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經注疏合刻早期進程蠡測——以題名更易和内容構成爲中心
1
作者 顧永新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9-104,共46页
對於正經注疏合刻進程的循常認知是經注本和單疏本原本各自别行,至南宋先後有注疏合刻本——八行本、十行本出。事實上,注疏合刻的進程恐非如此簡單化。本文根據傳世版本實物及相關文獻著録,通過對八行本和十行本兩個系統的整合研究,尤... 對於正經注疏合刻進程的循常認知是經注本和單疏本原本各自别行,至南宋先後有注疏合刻本——八行本、十行本出。事實上,注疏合刻的進程恐非如此簡單化。本文根據傳世版本實物及相關文獻著録,通過對八行本和十行本兩個系統的整合研究,尤其是個性化的《周易》《尚書》《論語》《爾雅》四經注疏合刻本,着眼於注疏合刻本題名更易和内容構成兩個層面,全面探究注疏合刻的早期進程。早期注疏合刻本基本上都是由經注本(或經注附《釋文》本)和單疏本獨立構成的,由於卷次分合不同而造成内容的結構性變化,以及由於疏文所出位置及其内容分合不同而造成經、注、疏構成體式的變化,由此即可探求注疏合刻的豐富細節和演進軌迹。注疏合刻本題名計有"正義(疏)""兼義""注疏""注疏解經"等,題名不同往往卷次分合和經、注、疏構成體式以及附入《釋文》與否即有不同,進而形成不同的版本系統。總之,本文所呈現的、注疏合刻早期進程的諸多具體環節和細部特徵,足以説明其複雜性和多樣性超乎傳統認知,各經注疏合刻的時間、進度及其路徑容有不同,對於注疏合刻時間以及最早注疏合刻本的認定也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經注疏 注疏合刻本 八行本 十行本
下载PDF
拓片綴合的機會與風險——以河南博物館舊藏甲骨爲中心的檢視
2
作者 李宗焜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20年第1期-,共8页
甲骨文發現120年來,各方面的研究都有可觀成績,綴合即其中之一。自發現伊始,即有學者對甲骨殘片進行綴合,如王國維通過綴合,修正了《史記·殷本紀》的商王世系,就是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近年以來,甲骨綴合風氣更盛,甚至成爲甲骨研... 甲骨文發現120年來,各方面的研究都有可觀成績,綴合即其中之一。自發現伊始,即有學者對甲骨殘片進行綴合,如王國維通過綴合,修正了《史記·殷本紀》的商王世系,就是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近年以來,甲骨綴合風氣更盛,甚至成爲甲骨研究中成果最爲豐碩的一個領域。除了甲骨收藏者外,學者綴合甲骨只能利用拓片,這也是近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王 甲骨文 綴合 拓片 收藏者
下载PDF
“燕行录学”刍议 被引量:6
3
作者 漆永祥 《东疆学刊》 CSSCI 2019年第3期1-15,111,共16页
“燕行录学”即研究“燕行录”及相关问题的学问。“燕行录”是朝鲜半岛在高丽、朝鲜王朝时期出使中国的使臣所撰写的纪行录,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往来中国的闻见录。“燕行录”不仅有广义、狭义之分,还有共名与单名之别。在对“燕行录”称... “燕行录学”即研究“燕行录”及相关问题的学问。“燕行录”是朝鲜半岛在高丽、朝鲜王朝时期出使中国的使臣所撰写的纪行录,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往来中国的闻见录。“燕行录”不仅有广义、狭义之分,还有共名与单名之别。在对“燕行录”称名与概念,创作与编纂的历史分期,整理、辑佚、翻译与数据库建设,文献重复与抄袭,史料价值与真伪以及“燕行录”研究中应持有的态度与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梳理、考辨与论述之后,可以发现,国内建构“燕行录学”的条件已经成熟,所以应设立相应的研究学会,以指导与协调“燕行录”的研究。这一点对于我国的“燕行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行录 燕行录学 燕行使 整理与研究 治学方法
下载PDF
刘禹锡论《周易》九六之数及柳宗元驳难平议
4
作者 顾永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2-129,共8页
刘禹锡与董侹论《易》,董生引据僧一行、毕中和说,尝试通过筮法理论来揭示“由数立文”的“易”生成原理,指出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的实质是“举老而称”“尚变而称”。刘氏称此说为董生所从出之一行至毕中和学派首创,感慨系之。柳宗元的... 刘禹锡与董侹论《易》,董生引据僧一行、毕中和说,尝试通过筮法理论来揭示“由数立文”的“易”生成原理,指出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的实质是“举老而称”“尚变而称”。刘氏称此说为董生所从出之一行至毕中和学派首创,感慨系之。柳宗元的驳难即主要集中在这一点,认为刘氏所谓新奇的这个理论实际上承袭自韩康伯注和孔颖达疏,并非一行学派创见。韩注和孔疏只是略及成卦法,而从一行、毕中和直至董生、刘氏着重讨论变卦法,并与《左传》《国语》筮例相互印证,在《易》学史还是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柳宗元 《周易》 筮法 九六之数
