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7篇文章
< 1 2 1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析哲学在北京大学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4,共4页
本文先简要回顾了分析哲学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大学传播和发展的历史,重点介绍了金岳霖和洪谦的工作;接着追溯了分析哲学在中国迄今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重视的原因,重点探讨了分析哲学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贯穿分析... 本文先简要回顾了分析哲学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大学传播和发展的历史,重点介绍了金岳霖和洪谦的工作;接着追溯了分析哲学在中国迄今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重视的原因,重点探讨了分析哲学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贯穿分析哲学全部工作中的理性精神,例如,注重经验和实证,表现为科学和常识,拒斥任何意义上的终极真理或绝对真理,让所有学说和理论始终接受经验证据与反例的证实与证伪;关注语言和运用现代逻辑,表现为注重对关键性概念的澄清和梳理,注重对思想的分析和论证,并认为论证的过程比论证的结论更重要,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传播与发展 金岳霖 理性精神
下载PDF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二十年哲学论文述略
2
作者 任蜜林 《云梦学刊》 2005年第5期26-28,共3页
自《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1985年创刊以来,哲学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学志》哲学方面的论文能够显现出当时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说明《学志》对社会和学界热点问题的关注。对《学志》二十年哲学论文... 自《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1985年创刊以来,哲学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学志》哲学方面的论文能够显现出当时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说明《学志》对社会和学界热点问题的关注。对《学志》二十年哲学论文进行一番梳理、回顾和反思,可以见出《学志》二十年来哲学论文关注的问题,并从而反映出二十年来整个哲学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哲学 回顾 反思
下载PDF
北京市大学生对基督宗教态度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尚扬 李丁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109,共21页
鉴于北京市大学生对基督宗教的态度是影响基督宗教在中国之传播发展乃至其命运的重要要素,我们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PS)的抽样方法于2011年对此做了专题调查。数据表明.由于信仰自由等现代性观念深入人心,北京市大部分... 鉴于北京市大学生对基督宗教的态度是影响基督宗教在中国之传播发展乃至其命运的重要要素,我们采用分层、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PS)的抽样方法于2011年对此做了专题调查。数据表明.由于信仰自由等现代性观念深入人心,北京市大部分大学生对基督宗教持理性客观的立场,自认为是基督徒(包括新教徒、天主教徒、东正教徒)的大学生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不到4%,远远少于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的信徒人数。不过,对基督宗教感兴趣的大学生接近20%。对人生的意义等终极性问题的频繁思考及不能在世俗的意义系统中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能是大学生信仰各种宗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社会网络的影响在大学生归信基督宗教的过程中亦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大学生 基督宗教 态度 人生的意义 社会网络
下载PDF
汉译佛典名相翻译的哲学前见
4
作者 王颂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27,5,165,共6页
我谈的话题关于佛教名相的翻译问题。对佛教经典翻译的研究我们已有很多,学者们都提到佛典汉译是人类文化迁移史上的壮举、一项大工程,积累了很多历史经验。既往的研究多是从历史学角度出发,如译场制度、翻译原则等,我的研究角度略微有... 我谈的话题关于佛教名相的翻译问题。对佛教经典翻译的研究我们已有很多,学者们都提到佛典汉译是人类文化迁移史上的壮举、一项大工程,积累了很多历史经验。既往的研究多是从历史学角度出发,如译场制度、翻译原则等,我的研究角度略微有些不同,专谈佛教的名相。这里的“名相”从狭义上说,特指一些抽象的佛教哲学概念。我们知道现代汉语关于哲学范畴的翻译,大量沿用了佛教词汇,比如说“意识”“世界”“意志”,等等,这些就属于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迁移 翻译原则 汉译佛典 经典翻译 佛教词汇 译场 现代汉语 佛教哲学
下载PDF
对经验之物的先天证明——论康德《遗著》“过渡1—14”手稿中的一个先验哲学方案
5
作者 刘晚莹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7,共7页
对经验之物的存在作先天证明,这是一个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无法设想的任务。但在康德晚年《遗著》中的“过渡1—14”手稿里,康德却明确进行了这一工作,以证明一种“原质料”的存在,从而确保经验具有统一性。在“过渡1—14”手稿中,康... 对经验之物的存在作先天证明,这是一个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无法设想的任务。但在康德晚年《遗著》中的“过渡1—14”手稿里,康德却明确进行了这一工作,以证明一种“原质料”的存在,从而确保经验具有统一性。在“过渡1—14”手稿中,康德为完成这一“对经验之物的先天证明”而提出了新的理论要素,从而为康德在批判时期所架构的先验哲学作出了一个结构性补充。这一论证方案一方面保持与批判时期先验哲学根本立场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补充和扩展了批判时期先验哲学的基本构想,提出了关于经验之可能性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遗著》 原质料 先天证明 经验之可能性
