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地理思想的发展与文明传承观念的深化
1
作者 罗炳良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3-225,共3页
历史地理思想与文明传承观念,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地理思想的角度宣扬大一统政治观与历史观的传统由来已久,而宋、元、明、清时期的表现则更加突出。中华文明不断传承的观念深入人心,则是这一社会现实在史学领... 历史地理思想与文明传承观念,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地理思想的角度宣扬大一统政治观与历史观的传统由来已久,而宋、元、明、清时期的表现则更加突出。中华文明不断传承的观念深入人心,则是这一社会现实在史学领域的一个突出反映。无论是全国各族统一时期,还是地方割据政权并列时期;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只要是建立在中国疆域之内,无一例外地都以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自居,历史地理思想与文明传承观念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宋、辽、金时期学者对于"正统"问题的讨论,元代统治者注意从历史地理角度认识元朝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明清时期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认识的深入,都是对这一观念的诠释。而这一观念的深远影响,反过来又对维护祖国统一与国家稳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思想 文明传承观念 中华民族 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下载PDF
还历史本来面目 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概要介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希清 胡平 《考试研究》 2016年第4期3-19,共17页
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集政治、文化、教育等各项功能于一身,在选拔过程中尽力体现"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 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集政治、文化、教育等各项功能于一身,在选拔过程中尽力体现"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其存在具有特定时代的政治根源、社会根源、文化根源以及民族根源,它推动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编撰这部《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的目的在于复原中国科举制度的完整面貌,建立独立的中国科举制度史体系,理性地辨析其成败得失,以便更好地继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制度 通史
下载PDF
新乡贤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于文化传承及制度创新的双重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健康 《前进》 2019年第2期33-35,共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中国问题应当下功夫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中国问题应当下功夫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2017年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贤文化 城镇化 振兴战略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尧舜文化基因的世界共同价值
4
作者 王健康 王炳熹 《前进》 2019年第10期27-31,共5页
炎黄作为华夏人文始祖,已成世人共识。而尧舜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日渐引起世人的热切关注。探讨尧舜精神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特质,实则是一次从尧舜精神到人类精神的发现之旅,亦即是对尧舜初创的远古辉煌文化背... 炎黄作为华夏人文始祖,已成世人共识。而尧舜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日渐引起世人的热切关注。探讨尧舜精神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特质,实则是一次从尧舜精神到人类精神的发现之旅,亦即是对尧舜初创的远古辉煌文化背后的人类文化的深度探索发现,目的是从挖掘尧舜精神入手,发现古中国文化背后的那些超越时空、永具魅力的人类普遍认知的共同文化价值和世界性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大同 华夏民族 文化基因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 先秦儒学 社会进化 共同价值
下载PDF
谈谈“古中国”的文化价值——读《让最初中国带领山西走向世界》有感
5
作者 王健康 《前进》 2018年第12期27-28,共2页
李琳之等在《前进》杂志第10期撰文,建议在山西设立世界级“最初中国”文化旅游区。此文一发表,首先在北京的山西籍人士中广泛传播,各界同仁纷纷通过微信、电话、聚会等方式尽情展开讨论和交流,并通过朋友圈散发引起了北京社会各界的关... 李琳之等在《前进》杂志第10期撰文,建议在山西设立世界级“最初中国”文化旅游区。此文一发表,首先在北京的山西籍人士中广泛传播,各界同仁纷纷通过微信、电话、聚会等方式尽情展开讨论和交流,并通过朋友圈散发引起了北京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家一致认为,若此项建议能够被采纳且落实,理当成为破解山西文化旅游困境的惊世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中国 世界级 山西 文化价值 文化旅游区 《前进》 北京
下载PDF
