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常用X线检查片的辐射剂量及风险 被引量:6
1
作者 韩国嵩 李刚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05-106,112,共3页
目的:测量口腔常用X线检查片的辐射剂量,评估其在临床使用中的风险。方法:使用热释光辐射剂量探测器芯片和ART-210型头颈部体模测量根尖片、曲面体层片、头影测量片和锥形束CT片的有效剂量,结合天然本底辐射剂量,评价所测片位的辐射... 目的:测量口腔常用X线检查片的辐射剂量,评估其在临床使用中的风险。方法:使用热释光辐射剂量探测器芯片和ART-210型头颈部体模测量根尖片、曲面体层片、头影测量片和锥形束CT片的有效剂量,结合天然本底辐射剂量,评价所测片位的辐射剂量水平。结果:各检查片位的有效辐射剂量如下,全口根尖片为72.32μSv,曲面体层片为10~23μSv,头颅正位片为1~5μSv,头颅侧位片为1~3μSv,锥形束CT为249.1μSv。结论:口腔常用X线检查具有相对较低的辐射剂量,锥形束CT的使用要有严格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片 曲面体层片 头颅正位片 头颅侧位片 锥形束CT 有效剂量 天然本底辐射剂量
下载PDF
兔颈部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柳登高 马绪臣 谷春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 研究实验性动静脉瘘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方法  2 4只成年兔分为A、B两组 ,每组 12只 ,均形成颈部动静脉瘘 ,并于瘘形成后 3个月时将瘘口结扎。A组于瘘形成后 1~ 3个月及瘘结扎后 1~ 3个月每月均行彩色多谱勒检测 ,B组则行瘘血... 目的 研究实验性动静脉瘘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方法  2 4只成年兔分为A、B两组 ,每组 12只 ,均形成颈部动静脉瘘 ,并于瘘形成后 3个月时将瘘口结扎。A组于瘘形成后 1~ 3个月及瘘结扎后 1~ 3个月每月均行彩色多谱勒检测 ,B组则行瘘血管直径测量 ,以观察其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 A组 10只兔的动静脉瘘于瘘形成后 3个月仍通畅 ,血管直径呈进行性增大 ;B组 9只兔的动静脉瘘于瘘形成后 3月内通畅 ,血管直径呈进行性增大 ;余 5只兔 (A组 2只 ,B组 3只 )的动静脉瘘则自行关闭。瘘结扎后 ,血流流速明显下降 ,而血管直径变化不明显。结论 动静脉瘘形成后 ,多数呈进行性发展 ,瘘动静脉持续性扩张 ;瘘口结扎后 ,虽血流流速明显下降 ,但血管扩张状态难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血液动力学 颈部动静脉瘘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放射仿真头模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铁军 李刚 +1 位作者 任文革 孙志鹏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2年第2期253-254,266,共3页
为了了解放射仿真头模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分别采用真实患者和放射仿真头模训练的两组各20名VI腔医学专业学生所拍根尖片进行对比,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发现和解决不合格影像片的能力。研究表明两组学生在根尖片拍摄技术... 为了了解放射仿真头模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分别采用真实患者和放射仿真头模训练的两组各20名VI腔医学专业学生所拍根尖片进行对比,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发现和解决不合格影像片的能力。研究表明两组学生在根尖片拍摄技术的掌握和信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均能较好地解决根尖片拍摄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放射仿真头模可以反复练习并可以减少患者接受放射的剂量,因此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医学 放射仿真头模 根尖片 临床教学
原文传递
颈外动脉危险吻合血管造影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柳登高 马绪臣 李宝民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26,T005,共4页
目的 研究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椎动脉间存在的危险吻合。方法 分析了 2 5 0例颈外动脉造影图像中存在的危险吻合现象 (包括烟雾病 35例 ,头颈部高血运病变 2 15例 ,其中 7例已行颈外动脉结扎 )。结果 烟雾病中 14侧脑膜中动脉、11... 目的 研究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椎动脉间存在的危险吻合。方法 分析了 2 5 0例颈外动脉造影图像中存在的危险吻合现象 (包括烟雾病 35例 ,头颈部高血运病变 2 15例 ,其中 7例已行颈外动脉结扎 )。结果 烟雾病中 14侧脑膜中动脉、11侧颞浅动脉、7侧枕动脉参与颅内供血 ;颈外动脉结扎病例均存在咽枕吻合 ;此外 ,还发现 3例 (3/ 2 5 0 )眼动脉由脑膜中动脉异常起源。结论 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椎动脉间存在多种危险吻合途径 ,栓塞治疗时应高度注意并予以适当处理 ,以避免造成颅内误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动脉 血管造影术 危险吻合
原文传递
31例颌骨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波 于世凤 +1 位作者 吴运堂 庞淑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 观察分析颌骨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 (CGCG)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病变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 ,探讨颌骨CGCG的性质及诊断。方法 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 ,结合临床随访对比分析 31例颌骨CGCG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与病变性质的关系。结果  3... 目的 观察分析颌骨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 (CGCG)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病变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 ,探讨颌骨CGCG的性质及诊断。方法 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 ,结合临床随访对比分析 31例颌骨CGCG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与病变性质的关系。结果  31例颌骨CGCG以 30岁以下的女性多见 ,病变多见于下颌 ,X线表现无特异性。病变中的多核巨细胞 (MGC)分布较不均匀 ,核数较少 ,以 10~ 19个核多见 ,病变出血明显 ,纤维成分丰富 ,常有含铁血黄素沉积 ,骨及类骨质多见。比较病变复发组与非复发组间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临床和X线特点病变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 ,侵袭组与复发关系密切。结论 颌骨CGCG是一种非瘤性病变 ,在病变性质上有别于骨巨细胞瘤 ,其病理学特点在两者的鉴别上缺乏客观标准并且与其生物学行为无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 巨细胞 中心性 肉芽肿 临床病理学 病变 临床病理研究 特点 结论 客观标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