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立的民主尝试及其“泰式民主” 被引量:5
1
作者 任一雄 《东南亚》 2001年第3期13-19,共7页
关键词 泰国 1957-1963年 政治 政治理论 政治实践 沙立 民主
下载PDF
百岁存劲节 千载慕高风——读《马寅初传》
2
作者 陈玉龙 《中国图书评论》 1987年第1期59-63,共5页
案头放着北京出版社新出版的一本新书《马寅初传》,作者是杨勋、徐汤莘、朱正直三人。现在正当农历十月“小阳春’时节,小院内几株修竹,枝叶婆娑,迎风摇曳。展读之余,浮想联翩,喜不自胜。那充实的内容,珍贵的照片,苍劲凝重的题字,朴素... 案头放着北京出版社新出版的一本新书《马寅初传》,作者是杨勋、徐汤莘、朱正直三人。现在正当农历十月“小阳春’时节,小院内几株修竹,枝叶婆娑,迎风摇曳。展读之余,浮想联翩,喜不自胜。那充实的内容,珍贵的照片,苍劲凝重的题字,朴素雅致的封面,使我爱不释手。这是一本闪烁着真理之光的书。这是一本宣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走黑暗的书。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坚强的民主斗士、我国人口理论的先驱、北京大学前名誉校长。他生于十九世纪末叶、卒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位跨世纪的卓越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寅初 八十年代 北京大学 新出版 二十年 校长 出版社 北大精神 学生时代 祖国
下载PDF
两年来的读书报告——经堂课程改良的初步成功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克礼 《中国穆斯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3-25,共3页
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陈克礼先生于1957年以前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任教。生前曾翻译、写作了不少伊斯兰经籍和著作,约有53种、近千万字之多。陈氏此文写于1948年12月,谈他读书学习、接受教育的心得体会和... 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陈克礼先生于1957年以前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任教。生前曾翻译、写作了不少伊斯兰经籍和著作,约有53种、近千万字之多。陈氏此文写于1948年12月,谈他读书学习、接受教育的心得体会和对改良经堂教育、兴办新式伊斯兰经学院教育的认识与看法,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论述,现刊载于下,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伊斯兰教 课程 经堂教育 穆斯林学者 语言文学
下载PDF
梅呾利耶与弥勒 被引量:5
4
作者 季羡林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25-133,共9页
弥勒是佛教的未来佛,在印度、中亚与中国等地的佛教神坛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对汉译佛典中弥勒与梅(口旦)利耶这两个译名所本的文字及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了缜密的考证。作者指出,对弥勒的研究,实际涉及印度佛教是通过什么渠道经过... 弥勒是佛教的未来佛,在印度、中亚与中国等地的佛教神坛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对汉译佛典中弥勒与梅(口旦)利耶这两个译名所本的文字及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了缜密的考证。作者指出,对弥勒的研究,实际涉及印度佛教是通过什么渠道经过什么媒介传入中国的。本文的目的不是全面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重点探讨弥勒这一名称的起源以及如何传入中目的问题。作者认为,"弥勒"一名不是来自梵文,而是未自吐火罗文。在中国后汉、三国时最早的译经中出现的就是"弥勒",而不是"梅(口旦)利耶",足征佛教传入最初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新疆一带古代少数民族的媒介。这个结论对于研究印度和中国的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 吐火罗文 汉译佛典 吐火罗语 中印文化交流 梵文 独立发展 三国时期 后汉 佛教史
原文传递
我和佛教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季羡林 《文史知识》 1986年第10期13-17,共5页
我接触到佛教研究,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1935年,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算是我研究佛教的滥觞。从那以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的年代里,不管我的研究对象'杂'到什么程度,我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舍... 我接触到佛教研究,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1935年,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算是我研究佛教的滥觞。从那以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的年代里,不管我的研究对象'杂'到什么程度,我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舍,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始终没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火罗文 巴利文 哥廷根 印度佛教 佛教教义 问过 语言研究者 十年 人类社会 赵复三
原文传递
唐太宗与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术传入中国问题(上) 被引量:1
6
作者 季羡林 《文献》 1988年第2期3-21,共19页
小引我国唐代用蔗浆制糖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从全世界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技术比较后进的总是要向比较先进的学习,即使在某一些方面有一点先进之处,也能诱人学习。这是一个规律。在公元七世纪,相当于中国的初唐,印度制糖术... 小引我国唐代用蔗浆制糖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从全世界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技术比较后进的总是要向比较先进的学习,即使在某一些方面有一点先进之处,也能诱人学习。这是一个规律。在公元七世纪,相当于中国的初唐,印度制糖术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制糖 高僧传 唐代 唐太宗 唐西域 册府元龟 天竺 新唐书 道德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