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阿拉伯语法学中的理据概念 被引量:1
1
作者 潘潇寒 《阿拉伯研究论丛》 2017年第2期117-131,共15页
本文通过梳理传统阿拉伯语法学中几位重要语法学家对“理据”的相关论述,分析它的概念与内涵,并对这一概念的发展做宏观概括,以此认识理据在传统阿拉伯语法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 传统 阿拉伯语法学 理据 概念
下载PDF
吉布提语言生态的演变与思考
2
作者 马琰琪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3年第4期42-49,共8页
吉布提不同时期语言生态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吉布提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殖民时代之前,民族语言和宗教语言组成了吉布提的语言生态。殖民时期,法语冲击了吉布提原生的语言生态。独立后,吉布提形成了官方语言、民族语言和外来语言共生的多... 吉布提不同时期语言生态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吉布提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殖民时代之前,民族语言和宗教语言组成了吉布提的语言生态。殖民时期,法语冲击了吉布提原生的语言生态。独立后,吉布提形成了官方语言、民族语言和外来语言共生的多元语言生态环境。吉布提是具有战略地位的非洲之角地区国家,对其语言生态开展研究有助于构建对吉布提的整体理解,进而加深对非洲之角地区的认识。本文按照时间脉络,梳理了殖民前、殖民时期和独立后三个时期吉布提的语言概况和语言生态的演变,分析吉布提官方语言确定的成因及其对吉布提民族认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布提 语言生态 历史演变
下载PDF
论冷战后美国单极霸权塑造中的伊拉克问题(1991~2003)
3
作者 李睿恒 《阿拉伯世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128,158,共26页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对伊拉克的战略重心开始向地区其他国家或域外转移,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伊拉克作为冷战后美国塑造单极霸权道路上的首个拦路者和挑战者,其所具有的现实启示意义不应以时间的推移而被忽略。一方面,伊拉克是冷战...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对伊拉克的战略重心开始向地区其他国家或域外转移,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伊拉克作为冷战后美国塑造单极霸权道路上的首个拦路者和挑战者,其所具有的现实启示意义不应以时间的推移而被忽略。一方面,伊拉克是冷战后美国集中践行各类遏制与干涉手段的试验场,在美国持续塑造和护持其单极霸权地位的后期过程中,其构成了美国遏制与干涉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参考和经验来源。另一方面,伊拉克为突破美国封锁开展的外交博弈,与美国的霸权塑造形成不对称优势,深刻地影响了该进程的演变。1991~2003年期间的伊拉克构成了一面棱镜,它能从多个维度对冷战后美国塑造单极霸权的进程形成折射,对学界深化理解美国的霸权及后冷战世界格局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 伊拉克 单极霸权 中东政策 不对称博弈
下载PDF
伊拉克民族之殇:《塔沙里》中的电子坟墓及其隐喻
4
作者 任宏智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4期20-30,共11页
小说《塔沙里》中的电子坟墓一反现实墓地荒寒悲凉的审美定势,通过声感交错的科技手段营设出亡者与生者彼此连接的虚拟空间,表达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乐园想象和弥赛亚主义式的生命观照。本文考察“电子坟墓”多重媒介功能和隐喻特征,解读... 小说《塔沙里》中的电子坟墓一反现实墓地荒寒悲凉的审美定势,通过声感交错的科技手段营设出亡者与生者彼此连接的虚拟空间,表达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乐园想象和弥赛亚主义式的生命观照。本文考察“电子坟墓”多重媒介功能和隐喻特征,解读它如何透过私人化的异象世界呈露客观鲜活的历史场景,以镜面的透视功能反照具有断裂性与破碎感的现实颓象,并通过聚焦其疗愈功效向膜拜价值的不断让位检视科技疗愈创伤背后的伦理警示。电子坟墓为读者搭建了往返于历史与当下、记忆与想象的限阈之境,并为反顾伊拉克民族历史记忆,重审当代阿拉伯社会巨隙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娜姆·卡恰齐 《塔沙里》 电子坟墓
下载PDF
从埃及看中东变局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冰冰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11年第5期20-26,共7页
埃及局势变化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三个方面。穆巴拉克时期的专制统治受到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的严重失业和贫困问题,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而加剧;长期的亲美、亲以外交引发民众不满和... 埃及局势变化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三个方面。穆巴拉克时期的专制统治受到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的严重失业和贫困问题,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而加剧;长期的亲美、亲以外交引发民众不满和街头抗议。埃及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综合发展模式、建立稳定持久的政治体制,这意味着变局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埃及在外交上将采取更为独立自主和中立的立场,与土耳其等国组成中立阵营。亲美、反美、中立三个阵营并立,伊朗模式和土耳其模式相互竞争,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削弱,中东变局将催生新的战略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变局 北非 美国中东政策 战略格局