宋太祖“不诛大臣、言官”誓约考论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希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56,共11页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曹勋自金朝的燕山府(今北京)回到宋朝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传达的宋徽宗宣谕云:"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他在随后所上《进前十事札子》和绍兴十四年编次的《北狩见闻录》...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曹勋自金朝的燕山府(今北京)回到宋朝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传达的宋徽宗宣谕云:"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他在随后所上《进前十事札子》和绍兴十四年编次的《北狩见闻录》中,又重申了这一宣谕。可见"不诛大臣、言官"的宋太祖誓约,应该确有其事。有宋一朝,"不诛大臣、言官"作为一条祖宗家法,已经得到宋朝君臣的公认。事实上,除特殊时期诛杀过少数几位大臣之外,基本上没有诛杀大臣、言官。宋太祖之所以订立"不诛大臣、言官"这一誓约,以及宋朝君臣谨奉之为祖宗家法,是最高统治者接受前代历史教训,为了巩固政权,采取"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策的必然结果。宋太祖誓约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在当今也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太祖 誓约 大臣 言官 共治天下
下载PDF
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上)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希清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3-39,共7页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唐宋之际是一个变化更革非常之大的时期。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总的趋势是逐渐走向完备、成熟。这一变迁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就科举制度本身而言,由唐到宋的变迁虽然很大...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唐宋之际是一个变化更革非常之大的时期。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总的趋势是逐渐走向完备、成熟。这一变迁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就科举制度本身而言,由唐到宋的变迁虽然很大,但这种变迁恐怕并非质的变化,而仍然属于量的、程度上的变化。其质的变化与其说是在唐宋之际,不如说是在南北朝与隋唐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科举制度 变迁 平等竞争 经世致用
下载PDF
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下)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希清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8-23,共6页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唐宋之际是一个变化更革非常之大的时期。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总的趋势是逐渐走向完备、成熟。这一变迁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就科举制度本身而言,由唐到宋的变迁虽然很大...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唐宋之际是一个变化更革非常之大的时期。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总的趋势是逐渐走向完备、成熟。这一变迁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就科举制度本身而言,由唐到宋的变迁虽然很大,但这种变迁恐怕并非质的变化,而仍然属于量的、程度上的变化。其质的变化与其说是在唐宋之际,不如说是在南北朝与隋唐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科举制度 变迁 平等竞争 经世致用
下载PDF
唐宋进士科取舍依据的演变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希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38,共23页
从隋唐五代到北宋初期,进士科取舍的依据经历了从"公荐"、"公卷"加"程文"到"禁公荐"、"罢公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演变过程,这也就是从"以程文考试成绩为主"... 从隋唐五代到北宋初期,进士科取舍的依据经历了从"公荐"、"公卷"加"程文"到"禁公荐"、"罢公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演变过程,这也就是从"以程文考试成绩为主"到"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演变。这一演变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是通过对朝臣"请托"、知举官徇私滥取"重行朝典"和完备以封弥(糊名)、誊录为代表的一整套贡举考试制度来完成的。"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比较好地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可以说,这一演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它不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我们今天也具有借鉴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公荐 公卷 程文 封弥 誊录
下载PDF
