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现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搏 申占龙 叶颖江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8年第4期220-224,共5页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较常见的一类[1].根据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将其分为:(1)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较常见的一类[1].根据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将其分为:(1)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包括NET1级和NET2级;(2)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包括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3)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aden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4)部分特异性和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瘤.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单细胞测序技术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热点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权 杨珂璐 +4 位作者 王铸 田金徽 叶颖江 王杉 姜可伟 《中国医药导刊》 2020年第9期634-641,共8页
单细胞测序(single cell sequencing,SCS)作为新一代的测序方法,弥补传统bulk测序分析得出的基因平均表达量的不足,可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特定的细胞亚群携带的遗传信息进行高通量的测序分析。一方面其在分子层面获得特定细胞亚群的基因... 单细胞测序(single cell sequencing,SCS)作为新一代的测序方法,弥补传统bulk测序分析得出的基因平均表达量的不足,可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特定的细胞亚群携带的遗传信息进行高通量的测序分析。一方面其在分子层面获得特定细胞亚群的基因序列、转录本、蛋白质及表观遗传学等信息,分析细胞亚群之间的遗传和蛋白质信息的差异,另一方面可获取不能直接培养的微生物等的遗传信息,可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微环境中的特定作用等。单细胞测序技术不断发展,使得我们能更加准确地认识疾病的本质,对疾病的诊断、药物治疗效果监测以及预后的影响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当前单细胞测序技术文献发表数目的趋势以及国家地区和关键字进行循证可视化,同时主要总结了单细胞测序的应用领域,包括在胚胎和器官发育、免疫系统、癌症进展、寄生虫和传染病、干细胞研究以及抗体筛选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测序 文献计量学 知识可视化 应用 系统评价
下载PDF
大肠外科实验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申占龙 王搏 +2 位作者 姜可伟 叶颖江 王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1-563,共3页
大肠外科实验研究主要围绕大肠外科常见疾病,如大肠癌、炎症性肠病、结直肠息肉等开展。目前,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学和治疗方面的实验研究证据不断积累,结直肠息肉癌变机制逐步深入,对揭示... 大肠外科实验研究主要围绕大肠外科常见疾病,如大肠癌、炎症性肠病、结直肠息肉等开展。目前,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学和治疗方面的实验研究证据不断积累,结直肠息肉癌变机制逐步深入,对揭示大肠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改善患者预后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大肠外科实验研究的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外科 大肠癌 实验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生物学外科新理念 被引量:3
4
作者 叶颖江 高志冬 王搏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25-1030,共6页
结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是切除肿瘤所在的肠管及相邻肠系膜。然而,肠系膜切除的最佳面积以及淋巴结清扫的最适宜范围仍存争议。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目前主要有2种转移学说:Halsted转移模型和Fisher转移模型。Halsted转移模型认为肿瘤... 结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是切除肿瘤所在的肠管及相邻肠系膜。然而,肠系膜切除的最佳面积以及淋巴结清扫的最适宜范围仍存争议。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目前主要有2种转移学说:Halsted转移模型和Fisher转移模型。Halsted转移模型认为肿瘤转移途径是从原发灶开始转移到肠旁淋巴结,再到中间淋巴结、中央淋巴结,最后发生远处转移。而Fisher转移模型则认为肿瘤转移可能随机发生在肿瘤早期。如果Fisher转移模型成立,那么传统结直肠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只是确定肿瘤分期的一个步骤,无法改善患者预后。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灶和肝转移灶源自原发肿瘤不同细胞亚群,循环肿瘤细胞及循环肿瘤脱氧核糖核酸可以在早期结直肠癌中被检测到。因此,结直肠癌诊断与治疗迈向生物学外科。生物学外科,是指在精确诊断的同时依据肿瘤基因分析或分子免疫检测结果施行外科治疗,通过改变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达到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的目的。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及临床研究证据用于指导结直肠癌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笔者以临床实践结合文献分析认为:结直肠癌生物学外科尚处于初期,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和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揭示,生物学外科势必将发挥更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生物学外科 手术 进展
原文传递
努力提高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共2页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在美国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据2005年统计,美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达146000例。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3—5位。据预测,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今后...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在美国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据2005年统计,美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达146000例。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3—5位。据预测,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将呈上升趋势,因此提高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疗效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外科治疗 疗效 恶性肿瘤 癌发病率 死亡率 美国