下载PDF
技术、主体性与存在之思——从技术批判看海德格尔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
6
作者 赵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7,共8页
技术批判是晚期海德格尔思考的核心主题之一。海德格尔早期的技术批判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他的技术批判也逐渐走向专题化并与存在之思结合起来。与前中后期对主体性问题的态度相一致... 技术批判是晚期海德格尔思考的核心主题之一。海德格尔早期的技术批判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他的技术批判也逐渐走向专题化并与存在之思结合起来。与前中后期对主体性问题的态度相一致,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也分为三个层次。在有着浓厚的主体性哲学色彩的《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暗示技术阻碍了此在实践性的在世方式;在开始反思并克服主体性问题之时,技术破坏了大地之隐匿;在完成了对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和扬弃后,技术批判走向了既控制了世界也控制了人的双重维度。但海德格尔并非主张单纯的拒斥技术和现代化,而是认为只有在艺术和诗中,才能重新回归整全的存在之思,重回精神之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技术批判 主体性哲学 存在之思
下载PDF
《老子》经典化过程中的哲学转向——以王弼《老子注》为例
7
作者 何波宏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王弼 哲学化 经典化 《老子注》
下载PDF
北京“现代私塾”的现状与出路 被引量:9
8
作者 熊江宁 李勇刚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61,共5页
"现代私塾"是伴随着国学热和读经运动、在家教育的国际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教育形式。本文在对北京十余家私塾进行访谈与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对于私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私塾在教学和经营各方面的情况,以及私塾所面... "现代私塾"是伴随着国学热和读经运动、在家教育的国际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教育形式。本文在对北京十余家私塾进行访谈与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对于私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私塾在教学和经营各方面的情况,以及私塾所面对的问题,并对于私塾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私塾 经典教育 民办教育
下载PDF
全球化与“中国模式”——兼谈雷默的“北京共识”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学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41,共12页
当代中国处在"古今"(传统与现代)"东西"(东西方文明)矛盾的交叉点上,原本存在着时空差距的问题同时呈现,从而使"中国难题"成为"世界之最"。谁能破解"中国难题",谁就能成为当代人文... 当代中国处在"古今"(传统与现代)"东西"(东西方文明)矛盾的交叉点上,原本存在着时空差距的问题同时呈现,从而使"中国难题"成为"世界之最"。谁能破解"中国难题",谁就能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之翘楚。在这方面,雷默的"北京共识"将给我们提供某种方向性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共识” “中国模式” 全球化
下载PDF
汉字与中国式思维——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断想 被引量:5
10
作者 章启群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9,共15页
文字不只是语音的记录,还具有独立的价值。各种文字本身及其书写方式,都具有民族性的心理和文化特征。相比于拼音文字,汉字作为现存使用者最多的表意文字,其独立价值更加显著且重大。最新研究发现,汉语母语者阅读中文词汇可以诱发大脑... 文字不只是语音的记录,还具有独立的价值。各种文字本身及其书写方式,都具有民族性的心理和文化特征。相比于拼音文字,汉字作为现存使用者最多的表意文字,其独立价值更加显著且重大。最新研究发现,汉语母语者阅读中文词汇可以诱发大脑顶中区产生汉字阅读独有的脑电反应。这说明拼音文字与拼义(即表意)的汉字阅读植根于不同的感官通道。由此可以推断,汉字与康德所论的“图式”具有很高的重合度和同构性,这是汉语使用者的一个思维优势。汉字是“有生命的图式”,由汉字使用生成的“中国式思维”与形象思维相关,但并不属于列维-布留尔所谓的原始思维。这个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的“心灵词典”,外化为中国文化、艺术、哲学、宗教甚至科学等,蔓衍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在内则构成中国人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中国式思维 脑电波 康德图式论 有生命的图式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哲学经典诠释之方法——以《大学》文本诠释为中心
11
作者 戴兆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4,共6页
《大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其非常独特的地位,儒家学者不仅改动《大学》经文,而且还作“格致”补传。《大学》改本发展的历史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待经典特有的诠释方法,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哲学内在的义理变化过程。
关键词 《大学》 古本 经典诠释
下载PDF
大理石上的纹理——略窥莱布尼茨的哲学意图
12
作者 吴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5,共10页
