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让昨天昭示今天──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看“三个代表”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宗良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24,共8页
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搞好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硬件,更要有软件。一方面要摆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搞好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硬件,更要有软件。一方面要摆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放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是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历史经验“三个代表”
下载PDF
“原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其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孔寒冰 《当代世界》 2013年第11期20-22,共3页
"原苏东地区"是由"苏东地区"演变而来的。"苏东地区"是一个不对称的合成词。"苏"指的是苏联,"东"指的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东欧"。苏联是一个单一国家。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 "原苏东地区"是由"苏东地区"演变而来的。"苏东地区"是一个不对称的合成词。"苏"指的是苏联,"东"指的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东欧"。苏联是一个单一国家。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开始时称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1922年12月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简称苏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发展 苏东地区 苏维埃俄国 社会主义政权 布尔什维克党 十月革命后 政治意义 合成词
下载PDF
东欧、中东欧和东南欧的社会主义觅踪
3
作者 孔寒冰 《决策与信息》 2011年第7期53-57,共5页
20多年前,原苏联东欧地区经历了一场急剧的社会变革,国家格局发生重组。在此过程中,曾在这个地区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复存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逐渐转向了西方。20多年过去了,原苏东地区社会发展的状况到... 20多年前,原苏联东欧地区经历了一场急剧的社会变革,国家格局发生重组。在此过程中,曾在这个地区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复存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逐渐转向了西方。20多年过去了,原苏东地区社会发展的状况到底怎么样了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制度 中东欧 东南欧 地区社会发展 社会变革 东欧地区 原苏联
下载PDF
社会民主党与社会民主主义起源探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世鹏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2-138,共7页
现代社会主义概念起源于英国,最初用来称呼欧文合作学说的信徒,它不仅指一种政治思潮,也指这个思潮所追求的社会制度。社会民主主义起源于1848年革命时期的法国和德国,反映了革命把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结合起来的愿望和要求,并呈现一种... 现代社会主义概念起源于英国,最初用来称呼欧文合作学说的信徒,它不仅指一种政治思潮,也指这个思潮所追求的社会制度。社会民主主义起源于1848年革命时期的法国和德国,反映了革命把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结合起来的愿望和要求,并呈现一种含义多元化的局面。马克思恩格斯努力划清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的界限,但由于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流行,19世纪后期西欧无产阶级政党普遍采用社会民主党名称,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个概念,并努力充实其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使之在特定历史时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 共产主义 社会民主党
下载PDF
略论国家主义对法国社会党政治观念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郭海龙 《法国研究》 2014年第2期1-10,共10页
法国社会党在政治活动中对"第三条道路"的抵制彰显了其特立独行,这缘于其身处法国这样一个浓厚国家主义传统的独特国度。与自由主义强调的个人本位相对立,国家主义强调国家本位,在法国与自由民主观念结合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 法国社会党在政治活动中对"第三条道路"的抵制彰显了其特立独行,这缘于其身处法国这样一个浓厚国家主义传统的独特国度。与自由主义强调的个人本位相对立,国家主义强调国家本位,在法国与自由民主观念结合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在法国,国家主义政治来源是其长期王权专制与天主教教权交织形成的传统;经济文化来源,宏观上是法国重商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微观上则与"马铃薯"式农民文化传统、原子化的工人和知识分子有关。国家主义对法国社会党政治观念的影响有:强调国家权力、国家的意志能动性在实现其理想和主张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强调自觉避免自由主义化,坚持社会主义理想,并坚持对资本主义的理性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社会党 特立独行 政治文化 国家主义 “第三条道路”
下载PDF
中东欧共产党的类型学划分——基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差异的比较分析
6
作者 项佐涛 顾峰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49,共9页