下载PDF
淳熙小字本《春秋經傳集解》版本考 被引量:1
5
作者 顧永新 《中国经学》 2013年第1期131-151,共21页
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春秋左傳注疏校勘記》引述之“淳熙小字本”《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有南宋淳熙三年閩山阮仲猷種德堂牌記,實爲明覆宋刻本。筆者通過對中國大陸、臺灣和日本多家藏本的考察,探求相關文獻著録,比勘版式、行... 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春秋左傳注疏校勘記》引述之“淳熙小字本”《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有南宋淳熙三年閩山阮仲猷種德堂牌記,實爲明覆宋刻本。筆者通過對中國大陸、臺灣和日本多家藏本的考察,探求相關文獻著録,比勘版式、行款、字樣及異文,可以判知源出淳熙種德堂本的明代覆刻本有兩個系統:一本刻於中葉以前,如雲南大學圖書館藏本;一本刻於嘉靖中,如日本宫内廳書陵部藏本。兩本先後刊行,刻者或非一家,行款相同,版式相近,存在異文,二者之間並無直接的覆刻關係。前者刊刻質量較好,異文佳勝者較多;後者多保留種德堂牌記,有先印、後印之別,後印本經過修、補版或變換、剜改牌記。而真正的“淳熙小字本”恐已不存於天壤間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淳熙小字本 《春秋經傳集解》 明覆宋刻本
下载PDF
日系古鈔《周易》單疏本研究
6
作者 顧永新 《历史文献研究》 2020年第2期1-21,379-382,共25页
日本古代流傳的《周易》單疏本兼有唐寫本和宋刻本《周易正義》兩個源頭,見存鐮倉和室町時代古鈔單疏本究竟出於哪一系統,訖無定論。本文以敦煌唐寫本和南宋刻本《周易正義》爲參照系,根據經眼日系古鈔本及相關著録信息,通過文本校勘進... 日本古代流傳的《周易》單疏本兼有唐寫本和宋刻本《周易正義》兩個源頭,見存鐮倉和室町時代古鈔單疏本究竟出於哪一系統,訖無定論。本文以敦煌唐寫本和南宋刻本《周易正義》爲參照系,根據經眼日系古鈔本及相關著録信息,通過文本校勘進行研究。古鈔本卷次分合和内容構成悉同宋刻本,體式、行款亦約略相同。古鈔本疏文標示起止語及提示語、總括語同於宋刻本而不同於敦煌本,知其源出宋刻本系統,而非唐寫本系統。而通過分析校勘所得之異文,可以進一步確切地認定古鈔本的祖本是北宋刻單疏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系古鈔本 周易 單疏本 唐寫本 宋刻本
原文传递
經學文獻的目録學研究
7
作者 顧永新 《国学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285-321,共37页
歷代目録對於經學文獻的著録,恰是經學文獻産生和發展的歷史記録,往往和當時的學術、文化乃至意識形態和現實政治密切相關;反過來,通過對經學文獻的目録學研究,也可以洞悉經學史的發展脈絡和經學思想的演進軌迹。本文旨在透過經部... 歷代目録對於經學文獻的著録,恰是經學文獻産生和發展的歷史記録,往往和當時的學術、文化乃至意識形態和現實政治密切相關;反過來,通過對經學文獻的目録學研究,也可以洞悉經學史的發展脈絡和經學思想的演進軌迹。本文旨在透過經部類目的變化來探究經學思想嬗變的源流和經學文獻衍變的路徑,以及由此折射出來的政治走向、學術盛衰以及書籍數量的變化。而通過對歷代經學文獻的目録學研究,可推知經部始終保持着相對穩定的狀態,其主體内容以及以經爲單位來劃分類目的原則大體上並無改易。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和刻本《真山民詩集》的文獻價值
8
作者 王嵐 《版本目录学研究》 2010年第1期225-244,共20页
緣起2008年8月底,是我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為期一年的校際交流的最後時限。臨近結束那段時間,我不由地加緊了往返圖書館的頻率。早大給交換研究員安排的辦公室,坐落在國際會議場的四層,那是一幢與中央圖書館連體的建築,兩者之間的通道位於... 緣起2008年8月底,是我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為期一年的校際交流的最後時限。臨近結束那段時間,我不由地加緊了往返圖書館的頻率。早大給交換研究員安排的辦公室,坐落在國際會議場的四層,那是一幢與中央圖書館連體的建築,兩者之間的通道位於二樓。想從圖書館抱一大摞書回辦公室,只要從二樓坐上電梯即可,非常方便。適逢暑假,圖書館裹少了許多匆忙的腳步,顯得分外寧靜,徜徉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山民 五言 七言 日本早稻田 宋末 陳雲岫 李方叔 月晦日 中秋夜 九首
原文传递
真山民其人其集考
9
作者 王嵐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1年第1期134-149,共16页