原文传递
普外科常见急腹症处置的手术技巧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搏 申占龙 叶颖江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692-694,共3页
急腹症是指腹部具有疼痛症状和压痛体征而需要急诊手术治疗的一种临床状态.临床上常见的需要急诊手术的普外科非外伤性急腹症有急性阑尾炎、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及穿孔、急性胆囊炎、粘连性肠梗阻、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急性梗阻性化脓... 急腹症是指腹部具有疼痛症状和压痛体征而需要急诊手术治疗的一种临床状态.临床上常见的需要急诊手术的普外科非外伤性急腹症有急性阑尾炎、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及穿孔、急性胆囊炎、粘连性肠梗阻、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在急诊情况下,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常规手术差异较大,因此对于手术操作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常见的5种急腹症急诊手术的技巧结合笔者在临床中的体会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蛋白激酶Cθ在胃肠道间质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7
作者 杨晓东 王志强 +3 位作者 董令仪 张辉 叶颖江 王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 θ(protein kinase C θ,PKC θ)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作为GIST鉴别诊断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21例GIST肿瘤组织及51例配对瘤...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 θ(protein kinase C θ,PKC θ)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作为GIST鉴别诊断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21例GIST肿瘤组织及51例配对瘤旁间质组织和70例非GIST间叶源性肿瘤组织中PKC θ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本组GIST肿瘤组织中PKC θ的阳性表达率为91.7%,其中包括8例CD117阴性GIST,而51例GIST瘤旁间质组织及26例平滑肌肿瘤中均无PKC θ表达,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PKC θ阳性表达率为18.2%.PKC θ的表达与GIST的部位、细胞形态、恶性风险程度分级无关.结论 PKC θ可能作为GIST,尤其是CD117阴性的GIST鉴别诊断的辅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蛋白激酶C 肿瘤标记物 生物学
原文传递
非B细胞来源免疫球蛋白与消化系统肿瘤研究进展
8
作者 申占龙 叶春祥 +3 位作者 蒋洪朋 张威 叶颖江 王杉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8年第8期552-556,共5页
B淋巴细胞并不是免疫球蛋白(Ig)的唯一来源,体内众多的非B细胞类型,如正常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等也可产生各种类型的Ig。这些非B细胞来源的Ig具有区别于B细胞来源的特点,如它们在V(D)J重排模式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不同类型Ig分... B淋巴细胞并不是免疫球蛋白(Ig)的唯一来源,体内众多的非B细胞类型,如正常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等也可产生各种类型的Ig。这些非B细胞来源的Ig具有区别于B细胞来源的特点,如它们在V(D)J重排模式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不同类型Ig分子的重链可变区又具有各自特异的重排模式。非B细胞来源的Ig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它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升高,如肾透明细胞癌、肺癌、乳腺癌等,并通过不同的机制在恶性肿瘤中发挥促癌作用。在消化系统肿瘤方面,多个消化系统器官或其来源的肿瘤组织可产生Ig,如胃、肝脏、小肠、结直肠等,这些Ig既可能参与了体内的固有免疫过程,更重要的是可能参与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对非B细胞来源Ig的深入研究可能为包括消化系统肿瘤在内的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类 非B细胞 消化系统肿瘤 免疫 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胃癌免疫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姜可伟 武子镇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5-248,共4页
胃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世界前五位 [1]。而传统的临床治疗手段疗效有限,进展期胃癌的预后差。化疗是晚期胃癌的常规治疗方法,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紫杉醇和铂类,但常规化疗药物的... 胃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世界前五位 [1]。而传统的临床治疗手段疗效有限,进展期胃癌的预后差。化疗是晚期胃癌的常规治疗方法,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紫杉醇和铂类,但常规化疗药物的中位生存时间(over survival,OS)仅为8个月 [2]。肿瘤细胞有多种机制来逃避宿主免疫反应。通过免疫抑制检查点[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介导的共抑制信号通路在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主免疫反应 晚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 免疫抑制 免疫治疗 DEATH 卡培他滨 铂类
原文传递
单细胞测序的技术概述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权 王铸 +5 位作者 张振 李晨 张萌萌 叶颖江 王杉 姜可伟 《中国医药导刊》 2020年第7期433-439,共7页
单细胞测序(single cell sequencing,SCS)技术,是指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其携带的遗传信息进行测序,旨在分子层面获得某种细胞类型的基因序列、转录本、蛋白质及表观遗传学表达谱信息并进行整合分析,目前广泛应用于新物种鉴定、病原筛查... 单细胞测序(single cell sequencing,SCS)技术,是指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其携带的遗传信息进行测序,旨在分子层面获得某种细胞类型的基因序列、转录本、蛋白质及表观遗传学表达谱信息并进行整合分析,目前广泛应用于新物种鉴定、病原筛查、病原进化、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肿瘤异质性研究以及循环肿瘤细胞等。单细胞测序技术可深层次了解同类细胞不同亚群的分布及状态、作用过程及协作机制等,为探究生命形式和生物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认识。本文从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单细胞分离、多组学的测序等方面作以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测序 样品准备 单细胞分离 进展 概述
