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全口义齿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子轩 孙玉春 周永胜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7年第5期291-295,共5页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D/CAM)在全口义齿制作中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但随着其理论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口腔修复学专家和学者开始聚焦于全口义齿数字化修复的应用研究。相较于传统全口义齿,数字化全口义齿在提高...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D/CAM)在全口义齿制作中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但随着其理论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口腔修复学专家和学者开始聚焦于全口义齿数字化修复的应用研究。相较于传统全口义齿,数字化全口义齿在提高义齿组织面密合性、增加固位力、减少就诊次数、增加标准化操作程度等方面具有优势;未来该技术还将对全口义齿修复的临床、教学、科研,甚至对改善义齿修复质量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及时对数字化全口义齿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总结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将从操作流程介绍、不同制作系统比较、临床应用评价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就数字化全口义齿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牙颌 全口义齿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数字化
下载PDF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生物材料共混物三维打印体的体内成骨 被引量:10
2
作者 宋杨 王晓飞 +2 位作者 王宇光 孙玉春 吕培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构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SCs)-生物材料共混物三维生物打印体,检测其体内成骨能力,初步建立将细胞共混物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应用于体内成骨的技术路线。方法:以P4代h ASCs作为种子... 目的:构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SCs)-生物材料共混物三维生物打印体,检测其体内成骨能力,初步建立将细胞共混物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应用于体内成骨的技术路线。方法:以P4代h ASCs作为种子细胞,进行成骨向诱导,并采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检测其成骨向分化的能力。将种子细胞加入20 g/L海藻酸钠和80 g/L明胶混合物(细胞密度约为1×106个/m L),采用Bioplotter三维生物打印机(德国Envision公司)进行打印,获得细胞-海藻酸钠-明胶共混物打印体,采用活-死细胞双荧光染色法观察打印体中细胞存活率,随后对打印体进行1周成骨诱导培养,作为实验组;另打印不含细胞、只含海藻酸钠-明胶溶胶的三维打印体作为对照组。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打印体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于植入后6周取出样本,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马松(Masson)三色法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Inveon微型CT(Micro CT)检测打印体样本的成骨情况。结果:打印体中细胞存活率达89%±2%,打印体植入6周后取出,对照组植入打印体大部分发生降解,形态不规则,为无定型凝胶状,而实验组打印体基本保持原有大小,质地坚韧。HE染色和马松三色法染色结果显示,植入6周后,实验组打印体中有类骨组织形成,并有血管长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骨钙素抗体表达成阳性;Micro CT结果显示,实验组密度较高,新生骨容积为18%±1%。结论:h ASCs共混物三维生物打印体可在裸鼠体内异位成骨,细胞共混物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应用于体内成骨的技术路线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生成 打印 三维 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组织 生物相容性材料
下载PDF
安氏Ⅱ类2分类错上前牙冠根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黎敏 王斯维 +1 位作者 赵一姣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氏Ⅱ类2分类错、安氏Ⅰ类错者各18例(以下简称为Ⅱ类2组、Ⅰ类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了CBCT影像,在Invivo Dental 5.0图像处理软件中利用多平面重建方法截取上前牙唇舌向最大截面图,在此截图上从冠根角、面轴角两方面分析研究两组间上前牙的冠根形态差异。所得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Ⅰ类组及Ⅱ类2组冠根角、面轴角差异,以及Ⅱ类2组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Ⅰ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9.08°±3.31°、176.55°±2.77°和184.20°±2.51°,面轴角分别为21.00°±2.63°、19.63°±2.35°和19.36°±2.30°;Ⅱ类2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6.80°±2.62°、174.13°±3.28°和181.79°±2.88°,面轴角分别为23.20°±2.95°、22.29°±2.19°和20.61°±2.34°,除尖牙面轴角外,与Ⅰ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类2组各上前牙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这些牙的牙冠长轴和牙根长轴不都在同一直线上,存在冠根成角的现象。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上前牙具有更特殊的冠根形态,即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明显成角,上切牙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牙冠唇面形态有别于安氏Ⅰ类错畸形的患者,这对治疗后牙根位置和转矩表达都会有影响,提示治疗此类患者需要考虑其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上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Ⅱ类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根角 面轴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