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蒂法乳房缩小整形术设计的改良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国平 彭喆 杨锴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11期1567-1568,共2页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下蒂法乳房缩小整形手术的设计方法。方法:采用与Cohen类似的方法,术前设计进行了改良,采用乳房手术设计器结合改良设计方法做完善的术前设计,确定切口位置、新乳头的大小及位置,避免术中随意更改。结果:自2002...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下蒂法乳房缩小整形手术的设计方法。方法:采用与Cohen类似的方法,术前设计进行了改良,采用乳房手术设计器结合改良设计方法做完善的术前设计,确定切口位置、新乳头的大小及位置,避免术中随意更改。结果:自2002年8月起,共行14例,经术后3~18个月随访,无明显并发症,新乳房形态自然,乳头乳晕感觉正常。结论:采用乳房手术设计器辅助设计的下蒂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手术设计简单、可灵活变化,手术安全、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缩小 乳房手术设计器
下载PDF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皮瓣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锴 穆籣 +2 位作者 刘岩 彭喆 李广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13-1116,共4页
目的探讨皮瓣手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以减少皮瓣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2014年2月-12月,在14例皮瓣手术中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评价皮瓣血流灌注情况,并对应调整手术方案。男2例,女12例;年龄23~58岁,平均35.5岁。乳房再... 目的探讨皮瓣手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以减少皮瓣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2014年2月-12月,在14例皮瓣手术中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评价皮瓣血流灌注情况,并对应调整手术方案。男2例,女12例;年龄23~58岁,平均35.5岁。乳房再造11例,其中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DIEP)皮瓣3例,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 flap,TRAM)4例、带蒂TRAM及对侧游离TRAM 2例、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假体2例;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胸壁软组织缺损1例;带蒂股深动脉穿支(profunda artery perforator,PAP)皮瓣修复大腿后方瘢痕挛缩1例;膝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膝关节内侧缺损1例。皮瓣切取范围9 cm×6 cm^26 cm×12 cm。结果术中共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32次,未出现造影相关并发症。其中5例根据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结果调整手术方案,其中3例(1例TRAM、1例DIEP皮瓣、1例PAP皮瓣)切除皮瓣血流灌注不良部分,2例拟行TRAM乳房再造者改为带蒂TRAM和对侧游离TRAM;其余患者按照术前设计顺利切取皮瓣修复创面。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个月,平均5个月。除1例PAP皮瓣发生远端坏死外,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无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皮瓣手术中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能实时评价皮瓣血流灌注情况,及时调整手术方案,保证术后皮瓣顺利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菁绿 血管造影 皮瓣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中邻近组织覆盖假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广学 穆籣 +3 位作者 刘岩 杨锴 彭喆 毕晔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乳房切除后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中采用邻近组织覆盖假体的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2015年8月乳房切除后采用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治疗的11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9~48岁,平均36岁。病程7 d^12个月,中位时... 目的探讨乳房切除后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中采用邻近组织覆盖假体的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2015年8月乳房切除后采用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治疗的11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9~48岁,平均36岁。病程7 d^12个月,中位时间3个月。肿瘤分期:TisN0M0 3例,T1N0M0 4例,T2N0M0 4例。术中根据切除的乳腺组织体积以及对侧乳房形态选用合适假体,利用邻近组织覆盖假体,其中采用乳房下脂肪筋膜瓣联合胸大肌瓣3例,前锯肌筋膜瓣联合胸大肌瓣5例,腹直肌前鞘筋膜瓣联合胸大肌筋膜瓣1例,前锯肌筋膜瓣与腹直肌前鞘筋膜瓣联合胸大肌瓣2例。胸大肌瓣切取范围为15 cm×9 cm^20 cm×15 cm,前锯肌筋膜瓣切取范围为10 cm×8 cm^15 cm×10 cm,腹直肌前鞘筋膜瓣切取范围为8 cm×6 cm^10 cm×8 cm。结果术后除1例患者出现乳头部分缺血坏死外,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出血等其他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中位时间8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乳房再造评价标准,获优10例、良1例,优良率100%。随访期间无假体破裂、渗漏以及假体形态外露,无明显排斥反应。1例出现BakerⅡ级包膜挛缩。结论乳房切除后即刻假体乳房再造术中,利用乳房邻近组织能对假体进行充分覆盖,并取得满意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刻乳房再造术 乳房切除术 胸大肌 前锯肌 腹直肌前鞘
