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织机洞遗址MIS3阶段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 被引量:25
1
作者 夏正楷 刘德成 +1 位作者 王幼平 曲彤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6-102,共7页
MIS3阶段,即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大量的考古调查资料表明,这个阶段也是末次冰期中人类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当时不仅人类遗址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石制品也较前也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活动与气候... MIS3阶段,即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大量的考古调查资料表明,这个阶段也是末次冰期中人类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当时不仅人类遗址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石制品也较前也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似乎暗示着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适宜的气候环境可能是导致人类活动活跃的重要原因。河南郑州织机洞遗址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旧石器文化中-晚期洞穴遗址,包括上、中、下3个文化层,其中,下文化层距今5.0~3.5万年,属MIS3阶段。本文试以织机洞遗址下文化层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洞外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研究,就我国中原地区MIS3阶段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做一初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阶段,中原地区属于暖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适宜于人类生活。其中,距今5.0万年前后的MIS3阶段早期,是MIS3阶段中气候最为适宜的时期,也是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当时生长有落叶阔叶树的暖温带森林草原环境,为MIS3阶段旧石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阶段 织机洞人类文化遗址 旧石器中-晚期 黄土-古土壤序列
下载PDF
山顶洞人与现代华北人头骨非测量性特征比较及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武 何嘉宁 +1 位作者 吴秀杰 吕锦燕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41,共16页
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多年来,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 山顶洞人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数量最为丰富、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多年来,山顶洞人作为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代表,在研究东亚地区现代蒙古人种及美洲印第安人起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现代人群形成过程的许多细节及演化机制予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提出了现代人群出现时间及现代人群分化时间的概念。一些研究对山顶洞人的演化程度及其在东亚地区现代人群形成上的作用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对12项颅骨非测量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有8项特征在山顶洞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具有不同的表现,作者认为山顶洞人在颅骨特征表现上较现代中国人具有更多的原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更新世晚期人群内部变异、现代人群特征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顶洞人 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现代人起源 更新世晚期
下载PDF
利用泥芯中稀土元素示踪青铜器的产地 被引量:11
3
作者 魏国锋 秦颍 +3 位作者 胡雅丽 黄凤春 徐天进 王昌燧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5-149,共5页
从青铜器上所残留的陶范或泥芯出发,探讨利用泥芯示踪青铜器产地的可行性。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试了湖北、陕西、内蒙古和辽宁等地古代遗址出土陶范、泥芯等冶铸遗物的稀土元素,并分析比较了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湖北枣阳九连... 从青铜器上所残留的陶范或泥芯出发,探讨利用泥芯示踪青铜器产地的可行性。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试了湖北、陕西、内蒙古和辽宁等地古代遗址出土陶范、泥芯等冶铸遗物的稀土元素,并分析比较了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湖北枣阳九连墩和荆门左冢楚墓群出土青铜器上的泥芯进行稀土元素分析,为这些青铜器的铸造地提供信息。研究结果显示,各地陶范和泥芯的稀土元素特征有一定差异,通过分析青铜器上所残留的泥芯或陶范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示踪古代青铜器的产地,即铸造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青铜器 产地
下载PDF
安徽宁国毛竹山发现的旧石器早期遗存 被引量:16
4
作者 房迎三 黄蕴平 +2 位作者 梁任又 陈勇 彭道起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5-124,T001,共11页
1997年在安徽宁国毛竹山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轮廓略呈半圆形 ,长 10m、宽 6m ,由 110 0多件砾石和石制品构成 ,中间部分是面积 4 7× 4m2 的空白区。遗存埋藏在网纹红土的底部 ,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 ,距今约 6 0万年。... 1997年在安徽宁国毛竹山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轮廓略呈半圆形 ,长 10m、宽 6m ,由 110 0多件砾石和石制品构成 ,中间部分是面积 4 7× 4m2 的空白区。遗存埋藏在网纹红土的底部 ,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 ,距今约 6 0万年。此类现象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尚属首次发现 ,可能属于储料场和石器制造场 ,也可能还有其他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环带 毛竹山 宁国 旧石器早期 安徽 遗址
下载PDF
若干地区出土部分商周青铜器的矿料来源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魏国锋 秦颍 +6 位作者 王昌燧 刘博 杨立新 徐天进 张国茂 龚长根 谢尧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5-458,共14页
