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志鹏 邹冰爽 +1 位作者 赵燕平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调查拟行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中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的患病情况,探讨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观察TMJOA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后的关节骨质变化,评价正畸治疗对关节骨质的影响。方法:选取1998年... 目的:调查拟行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中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的患病情况,探讨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观察TMJOA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后的关节骨质变化,评价正畸治疗对关节骨质的影响。方法:选取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的患者共10032例,将病例记录完整且无可累及颞下颌关节的全身系统性疾病、颌面部外伤史、正畸矫治史和颌骨手术史者纳入为研究对象。调查正畸矫治前患者中TMJOA的患病情况,并应用χ2检验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正畸前患者中TMJOA检出率与年龄、性别、错类型等因素的关联性。研究TMJOA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比分析TMJOA患者正畸前后关节骨质变化情况。结果:正畸前患者中TMJOA的检出率为1.6%(159/10032),女性检出率(1.9%,124/6409)高于男性(1.0%,35/3623)(χ2=13.925,P<0.01)。TMJOA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χ2=136.381,P<0.01)。安氏Ⅱ类错患者中TMJOA检出率是安氏Ⅰ类错患者的1.683倍(Waldχ2=9.007,OR=1.683,P<0.01),安氏Ⅲ类和Ⅰ类错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χ2=0.266,OR=1.141,P>0.05)。完成正畸治疗的85例TMJOA患者中,63例(74.1%,63/85)在正畸中保持骨质病变稳定,9例(10.6%,9/85)骨质病变好转,13例(15.3%,13/85)骨质病变加重。结论:正畸前患者中TMJOA检出率与年龄、性别、错类型等因素相关。大部分TMJOA患者(74.1%,63/85)在正畸治疗中颞下颌关节骨质情况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炎 正畸学 矫正
下载PDF
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与螺旋CT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曲兴民 李刚 +1 位作者 张祖燕 马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95-599,共5页
目的比较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与螺旋CT在扫描口腔颌面部相同部位时的辐射剂量,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使用热释光剂量芯片测量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和一种螺旋CT在扫描头颈部体模上颌、下颌、上颌+下颌时的吸收剂量。按照... 目的比较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与螺旋CT在扫描口腔颌面部相同部位时的辐射剂量,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使用热释光剂量芯片测量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和一种螺旋CT在扫描头颈部体模上颌、下颌、上颌+下颌时的吸收剂量。按照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推荐的组织权重因子,计算各个扫描程序的有效剂量。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所有扫描程序得到的有效剂量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范围41.8~249.1ixSv。螺旋CT对上颌、下颌及上颌+下颌进行扫描时的有效剂量分别为506.7、829.9和1066.1μSv,螺旋cT辐射剂量显著高于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P〈0.001)。同一机型仅进行上颌或下颌扫描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同时扫描上颌+下颌时的辐射剂量(P值分别为0.003和0.001)。结论在对口腔颌面部相同区域进行扫描时,以上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均比螺旋CT低;而两种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会因曝光参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ProMax 3D口腔颌面锥形束CT不同扫描参数设置下的辐射剂量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曲兴民 李刚 +2 位作者 JB Ludlow 张祖燕 马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62-563,共2页
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 beamCT)可提供颌骨及牙齿的三维影像,与传统医用螺旋CT相比,该技术可在较低成本和辐射剂量下提供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因此,已日益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疾病的诊断。
关键词 口腔颌面疾病 锥形束CT 辐射剂量 扫描参数设置 三维影像 空间分辨率 螺旋CT
原文传递
口腔颌面锥形束CT在我国临床研究和应用的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16
4
作者 马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共3页
口腔颌面锥形束CT(oro-maxillofacial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最早为1998年由意大利工程师Mozzo报道的意大利QuantitativeRadiology公司生产的NewTom9000和日本口腔颌面放射学家Arai报道的“Ortho-CT”.我国于1999年引入意大利产... 口腔颌面锥形束CT(oro-maxillofacial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最早为1998年由意大利工程师Mozzo报道的意大利QuantitativeRadiology公司生产的NewTom9000和日本口腔颌面放射学家Arai报道的“Ortho-CT”.我国于1999年引入意大利产锥形束CTNewTom9000.这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台口腔颌面锥形束CT机,也因此使我国成为国际口腔医学界较早应用锥形束CT的国家之一.2005年我国引入日本森田公司产Accuitomo-3DX锥形束CT机,并广泛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牙体牙髓相关疾病的检查.目前,我国已拥有意大利、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生产的多种锥形束CT机型,我国自行研制的口腔颌面锥形束CT机也开始推向市场.与传统医用CT给医学影像学带来的划时代进步一样,口腔颌面锥形束CT给口腔颌面放射学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口腔颌面 临床研究 应用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医学影像学 意大利 CT机
原文传递
数字化口腔医学影像的现实与未来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刚 余强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1-204,共4页
以数字化口腔医学影像为主线,简单概述以下问题:①口腔医学影像的数字化起源;②数字化对口腔放射工作模式与流程的影响;③医学影像管理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的临床应用;④三维影像数据对口腔临床... 以数字化口腔医学影像为主线,简单概述以下问题:①口腔医学影像的数字化起源;②数字化对口腔放射工作模式与流程的影响;③医学影像管理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的临床应用;④三维影像数据对口腔临床诊疗的影响;⑤数字化医学影像是推动远程诊疗和互联网医疗的基础;⑥医疗数据库或数据中心建立的意义;⑦问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医学 数字化医学影像 数字化口腔医学影像
