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使用传动矫治技术非手术治疗成功的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病例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中软硬组织的变化,下切牙长轴IA(long axis of the lower incisors),与下颌联合长轴(颏轴)MA(long axis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所成角度MIA(an...目的 研究使用传动矫治技术非手术治疗成功的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病例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中软硬组织的变化,下切牙长轴IA(long axis of the lower incisors),与下颌联合长轴(颏轴)MA(long axis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所成角度MIA(angle between MA and IA)的变化,为骨性Ⅲ类非手术正畸治疗中确定下切牙健康目标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50例使用传动矫治技术完成的骨性Ⅲ类非手术治疗病例,平均年龄(16.5±4.9)岁,平均疗程(24.6±8.8)月,男16例,女34例.在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测量常用的软硬组织项目以及牙轴颏轴角MIA.计算各测量项目的均值与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各项目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治疗后上下切牙建立了正常的覆盖关系,覆盖测量值从治疗前的(-1.47±1.50) mm变成治疗后的(3.77±1.12) mm.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上下唇至Sn-Pg的唇突距差,由矫治前的(-1.62±1.77) mm变为矫治后的(0.24±1.27) mm.下切牙牙长轴与下颌平面所成角L1-MP平均减少-8.54°±5.98°,发生较明显的舌倾.但治疗后牙轴颏轴角MIA为0.31°±5.42°,说明牙轴和颏轴基本一致.结论 传动矫治技术能够实现轻力作用下的牙齿传动效应和牙槽骨弯曲形变效应,不仅能够解除前牙反(牙合)和显著改善侧貌,而且疗效稳定.在轻力作用下,下切牙舌倾和周围牙槽骨的舌向弯曲改建同步进行,治疗后下切牙牙长轴与颏轴依然保持一致,有利于咬合力的传导,说明轻力矫治更有益于健康.传动矫治技术使非手术健康矫治骨性Ⅲ类牙颌畸形成为可能,拓展了非手术矫治适应证.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下切牙长轴(long axis of the lower incisors, IA)与颏轴(long axis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MA)在天然状态下的一致性情况,为正畸治疗中下切牙的健康定位提供参考。方法从头颅侧位片数据库中等量选取安氏Ⅰ、Ⅱ、Ⅲ类...目的研究下切牙长轴(long axis of the lower incisors, IA)与颏轴(long axis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MA)在天然状态下的一致性情况,为正畸治疗中下切牙的健康定位提供参考。方法从头颅侧位片数据库中等量选取安氏Ⅰ、Ⅱ、Ⅲ类治疗前患者共300例,定义四种颏轴,分别测量四种颏轴与下切牙长轴所成角度(angle between MA and IA,MIA)以及下中切牙角(incisor-mandibular plane angle, IMPA),按照不同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面型分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用于定义颏轴的标志点中,颊舌侧下齿槽缘点的中点Id-c和下颌联合中心点D,不同研究者定点的变异系数最小,可重复性最好。由Id-c和D构成的颏轴与下中切牙长轴所成角度MIA在安氏Ⅰ、Ⅱ、Ⅲ类的平均值分别为(9.45±4.06)°、(10.56±3.57)°、(4.35±3.71)°;在Ⅲ类高、均、低角分别为(2.89±0.87)°、(3.66±0.43)°、(5.84±0.71)°。既体现了下切牙牙轴在不同矢状向和垂直向骨面型的代偿倾向,又基本与颏轴保持一致,二者所成角度80%位于(2.18~13.87)°区间。结论天然状态下,下切牙长轴与颏轴方向基本一致,颏轴与下中切牙长轴所成角度MIA与下中切牙角IMPA相比,受不同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面型变异的影响更小,更能代表符合生理要求的下切牙倾斜度。正畸治疗可以考虑以此为进行下切牙的合理定位,从而确保咬合力的健康传递。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研究使用传动矫治技术非手术治疗成功的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病例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中软硬组织的变化,下切牙长轴IA(long axis of the lower incisors),与下颌联合长轴(颏轴)MA(long axis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所成角度MIA(angle between MA and IA)的变化,为骨性Ⅲ类非手术正畸治疗中确定下切牙健康目标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50例使用传动矫治技术完成的骨性Ⅲ类非手术治疗病例,平均年龄(16.5±4.9)岁,平均疗程(24.6±8.8)月,男16例,女34例.在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测量常用的软硬组织项目以及牙轴颏轴角MIA.计算各测量项目的均值与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各项目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治疗后上下切牙建立了正常的覆盖关系,覆盖测量值从治疗前的(-1.47±1.50) mm变成治疗后的(3.77±1.12) mm.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上下唇至Sn-Pg的唇突距差,由矫治前的(-1.62±1.77) mm变为矫治后的(0.24±1.27) mm.下切牙牙长轴与下颌平面所成角L1-MP平均减少-8.54°±5.98°,发生较明显的舌倾.但治疗后牙轴颏轴角MIA为0.31°±5.42°,说明牙轴和颏轴基本一致.结论 传动矫治技术能够实现轻力作用下的牙齿传动效应和牙槽骨弯曲形变效应,不仅能够解除前牙反(牙合)和显著改善侧貌,而且疗效稳定.在轻力作用下,下切牙舌倾和周围牙槽骨的舌向弯曲改建同步进行,治疗后下切牙牙长轴与颏轴依然保持一致,有利于咬合力的传导,说明轻力矫治更有益于健康.传动矫治技术使非手术健康矫治骨性Ⅲ类牙颌畸形成为可能,拓展了非手术矫治适应证.
文摘目的研究下切牙长轴(long axis of the lower incisors, IA)与颏轴(long axis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MA)在天然状态下的一致性情况,为正畸治疗中下切牙的健康定位提供参考。方法从头颅侧位片数据库中等量选取安氏Ⅰ、Ⅱ、Ⅲ类治疗前患者共300例,定义四种颏轴,分别测量四种颏轴与下切牙长轴所成角度(angle between MA and IA,MIA)以及下中切牙角(incisor-mandibular plane angle, IMPA),按照不同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面型分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用于定义颏轴的标志点中,颊舌侧下齿槽缘点的中点Id-c和下颌联合中心点D,不同研究者定点的变异系数最小,可重复性最好。由Id-c和D构成的颏轴与下中切牙长轴所成角度MIA在安氏Ⅰ、Ⅱ、Ⅲ类的平均值分别为(9.45±4.06)°、(10.56±3.57)°、(4.35±3.71)°;在Ⅲ类高、均、低角分别为(2.89±0.87)°、(3.66±0.43)°、(5.84±0.71)°。既体现了下切牙牙轴在不同矢状向和垂直向骨面型的代偿倾向,又基本与颏轴保持一致,二者所成角度80%位于(2.18~13.87)°区间。结论天然状态下,下切牙长轴与颏轴方向基本一致,颏轴与下中切牙长轴所成角度MIA与下中切牙角IMPA相比,受不同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面型变异的影响更小,更能代表符合生理要求的下切牙倾斜度。正畸治疗可以考虑以此为进行下切牙的合理定位,从而确保咬合力的健康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