下载PDF
什叶派集体认同与黎巴嫩民族国家构建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冰冰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24-31,共8页
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黎巴嫩民族国家逐渐形成。黎马龙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接受了以黎巴嫩为"永恒祖国"的原则,并将之作为构建黎巴嫩民族国家的基础。但黎什叶派传统的以封建家族首领为核心的教派认同,在经历了阿拉伯民族主... 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黎巴嫩民族国家逐渐形成。黎马龙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接受了以黎巴嫩为"永恒祖国"的原则,并将之作为构建黎巴嫩民族国家的基础。但黎什叶派传统的以封建家族首领为核心的教派认同,在经历了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挑战后,转变为以什叶派政治组织和民兵武装为基础的新什叶派教派认同。这种集体认同所具有的亲伊朗和叙利亚的属性,对构建黎巴嫩民族国家形成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巴嫩 什叶派 集体认同 民族国家构建 真主党
下载PDF
中东地区清真寺功能的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冰冰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8年第5期55-61,共7页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建筑物,其功能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中古时期的清真寺以宗教功能为基础,兼具社会、政治和文化功能,在穆斯林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近代以来,清真寺保持和加强民族认同以及提供情感依托和社会支持的功能得到强...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建筑物,其功能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中古时期的清真寺以宗教功能为基础,兼具社会、政治和文化功能,在穆斯林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近代以来,清真寺保持和加强民族认同以及提供情感依托和社会支持的功能得到强化,大众动员功能逐渐增强。这些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化引起的伊斯兰国家民族认同危机、经济结构面临调整、人口跨国流动增加等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真寺 社会功能 民族认同 全球化 伊斯兰文化
下载PDF
国家建构视域下伊拉克库尔德民族主义的演变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睿恒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96,159,共21页
2017年9月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举行的独立公投表明,具有独立倾向的库尔德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当前伊拉克库尔德社会内部显著的政治思潮。然而,这并非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它本质上是现代伊拉克国家能力的失效,以及随之带来的畸形的伊拉克现... 2017年9月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举行的独立公投表明,具有独立倾向的库尔德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当前伊拉克库尔德社会内部显著的政治思潮。然而,这并非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它本质上是现代伊拉克国家能力的失效,以及随之带来的畸形的伊拉克现代国家建构进程的产物。因此,只有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域出发,才能理解伊拉克库尔德民族主义作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起源背景,以伊拉克现代国家结构作为发展框架的基本前提,以及集体惩罚措施"安法尔行动"和1991年后库尔德人自治实践所激化的历史转折,进而把握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克 国家建构 库尔德民族主义
下载PDF
《夜信》:迷宫叙事与阿拉伯民族的迷宫之境
9
作者 任宏智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7-137,共11页
胡黛·巴莱卡特的书信体小说《夜信》以五封缺头少尾的神秘信件勾勒出濒于社会边缘的当代阿拉伯流散者的生活原貌。作者仿构迷宫迂回多歧的建筑形态,借助“叙事要素的空白”和“记忆的不可靠性”搭建迷宫结构,通过参照物的设置引导... 胡黛·巴莱卡特的书信体小说《夜信》以五封缺头少尾的神秘信件勾勒出濒于社会边缘的当代阿拉伯流散者的生活原貌。作者仿构迷宫迂回多歧的建筑形态,借助“叙事要素的空白”和“记忆的不可靠性”搭建迷宫结构,通过参照物的设置引导“探行者”在迷宫中反复游走与兜绕,以闭环式迷宫实现对阿拉伯民族迷宫之境的映照,并通过迷宫叙事策略巧妙地将不同人物的流散经历与边缘体验进行串联,让读者在选择通往迷宫出口不同路径过程中探寻文本的现实意义,在聆听信件主人自白的过程中自觉地对阿拉伯民族迷宫般的生存境遇进行评述与审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黛·巴莱卡特 《夜信》 迷宫叙事
