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十届中国心脑医学论坛在北京召开
1
作者 陈源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14-1214,共1页
第十届中国心脑医学论坛大会于2012年9月15~1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由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高血压联盟、北京大学医学部及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天... 第十届中国心脑医学论坛大会于2012年9月15~1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由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高血压联盟、北京大学医学部及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余位医师参会,共设15个分会场,91个专题。los位授课者及会议主持,来自心血管内科、神经科、内分泌科、肾内科、精神心理科和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医师协会 医学论坛 心脑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国际会议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可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中炎症相关microRNAs的表达水平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静 任景怡 +1 位作者 陈红 韩冠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1-768,共8页
目的:评估服用他汀类药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中microRNAs(miRNAs)表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miRNAs TLDA(Taqman low-density array)芯片对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他汀治疗组,n=6)及未曾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不... 目的:评估服用他汀类药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中microRNAs(miRNAs)表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miRNAs TLDA(Taqman low-density array)芯片对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他汀治疗组,n=6)及未曾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非他汀治疗组,n=6)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RNAs表达谱进行筛查,并选择部分差异表达的炎症相关的miRNAs在非心源性胸痛患者(对照组,n=20)、未曾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非他汀治疗组,n=26)、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他汀治疗组,n=19)中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他汀治疗组患者血浆中miRNAs的表达谱与非他汀治疗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miR-106b、miR-21、miR-25、miR-451以及miR-92a等炎症相关miRNAs在内的21种血浆miRNAs水平显著降低(组间差异倍数>3,错误发现率<0.0001%),选取miR-106b、miR-21、miR-25、miR-451以及miR-92a进行real-time PCR验证的结果与芯片筛查结果一致,与未曾服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相比,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上述5种炎症相关miRNAs的表达水平(P<0.05),而非他汀治疗组患者血浆中上述5种炎症相关miRNAs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中一组炎症相关的miRNAs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微RNAS 他汀类药物 血浆
下载PDF
血流储备分数指导下的介入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琪 王伟民 +1 位作者 陈红 宋俊贤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判断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及其指导下的介入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9月20日-2013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临界病变(直...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判断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及其指导下的介入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9月20日-2013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临界病变(直径狭窄程度50%-70%)、术中同时行FFR检查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54例64支病变血管,与同时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不稳定性心绞痛临界病变病例进行1:3匹配,FFR〉0.80时行药物治疗,FFR≤0.80时行介入治疗,分析术前FFR数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并分析入院时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全球性注册研究(GRACE)评分和出院时GRACE评分以及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绞痛无缓解、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结果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临界病变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术前FFR数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相关性(P=0.108,相关系数=-0.158),行FFR检查的患者较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对照组随访期间总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降低(P=0.000),主要是心绞痛无缓解和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降低(P值分别为0.002和0.026),行FFR检查的两组患者入院时,GRAC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425),FFR≤0.80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较FFR〉0.80的患者出院时,GRACE评分降低(P=0.029)。结论术前FFR数值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无相关性,FFR检查指导介入治疗可以降低术后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出院时GRACE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血流储备分数 GRACE评分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下载PDF