唯物史观的产生与两种生产学说的形成——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高潮 汪澍敏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35-39,46,共6页
两种生产学说的初步形成,是以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理论背景的。对两种生产学说的具体阐发,是在对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的"社会存在"的诠释与解析过程中逐渐展开与不断深化的。而所谓社会存在,按照马恩著作的原始文本,也就是指... 两种生产学说的初步形成,是以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理论背景的。对两种生产学说的具体阐发,是在对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的"社会存在"的诠释与解析过程中逐渐展开与不断深化的。而所谓社会存在,按照马恩著作的原始文本,也就是指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这样两种生产的辩证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人类自身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
下载PDF
“孝”、“廉”:选拔和考核官员的最基本标准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希清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87-89,98,共4页
"孝"、"廉"是官员应有的最基本的品格,也是选拔和考核官员的最基本的标准。在两汉至南北朝7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长期实行过"举孝廉"这一选拔官员的制度;现在我们认真研究和宣传"孝廉文化",对... "孝"、"廉"是官员应有的最基本的品格,也是选拔和考核官员的最基本的标准。在两汉至南北朝7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长期实行过"举孝廉"这一选拔官员的制度;现在我们认真研究和宣传"孝廉文化",对于当前的反对贪污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孝"、"廉"落实到当今官员的选拔和考核过程中,就要有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制度,而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宣传、教育感化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 “廉” 选官制度 科举考试 察举制度 清廉 节俭
下载PDF
高凤翰与指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墨 《中国书画》 2016年第2期27-27,共1页
为什么从高其佩之后的画家们会对指画情有独钟?郑板桥在题高凤翰的画跋中,道出这一奥秘。他认为恽寿平、王翚诸人之作皆不能破古人牢笼,"独高且园轩然特出,冠绝一时,复堂(李鱓)、西园一头一尾"。这里的西园,即是高凤翰(1683—174... 为什么从高其佩之后的画家们会对指画情有独钟?郑板桥在题高凤翰的画跋中,道出这一奥秘。他认为恽寿平、王翚诸人之作皆不能破古人牢笼,"独高且园轩然特出,冠绝一时,复堂(李鱓)、西园一头一尾"。这里的西园,即是高凤翰(1683—1749)。换言之,在郑板桥的眼中,能够突破前人藩篱的唯一法门,即是指画。康熙四十年(1701),19岁的高风翰在乡试时结识了擅长指画的朱岷,在朱岷的影响下,高凤翰也开始了指画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凤翰 恽寿平 王翚 郑板桥 高其佩 李鱓 画说 似与不似之间 指头画 艺术思想
下载PDF
美术史家与史学家眼中的“上古”“中古”和“近古”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墨 《中国书画》 2016年第12期26-27,共2页
翻开中国美术史,尤其是老一辈的中国美术史,总会看到"上古"如何、"中古"如何以及"近古"如何。比如陈师曾《中国绘画史》,"上古史"部分就包括了从三代到隋朝的绘画,"中古史"部分是从唐代开始到元朝,从明朝开始,陈师曾就把它们... 翻开中国美术史,尤其是老一辈的中国美术史,总会看到"上古"如何、"中古"如何以及"近古"如何。比如陈师曾《中国绘画史》,"上古史"部分就包括了从三代到隋朝的绘画,"中古史"部分是从唐代开始到元朝,从明朝开始,陈师曾就把它们称为"近世史",吴昌硕为段军人物。陈虚中所译日本中村不折与小鹿云所著《中国绘画史》(1937年由正中书局出版),也引进史学的框架,将中国历史分做"上世""中世""近世"三期——"上世期"从盘古时代至隋朝终止;从唐代尤其是从吴道子开始,是绘画史上的"中世期";自然,明清时期,即是他所说的"近世期"。中村不折在绪论中说:中国绘画发展的途径,假如详细地区别,也可以分作若干的小时期,各时代中都有它的特点;唯是从大势上征其画风的变迁,技巧的发达,那么区划之如上述的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史 中村不折 陈师曾 美术史家 中古史 吴昌硕 吴道子 夏曾佑 中国历史 中国史
下载PDF
施闰章与石涛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墨 《中国书画》 2016年第1期31-31,共1页
加入旅庵本月门下之后的石涛,和他的哥哥喝涛一起,不停地在江苏与浙江之间的临济宗寺院间穿梭。一直到安徽宣城、歙县,他们才找到志趣相投的寺院,并受到当地文人的热情欢迎。宣城不仅因风光秀美和李白的诗面著名,更因为当时最富有和最... 加入旅庵本月门下之后的石涛,和他的哥哥喝涛一起,不停地在江苏与浙江之间的临济宗寺院间穿梭。一直到安徽宣城、歙县,他们才找到志趣相投的寺院,并受到当地文人的热情欢迎。宣城不仅因风光秀美和李白的诗面著名,更因为当时最富有和最有教养的商人也多出于此地。石涛到达宣城之后,被引介到当地乡绅组织的"诗画社",诗社的领导人物,一是施闰章,一是高咏(生于162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闰章 石涛 领导人物 临济宗 宣城 寺院 诗画 秀美
下载PDF
清代福建乡试恩赏年老落第士子举人衔的人数统计分析
15
作者 胡平 《教育与考试》 2019年第2期38-42,共5页