下载PDF
进展期中低位直肠肿瘤经肛门微创手术的三种术式 被引量:7
11
作者 申占龙 叶颖江 +3 位作者 SamAtallah 谢启伟 姜可伟 王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98-1001,共4页
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是将腹腔镜单孔通道置于肛管.利用常规腹腔镜器械经肛门途径实施的一项新型微创手术。TAMIS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肛的手术平台和逆向操作理念。目前,利用该平台已经开展了3种术式.即TAMIS.全直肠系膜... 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是将腹腔镜单孔通道置于肛管.利用常规腹腔镜器械经肛门途径实施的一项新型微创手术。TAMIS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肛的手术平台和逆向操作理念。目前,利用该平台已经开展了3种术式.即TAMIS.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MIS.TME),TAMIS-腹会阴联合切除术(TAMIS-APE)和TAMIS.Hartman术式。利用TAMIS平台进行的由下至上的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亦称为TAMIS—TME。TAMIS—TME最大的优势则是解决了既往TME手术对中下段直肠系膜周围间隙暴露不佳而造成的标本切除质量差及其相关副损伤。在TAMIS—TME的应用基础上,TAMIS.APE和TAMIS.Hartman术式应运而生。TAMIS.APE术式首次实现了APE手术会阴区操作的微创化,在会阴区腔镜的引导下,会阴区术野显露更清晰,可依据肿瘤位置精准离断肛提肌。实现个体化APE手术。中低位直肠复发性肿瘤经腹游离常较困难,结合TAMIS平台于肿瘤下方沿正常解剖层次由下至上游离,可降低切除难度,如存在高复发风险.可直肠远端封闭,结肠近端造口。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开展该术式.并命名为TAMIS—Hartman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门微创手术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Hartman手术
原文传递
胃癌和大肠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0
12
作者 叶颖江 王杉 +1 位作者 高志海 崔志荣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2-274,共3页
目的评价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胃癌和大肠癌诊断和监测的价值。方法用 PC-12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179例胃癌和大肠癌患者、82例胃和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及160例健康人血清中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GA19-9、NSE、CEA、CA24... 目的评价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胃癌和大肠癌诊断和监测的价值。方法用 PC-12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179例胃癌和大肠癌患者、82例胃和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及160例健康人血清中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GA19-9、NSE、CEA、CA242、铁蛋白(Ferritin)、Beta- HCG、AFP、free-PSA、PSA、CA125、HGH、CA153的水平。结果肿瘤组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健康组(P<0.01),其中CA19-9、CEA、CA242、CA125和CA153 5项在胃癌和大肠癌患者中水平较两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平行检测法,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度(72.07%)和阴性预测值(79.25%);采用系列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特异度(92.15%)和阳性预测值(84.67%)。肿瘤根治术后,肿瘤标记物水平显著下降。术后未降至正常者,复发或转移率为 68.89%,而术后再升高者复发或转移率为77.78%。结论多种肿瘤标记物对胃癌和大肠癌的诊断、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结直肠肿瘤 生物学标记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癌病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龙 杨长江 +2 位作者 林易霖 叶颖江 申占龙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7-601,共5页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行肿瘤, 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人工智能自问世以来, 在病理学上的应用不断被研究, 并在近些年来取得飞跃式的发展。凭借其强大的图像识别、特征分析技术为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评...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行肿瘤, 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人工智能自问世以来, 在病理学上的应用不断被研究, 并在近些年来取得飞跃式的发展。凭借其强大的图像识别、特征分析技术为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方式提供了新角度, 为进一步实现精准医疗提供了契机。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癌病理上的应用可以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多角度的参考意见, 帮助其做出更为精准的诊断决策。虽然智能病理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但其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需进一步规范及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人工智能 病理诊断 预后预测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Dll-1/Notch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曲军 张辉 +2 位作者 叶颖江 周静 王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研究Dll-1/Notchl信号传导通路与结直肠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明确此通路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63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肠黏膜中Dll-1及Notchl蛋白表达;用Notchl通路中Jy-分泌酶... 