苏东剧变以来,中东欧共产党依然坚持共产主义奋斗目标,针对新环境下如何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产生了不同思想,形成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根据它们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差异,中东欧共产党可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中间型、务实型。传统... 苏东剧变以来,中东欧共产党依然坚持共产主义奋斗目标,针对新环境下如何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产生了不同思想,形成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根据它们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差异,中东欧共产党可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中间型、务实型。传统型共产党的主张具有“原教旨”色彩,将苏联经验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统一模板,因拒绝参与选举或无法获得议席转而通过组织民众集会抗议、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开展日常活动。中间型共产党的主张结合了本国社会主义自主实践的经验和一些新左翼的议题,积极参与各级议会选举并能在地方选举中获得代表席位。务实型共产党承认欧盟、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的正面价值,更开放地看待与其他左翼政党的合作,能够在国家议会选举中斩获席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欧 共产党 世界社会主义
下载PDF
理性正视现实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宗良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5,共5页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居安思危,正视现实矛盾,更加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要着力抓好主干工程,锻造廉洁政府。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社会公正 廉洁政府
下载PDF
民主社会主义: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从《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概念》一书谈起
8
作者 张光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92,128,共8页
“民主社会主义”这个词对我国公众来说并不陌生,但倘若问到这一主义的思想、纲领、政策、历史演变及其当代状况,恐怕许多人都不甚了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从一批在这个领域里长期潜心耕耘的学者开始,学术界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取得... “民主社会主义”这个词对我国公众来说并不陌生,但倘若问到这一主义的思想、纲领、政策、历史演变及其当代状况,恐怕许多人都不甚了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从一批在这个领域里长期潜心耕耘的学者开始,学术界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他们的成果一般只限于在发行量有限的专业出版物上流传,很少有机会进入专业之外的读者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 魔鬼 概念 天使 历史演变 改革开放 学术界
原文传递
整体性理解中的国家与社会: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2
9
作者 唐士其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105-118,共14页
政治学中新制度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社会群体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其成员在合理性标准与利益认定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化因此作为一项制度因素被引入了政治学研究的范畴。本文借鉴新制度主义的这一研究视野,对国家... 政治学中新制度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社会群体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其成员在合理性标准与利益认定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化因此作为一项制度因素被引入了政治学研究的范畴。本文借鉴新制度主义的这一研究视野,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不同于传统自由主义的考察,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同构性,进而提出了一种对国家与社会进行整体性理解的可能性。在全球化时代,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传统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在文化继承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制度创新,对非西方国家未来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社会 新制度主义 文化 整体性
原文传递
恩格斯晚年:思想、时代及身后历史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光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38-81,共44页
关于恩格斯的理论主张及其与马克思的关系,长期以来有各种争论。本文考察了晚年恩格斯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编辑工作以及在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革命与改良、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等问题上的论述,结合恩格斯去世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 关于恩格斯的理论主张及其与马克思的关系,长期以来有各种争论。本文考察了晚年恩格斯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编辑工作以及在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革命与改良、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等问题上的论述,结合恩格斯去世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在各个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说"是站不住的。应该拒绝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的做法,本着诚实客观的态度对恩格斯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比较。所谓"恩格斯问题"不过是20世纪全球史所造成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的形式"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在人们头脑中歪曲了的思想映象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晚年 编辑《资本论》 历史唯物主义与“合力论” 俄国社会发展问题 革命与改良