恩赏年老落第士子,是清代科举制度中安抚落第者的一项具体措施和政策。而对乡试落第士子赏给举人衔的作法始于乾隆三十五年,完善于嘉庆朝,直至光绪二十四年结束,其政策和措施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通过数据的统计,此期间福建乡试得到... 恩赏年老落第士子,是清代科举制度中安抚落第者的一项具体措施和政策。而对乡试落第士子赏给举人衔的作法始于乾隆三十五年,完善于嘉庆朝,直至光绪二十四年结束,其政策和措施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通过数据的统计,此期间福建乡试得到恩赏的年老举人人数较多、比例较高,这与享受着科举大省的待遇、又作为边远省份享受优惠政策有一定的关系。福建作为边远省份其重视学习和进取的数量比例大大超过其它一些边远省份,即使是在科举大省里面录取举人数额也是较高的,这说明福建的科举考试在教育发展,人才孕育、社会稳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发挥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福建乡试 恩赏 年老士子 举人
下载PDF
范仲淹与富弼关系考
16
作者 张希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7-203,共7页
范仲淹与富弼相交近三十年。二人在报效国家、追求本身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相勖以忠,相劝以义",同心僇力,抵御外侮,革新内政,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富弼与仲淹"平日闲居,则相称美之不暇;为国议事,则公言廷诤而无私... 范仲淹与富弼相交近三十年。二人在报效国家、追求本身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相勖以忠,相劝以义",同心僇力,抵御外侮,革新内政,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富弼与仲淹"平日闲居,则相称美之不暇;为国议事,则公言廷诤而无私",双方可谓"出处以道,俯仰无愧"。富弼与仲淹正如韩琦与仲淹一样,"与公并命,参翊万枢。凡有大事,为国远图。争而后已,欢言如初。指之为党,岂如是乎!"富弼与范仲淹始终保持了亦师亦友亦同僚的健康关系,是中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实践"和而不同"政治理想的典范。即使在今天,也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富弼 师友与同僚 和而不同 典范
下载PDF
超以象外
17
作者 刘墨 《中国书画》 2019年第4期114-119,共6页
癸巳夏夜,心中忽然有所领悟,浪起,提笔写了这样几个字;“小成于技,中成于艺,大成于德,终成于道。”这或者是我对于中国艺术的一个新领悟吧。许多人试图界定“道”是什么,但老子或庄子,却从来不会界定“道”是什么,而只告诉我们,“道”... 癸巳夏夜,心中忽然有所领悟,浪起,提笔写了这样几个字;“小成于技,中成于艺,大成于德,终成于道。”这或者是我对于中国艺术的一个新领悟吧。许多人试图界定“道”是什么,但老子或庄子,却从来不会界定“道”是什么,而只告诉我们,“道”不是什么。另外,像中国画论中常常用到的“心”“意”,也是中国哲学里面最核心的概念,都极难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 中国艺术 中国画论 中国哲学 界定 “意” “心” 领悟
下载PDF
陪老柯的思想散步
18
作者 刘墨 《中国书画》 2016年第9期22-23,共2页
从我平时管柯文辉先生叫“柯老”,他每次打电话,都自称“老柯”.他送我《陪画散步》,款也署“老柯”,尊老爱幼,义显于此.至于书中说唐云称他为“柯柯”,则是长辈对他的昵称. 柯老自称“老柯”,只是显示自己成了一个老人了.我叫“柯老”... 从我平时管柯文辉先生叫“柯老”,他每次打电话,都自称“老柯”.他送我《陪画散步》,款也署“老柯”,尊老爱幼,义显于此.至于书中说唐云称他为“柯柯”,则是长辈对他的昵称. 柯老自称“老柯”,只是显示自己成了一个老人了.我叫“柯老”,除了尊敬他是一位老人,还在于我认为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智者,如今,这样的智者已经不多矣.我时常与老先生聊天,老先生的眉宇间,总会有一种落寞.他所以落寞,大概是因为他“不合时宜”的思想吧?孔子虽然被誉为“圣之时者也”,可他也不属于那个时代,历数从古至今的文人逸士,我还没有发现一个是可丁可卯的“合时宜”者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龙士 懒悟 苏渊雷 唐云 漆书 画家 美术家 李少文 宇宙人生 艺术家 和尚
下载PDF
何绍基的学问
19
作者 刘墨 《中国书画》 2016年第5期26-27,共2页
何绍基是有名的书法家,是有名的诗人,传世有文集20卷300余篇,题跋7卷共154篇,主要以金石题跋为主。他的学问怎么样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都没太给他好评。但这不等于说,... 何绍基是有名的书法家,是有名的诗人,传世有文集20卷300余篇,题跋7卷共154篇,主要以金石题跋为主。他的学问怎么样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都没太给他好评。但这不等于说,他的学问就不值得写进学术史。相反,倒是何为"学术史"以及如何"重写学术史",时人尚且辩说不明。20世纪90年代是热门,二十多年过去,现在说的人也少了。在梁、钱二人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何绍基的学问的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绍基 经学博采录 不等于 何凌汉 桂文灿 钱穆 何子贞 宋元学案 国史馆提调 武英殿协修
下载PDF
白莲居士方婉仪
20
作者 刘墨 《中国书画》 2016年第3期27-27,共1页
以杂项收藏和艺林掌故著名的郑逸梅,说他收了一方小印,两头镌刻,一为"罗聘之妻",一为"白莲女史"。一开始他认为这印章是假的,经陈巨来、朱孔阳、边政平等人鉴定之后认为,"印文逸宕有致,石亦盎然有古泽,的是二... 以杂项收藏和艺林掌故著名的郑逸梅,说他收了一方小印,两头镌刻,一为"罗聘之妻",一为"白莲女史"。一开始他认为这印章是假的,经陈巨来、朱孔阳、边政平等人鉴定之后认为,"印文逸宕有致,石亦盎然有古泽,的是二三百年前物,决非后人所能作伪"。为此,郑逸梅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方白莲小印考》。这个引起郑逸梅兴趣的人,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方婉仪,一作畹仪,生于雍正十年(1732)六月二十四日,这一日,据传为荷花生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婉仪 白莲居士 郑逸 朱孔阳 陈巨来 罗聘 荷花生日 印文 罗家梅派 扬州八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