原文传递
同期吻合唇动脉的交叉唇瓣修复上唇缺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彭喆 穆籣 +2 位作者 刘岩 李广学 杨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交叉唇瓣修复上唇缺损术中同期吻合唇动脉,促进皮瓣成活,以达到缩短住院时间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1月,对11例上唇缺损患者采用交叉唇瓣移位修复,同期吻合上、下唇动脉。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13-70岁,平均6... 目的探讨使用交叉唇瓣修复上唇缺损术中同期吻合唇动脉,促进皮瓣成活,以达到缩短住院时间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1月,对11例上唇缺损患者采用交叉唇瓣移位修复,同期吻合上、下唇动脉。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13-70岁,平均62岁。其中6例为上唇肿瘤切除后,2例为动物咬伤致上唇部分缺损,3例为唇裂术后继发上唇过紧畸形,行瘢痕切除修复术。上唇缺损范围为宽度1.5-4.0 cm,高度1.8-3.5 cm;唇瓣切取宽度为1.5-3.2 cm,高度为1.5-3.0 cm。下唇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唇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5 d顺利完成断蒂术,断蒂后唇瓣未发生水疱、脱屑及其他静脉回流障碍并发症。除1例糖尿病患者切口延期愈合(术后2周愈合)外,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表情、进食、语言功能接近正常。术后12个月77.8%(7/9)患者交叉唇瓣轻触觉恢复。供区外观无明显畸形。结论采用交叉唇瓣修复上唇缺损同期吻合上、下唇动脉,可缩短断蒂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两期手术间的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唇瓣 ABBE瓣 上唇缺损 唇动脉吻合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面部扩张手术中纤维包膜的减张作用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岩 冯国平 +1 位作者 杨锴 彭喆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39-942,共4页
目的探讨面部扩张手术中纤维包膜的减张作用。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5月,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头面部瘢痕患者21例,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19~33岁,平均24.5岁。增生性瘢痕19例,挛缩性瘢痕2例;瘢痕持续时间1~31年;瘢痕范围4 cm... 目的探讨面部扩张手术中纤维包膜的减张作用。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5月,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头面部瘢痕患者21例,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19~33岁,平均24.5岁。增生性瘢痕19例,挛缩性瘢痕2例;瘢痕持续时间1~31年;瘢痕范围4 cm×2 cm~25 cm×10 cm。一期手术时将扩张器置入面部与病损相邻的正常皮肤下,术后按期扩张。二期手术时术中保留基底部纤维包膜并与附近骨膜等相对固定的组织缝合固定,再将皮瓣侧纤维包膜或真皮固定于基底部纤维包膜,以稳定口角、下睑等面部重要结构位置,减少切口张力,维持面颈部重要形态结构。结果一期术后出现扩张器渗漏1例,感染1例,分别经及时更换扩张器后未影响二期手术。患者二期术后均未出现血肿、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10.2个月;其中12例获1年以上随访。均未出现明显口角歪斜、眼眉牵拉、睑外翻等,扩张皮瓣外观、色泽和弹性佳,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在面部扩张手术中,利用扩张的纤维包膜可以起到减张和保持口角及下睑位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扩张术 纤维包膜 面部 减张
原文传递
宫内手术形成先天性腭裂山羊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彭喆 杨锴 +2 位作者 刘岩 陈帆 冯国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13-1115,共3页
目的以杂交波尔山羊为实验对象,进行宫内手术制备先天性腭裂动物模型,为研究先天性腭裂畸形对面中部发育的影响及早期宫内修复提供适合的动物模型。方法取20只8~12月龄雌性杂交波尔山羊,体重35~55kg,以配种日期定为孕0d,于孕30d经B超... 目的以杂交波尔山羊为实验对象,进行宫内手术制备先天性腭裂动物模型,为研究先天性腭裂畸形对面中部发育的影响及早期宫内修复提供适合的动物模型。方法取20只8~12月龄雌性杂交波尔山羊,体重35~55kg,以配种日期定为孕0d,于孕30d经B超确认怀孕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4只于孕65d行宫内手术,形成胎羊口鼻腔穿通腭裂;对照组6只不作处理,作为正常对照。于孕120d及出生后1、3个月,行大体观察以及头颅CT三维重建,测量上颌最前磨牙前方的两侧凹陷处间距(PPMM),并以此线为基准测量上颌骨最前点至此线的垂直距离(APMM)。结果术后实验组山羊因并发症死亡2只,流产3只,最终造模成功9只;手术成功率为64.3%。除孕120d取出胎羊外,两组均顺利产下小羊。实验组在孕120d时即出现上颌发育不足,出生后1、3个月更明显不足;对照组上颌骨发育正常。两组各时间点PPMM及AP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6只小羊存活1~4个月;均因小羊咀嚼功能差,不能正常吮吸母乳,常发生误吸,导致肺部感染死亡。结论采用宫内手术方法切除部分次生腭中线处组织造成口鼻腔穿通,可制备先天性腭裂山羊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先天性腭裂 宫内手术 山羊
原文传递
毒藜碱诱导形成山羊先天性腭裂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彭喆 杨锴 +1 位作者 刘岩 冯国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毒藜碱肌肉注射形成先天性腭裂山羊模型的方法以及先天性腭裂畸形对山羊面中部发育的影响。方法取40只8~12月龄杂交波尔雌性山羊,体重35~55 kg,以配种日期定为孕0 d,于孕30 d经B超确认怀孕后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取30... 目的探讨采用毒藜碱肌肉注射形成先天性腭裂山羊模型的方法以及先天性腭裂畸形对山羊面中部发育的影响。方法取40只8~12月龄杂交波尔雌性山羊,体重35~55 kg,以配种日期定为孕0 d,于孕30 d经B超确认怀孕后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取30只实验动物按照注射剂量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n=10),分别于孕31~42 d肌肉注射毒藜碱10、15、20 mg/d;余10只作为对照组不作处理。