下载PDF
“中国模式论”中的未定之数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士其 《中国市场》 2010年第42期76-78,共3页
借用哈贝马斯的术语,对"中国模式"的讨论,最终应该形成一种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交往性的权力",而不能成为行政权力的牺牲品。正因为现代西方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不应该成为我国模仿的目标、我国必须寻找到自己与之... 借用哈贝马斯的术语,对"中国模式"的讨论,最终应该形成一种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交往性的权力",而不能成为行政权力的牺牲品。正因为现代西方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不应该成为我国模仿的目标、我国必须寻找到自己与之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且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加以践行,因此,讨论"中国模式"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才不能"去政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生活方式 去政治化
下载PDF
台湾族群政治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云波 李绍鹏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5年第2期72-82,共11页
"族群"本是基于生理特质和文化传袭而形成的"原生性"社会群体,但台湾当今的"四大族群"却有着强烈的政治学和人为建构性色彩。这种政治性和建构性导源于台湾特殊的历史以及因此而形成的二元政治、社会结构... "族群"本是基于生理特质和文化传袭而形成的"原生性"社会群体,但台湾当今的"四大族群"却有着强烈的政治学和人为建构性色彩。这种政治性和建构性导源于台湾特殊的历史以及因此而形成的二元政治、社会结构,并集中体现在台湾大小选举政党对族群的刻意操纵中。族群问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影响台湾岛内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它使台湾社会逐步撕裂为"两分"社会,并使台湾的所谓"民主政治"蒙羞;同时,因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有着密切关系,族群问题也成为"台独"势力着力利用以达其分裂祖国目的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分析 “台独”势力 “台独”分子 族群问题 社会群体 “族群” 社会结构 重要因素 社会生活 台湾社会 民主政治 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 建构性 原生性 政治学 政治性 台湾岛 特质
下载PDF
在历史的阴影里——评拉·霍夫拉格《德国革命中的工人阶级政治:理查德·穆勒,一个革命工长和工厂委员会运动的兴起》
13
作者 马嘉鸿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在政党视角下的传统历史叙述中,1918年德国革命的失败通常被归因于斯巴达克同盟组织不力和社会民主党人在关键时刻的背叛,这种解释框架忽略了工人群众在革命中的真实思想和行动。拉尔夫·霍夫拉格的这本书以传记形式,从一个革命工... 在政党视角下的传统历史叙述中,1918年德国革命的失败通常被归因于斯巴达克同盟组织不力和社会民主党人在关键时刻的背叛,这种解释框架忽略了工人群众在革命中的真实思想和行动。拉尔夫·霍夫拉格的这本书以传记形式,从一个革命工长、工人群众领袖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那段历史。通过描写以理查德·穆勒为代表的那个群体,向我们揭示了如何从政党到达群众这个通常被忽视的事实,并通过他的经历真实地佐证了德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8德国革命 工人阶级 群众运动 自发性
下载PDF
现代社会的法治:法律与政治的平衡 被引量:9
14
作者 唐士其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2007年第1期65-79,共15页
在现代社会,由于立法权的确立特别是民主主权观念的兴起,对法治的含义只能进行相对的理解。现代社会的法治来自于一套相互作用的复合机制的保障,这些机制既包括制度性的、也包括观念性的,主要是对立法权的约束、司法独立、间接民主以及... 在现代社会,由于立法权的确立特别是民主主权观念的兴起,对法治的含义只能进行相对的理解。现代社会的法治来自于一套相互作用的复合机制的保障,这些机制既包括制度性的、也包括观念性的,主要是对立法权的约束、司法独立、间接民主以及法治观念等等。总的来说,现代社会的法治取决于政治与法律这两种力量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会 法治 法律 政治 平衡
原文传递
关于西欧政治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世鹏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2007年第2期32-44,共13页
自18世纪以来,在欧洲,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政治思潮有三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主义和德国马克思主义,它们彼此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融合中形成了伯恩施坦为创始人的自由社会主义(即民主社... 自18世纪以来,在欧洲,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政治思潮有三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主义和德国马克思主义,它们彼此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融合中形成了伯恩施坦为创始人的自由社会主义(即民主社会主义)与贝弗里奇、凯恩斯为代表的社会自由主义两大派别的历史趋同,所谓战后欧洲莱茵资本主义模式就建立在这种历史趋同的基础之上,从而使西欧资本主义得以度过战后黄金时代。80年代崛起的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以至世界政治的基本走向,他们宣传的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市场原教旨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结合是当今欧洲政坛的主流趋势。在政治思潮持续向右转的大环境下,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历史复归”的危机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政治思潮 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 社会自由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新自由主义 第三条道路