经静脉拔除心内起搏导线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特点与处理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刚 李学斌 +7 位作者 高卿 韩增强 赵舟 杨威 廉波 昃峰 段江波 陈彧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分析经静脉拔除起搏电极导线过程中并发心脏压塞病例的特点与处理方法,为经静脉拔除电极过程中预警、识别与处理此类并发症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回顾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静脉拔除心内电极导线患者,... 目的分析经静脉拔除起搏电极导线过程中并发心脏压塞病例的特点与处理方法,为经静脉拔除电极过程中预警、识别与处理此类并发症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回顾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静脉拔除心内电极导线患者,根据病历记录资料总结电极拔除过程中发生心脏压塞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处理,并随访此类患者的转归。结果研究期间,共完成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手术922例,共拔除各类电极导线1 832根,发生心脏压塞12例,发生率为1.3%。此类患者的表现有胸闷、憋气、血压下降,透视下心影搏动减弱或消失。12例患者8例经过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治愈,4例需要外科开胸探查,其中3例患者于导管室紧急开胸。本组病例术中死亡1人,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心脏压塞的特点为发生快,过程凶险,大多数患者经过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治愈。对于心包穿刺失败或无效的患者应即刻开胸心包腔减压是重要的外科抢救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电子植入装置 经静脉电极拔除 并发症 心脏压塞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多中心临床应用随访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华伟 宿燕岗 +8 位作者 汤宝鹏 沈法荣 范洁 严激 李学斌 王景峰 李若谷 胡奕然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6期556-560,共5页
目的了解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在国内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S-ICD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11日在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1例S-ICD患者,... 目的了解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在国内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S-ICD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11日在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1例S-ICD患者,分析其住院基线资料、植入资料(适应证、植入部位、术中参数特点、手术时间等)和随访信息(程控资料等)等情况。结果最后纳入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S-ICD且有稳定随访的111例患者,其中男89例(89/111,80.2%),年龄(47.2±16.6)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45.0%±16.6%。植入适应证中,一级预防39例(39/111,35.1%),二级预防72例(72/111,64.9%)。平均手术时间为(80.2±27.9)min,术中未记录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位随访158(54,362)d结果显示,27例(27/106,25.5%)患者共接受电除颤治疗75次(最少1次,最多16次),其中22例(22/106,20.8%)患者接受51次恰当电除颤治疗,9例(9/106,8.5%)患者发生24次不恰当电除颤。不恰当电除颤的主要原因为T波过感知。结论国内植入S-ICD患者的初步随访结果显示,S-ICD达到了有效性、安全性和预期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全皮下 安全性 有效性
原文传递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0号)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陈源源 《中国社区医师》 2014年第26期18-19,共2页
患者,男,68岁。主诉:反复头晕12年,加重伴左侧肢体无力2个月。 现病史患者12年前开始出现头晕,有时伴头痛、耳鸣,无视物旋转,常常在劳累和精神紧张时加重,多次测血压发现血压较高f150~170/85~90mmHg),在当地医院诊断为“... 患者,男,68岁。主诉:反复头晕12年,加重伴左侧肢体无力2个月。 现病史患者12年前开始出现头晕,有时伴头痛、耳鸣,无视物旋转,常常在劳累和精神紧张时加重,多次测血压发现血压较高f150~170/85~90mmHg),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高血压”,间断服用“牛黄降压丸”,平素血压在150~160/80~90mmHg。近2个月情绪波动后头晕加重,耳呜,自觉左侧肢体活动无力,伴心悸、憋气,无胸痛。患者自发病来,下肢时有水肿,夜间睡眠差,无二便失禁,无抽搐、晕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临床应用 左侧肢体无力 治疗 牛黄降压丸 精神紧张 医院诊断
下载PDF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0号)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陈源源 《中国社区医师》 2014年第35期23-23,共1页
典型病历 患者,女,86岁。主诉发现血压升高15年,间断头晕10年,加重1周。 现病史15年前患者体检发现血压升高,血压为160/90mmHg,无不适,未予治疗。
关键词 高血压患者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临床应用 治疗 难治性 老年 血压升高
下载PDF
清晨血压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黄义波 陈源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0-653,共4页