本文试图在莱布尼茨的总体哲学关怀之下考察他“大理石上的纹理”的著名比喻。莱布尼茨哲学关怀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以前定和谐论重建道德目的论和整全世界观,重新统一基督教世界,建立以博爱为中心的自然法和政治哲学。其中,其整全世界观... 本文试图在莱布尼茨的总体哲学关怀之下考察他“大理石上的纹理”的著名比喻。莱布尼茨哲学关怀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以前定和谐论重建道德目的论和整全世界观,重新统一基督教世界,建立以博爱为中心的自然法和政治哲学。其中,其整全世界观是最根本的哲学基础。他为此而确立的前定和谐论,并非万物由因果链条构成的和谐,而是上帝与每个被造物之间形成因果关系,并使万物之间相互和谐。精神和物体之间也是这样的关系,由此形成一种非常特殊的主体性哲学,认为任何单子只和上帝有实质关系,单子和世界、他物的关系都是附属性的。基于这种哲学,他调整了洛克的人格同一性和记忆学说,人未必意识到的自己的存念,就是大理石上的纹理。人的学习在根本上是内在学习,使这些纹理清晰起来,因为它们可以反映上帝和整个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布尼茨 主体性哲学 单子论 神义论
下载PDF
如何理解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无”?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增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135,共15页
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之所以在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无法得到回答,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分,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将“无”看成是存在者(或“有”)的某种缺失。海德格尔对于“无”的具体论述主要... 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之所以在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无法得到回答,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分,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将“无”看成是存在者(或“有”)的某种缺失。海德格尔对于“无”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于《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和《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三部作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把“无”理解为世界的无意义和此在的“向死而存在”;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海德格尔把“无”看成是世界作为存在者整体的“跌落”或“沉没”以及相应的“无之无化”;在《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并且放弃了他之前的生存论思路。他借鉴了谢林关于“实存”和“根据”的区分,把“无”和“无根据”联系起来,认为“无”既意味着“无根据”,又是“无根据”中建立根据,也就是“建基”。在此之后,海德格尔很少讨论“无”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无的问题消融在更具普遍性的存在问题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无之无化 无根据
下载PDF
美育化人 美以成人——北京大学学生美育平台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杨 陈雨坪 陈法钧 《北京教育(德育)》 2023年第5期76-80,共5页
北京大学学生美育平台建设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与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美育平台体系目前呈现出理念引领、制度保障与平台落实的三维布局,并建构了课程美育、社团美育、学院美育、活动美育、环境美育五位一体、环环相扣的全方位高质量... 北京大学学生美育平台建设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与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美育平台体系目前呈现出理念引领、制度保障与平台落实的三维布局,并建构了课程美育、社团美育、学院美育、活动美育、环境美育五位一体、环环相扣的全方位高质量美育平台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美育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空间。针对现存问题并结合中西美学教育理论,以“三维布局,五位一体”的构造为依托,以“美育化人,美以成人”的理念为主线,从六个角度提出了系统优化学生美育平台的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学生美育平台 五位一体 美育化人
原文传递
论海德格尔对早期费希特哲学主体性格局的超越——基于1794年版《全部知识学基础》的分析
15
作者 赵瑜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第9期11-18,共8页
费希特哲学对海德格尔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与费希特将“自我”理解为一个活动着的实践主体一致,海德格尔的“此在”也是一个在生存活动中赢得了存在的可能性的“能在”;另一方面,费希特在1794年的《全部知识学基础》中面临... 费希特哲学对海德格尔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与费希特将“自我”理解为一个活动着的实践主体一致,海德格尔的“此在”也是一个在生存活动中赢得了存在的可能性的“能在”;另一方面,费希特在1794年的《全部知识学基础》中面临着一个无法解决的困难——一种未赋予非我以独立的本原地位、仅从自我出发建立的知识学体系无法建立起外部世界的实在性。正是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认为他的“世界的形而上学”实现了对费希特的超越。海德格尔指出,此在本身的生存建构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世界和此在作为“双重本原”必须从一开始就被关联着设置下来。通过世界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真正挣脱了单一主体性视角的枷锁,为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希特 海德格尔 自我 非我 双重本原
下载PDF
原初自我的行动——论谢林哲学中的原初感受
16
作者 赵瑜 《武陵学刊》 2023年第1期43-52,共10页