原文传递
一元论唯物史观还是“因素论”?——重读普列汉诺夫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光明 俞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28,共10页
普列汉诺夫对"因素论"的批判和对一元论历史观的阐述,对理解唯物史观有重要贡献。因素论和唯物史观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同等程度地"看待各种因素而后者强调"经济因素"的首要作用,而在于方法论上的根本... 普列汉诺夫对"因素论"的批判和对一元论历史观的阐述,对理解唯物史观有重要贡献。因素论和唯物史观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同等程度地"看待各种因素而后者强调"经济因素"的首要作用,而在于方法论上的根本分歧。一元论唯物史观是从"社会人"的活动出发,把社会历史理解为统一的立体结构,从而将人的理性引向社会深处,去具体而切实地研究历史运动内部的客观规律。"因素论"则是分解的、孤立的,将社会看作是由各个部分相加而成的平面组合,这便导致在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之间纠缠不清。因素的分析在历史理论中是必要的,但在历史哲学中是不中用的,而一元论唯物史观的深远透视力存在于历史的长时段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列汉诺夫 一元论唯物史观 因素论
原文传递
关于恩格斯的1895年《导言》——“马恩晚年转变”辨正之二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光明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8-134,共7页
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成为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权威,这一时期他对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马克思。现在要考察的《导言》,是恩格斯对那一时代社会民主主义策略的系统总结,与《资本论》第三卷比起来,在近年来的讨... 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成为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权威,这一时期他对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马克思。现在要考察的《导言》,是恩格斯对那一时代社会民主主义策略的系统总结,与《资本论》第三卷比起来,在近年来的讨论中更加引人注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言 马恩晚年转变 “转变论”
原文传递
吉拉斯“异端”思想的发展历程
18
作者 孔寒冰 项佐涛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2007年第2期45-58,共14页
米洛万.吉拉斯因其思想的尖锐性、活动时间之长、影响力之大成为二战后苏东国家“持不同政见者”的公认代表。他从一名“斯大林主义者”到“持不同政见者”的思想发展历程,展示了苏东国家中那个特定年代的“异端”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状... 米洛万.吉拉斯因其思想的尖锐性、活动时间之长、影响力之大成为二战后苏东国家“持不同政见者”的公认代表。他从一名“斯大林主义者”到“持不同政见者”的思想发展历程,展示了苏东国家中那个特定年代的“异端”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状况,也展现了整个20世纪苏东国家的政治思潮变动的脉络。因此,梳理和分析吉拉斯的思想变化,对于了解东欧的“异端”思潮,以及二战后苏东国家政治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拉斯 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 新阶级 苏东国家
原文传递
党员资格极其重要——读列宁的《进一步,退两步》
19
作者 张光明 《党建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0-60,共1页
《进一步,退两步》是列宁的主要著作之一.写于1904年2至5月,这本书是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产生的派别分歧而写的.对大会的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其中特别阐述了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分歧的实质。这次大会... 《进一步,退两步》是列宁的主要著作之一.写于1904年2至5月,这本书是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产生的派别分歧而写的.对大会的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其中特别阐述了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分歧的实质。这次大会通过了党纲以及其他重要决议。但在党章第一条“党员资格”问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资格 党员 社会民主工党 1904年 布尔什维克 代表大会 孟什维克
原文传递
如何理解《资本论》“重建个人所有制”问题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嘉鸿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25,共7页
本文考察、对比《资本论》第一卷的几个不同版本,并针对其中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这句话的译文所展开的争论,认为目前的中译文基本未偏离原意,不宜在文本上过分纠缠马克思要"重建"的具体形式,也无需借助于文本进行... 本文考察、对比《资本论》第一卷的几个不同版本,并针对其中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这句话的译文所展开的争论,认为目前的中译文基本未偏离原意,不宜在文本上过分纠缠马克思要"重建"的具体形式,也无需借助于文本进行过度诠释。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建立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所作的"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表述。"重建个人所有制"指的是自由人联合体下,个人与社会联合起来的所有制,它既保证社会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又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社会生产力的束缚。因此,对于这段话的理解,我们不应仅局限于经济学的繁琐而纠缠不清的讨论方式,而应还原理论本身的意涵。至于实践中的难题,则应该交给实践去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资本论 生产资料 分配制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