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系膜临床解剖学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文睿 周乐群 张卫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51-1056,共6页
背景:目前,对于直肠系膜的边界,及其周围的筋膜、盆腔间隙、神经走行和淋巴结分布尚有争论,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有新的进展。目的:综述前人的研究,以描述直肠系膜相关的解剖学进展,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以"r... 背景:目前,对于直肠系膜的边界,及其周围的筋膜、盆腔间隙、神经走行和淋巴结分布尚有争论,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有新的进展。目的:综述前人的研究,以描述直肠系膜相关的解剖学进展,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以"rectum;mesentery;fascia;space;nerve;lymph node,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clinical anatomy"为关键词,检索PubM ed数据库中关于直肠系膜及其周围的筋膜、盆腔间隙、淋巴结分布及神经走行的研究,以筋膜及淋巴结分布为主。结果与结论:对于系膜、筋膜、神经和淋巴结的研究常通过新鲜或者冷冻的标本,采用传统盆部与会阴部解剖的方法进行。目前常采用CAAD(Computer-assisted anatomical dissection)技术将免疫染色和电脑成像结合起来。三维模型能很好地体现不同解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神经走行空间位置。直肠系膜前方是Denonvilliers筋膜,后方是直肠骶骨筋膜。直肠系膜盆内脏神经由骶神经前根发出,穿过骶前筋膜,骶前间隙进入神经筋膜层,根据腹膜分为上、下两部分。直肠系膜内的淋巴结后部及近腹膜反折部较多。关于直肠系膜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仍有许多争议,明确这些问题可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客观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 筋膜 内脏神经 淋巴结 解剖学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直肠系膜 间隙 神经
下载PDF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位置的解剖 被引量:10
2
作者 罗浩 张卫光 +3 位作者 敖英芳 王海军 张继英 余家阔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235,共4页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的解剖测量,找到确定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的简单可行的方法,为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中的骨道定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解剖20例新鲜膝关节标本(25~45岁)。在屈膝90°位,测量前交叉...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的解剖测量,找到确定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的简单可行的方法,为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中的骨道定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解剖20例新鲜膝关节标本(25~45岁)。在屈膝90°位,测量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股骨髁间窝外侧壁前方、后方和下方软骨缘的距离,再对测量数据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前方软骨缘(8.74±1.39)mm,距离后方软骨缘(8.69±1.57)mm(P=0.926)。后外束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下方软骨缘(5.06±0.77)mm。结论膝关节屈膝90°位时,前交叉韧带后外束的股骨止点中心点位于股骨髁间窝外侧壁,距离下方软骨缘5mm,距离前方和后方软骨缘的距离相等。在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手术中,应用本研究的结果能够简单、快捷地确定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骨道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双束重建 关节镜 解剖 测量
下载PDF
新型CKLF1对家兔红系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岳黎敏 唐军民 +4 位作者 苏安英 唐岩 王金华 汪涛 文宗曜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 探讨新型趋化因子CKLF1对家兔骨髓单个核细胞形成红系集落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尼龙毛去除骨髓基质细胞法、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检测新型趋化因子CKLF1对家兔红系形成的影响。 结果 新型趋化因子CKLF... 目的 探讨新型趋化因子CKLF1对家兔骨髓单个核细胞形成红系集落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尼龙毛去除骨髓基质细胞法、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检测新型趋化因子CKLF1对家兔红系形成的影响。 结果 新型趋化因子CKLF1具有促进家兔骨髓单个核细胞形成红系克隆的作用 ,并且该作用与CK LF1的浓度呈正相关 ;去除骨髓基质细胞后 ,CKLF1对红系克隆的形成无明显影响 ;另外 ,CKLF1刺激制备的基质细胞上清也具有促进红系克隆形成的作用。 结论 新型趋化因子CKLF1可能是通过调控骨髓基质细胞而间接促进红系克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CKLF1 红系克隆 骨髓 基质细胞
下载PDF