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费希特没有赋予“非我”以独立的本原地位,使得他的哲学未能建立起经验对象的实在性根据。而谢林正是在这一点上突破了费希特哲学的桎梏。他指出,自我本身是通过行动从原初晦暗阶段成长为经验世界中的主体的,... 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费希特没有赋予“非我”以独立的本原地位,使得他的哲学未能建立起经验对象的实在性根据。而谢林正是在这一点上突破了费希特哲学的桎梏。他指出,自我本身是通过行动从原初晦暗阶段成长为经验世界中的主体的,而原初感受正是整个自我行动的开端。通过对“原初感受”的刻画,谢林展现了原初自我是以一种非认识、非意向性的方式介入到自然之中的,从而克服了费希特哲学中无法解决的“非我困境”。谢林的尝试说明,只有以自然和精神为双重本原的同一性哲学才能克服主体性哲学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林 原初感受 原初自我 费希特 同一性哲学
下载PDF
浅谈费希特哲学相对于康德哲学的部分进步性——从“物自体”与“非我”的对比说起
17
作者 董思涵 《哲学进展》 2023年第3期555-562,共8页
为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矛盾,康德借鉴唯理论将知识合法性的判决性要素转移到先验自我之中,同时提出“物自体”解释感性直观的来源和人类认知的局限。费希特则在对康德哲学做一元化处理的过程中鲜明指出了主体哲学的新进路。“... 为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矛盾,康德借鉴唯理论将知识合法性的判决性要素转移到先验自我之中,同时提出“物自体”解释感性直观的来源和人类认知的局限。费希特则在对康德哲学做一元化处理的过程中鲜明指出了主体哲学的新进路。“非我”是费希特知识学三条基本原理的构成部分,在费希特建立稳固严密的一元知识论体系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笔者将简要介绍“物自体”和“非我”的概念并做比较,并在这两个概念设置的层面上探究费希特哲学相对于康德哲学的部分进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自体 非我 康德 费希特
下载PDF
谎言、义务和人的自由——对卢梭和康德的一个道德哲学的比较
18
作者 刘嘉娴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2期29-39,共11页
卢梭在《漫步遐思录》中从自然倾向出发为自己的说谎行为进行辩护,并且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社会德性和道德义务的批判。对卢梭而言,外在的义务剥夺了自身的存在感和自由,他最终选择放弃行动回归自身。但从康德的视角来看,人的自由可以从... 卢梭在《漫步遐思录》中从自然倾向出发为自己的说谎行为进行辩护,并且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社会德性和道德义务的批判。对卢梭而言,外在的义务剥夺了自身的存在感和自由,他最终选择放弃行动回归自身。但从康德的视角来看,人的自由可以从理性的自我立法得到保证,与此同时义务也由此生发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说,康德从另一个维度实现了卢梭所要求的自由和幸福。然而,康德的学说中虽然带有卢梭的因素,但是他也同时摆脱了卢梭思想中的情感和去社会化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谎言 义务 人的自由 存在感
下载PDF
文本研究中的细节甄别与思想阐释——以马克思、恩格斯著述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聂锦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文本、文献研究如果不深入到具体细节中进行细致的辨析,很难准确、客观和到位地把握作者的原始思想;而缺乏扎实、可靠基础的任何当代性的阐发,都可能陷入虚妄。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注重其学说的现实性、实践性,我们也已经习惯于称他们为... 文本、文献研究如果不深入到具体细节中进行细致的辨析,很难准确、客观和到位地把握作者的原始思想;而缺乏扎实、可靠基础的任何当代性的阐发,都可能陷入虚妄。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注重其学说的现实性、实践性,我们也已经习惯于称他们为“革命导师”“无产阶级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创者”,但就其一生的职业和身份来说,他们也是学者、思想家和理论家,几十年间在书斋度过,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伏案工作,留下了巨大而庞杂的手稿。由于其著述表达方式的特殊性,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理解其思想增添了很大的难度,为此,解读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结合大量细节甄别,本文提出如下的原则:文本解读必须自觉抑制主体性的肆意发挥;回到西方文化传统辨析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传承和变革;从貌似矛盾和对立的表述中寻找融通和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细节 主体性 思想传统
下载PDF
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学空间媒介化研究
20
作者 陈少峰 宋菲 李微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16-26,共11页
空间是一个技术、心理和社会合而为一的组合体。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对数字化知识的高效供给使高校教学空间发生了巨大的结构变化,带来了教学形态颠覆性变迁与教资协同模式变革。高校教学空间内容、技术、平台、人才的媒介化... 空间是一个技术、心理和社会合而为一的组合体。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对数字化知识的高效供给使高校教学空间发生了巨大的结构变化,带来了教学形态颠覆性变迁与教资协同模式变革。高校教学空间内容、技术、平台、人才的媒介化融合,多构造主体交织合作,多形态资源重构供给,多类型媒体混合呈现,使教学方式由单向传授向相互合作、多层次交流转换,教学过程呈现出数据驱动、数智融合和综合干预的特点,这对高校教师的传统认知、文化权力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高校教学空间的媒介化转变,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技术推动和放管结合,直面空间张力结构,适配媒介界面机制,激发网络增值潜力,才能创新教学发展,提升高校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信息技术 教学空间 媒介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