原文传递
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乐迪 张豪 +1 位作者 胡文杰 柳登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检验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牙龈健康、20~30岁之间的青年14人(男6人,女8人),共66颗上颌前牙.通过判断牙周探针在探入的牙龈组织内轮廓是否清晰定性判断上颌前牙牙龈生物型;使用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 目的 检验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牙龈健康、20~30岁之间的青年14人(男6人,女8人),共66颗上颌前牙.通过判断牙周探针在探入的牙龈组织内轮廓是否清晰定性判断上颌前牙牙龈生物型;使用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中央釉质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一致率为80%,Kappa=0.699)和可重复性(一致率为88%,Kappa=0.815);牙周探诊法定性判断牙龈生物型与锥形束CT定量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一致,薄型、中间型、厚型3种牙龈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02±0.20)、(1.28 ±0.25)和(1.46±0.25) mm,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是一种简便、相对客观、适用于临床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生物型 牙周探诊法
原文传递
汉族青年人上颌前牙牙根位置及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杨刚 胡文杰 +1 位作者 曹洁 柳登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16-720,共5页
目的 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为深入了解上颌前牙牙根和牙槽骨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23名[男性9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24.5±1.6)岁],对共计138... 目的 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为深入了解上颌前牙牙根和牙槽骨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23名[男性9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24.5±1.6)岁],对共计138颗上颌前牙拍摄锥形束CT,通过锥形束CT配套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及轴向,定性分析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的矢状向位置关系,并进一步定量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牙槽骨的厚度.结果 97.1% (134/138)的上颌前牙牙根矢状向位置偏向唇侧骨皮质,2.9% (4/138)的牙根偏向腭侧骨皮质;上颌前牙唇侧正中骨嵴顶下方2 mm和根中部位点仅有2.2%(6/276)牙槽骨厚度>2 mm.结论 上颌前牙牙根矢状向位置绝大多数偏向唇侧,唇侧牙槽骨较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厚度 前牙
原文传递
内镜辅助腮腺结石取出术67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叶欣 谢晓艳 +3 位作者 柳登高 张雷 张祖燕 俞光岩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45-648,共4页
目的 探讨腮腺涎石病内镜辅助取石术的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13年7月对67例腮腺结石或异物患者采用唾液腺内镜探查腮腺导管,并在内镜辅助下取石.术后定期随访,分析内镜辅助取石的疗效.结果 67例腮腺结石或异物患者中,58例结石完全取... 目的 探讨腮腺涎石病内镜辅助取石术的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13年7月对67例腮腺结石或异物患者采用唾液腺内镜探查腮腺导管,并在内镜辅助下取石.术后定期随访,分析内镜辅助取石的疗效.结果 67例腮腺结石或异物患者中,58例结石完全取出,3例大部取出,成功率为87%(58/67).61例取出者中24例为网篮或抓钳抓取后经导管口取出;21例为网篮抓取后经导管口切开取出;8例为网篮抓取后经管口邻近切开取出;2例经颊部切口取出;6例经腮腺翻瓣取出.61例随访6~90个月(平均23个月),2例失访;48例患侧腮腺分泌良好,无不适;7例患侧腮腺分泌良好,偶有不适;3例导管闭塞;1例存在腮腺区麻木.结论 唾液腺内镜技术对于腮腺涎石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唾液腺结石 唾液腺内镜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用于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的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赵岩 屈振宇 +2 位作者 刘琳 胡炜 李刚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6年第1期2-7,共6页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为正畸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间北京大学口腔...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为正畸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锥形束CT扫描的2 376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65例成人患者进行上、下颌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样本人群中,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75.38%(49/65)和86.15%(56/65).在不同骨开窗类型中,小于等于根长1/3的骨开窗约占骨开窗总数的76.88%.在不同骨开裂类型中,范围在2-4 mm的最多,约占骨开裂总数的77.13%.在样本牙齿中,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0.78%,以左上颌侧切牙最高(7.69%),右上颌侧切牙次之(6.92%),右上颌中切牙最低(1.15%);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的发生率为36.15%,右下颌中切牙最高(9.62%),左下颌中切牙次之(8.27%),下颌的发生率高于上颌.男性与女性切牙唇侧骨开窗与骨开裂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中,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较高,且多数骨开窗范围小于等于根长1/3,骨开裂在2-4 m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开窗 骨开裂 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 切牙区
原文传递
涎腺内镜辅助颌下腺腺门结石取出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岚 张晔 +3 位作者 柳登高 张雷 张祖燕 俞光岩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目的 分析涎腺内镜辅助颌下腺导管腺门段结石取出术的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经影像检查发现的颌下腺腺门结石患者80例,采用涎腺内镜探查颌下腺导管,观察结石及导管炎症情况,并在内镜辅助... 目的 分析涎腺内镜辅助颌下腺导管腺门段结石取出术的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经影像检查发现的颌下腺腺门结石患者80例,采用涎腺内镜探查颌下腺导管,观察结石及导管炎症情况,并在内镜辅助下取石.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内镜辅助下取石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80例颌下腺腺门结石患者中,71例结石被完全取出,5例结石大部分取出,4例结石未取出,取石成功率为95% (76/80).76例结石成功取出者中 8例由网篮套索取出;59例采用了涎腺内镜辅助下口内切开取石术;9例经网篮套索及口内切开法取出结石.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暂时性舌神经麻痹(1例)及舌下腺囊肿(2例).结论 涎腺内镜技术对于颌下腺腺门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避免结石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 涎腺结石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