目的研究Dll-1/Notchl信号传导通路与结直肠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明确此通路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63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肠黏膜中Dll-1及Notchl蛋白表达;用Notchl通路中Jy-分泌酶抑制剂DAPT作用于结肠癌细胞系SW480,MTr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仪观察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otchl胞内活性段及其靶基因产物Hes-1和Bcl-2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Notchl和Dll-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高于正常肠黏膜的1.75及2.21倍(t=2.554,P=0.012及t=3.565,P=0.005);二者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2.463,P=0.017及t=2.390,P=0.019)、分期(t=2.675,P=0.007及t=2.310,P=0.021)及淋巴结转移(t=2.229,P=0.021及t:2.210,P=0.023)有关。用1-分泌酶抑制剂DAPT阻断Notchl通路可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同时NICD和Bcl-2的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延长而降低。结论Dll-1及Notchl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阻断Notchl通路可抑制Bcl-2表达,同时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衔接蛋白质类 信号转导 配体 受体 Notch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申占龙 叶颖江 王杉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年第1期11-13,共3页
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其中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直肠癌获得治愈的主要方法。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总体来讲,包括两大类:经腹直肠前切除术(anterior resec-tion,... 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其中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直肠癌获得治愈的主要方法。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总体来讲,包括两大类:经腹直肠前切除术(anterior resec-tion,AR)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APR)。APR手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主要术式,并曾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作为所有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外科学者们对直肠病理解剖,尤其是淋巴结转移规律认识的深入,以及术前放化疗、新设备和新器械的应用,直肠癌保肛率逐渐增加,APR手术比例逐渐下降,目前仅有20%~30%的直肠癌患者需要进行APR手术[1]。同时,在外科学、病理学、影像学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下,APR手术在二十世纪进入了一个质量控制的时代。本文就低位直肠癌APR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消化道恶性肿瘤 术前放化疗 病理解剖 标准术式 主要术式 外科学
下载PDF
lne—AC079612.1.1—1:1参与结肠癌肝转移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凯 王杉 +4 位作者 叶颖江 姜可伟 申占龙 王搏 张威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8年第8期523-528,F0004,共7页
目的探索lnc-AC079612.1.1—1:1通过靶向调控miR一1915参与结肠癌肝转移的机制,为寻找新的结肠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选取3例同时性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肿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通过博奥晶芯LncRNA+mRNA Human Gene Expre... 目的探索lnc-AC079612.1.1—1:1通过靶向调控miR一1915参与结肠癌肝转移的机制,为寻找新的结肠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选取3例同时性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肿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通过博奥晶芯LncRNA+mRNA Human Gene Expression Microarray V4.0,4×180K表达谱芯片检测结肠癌原发灶及配对的肝转移灶中lncRNA的表达谱情况,并通过lncRNA表达谱芯片检测,筛选可能与结肠癌肝转移密切相关的lncRNA,然后通过回顾文献对lncRNA的共表达编码基因进行初步分析,以发现可能在结肠癌肝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lncRNA;通过CCK.8实验,在结肠癌SW480细胞系和SW620细胞系中检测lnc-AC079612.1.1-1:1对结肠癌细胞系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lnc—AC079612.1.1.1:1对结肠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通过TargetScan、Miranda、incipedia等网站工具,预测可能与lncRNA及MGMT结合的miRNA;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915与lnc—AC079612.1.1—1:1的结合作用。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元±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结果肝转移组织与结肠癌原发组织相比,lnc—AC079612.1.1—1:1的表达升高3.94倍,MGMT的表达水平升高3.47倍;共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该lncRNA与MGMT基因存在显著共表达关系,共表达相关系数为0.994(P〈0.001);CCK.8实验发现,过表达lnc—AC079612.1.1.1:1可显著增强结肠癌细胞系SW480和SW620的增殖能力;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发现过表达lnc.AC079612.1.1—1:1,可促进结肠癌细胞系SW480和SW620侵袭和转移能力;通过targetsean、miRanda、lncipedia等网站工具,发现miR一1915—3p是唯一被预测既与lnc—AC079612.1.1-1:1结合,又作用于MGMT的miRNA;双荧光素酶实验发现lnc—AC079612.1.1—1:1与miR-1915有结合作用。结论lnc-AC079612.1.1—1:1通过调控MGMT参与结肠癌肝转移过程,且通过miR-1915作用于MGMT,在结肠癌肝转移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微RNAS 肿瘤浸润 肝转移 长链非编码RNA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叶颖江 王杉 +6 位作者 和宇 武将 杨晓东 王有利 尹慕军 谢启伟 梁斌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对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1-2005年327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及其他合并症、手术情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对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1-2005年327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及其他合并症、手术情况、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肿瘤分期、术后住院时间等因素与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27例切口SSI和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分别为2.4%(8/327)、12.2%(40/327);肥胖或糖尿病患者切口SSI发生率显著升高(16.8% vs 10.0%,28.6% vs 13.7%);发生切口SSI相关并发症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延长(29.0 d vs 15.8 d)。结论肥胖和糖尿病是影响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SSI或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糖尿病 肥胖症