近年来,血压得到了广泛关注。2003年Kario等研究证实,血压晨峰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威胁高血压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对于血压晨峰及清晨血压的控制也逐渐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就血压晨峰现象的概念、发生机... 近年来,血压得到了广泛关注。2003年Kario等研究证实,血压晨峰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威胁高血压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对于血压晨峰及清晨血压的控制也逐渐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就血压晨峰现象的概念、发生机制、影响因素、靶器官损害、防治及研究进展5个方面进行综述。1血压晨峰现象的定义及判定1.1血压晨峰现象的概念生理状态下正常人血压随着昼夜节律波动,夜间血压降至一天最低谷,而在晨起后4h左右升至全天第一个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高血压 昼夜节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平板运动试验中单纯恢复期ST段压低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特点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岚 黄煦航 +5 位作者 郭丹杰 郭琳 曹文颖 文汝新 张文争 杨军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22期1-5,共5页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单纯恢复期ST 段压低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入选176 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的患者,根据其ST 段压低出现时间将其分为运动期ST 段压低组(n=140)和恢复期ST 段压低组(n=36),比较其临床资料...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单纯恢复期ST 段压低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入选176 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的患者,根据其ST 段压低出现时间将其分为运动期ST 段压低组(n=140)和恢复期ST 段压低组(n=36),比较其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般临床特点(如性别、年龄)无差异.恢复期ST 段压低组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与运动期ST 段压低组无统计学差异(55.7% vs. 61.1%,P=0.348).但恢复期ST 段压低组前降支累及率更高(100% vs. 83.3%,P=0.031).与运动期ST 段压低患者相比,恢复期ST 段压低患者峰值SBP 水平更高[(165±23)mmHg vs.(177±17)mmHg,P=0.010],提前终止试验的比例更低(31.4%vs. 11.1%,P=0.003),运动时间更短[(416±146)s vs.(337±144)s,P=0.003]以及ST 段压低持续时间更短[462(120~1 114)s vs. 294(120~831)s,P=0.029].结论 诊断冠心病方面,平板运动试验中单纯恢复期ST 段压低与运动期出现的ST 段压低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恢复期ST 段压低患者中前降支病变的比例更高.而恢复期ST 段压低患者的年龄、性别与运动期ST 段压低的患者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试验 冠心病 诊断
原文传递
信息反馈对提高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不同类型内科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江天 郭丹杰 +9 位作者 李忠佑 靳文英 李琪 刘传芬 王鸿懿 刘文玲 马志毅 王龙 王鲁雁 任景怡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6年第5期743-748,共6页
目的探讨“教学质量评估后的信息反馈”对提高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不同类型内科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意义。方法北京大学医学部2010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41名实习学生分为12轮先后进入心内科实习,每轮学生安排相同课程,包括“基础类”“病... 目的探讨“教学质量评估后的信息反馈”对提高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不同类型内科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意义。方法北京大学医学部2010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41名实习学生分为12轮先后进入心内科实习,每轮学生安排相同课程,包括“基础类”“病例讨论类”和“操作见习类”3种不同类型。每次课后由学生填写“授课质量评估表格”,由非带教教师收集并分析评估结果,在课程进行3轮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并继续进行教学及评估。比较不同类型课程反馈前后学生对教师的评估结果。结果信息反馈后,基础类和病例讨论类课程在“课前材料准备”“PPT制作”“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评分比反馈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操作见习类”课程反馈后整体评估结果均有提高。结论教学质量评估后的信息反馈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需要,使教师更加重视课前材料准备,改善PPT制作,提高教学效果。信息反馈对于不同类型内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改善效果不同,对于“操作见习类”课程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馈 八年制医学教育 内科学 教学效果
原文传递
杂交技术治疗右心室迟发导线穿孔
11
作者 刘刚 昃峰 +4 位作者 刘海峰 高卿 陈生龙 陈彧 李学斌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迟发右心室导线穿孔的安全必要性。方法查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导线拔除数据库,收集所有因迟发导线穿孔行杂交手术治疗的患者。记录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植入装置类型、植入...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迟发右心室导线穿孔的安全必要性。方法查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导线拔除数据库,收集所有因迟发导线穿孔行杂交手术治疗的患者。记录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植入装置类型、植入装置时间、穿孔发现时间、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治疗转归等,并回顾这些患者的手术记录及术中录像、照片资料,总结术中发现。结果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1124例患者于我中心行导线拔除治疗,其中导线穿孔患者29例,8例迟发导线穿孔患者应用杂交技术治疗。8例患者中男5例,年龄(61.8±8.6)岁,除颤导线2例,起搏导线6例。杂交技术为外科开胸(1例常规正中开胸,1例胸骨下段切口,6例左前外侧小切口)加经静脉拔除导线。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发现,未穿出心包的导线光滑,无纤维组织粘连,穿出心包的导线头端多与组织有一定程度粘连。术后住院时间为(9.88±3.18)d。术后随访(42.6±19.3)个月,未再有穿孔或导线功能异常复发。结论杂交技术是治疗迟发心脏导线穿孔的有效方法,尤适用于导线穿出心包外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并发症 导线穿孔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移除心内起搏电极导线同期行永久心外膜起搏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行性