真山民,宋遺民,入元隱居,事迹隱晦。今據諸書所載勾沉稽考,從姓名、世系、籍貫、生活時代及交遊、遊歷、著述、詩歌成就等方面,考察其人真實面目。進而對其《真山民詩集》一卷,收羅傳世衆本,目驗比勘,基本確定其版本源流可劃分爲一明潘... 真山民,宋遺民,入元隱居,事迹隱晦。今據諸書所載勾沉稽考,從姓名、世系、籍貫、生活時代及交遊、遊歷、著述、詩歌成就等方面,考察其人真實面目。進而對其《真山民詩集》一卷,收羅傳世衆本,目驗比勘,基本確定其版本源流可劃分爲一明潘刻本系統,收詩117—122首;二以源出元大德本之日本文化九年(1812)泉澤履齋校刻本爲代表的和刻本系統,收詩160—168首,從事宋詩整理與研究者當予以關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山民 宋遺民 真德秀後裔 真山民詩集 潘刻本系統和刻本系統
原文传递
《類編增廣黄先生大全文集》所收黄庭堅詩作考
10
作者 陳曉蘭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07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南宋乾道本《類編增廣黄先生大全文集》作爲宋刻孤本,在黄庭堅詩文校勘、輯佚和考據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本文將類編本中的詩、頌、贊、偈部分,從篇目、内容和文字等方面,與黄庭堅的通行文集加以比較、分析,進而探究其間關係;並輯録《全... 南宋乾道本《類編增廣黄先生大全文集》作爲宋刻孤本,在黄庭堅詩文校勘、輯佚和考據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本文將類編本中的詩、頌、贊、偈部分,從篇目、内容和文字等方面,與黄庭堅的通行文集加以比較、分析,進而探究其間關係;並輯録《全宋詩》失收的黄庭堅佚作,對其内容略加考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類編增廣黄先生大全文集》 黄庭堅 詩作 《全宋詩》佚詩
原文传递
《禪林類聚》的版本源流與元刊本的價值——影印元刊本《禪林類聚》前言
11
作者 劉玉才 《版本目录学研究》 2012年第1期245-252,共8页
《禪林類聚》二十卷,元釋道泰、智境編纂。全書內容係自諸祖語錄、傳燈錄等佛門典籍中,採集佛祖及禪林名衲之機緣語要、行實事跡,仿效類書體例,分爲帝王、宰臣、儒士、佛祖、法身、佛像、伽藍、殿堂、塔廟、丈室、門戶、橋路、祖教、問... 《禪林類聚》二十卷,元釋道泰、智境編纂。全書內容係自諸祖語錄、傳燈錄等佛門典籍中,採集佛祖及禪林名衲之機緣語要、行實事跡,仿效類書體例,分爲帝王、宰臣、儒士、佛祖、法身、佛像、伽藍、殿堂、塔廟、丈室、門戶、橋路、祖教、問法、說法,以至獅象、龍虎、牛鹿、貓犬、龜魚、兔蛇等102門類,總計5272事項。臨濟宗松源派高僧、常州華藏禪寺比丘妙坦有序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刊本 永樂大典
原文传递
高似孫《緯略》版本源流考
12
作者 陳曉蘭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8年第1期127-159,共33页
《緯略》是南宋高似孫所撰的雜考筆記,目前學界對其版本情況尚無全面瞭解與研究。本文通過對《緯略》傳世諸種抄刻本的全面調查,考察其版本面貌與内容特點,梳理其流傳情況及其相互間的源流關係,揭示諸本優劣以明其版本價值,以期爲《緯... 《緯略》是南宋高似孫所撰的雜考筆記,目前學界對其版本情況尚無全面瞭解與研究。本文通過對《緯略》傳世諸種抄刻本的全面調查,考察其版本面貌與内容特點,梳理其流傳情況及其相互間的源流關係,揭示諸本優劣以明其版本價值,以期爲《緯略》的整理與研究提供必要參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似孫 《緯略》 版本
原文传递
開成石經《周易》校理
13
作者 顧永新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1年第1期74-128,共55页
開成石經是目前存世最早、最系統、最完整且直接與近古時代通行刻本相關聯的經書文本,爲刻本系統的不祧之祖,五代監本九經(經注本)的經文即逕以爲底本。開成石經形成了穩定的、標準化的經書文本,使經書得以平穩地從寫本時代過渡到刻本時... 開成石經是目前存世最早、最系統、最完整且直接與近古時代通行刻本相關聯的經書文本,爲刻本系統的不祧之祖,五代監本九經(經注本)的經文即逕以爲底本。開成石經形成了穩定的、標準化的經書文本,使經書得以平穩地從寫本時代過渡到刻本時代,奠定了今本的文本基礎。本文以宋刻本通校開成石經《周易》,兼及諸如《釋文》《集解》《舉正》及《五經文字》《九經字樣》等能够反映唐代或唐前文本樣貌的異文資料,同時纂集清人相關校勘成果,分别從明人補字、磨改旁注及異文、《文字》《字樣》引《易》等四個方面對石經進行梳理,目的是全面、系統地揭示石經的文本樣貌和文本特徵,探求《周易》文本從寫本時代進入刻本時代的遞嬗規律性,以資當今研究者更多、更好、更科學地利用石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開成石經 《周易》 校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