层粘连蛋白在小鼠胚胎早期发育期间的表达与分布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英 吕丹瑜 杨京京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 :研究发育不同阶段早期小鼠胚胎中层粘连蛋白 (laminin ,LN)的表达与分布变化 ,以进一步探讨LN与胚胎细胞分化及着床的关系。方法 :取植入前发育不同阶段的单个小鼠胚卵 ,应用免疫荧光间接法和酶免疫组织化学ABC等方法观察早期胚胎... 目的 :研究发育不同阶段早期小鼠胚胎中层粘连蛋白 (laminin ,LN)的表达与分布变化 ,以进一步探讨LN与胚胎细胞分化及着床的关系。方法 :取植入前发育不同阶段的单个小鼠胚卵 ,应用免疫荧光间接法和酶免疫组织化学ABC等方法观察早期胚胎中LN的表达时间、强弱及分布状况。结果 :从原核期、Ⅱ细胞期至Ⅷ细胞期胚 ,卵裂球内均可见LN强免疫荧光或棕色LN阳性反应颗粒 ,卵裂球外间质中LN则为阴性反应。到桑椹胚期 ,卵裂球内及间质中同时出现LN阳性反应物质。早期胚泡中LN主要分布在内细胞团 ,滋养层细胞间质中也有分布。晚期胚泡滋养层细胞内LN表达增强 ,细胞间质中转为阴性 ,近内细胞团侧的滋养层与内细胞团处 ,均表达出LN强阳性反应。结论 :早期小鼠胚胎的卵裂球中含有LN ;桑椹胚期LN在细胞间质中出现 ;胚泡侵入子宫内膜期间近内细胞团侧的滋养层细胞及内细胞团中的LN含量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粘连蛋白 代谢 胚胎 生长 发育
下载PDF
大鼠胚胎心脏的发育过程及基因HCY-2在大鼠胚胎心脏内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俊 李英 +1 位作者 吕丹瑜 毕振伍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 研究大鼠胚胎心脏的发育过程和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基因 (HCY 2 )在大鼠胚胎心脏上的表达 ,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奠定形态学基础。方法 分别于大鼠妊娠 11~ 19d取胚胎 ,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大鼠... 目的 研究大鼠胚胎心脏的发育过程和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基因 (HCY 2 )在大鼠胚胎心脏上的表达 ,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奠定形态学基础。方法 分别于大鼠妊娠 11~ 19d取胚胎 ,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大鼠胚胎心脏的发育过程和Hcy 2基因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大鼠胚胎心脏 11d出现第一房间隔 ,13d出现第二房间隔 ,14d心房不完全分隔完成 ;12d出现室间隔肌部 ,16d心室已分隔完成。Hcy 2在大鼠胚胎心脏不同发育时期表达不同 ,11、12d表达强 ,13d表达减弱 ,14、15、16d表达又逐渐增强 ,17、18、19d表达强。结论 大鼠胚胎心脏内部分隔晚于小鼠 ;基因H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胚胎 心脏 发育过程 基因HCY-2 心脏内 表达
下载PDF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人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徐立新 冯捷 +4 位作者 唐军民 钱和年 唐岩 姚煜 李枫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496-499,共4页
目的 :通过观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MHC)在人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阳性细胞数和表达强度 ,了解卵巢上皮癌局部微环境的免疫状态 ,探讨MHC与卵巢上皮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为临床进行卵巢癌的生物治疗... 目的 :通过观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MHC)在人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阳性细胞数和表达强度 ,了解卵巢上皮癌局部微环境的免疫状态 ,探讨MHC与卵巢上皮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为临床进行卵巢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结果 :在卵巢上皮癌中 ,HLA I+细胞数量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较明显减少 (P <0 .0 5 ) ,并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 ,而表达强度虽亦降低 ,但差异未见显著性 ;同时 ,HLA DR+细胞数量增多 ,表达强度增强 ,且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 5 )。结论 :人卵巢上皮癌局部微环境中MHC表达的变化在机体自身抗卵巢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卵巢上皮癌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下载PDF
基于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肺癌列线图诊断模型的构建
7
作者 王永峰 曾浈浈 +2 位作者 娄若林 姚明解 吕全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518,共6页