原文传递
淋巴结清扫数目对不同部位胃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沈凯 叶颖江 +4 位作者 谢启伟 尹慕军 杨晓东 姜可伟 王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3-455,共3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数目对不同部位胃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1637例,比较不同淋巴结清扫数目对不同部位胃癌患者总体生存(overallsurvival,OS...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数目对不同部位胃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1637例,比较不同淋巴结清扫数目对不同部位胃癌患者总体生存(overall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结果本组胃远端癌与胃体癌的OS(P:0.352)和PFS(P=0.38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预后均优于近端胃癌(OS:P〈0.01;PFS:P〈0.01)和全胃癌(OS:P〈0.01;PFS:P〈0.01)。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29个胃体癌患者的PFS优于淋巴结清扫数目≤14个患者(P=0.009),但淋巴结清扫数目≥30个胃体癌患者与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29个患者的PFS和0S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对胃近端癌、远端癌和全胃癌预后无影响(均P〉0.05)。结论较多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可能改善胃癌预后,但不同部位的胃癌预后可能从淋巴结清扫数目获益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预后
原文传递
Stat3显性负性基因调控人结肠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勇 王杉 +3 位作者 叶颖江 周静 姜可伟 崔志荣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62-665,共4页
目的探讨转染Star3(转录信号传导子和激活子3)显性负性基因Star3β质粒阻断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的Stat3信号传导通路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阳离子脂质体向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中转染携带Stat3... 目的探讨转染Star3(转录信号传导子和激活子3)显性负性基因Star3β质粒阻断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的Stat3信号传导通路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阳离子脂质体向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中转染携带Stat3β基因的质粒,四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tat3靶基因cyclin D1、bcl-xL mRNA表达情况。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转染Stat3β质粒36 h后, SW480细胞的增殖受到显著抑制(t=5.216,P=0.006);G0/G1期的细胞比例由40.37%上升至67.25%,S期细胞由44.68%下降至31.23%;发生早期凋亡的细胞比例由5.34%上升至24.42%;同时cyclin D1、bcl-xL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5.228,P=0.010;t=3.517,P=0.025)。结论转染携带Stat3β基因的质粒可以通过下调Stat3靶基因的表达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为以Star3为靶点的结肠癌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转录因子 Stat3 显性负性
原文传递
人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和二氢嘧啶脱氢酶的活性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尹慕军 王杉 +4 位作者 叶颖江 姜可伟 崔志荣 梁斌 方伟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25-427,共3页
目的研究人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phosphorylase,TP)和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dehydrogenase,DPD)活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5-FU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目的研究人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phosphorylase,TP)和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dehydrogenase,DPD)活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5-FU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8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TP和DPD活性,其中40例患者术后接受5-FU结合甲酰四氢叶酸钙化疗。结果(1)结直肠癌肿瘤组织TP活性(120±102)U/mg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0±49)U/mg,P<0·01;组织分型差(低分化、黏液腺癌)、Dukes分期晚(C期和D期)、有淋巴转移的肿瘤组织TP活性明显增高;(2)在术后接受5-FU化疗的患者中,肿瘤DPD活性低和TP/DPD比值高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好于DPD活性高和TP/DPD比值低的患者。结论人结直肠癌组织TP活性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肿瘤TP活性与结直肠癌恶性潜能相关,可能在肿瘤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肿瘤DPD活性和TP/DPD比值可能是预测结直肠癌对5-FU化疗敏感性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癌组织 胸腺嘧啶 核苷磷酸化酶 二氢嘧啶脱氢酶 活性变化 TP 肿瘤 消化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