每组于孕120 d及出生后1个月,各取5只胎羊或小羊行头颅三维CT重建,测量上颌最前磨牙前方的两侧凹陷处间距(PPMM),及以此线为基准测量上颌骨最前点至此线的垂直距离(APMM);完成三维CT重建后行硬腭大体观察,并制备干颅行上颌骨前后向及宽度发育情况观察。结果实验组3母羊注射药物后全部流产;实验组2母羊注射药物后2只流产,余8只维持妊娠。孕120 d取材时,实验组1取出5只胎羊,均无腭裂;实验组2取出5只胎羊,其中3只腭裂,上颌发育不足;对照组取出5只胎羊,均无腭裂。出生后1个月,实验组1有11只小羊娩出,均无腭裂;实验组2有7只小羊娩出,其中5只腭裂,上颌骨明显发育不足,饲养及进食困难;对照组有8只小羊娩出,均无腭裂。硬腭及干颅大体观察见实验组2上颌骨明显发育不足。实验组2的孕120 d胎羊及出生后1个月小羊PPMM及AP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的5只腭裂小羊存活1~2个月。结论采用孕31~42 d肌肉注射毒藜碱15 mg/d,可以制备先天性山羊腭裂模型,形成的腭裂山羊面型特征基本符合人类腭裂畸形面中部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先天性腭裂 毒藜碱 山羊
原文传递
不同时期宫内手术修复腭裂山羊的面中部发育变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彭喆 刘岩 +1 位作者 杨锴 冯国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99-1102,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先天性腭裂山羊模型,研究不同时期宫内修复对山羊面中部发育的影响。方法取24只8~12月龄雌性杂交波尔山羊,体重35~55kg,以配种日期定为孕0d,于孕30d经B超确认怀孕后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取其中20只分别于孕31~42d肌... 目的通过观察先天性腭裂山羊模型,研究不同时期宫内修复对山羊面中部发育的影响。方法取24只8~12月龄雌性杂交波尔山羊,体重35~55kg,以配种日期定为孕0d,于孕30d经B超确认怀孕后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取其中20只分别于孕31~42d肌肉注射左旋毒藜碱(15mg/d)制备先天性腭裂动物模型;其余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待其正常生产。20只实验动物模型形成后随机分为实验1、2、3、4组(n=5),前3组分别于孕65、90、120d采用改良兰氏法对宫内1只胎羊行腭裂修复术;实验4组作为未修复对照组。小羊出生后1个月,采用CT颅面测量技术,测量上颌最前磨牙前方的两侧凹陷处间距(posterior premolar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PPMM),及以此线为基准测量上颌骨最前点至此线的垂直距离(anterior premolar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APMM),最后制作干颅行大体观察。结果小羊出生后1个月,实验1组PPMM、APM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组PPMM、APMM与正常对照组、实验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3组PPMM与正常对照组和实验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M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实验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4组的5只腭裂小羊仅存活1~2个月。结论对孕65d胎羊行宫内修复腭裂后对面中部发育影响最小,越接近孕晚期修复对面中部发育影响越大,但修复手术越早流产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手术 左旋毒蔾碱 腭裂动物模型 面中部发育 胎羊
原文传递
腹直肌及前鞘缺损的手术修复方式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广学 刘岩 +2 位作者 王偲 臧荟然 杨锴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腹直肌及前鞘缺损的手术修复方式。方法2009年1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对腹直肌及前鞘缺损女性患者24例29侧缺损进行修复,年龄35~60岁,平均44岁。根据腹直肌和前鞘缺损大小及位置分为直接缝合修复和聚... 目的探讨临床腹直肌及前鞘缺损的手术修复方式。方法2009年1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对腹直肌及前鞘缺损女性患者24例29侧缺损进行修复,年龄35~60岁,平均44岁。根据腹直肌和前鞘缺损大小及位置分为直接缝合修复和聚丙烯补片修复。结果24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血肿、裂开等并发症。随访5~126个月,平均66.6个月;1例患者术后36个月因乳腺癌转移死亡,1例患者腹部膨隆,无不适未采取措施;22例未发生感染、排异等不良反应。结论根据腹直肌及前鞘缺损的大小及位置用不同的修复方法,重建腹壁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修复外科手术 腹直肌前鞘 聚丙烯补片
原文传递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与预防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臧荟然 毕晔 穆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67-1570,共4页
目的综述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与预防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治疗及预防的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近年,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以综合性抗淋巴瘀滞疗法为主,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疗效确... 目的综述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与预防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治疗及预防的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近年,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以综合性抗淋巴瘀滞疗法为主,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腋窝反向淋巴作图技术、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已被用于预防淋巴水肿的发生,近期疗效稳定,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结论临床对淋巴水肿的处理已由治疗转变为主动预防,其中淋巴管静脉吻合术预防淋巴水肿有较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乳腺癌 预防 并发症 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