目的:基于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构建肺癌诊断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5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109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321名健康体检者。随机抽取70%(n=483)作为训练集,纳入性别、年龄和肺癌相关肿... 目的:基于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构建肺癌诊断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5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109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321名健康体检者。随机抽取70%(n=483)作为训练集,纳入性别、年龄和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肿瘤异常糖链糖蛋白(TAP)]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构建诊断肺癌的列线图模型,剩余30%(n=205)作为验证集,采用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列线图模型最终纳入了年龄、性别、CEA、Cyfra21-1、NSE和TAP共6个因素。训练集中,以非肺癌组(包括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时,该模型诊断肺癌的AUC(95%CI)为0.915(0.886~0.938),灵敏度为0.801,特异度为0.894;验证集中,以非肺癌组为对照时,模型诊断肺癌的AUC(95%CI)为0.924(0.879~0.957),灵敏度为0.909,特异度为0.828。结论:基于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肺癌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肿瘤标志物 诊断 列线图
下载PDF
小鼠胚胎与子宫内膜中整合素α_5的表达
8
作者 李英 陈军 吕丹瑜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观察整合素α5在小鼠早期胚胎和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分布状况,探讨整合素在胚胎着床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对发育不同时期的小鼠胚卵和妊娠2 d~6 d、8 d、13 d以及非妊娠期的子宫内膜中整合素α5的表达分布进... 目的:观察整合素α5在小鼠早期胚胎和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分布状况,探讨整合素在胚胎着床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对发育不同时期的小鼠胚卵和妊娠2 d~6 d、8 d、13 d以及非妊娠期的子宫内膜中整合素α5的表达分布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半定量分析。结果:整合素α5的阳性反应物质在小鼠早期胚卵胞浆内;非妊娠期子宫内膜和妊娠期的脱膜上皮与基质细胞内均有整合素α5表达,植入前表达相对较弱,植入后随妊娠的进展逐渐增强。结论:提示整合素α5在小鼠胚卵着床中起重要作用:推测它不参与胚卵对母体子宫内膜的识别和粘附,而是参与了粘附后的侵入及胚胎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整合素Α5 胚胎着床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对大鼠胚胎发育的毒性影响
9
作者 吴俊 李英 +1 位作者 吕丹瑜 毕振伍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4年第B08期27-27,共1页
各种内外因素所致的出生缺陷性疾病中以先天性心脏病和神经管畸形最为常见,对人口质量的威胁最大,迄今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近年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各种内外因素所致的出生缺陷性疾病中以先天性心脏病和神经管畸形最为常见,对人口质量的威胁最大,迄今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近年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出生缺陷(先天性心脏病和神经管畸形)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报道HCY能诱发鸡胚发生心脏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大鼠 胚胎发育 毒性 出生缺陷性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神经管畸形 病因
下载PDF
盆腔内筋膜的解剖结构及神经走形:避免修复中的损伤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乐群 李文睿 张卫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5389-5394,共6页
背景:盆腔内走行着大量支配泌尿生殖等系统脏器的神经,包括内脏神经和脊神经两种,每一种均由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两种成分组成。其中内脏神经的核心为盆丛。1982年,Heald提出的全直肠系膜切除已经成为直肠癌诊疗的"金标准"。... 背景:盆腔内走行着大量支配泌尿生殖等系统脏器的神经,包括内脏神经和脊神经两种,每一种均由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两种成分组成。其中内脏神经的核心为盆丛。1982年,Heald提出的全直肠系膜切除已经成为直肠癌诊疗的"金标准"。但术中极易损伤神经,导致术后出现尿潴留、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目的:综述前人的研究,以明确盆腔内筋膜的解剖结构和神经走形。方法:以"splanchnic nerves,superior hypogastric plexus,pelvic plexus,pelvic splanchnic nerve,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clinical anatomy"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Pub Med数据库中关于盆腔内神经及相关脊神经的走形和成分、盆腔内神经节及相关脏器反射等研究,以盆腔内的神经为主。结果与结论:盆腔内的主要内脏神经丛为:1上腹下丛:主体位于由左、右髂总动脉和骶岬围成的髂间三角内,左髂总静脉和第5腰椎前面。2盆丛:腹下神经、盆内脏神经、骶内脏神经在直肠侧面的后下方1/3处汇合形成神经丛,也称下腹下丛,位于输尿管后下方、膀胱及精囊腺的背侧。由内脏神经丛发出的神经包含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感觉神经3种成分,走行分布在盆腔各脏器表面,支配其运动与感觉功能。明确的盆腔内筋膜的解剖结构和神经走形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成功的关键,可在手术中最大程度避免神经损伤,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神经 腹部 骨盆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上腹下丛 盆丛 盆内脏神经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临床解剖
