合并门静脉...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探讨腹腔镜肝切除联合Hassab术治疗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原发性肝癌(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肝切除联合Hassab术治疗的82例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62例,女20例;年龄22~70岁,中位年龄5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组,36例)和开腹手术组(开腹组,46例)。采用PSM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1∶1匹配,最终两组各入选2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预后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腹腔镜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3)、4(3)、11(6)d,明显低于开腹组的5(1)、5(1)、16(9)d(Z=-4.162,-3.682,-3.785;P<0.05)。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8%(12/25),明显低于开腹组的76%(19/25)(χ^(2)=4.160,P<0.05)。腹腔镜组以Ⅰ级并发症为主,开腹组以Ⅱ、Ⅲ级并发症为主(P=0.007);腹腔镜组腹腔积液发生率为24%(6/25),明显低于开腹组的52%(13/25)(χ^(2)=4.160,P<0.05)。腹腔镜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0%、64.4%和59.0%,开腹组相应为88.0%、75.3%和57.0%;腹腔镜组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7%、86.3%、79.1%,开腹组相应为100%、89.8%、80.9%;两组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0.044;P>0.05)。结论对于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肝癌患者,在详细的肝功能评估基础上,采用腹腔镜肝切除联合Hassab术是安全和有效的。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联合Hassab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原发性肝癌 高血压 门静脉 腹腔镜 肝切除术 Hassab术 倾向性评分匹配
原文传递
直接性肝内门腔分流术在布加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何福亮 王磊 +9 位作者 赵洪伟 岳振东 王宇 张珂 齐瑞兆 张月宁 欧晓娟 尤红 贾继东 刘福全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探讨直接性肝内门腔分流术(DIPS)治疗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1日于北京世纪坛医院介入治疗科、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及北京地坛医院普通外科接受DIPS治疗的BCS患者临... 目的探讨直接性肝内门腔分流术(DIPS)治疗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1日于北京世纪坛医院介入治疗科、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及北京地坛医院普通外科接受DIPS治疗的BCS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病史、体征如腹胀、腹水、肝脏肿大、肝性脑病等以及围手术期生化检验指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生化指标及门静脉压力梯度。术后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分流道通畅情况、有无肝脏肿瘤及生存状况。结果共纳入67例BCS患者,男性45例,女性22例,年龄(38.12±23.22)岁。患者BCS分型包括肝静脉型65例,其中肝静脉广泛性阻塞型62例、肝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3例;肝静脉下腔静脉混合型2例。67例患者均成功行DIPS,共置入支架93枚,其中43例患者术中行胃冠状静脉栓塞术,2例混合型BCS患者同期行下腔静脉支架术,无严重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门静脉压力梯度由术前(22.17±9.16)mmHg(1 mmHg=0.133 kPa)降至术后(9.87±4.7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者腹胀均缓解,术后3个月腹水均消退,肝脏淤血肿大明显缓解。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患者谷丙转氨酶由(65.28±27.75)U/L降至(28.43±13.46)U/L,谷草转氨酶由(68.75±29.23)U/L降至(26.92±13.33)U/L,总胆红素由(175.31±80.48)μmol/L降至(45.08±26.54)μmol/L,直接胆红素由(127.55±44.65)μmol/L降至(35.12±10.77)μmol/L,白蛋白由(31.56±7.22)g/L升至(44.18±11.3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5例(7.46%)出现分流道狭窄并行分流道扩张,2例(2.99%)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例(5.97%)腹水复发,2例(2.99%)出现肝性脑病,无患者出现肝恶性肿瘤,无患者死亡。结论通过合理选择适应证应用DIPS术治疗BCS患者可迅速降低门静脉压力,缓解肝淤血,恢复肝脏形态及功能,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BUDD-CHIARI综合征 直接性肝内门腔分流术 肝功能 预后
原文传递
脾切断流术后不同血小板水平开始抗凝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宝亮 黄容海 蒋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29-532,共4页
目的研究脾切断流术后不同血小板水平开始抗凝治疗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接受脾切断流术的患者125例,患者术后均常规抗凝治疗,其中血小板>... 目的研究脾切断流术后不同血小板水平开始抗凝治疗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接受脾切断流术的患者125例,患者术后均常规抗凝治疗,其中血小板>100×10^(9)/L开始抗凝的患者85例为实验组,血小板>300×10^(9)/L开始抗凝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以术后1个月内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25例患者中男性91例,女性34例,年龄20~5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血小板水平、术前脾静脉及门静脉宽度、术前凝血功能、术前Child分级、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手术时间、术前出血次数、术前静脉血流速度、术后1周和2周时的凝血功能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5例患者术前均未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术后1个月内血栓发生率为39.2%(49/125),其中实验组血栓发生率为32.9%(28/85),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52.5%(21/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6,P=0.037)。实验组出血率4.7%(4/85),对照组5.0%(2/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断流术后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早期开始抗凝(血小板>100×10^(9)/L)无明显增加术后出血风险,但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脾切断流术 抗凝治疗 门静脉系统血栓
原文传递
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丹璞 马刚 +5 位作者 宋从浩 李勤涛 李宝亮 张珂 黄容海 蒋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胰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体尾切除术的2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192例,年龄(51.01±13.65)岁。对... 目的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胰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体尾切除术的2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192例,年龄(51.01±13.65)岁。对可能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特点、术前空腹血糖、血生化、肝功能和手术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81例行胰体尾切除的患者中无胰瘘/生化漏245例(87.2%),有临床意义的胰瘘(B/C级)36例(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因素有BMI、术前空腹血糖、是否结扎主胰管(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 kg/m^(2)(OR=2.354,95%CI:1.137~4.873,P<0.05)、未结扎主胰管(OR=4.067,95%CI:1.191~13.885,P<0.05)。结论BMI较高者可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的风险,手术过程中结扎主胰管可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瘘 胰体尾切除术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