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视老年人健康与保健的循证医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方向华 李立明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3-354,共2页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医疗保健问题,突出表现为:(1)老年人各种疾病患病率高,患病人数增加。(2)疾病谱变化,慢性病患病增加,老年人患病率高的前5种疾患是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骨关节病及呼吸系统疾病。(3)有残疾、
关键词 老年人健康 保健问题 医学研究 循证 病患病率 呼吸系统疾病 人口老龄化 疾病谱变化
原文传递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诊断和危险分层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176
2
作者 武阳丰 赵冬 +8 位作者 周北凡 王薇 李贤 刘静 李莹 孙佳艺 赵连成 吴兆苏 诸骏仁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28-433,共6页
目的为配合制订《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提出适合我国人群疾病和危险因素特点的血脂异常诊断界值和以血脂异常为基础的危险分层方案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的血脂异常防治工作。方法汇总"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 目的为配合制订《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提出适合我国人群疾病和危险因素特点的血脂异常诊断界值和以血脂异常为基础的危险分层方案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的血脂异常防治工作。方法汇总"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和"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队列研究"资料(基线入组共计40719人,年龄35~64岁,男女约各半,随访总计345 140.5人年),用统一的分析方案分析血脂异常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ICVD,包括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关系。相对危险的估计采用多元 Cox 比例风险模型,并控制其他危险因素。采用该模型计算不同危险因素组合时一个50岁的人今后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用于确定危险分层方案。结果两队列均呈现如下规律:(1)TC 和 LDL-C 水平与 ICVD 发病危险的关系是连续性的,并无明显的拐点;(2)LDL-C<3.37 mmo]/L(130 mg/dl)与 TC<5.18 mmol/L(200 mg/dl)的发病率(绝对危险)基本接近,而 LDL-C<4.14 mmol/L(160 mg/dl)与 TC<6.22 mmol/L(240 mg/dl)的发病率基本接近;(3)TC<5.18 mmol/L(200 mg/dl)时的绝对危险略高于理想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的绝对危险,TC≥6.22 mmol/L(240 mg/dl)时的绝对危险略低于高血压1级的绝对危险;(4)随着HDL-C 水平的降低,ICVD 发病危险增加;(5)TG 与 ICVD 发病危险间未见显著关联;(6)在任一 TC水平,仅合并高血压时 ICVD 发病的绝对危险已高于合并3个其他危险因素时 ICVD 发病的绝对危险。结论我国人群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可准确定为:TC<5.18 mmol/L(200 mg/dl)或 LDL-C<3.37mmol/L(130 mg/dl)为合适范围,TC 5.18~6.19 mmol/L(200~239 mg/dl)或 LDL-C 3.37~4.12mmol/L(130~159 mg/dl)为边缘升高,TC≥6.22 mmol/L(240 mg/dl)或 LDL-C≥4.14 mmol/L(160mg/dl)为升高。HDL-C<1.04 mmol/L(40 mg/dl)为减低,1.04~1.53 mmoL/L(40~59 mg/dl)为正常,≥1.55 mmol/L(60 mg/dl)为理想水平。此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一致。在危险分层方案中高血压的作用相当于其他任意3个危险因素的作用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危险性评估 心肌缺血 流行病学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8
3
作者 王薇 武阳丰 +9 位作者 赵冬 杨颖 梁立荣 王淼 解武祥 孙佳艺 周广华 史平 任福秀 霍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 探讨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中美协作研究队列中的石景山人群和多省市队列中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2007年9至10月期间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颈动脉超声的横断面复查结果... 目的 探讨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中美协作研究队列中的石景山人群和多省市队列中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2007年9至10月期间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颈动脉超声的横断面复查结果进行分析.参加调查人数共计2681名,年龄43~81岁.结果 (1)颈动脉内中膜36点厚度平均值为0.68 mm,最大值为1.07 mm.(2)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0.3%.男女两性颈动脉膨大部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2%和51.6%(χ^2=23.44,P〈0.01).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4.7%和12.2%(χ^2=69.57,P〈0.01).颈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0.9%和13.8%(χ^2=23.18,P〈0.01).(3)多因素分析:男女两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和最大值随着收缩压、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无危险因素者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普遍存在,且与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中老年人群血脂水平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薇 霍勇 +10 位作者 赵冬 刘静 梁立荣 孙佳艺 杨颖 王淼 解武祥 周广华 史平 任福秀 武阳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18-1122,共5页
目的 了解2002年至2007年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评价基线血脂水平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作用.方法 研究样本来自中美队列中的石景山人群和多省市队列中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2002年9月对这两个人群进行基线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心... 目的 了解2002年至2007年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评价基线血脂水平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作用.方法 研究样本来自中美队列中的石景山人群和多省市队列中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2002年9月对这两个人群进行基线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2007年9至10月复查颈动脉超声.以两次颈动脉检查数据完整的2000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基线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2002年至2007年,颈动脉斑块患病率男性从30.3%增加到62.2%,女性从21.5%增加到51.5%;新发斑块率男性为41.8%,女性为34.1%.(2)男女两性颈动脉新发斑块率随着基线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及总胆固醇与HDL-C比值(TC/HDL-C)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其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交叉分析显示,LDL-C,HDL-C,甘油三酯对斑块发生率有协同作用.(4)多因素分析显示,高LDL-C、高non-HDL-C和高TC/HDL-C是男女两性新发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OR值分别为1.44、1.45、1.59,女性OR值分别为1.47、1.35、1.64,均P<0.05).结论 2002年至2007年,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在快速增长.高LDL-C、nonHDL-C和TC/HDL-C水平是中老年人群新发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脂异常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职业性体力劳动强度与外周动脉疾病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安伟 李贤 +2 位作者 王馨 赵连成 武阳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39-842,共4页
目的 探讨职业性体力劳动强度与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国9个地区的16 446名35岁以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踝臂指数测量(踝臂指数≤0.9诊断为外周动脉疾病),并收集相关危险因素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职业性体力... 目的 探讨职业性体力劳动强度与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国9个地区的16 446名35岁以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踝臂指数测量(踝臂指数≤0.9诊断为外周动脉疾病),并收集相关危险因素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职业性体力劳动强度与外周动脉疾病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职业性体力劳动强度的增加,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风险呈下降趋势(趋势检验P〈0.05).在调整了性别(仅对总体人群)、年龄、吸烟、高血压病、高总胆固醇血症、超重或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和卒中)病史之后,与无工作者比较,极轻、轻、中及重度职业性体力劳动强度的工作者患外周动脉疾病的OR值分别为1.02(95%CI:0.80~1.31),0.91(95%CI:0.72~1.15),0.92(95%CI:0.70~1.19),0.90(95%CI:0.72~1.12)(趋势检验P〈0.05).结论 职业性体力劳动强度与外周动脉疾病患病风险间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增加体力活动可能对预防外周动脉疾病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