下载PDF
整合素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睿 李英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8-121,共4页
从精,卵结合,受精卵分裂,分化,增殖,迁移,胚层分化,组织,器官的形成,直至胎儿的发育,成熟这一过程,细胞粘附分子起着重要作用。人胚的桑椹胚期,牛胚8细胞期,鼠胚在脱透明带前即有整合素的表达,使得胚胎能够通过整合素α6... 从精,卵结合,受精卵分裂,分化,增殖,迁移,胚层分化,组织,器官的形成,直至胎儿的发育,成熟这一过程,细胞粘附分子起着重要作用。人胚的桑椹胚期,牛胚8细胞期,鼠胚在脱透明带前即有整合素的表达,使得胚胎能够通过整合素α6β1,αvβ3与配体纤黏连蛋白(FN),整合素α6β1,αvβ3与配体层粘连蛋白(LN)及整合素αvβ3与配体玻粘连蛋白(VN)等粘附。此外,胚泡的形成、胚层的分化、组织及器官的发育等也离不开相应的整合素分子的参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ΑVΒ3 胚胎发育 层粘连蛋白(LN) 细胞粘附分子 α6β1 纤黏连蛋白 玻粘连蛋白 整合素分子 受精卵 分化
下载PDF
卵巢上皮癌组织T淋巴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顾莹 冯捷 +3 位作者 李小平 徐立新 唐军民 李枫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2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数量及分布,为进行卵巢癌生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人卵巢上皮癌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T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3、CD4、CD8,树突状细胞表型抗原CD1c、S-...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癌组织中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数量及分布,为进行卵巢癌生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人卵巢上皮癌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T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3、CD4、CD8,树突状细胞表型抗原CD1c、S-100阳性表达的细胞及其表达强度。结果 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卵巢上皮癌中CD3+、CD8+、CD1c+、S—100+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其表达强度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卵巢上皮癌中CD4+抗原阳性表达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但其表达强度变化不明显。结论 卵巢上皮癌组织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数量及其表达强度发生变化,提示卵巢癌局部免疫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参与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翊君 刘怀存 王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97,共9页
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CIPNP)是以铂类和紫杉烷类为代表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有神经毒性化疗药物后30%~40%的病人会出现CIPNP,进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在引起CIPNP的... 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CIPNP)是以铂类和紫杉烷类为代表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有神经毒性化疗药物后30%~40%的病人会出现CIPNP,进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在引起CIPNP的诸多可能机制中,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与之相关的受体、细胞因子和细胞分泌物都可能参与CIPNP的发生。本文从巨噬细胞表面受体的异常活化、免疫细胞的迁移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分泌几个角度总结并讨论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CIPNP中已知的可能作用机制及最新进展,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下游通路和开发靶向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趋化因子 补体 神经免疫调节
下载PDF
二氢杨梅素下调大鼠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NLRP3的表达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慧如 邓心未 +5 位作者 刘怀存 程全成 张国梁 陈春花 方璇 张卫光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146-146,共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二氢杨梅素(DHM)在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面的作用,并探索其对炎症小体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的影响。利用线栓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采用Longa评分、TTC染色、Nissl染色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 本研究旨在探讨二氢杨梅素(DHM)在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面的作用,并探索其对炎症小体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的影响。