原文传递
“萨德尔运动”对伊拉克战后政治发展的影响
10
作者 李睿恒 《西亚非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43,156,157,共21页
“萨德尔运动”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于90年代,在2003年以来伊拉克战后政治发展中的角色愈加重要,现为议会第一大党派。它倡导以阿拉伯人为主导的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主张实行伊拉克国家主义与中央集权,反对外部干涉,保持战略... “萨德尔运动”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于90年代,在2003年以来伊拉克战后政治发展中的角色愈加重要,现为议会第一大党派。它倡导以阿拉伯人为主导的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主张实行伊拉克国家主义与中央集权,反对外部干涉,保持战略自主。“萨德尔运动”通过多种路径参与战后伊拉克政治生活,对当下伊拉克政治力量对比、政治权力结构、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在2021年大选后,“萨德尔运动”进一步谋求重构伊拉克政治格局,导致伊拉克出现2003年以来历时最长的组阁僵局。虽然“萨德尔运动”极大地改变了伊拉克政治生态的图景,但是难以撼动三大派并立的既有权力格局和分权模式。其兴起背后所反映出的政党间的深层次矛盾与伊拉克国家治理赤字的结构性问题,将使“萨德尔运动”持续成为影响伊拉克政治发展走向的关键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克政治 “萨德尔运动” 什叶派 政治参与 政治发展
原文传递
中东地区的大国博弈、地缘战略竞争与战略格局 被引量:31
11
作者 吴冰冰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70,共29页
冷战后美国在中东地区居于支配性主导地位,其中东政策深刻影响中东地缘战略竞争和战略格局。俄罗斯借助地区伙伴,以中东变局为契机、以叙利亚为主要抓手,成功恢复和扩大了地区影响力,但其优势局限于中东部分国家和局部地区。欧洲缺... 冷战后美国在中东地区居于支配性主导地位,其中东政策深刻影响中东地缘战略竞争和战略格局。俄罗斯借助地区伙伴,以中东变局为契机、以叙利亚为主要抓手,成功恢复和扩大了地区影响力,但其优势局限于中东部分国家和局部地区。欧洲缺乏独立自主的中东政策,总体上追随美国的中东政策,其影响力有限。中东地区当前存在四组主要的地缘战略竞争,并缺乏有效的地区合作机制,地缘战略竞争无法得到有效协调和管控,从而出现日趋激烈的态势。围绕大国博弈和地缘战略竞争,在中东地区出现了以伊朗为核心的什叶派阵营,以土耳其、卡塔尔为核心的亲穆兄会阵营,以及以沙特、阿联酋和以色列为核心的反伊朗、反穆兄会阵营。特朗普支持反伊朗、反穆兄会阵营;俄罗斯依托什叶派阵营,拉拢亲穆兄会阵营;欧洲采取不选边站和相对超脱的立场。大国博弈和地缘战略竞争,导致在叙利亚、伊拉克、也门、黎巴嫩、利比亚等国出现尖锐对抗甚至爆发内战或武装冲突,使这些国家成为地缘战略竞争的焦点。在焦点国家,以黎巴嫩真主党和伊拉克人民动员武装为代表的次国家武装行为体的作用凸显,在地缘战略竞争中正在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改变中东战略格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 大国博弈 地缘战略竞争 战略格局 叙利亚 内战
原文传递
中东伊斯兰教派矛盾的新变化 被引量:14
12
作者 吴冰冰 《西亚非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4-45,共12页
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存在差异和矛盾,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冲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什叶派的教派意识得到强化。总体而言,教派矛盾是表象,中东战略格局演变是实质。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意图导致中东地区形成亲美和反美阵营... 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存在差异和矛盾,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冲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什叶派的教派意识得到强化。总体而言,教派矛盾是表象,中东战略格局演变是实质。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意图导致中东地区形成亲美和反美阵营对立的战略格局。反美阵营包括多个逊尼派政权,伊朗并非核心,因此两个阵营的对立并没有被赋予教派矛盾的色彩。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反美阵营多为什叶派力量、伊朗成为核心,突出教派矛盾有助于孤立伊朗、掩盖美国霸权意图、维护海湾阿拉伯国家,因此,从教派矛盾视角分析中东局势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2011年中东变局发生以来,埃及淡化教派矛盾与伊朗改善关系,沙特等国则强调教派矛盾对抗伊朗,这反映了中东战略格局演变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派 逊尼派 什叶派 中东
原文传递
现代世界格局变迁中的“伊朗问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冰冰 《文化纵横》 CSSCI 2019年第4期66-74,M0003,共10页
本刊于2019年6月推出了“后发国家发展道路”的封面选题,意图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检视各国建设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基础、政治土壤和文化传统,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变革做知识和理论上的准备。
关键词 “伊朗问题” 美国中东政策 中东地缘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