12
作者 刘刚 李学斌 +2 位作者 陈彧 陈生龙 郭继鸿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14年第2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在移除原心内感染起搏电极导线同期置入永久心外膜起搏电极导线,并行永久心外膜起搏治疗起搏依赖的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行性,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2012年2月1日至2014年2月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起... 目的探讨在移除原心内感染起搏电极导线同期置入永久心外膜起搏电极导线,并行永久心外膜起搏治疗起搏依赖的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行性,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2012年2月1日至2014年2月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例,5例在移除心内膜感染起搏装置同期行永久心外膜起搏治疗。其中3例患者选择杂交技术同期行永久心外膜起搏治疗,2例患者选择体外循环下移除心内起搏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并同期永久心外膜起搏治疗。结果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移除心内感染起搏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同期行永久心外膜起搏治疗,患者均获治愈。1例杂交手术患者术中因部分电极残留及三尖瓣大量反流中转为开胸体外循环手术。术后随访1~12个月,无感染复发,起搏器工作良好。结论起搏依赖的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移除心内感染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后可以同期行永久心外膜起搏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内膜炎 心外膜
原文传递
经静脉拔除导线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刚 李学斌 +11 位作者 昃峰 段江波 王龙 李鼎 苑翠珍 姜陆洋 高卿 杨威 赵舟 韩增强 陈生龙 陈彧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患者经静脉拔除心内电极导线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静脉拔除心内导线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将这些患者分为并发症组与对照组,记... 目的探讨患者经静脉拔除心内电极导线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静脉拔除心内导线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将这些患者分为并发症组与对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植入器械类型,初次导线植入时间、拔除导线总数、拔除右心房导线数目、拔除右心室导线数目,拔除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导线数目,拔除左心室导线数目,拔除方法等变量。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这些变量是否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结果研究期间共完成经静脉导线拔除手术922例,共拔除各类导线1832根(其中右心房导线751根,右心室导线917根,左心室导线74根,除颤导线90根)。共发生严重并发症16例(包括急性心脏压塞12例,需要外科手术的急性三尖瓣反流3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例)。本组资料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拔除右心房导线数目(OR=3.056,95%CI1.174~7.958,P=0.022)、初次导线植入时间(OR=1.102,95%CI1.029~1.180,P=0.005)是经静脉拔除导线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102,95%CI1.029~1.180,P=0.005;OR=3.056,95%CI1.174~7.958,P=0.022)。结论在经静脉起搏导线拔除工作中,急性心脏压塞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右心房导线数目增加、初次导线植入时间延长是围术期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电极 植入 术中并发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杂交技术在拔除起搏装置感染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卿 刘刚 +2 位作者 李学斌 姜陆洋 陈彧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14年第3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起搏器相关感染行起搏装置拔除时使用杂交技术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2年1 1月2013年11月期间因起搏器电极相关感染或电极穿孔在我院心脏中心就诊治疗的患者。以行杂交技术预防性开胸监测起搏电极拔除患者(预防性开胸组,n=16... 目的探讨治疗起搏器相关感染行起搏装置拔除时使用杂交技术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2年1 1月2013年11月期间因起搏器电极相关感染或电极穿孔在我院心脏中心就诊治疗的患者。以行杂交技术预防性开胸监测起搏电极拔除患者(预防性开胸组,n=16)为试验组,以单纯在经静脉拔除心内电极过程中全程使用食管超声监测的患者(食管超声监测组,n=16)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患者围手术期主要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预后。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围手术期发生重大事件(右心耳撕裂、三尖瓣大量反流)而须二次外科手术干预的比例,以及术后主要事件(呼吸机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要显著高于对照组[(3.47±1.83)h比(1.89±1.02)h,t=-3.010,P<0.01],但两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并不因为手术时间的改变而有所差异[(101 270±55 271)元比(97 577±44 551)元,t=-0.208,P>0.05]。结论单纯为监测右心耳而行预防性开胸的杂交技术拔除起搏装置并不优于经食管超声监测。但单纯经静脉拔除电极时积极完善的外科准备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感染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