利用线栓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采用Longa评分、TTC染色、Nissl染色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等方法,探究DHM对MCAO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ssl染色 炎症小体 缺血性脑卒中 TTC染色 二氢杨梅素 缺血再灌注损伤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脑组织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4在阿尔兹海默病脑组织间液引流改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娥 张艺璇 +4 位作者 孙琳琳 滕泽 王艾博 韩鸿宾 闫军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踪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cetic acid,Gd-DTPA)在脑组织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内扩散的特征,反映大鼠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踪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cetic acid,Gd-DTPA)在脑组织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内扩散的特征,反映大鼠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引流的改变及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在AD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将野生型SD大鼠(300~350 g)和Aqp4基因敲除(Aqp4-/-)SD大鼠(300~350 g)分别分为Sham组(10只)、AD组(10只)、Aqp4-/--Sham组(10只)、Aqp4-/--AD组(10只)。Sham组和Aqp4-/--Sham组连续6周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AD组和Aqp4-/--AD组连续6周每天腹腔注射D-半乳糖。将示踪剂Gd-DTPA(10 mmol/L,2μL)注射到大鼠海马区,分别于0.5 h、1 h、1.5 h、2 h、3 h进行MRI扫描,观察示踪剂在海马区的动态分布,并测量示踪剂的扩散速率D*值、清除速率k'值和半衰期t1/2值。结果:Sham组示踪剂在ECS内的扩散率D*值为(2.66±0.36)×10^(-6)mm^2/s,AD组D*值(2.72±0.62)×10^(-6)mm^2/s,Aqp4-/--Sham组D*值(2.75±0.47)×10^(-6)mm^2/s,Aqp4-/--AD组D*值(2.802±0.55)×10-6mm2/s,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ne-Way ANOVA,P>0.05)。Sham组海马区的示踪剂清除速率k'为(4.57±0.14)×10-4/s,AD组k'为(3.68±0.22)×10-4/s,Aqp4-/--Sham组k'为(3.17±0.16)×10-4/s,Aqp4-/--AD组k'为(2.59±0.19)×10-4/s,4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ne-way ANOVA,P<0.05),4组之间的示踪剂清除半衰期t1/2值依次延长,Sham组海马区的t1/2为(0.67±0.12)h,AD组t1/2为(0.88±0.08)h,Aqp4-/--Sham组t1/2为(1.12±0.15)h,Aqp4-/--AD组t1/2为(1.58±0.11)h,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ne-Way ANOVA,P<0.05)。结论:AD的退行性病变使脑内ISF引流减慢,Aqp4的缺失使AD大鼠脑内ISF引流明显减慢,Aqp4对清除脑组织间隙的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4 阿尔兹海默病 组织间液 磁共振
下载PDF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与肝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利敏 姚明解 胡端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33-2136,共4页
病毒与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是慢性肝病的重要阶段,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肝损伤的发生、发展,研究证实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菌)对肝损伤具有有益作用。总结了... 病毒与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是慢性肝病的重要阶段,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肝损伤的发生、发展,研究证实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菌)对肝损伤具有有益作用。总结了Akk菌在免疫介导的肝损伤、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认为其可为肝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 肝损伤 胃肠道微生物组
下载PDF
人羊猪肾锥体的比较解剖学
17
作者 阿不来丁·赛买提 王锦绣 +3 位作者 王鼎予 王建伟 刘胜勇 张卫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1-333,共3页
目的通过肾锥体标本的制作,对人、羊和猪的肾锥体大小、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方法自肾动脉灌注7%甲醛固定人、羊和猪的肾标本,采用解剖剥制技术,自肾的皮质向深方逐层剥离暴露出肾锥体,测量肾锥体的大小、数量及观察... 目的通过肾锥体标本的制作,对人、羊和猪的肾锥体大小、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方法自肾动脉灌注7%甲醛固定人、羊和猪的肾标本,采用解剖剥制技术,自肾的皮质向深方逐层剥离暴露出肾锥体,测量肾锥体的大小、数量及观察肾锥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人、羊和猪的肾锥体分界清楚。人肾柱明显,肾锥体呈现多枝"菜花样"结构,每个肾锥体是由3~5个形似圆锥形的"肾亚锥体"组成的"肾锥体单元",亚锥体尖端在肾乳头处逐渐融合,共同开口于肾小盏。人的肾锥体单元的底面呈多结节状突起。羊和猪的肾柱狭细。羊的"肾亚锥体"不明显,在肾中部存在多个肾乳头开口处形成的嵴状隆起。猪的肾锥体数量较多,"肾亚锥体"较少。结论通过肾锥体的剥离,进行了人、羊和猪的肾锥体的形态学特征比较观察,更新和补充了人、羊和猪肾锥体的形态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锥体 肾亚锥体 肾锥体单元 比较解剖学
下载PDF
脑干和边缘系统调控代谢和能量平衡研究进展
18
作者 苏志洁 王炳蔚 +4 位作者 刘佳瑞 孙正 汪浩 沈伟 郑瑞茂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2年第5期321-328,共8页
肥胖和相关代谢紊乱是人类日益增长的健康挑战,主要由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失衡所致。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调控机体代谢稳态和能量平衡,下丘脑发挥核心调控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干和边缘系统也密切参与摄食、体温、糖脂代谢、食... 肥胖和相关代谢紊乱是人类日益增长的健康挑战,主要由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失衡所致。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调控机体代谢稳态和能量平衡,下丘脑发挥核心调控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干和边缘系统也密切参与摄食、体温、糖脂代谢、食物相关奖赏及成瘾、水盐平衡等代谢相关功能调控,共同维持机体能量平衡。目前美国FDA批准上市的7种减肥药物,其中6种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为靶点。因此,阐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代谢和能量平衡的机制,对研究肥胖相关发病机制及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脑干和边缘系统调控代谢和能量平衡研究进展,以期深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代谢和能量平衡的神经与分子机制,为开发新的肥胖相关疾病诊疗药物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 边缘系统 能量平衡 神经通路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卢彦宇 方梓庄 +2 位作者 范洋溢 王炳蔚 郑瑞茂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3年第2期81-89,共9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认知衰退和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AD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且趋年轻化。AD病因包括: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聚集、载脂蛋白异常、血管病变、重金属紊乱、氧...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认知衰退和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AD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且趋年轻化。AD病因包括: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聚集、载脂蛋白异常、血管病变、重金属紊乱、氧化应激及遗传因素等。淀粉样蛋白斑块聚集和神经纤维缠结是AD主要病理标志。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病理性累积被认为是AD发病主因之一。目前,AD仍缺乏有效疗法。本文综述AD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相关进展,以期为AD研究与诊疗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发病机制 新药研发
下载PDF
PD-L1表达及其调控在肿瘤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洪丞成 张宏权 魏潇凡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3年第6期526-532,共7页
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其配体PD-L1(programmed death 1 ligand 1)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二者相互作用可负性调节效应T细胞活化与增殖,也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的重要途径。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可以解除肿... 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其配体PD-L1(programmed death 1 ligand 1)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二者相互作用可负性调节效应T细胞活化与增殖,也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的重要途径。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可以解除肿瘤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恢复其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然而,PD-L1的表达受到复杂的调控且在不同的肿瘤中呈现出差异,其主要发生在遗传、转录和转录后水平。本综述介绍PD-L1表达的调控过程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结合这些调控机制实现对不同特征肿瘤进行精准免疫治疗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 PD-1 PD-L1 表达调控 翻译后修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