本工作采用ICP-AES方法,测试分析了若干地区出土青铜器残片的微量元素,初步探索了它们的矿料来源。将青铜器与铜绿山、铜陵、南陵、中条山、照壁山等先秦矿冶遗址铜锭或铜块的特征微量元素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安徽境内青铜器的铜矿料主... 本工作采用ICP-AES方法,测试分析了若干地区出土青铜器残片的微量元素,初步探索了它们的矿料来源。将青铜器与铜绿山、铜陵、南陵、中条山、照壁山等先秦矿冶遗址铜锭或铜块的特征微量元素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安徽境内青铜器的铜矿料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古铜矿,而辽西地区和侯马青铜器的铜料则可能来自大井铜矿或其周边铜矿。同时,研究指出,Au、Ag、As、Sb、Bi、Se、Te、Co、Ni以及Mo、Zn等特征微量元素组合,对识别青铜器矿料来源具有指示意义,它表明,采用微量元素示踪法,探索青铜器的矿料来源是切实可行的,尤为适用于不同铜成矿带的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矿料来源 微量元素 电感藕合等离子发射光谱
下载PDF
辽西地区早期冶铜技术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延祥 朱延平 +3 位作者 贾海新 韩汝玢 宝文博 陈铁梅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1-20,共10页
全面报告了辽西地区早期冶铜技术截止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辽宁省凌原县牛河梁的两处遗址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炼铜遗物、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出土的铜器、内蒙古林西县大井夏家店上层文化古铜矿冶遗址... 全面报告了辽西地区早期冶铜技术截止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辽宁省凌原县牛河梁的两处遗址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炼铜遗物、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出土的铜器、内蒙古林西县大井夏家店上层文化古铜矿冶遗址、内蒙古巴林右旗塔布敖包夏家店上层文化炼铜遗址的采矿、冶炼及铜器制作技术.牛河梁炼铜炉壁残片的检测显示当时使用结构独特的带双排鼓风孔的小型炼炉冶炼附近出产的氧化矿石,热释光年代测定其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对大甸子墓地出土的57件铜器中41件进行了检测,发现所有铜器的材质皆为锡青铜并含有少量的铅,铸造制品与锻造制品的含锡量相差8%,表明当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制作技术来调配锡含量,锡料和铜料是分开使用的,锡料的来源很可能是赤峰北部的锡多金属成矿带.林西大井古铜矿冶遗址和巴林右旗塔布敖包冶炼遗址使用大井出产的铜锡砷共生矿石经死焙烧后直接冶炼出高锡的铜锡砷三元合金并含有微量的银,这些迹象表明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在西拉沐伦河北岸地区以大井铜矿为中心展开过规模甚大的冶铸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地区 青铜时代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 冶金技术
下载PDF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 被引量:56
7
作者 林梅村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23,共15页
本文研究了吐火罗人的族属 ,分析了公元前 2 0 0 0年至公元前 150 0年间新疆分布的几种青铜时代文化 ,认为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楼兰地区的小河—古墓沟文化为吐火罗文化 。
关键词 吐火罗人 克尔木齐文化 小河-古墓沟文化 新塔拉文化 尼雅北方青铜文化
下载PDF
翁牛特旗大营子冶炼遗址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延祥 董利军 +1 位作者 陈建立 朱延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大营子冶炼遗址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大营子村南侧的大山的北坡上,包含东西两区冶炼遗存。东区冶炼遗存年代较早,至迟在公元前1 400年已开始冶炼活动。铅同位素、微量元素示踪研究显示大营子冶炼遗址东西两区均使用了来自林西县... 大营子冶炼遗址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大营子村南侧的大山的北坡上,包含东西两区冶炼遗存。东区冶炼遗存年代较早,至迟在公元前1 400年已开始冶炼活动。铅同位素、微量元素示踪研究显示大营子冶炼遗址东西两区均使用了来自林西县大井古铜矿的多金属共生矿石,直接冶炼铜砷锡三元青铜合金。大营子冶炼遗址东区冶炼遗存的年代测定,获得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测定结果,为探讨辽西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大营子遗址 夏家店上层文化 铅同位素 微量元素
下载PDF
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与现代人群的表现及其演化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武 惠家明 +1 位作者 何嘉宁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9-750,共12页
魏敦瑞在研究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化石时发现,位于上颌骨硬腭表面的门齿孔位置在周口店标本靠后,而在现代人靠近齿槽。此后,门齿孔位置作为具有演化意义的形态特征被用于古人类学研究。迄今,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表现的专门研究仅... 魏敦瑞在研究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化石时发现,位于上颌骨硬腭表面的门齿孔位置在周口店标本靠后,而在现代人靠近齿槽。此后,门齿孔位置作为具有演化意义的形态特征被用于古人类学研究。迄今,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表现的专门研究仅有周口店一件标本,而在现代中国人的数据尚属空白。鉴于此,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以及现代中国人标本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数据资料,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及其演化意义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发现,从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晚期,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呈现由后向前的总体变化趋势。更新世早期和中期直立人(郧县曲远河口、周口店)的门齿孔位置都比较靠后;中更新世晚期的部分中国古人类(大荔、长阳、华龙洞)的门齿孔位置前移,并与现代人接近,而金牛山和巢县门齿孔位置比较靠后,位于直立人范围;在更新世晚期,所有中国古人类都比较靠前,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本文对现代人标本的观测显示,门齿孔位置在现代中国人比较靠前。现代人门齿孔大小及形态存在较大变异,这种表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门齿孔位置及演化意义的判定。几乎全部现代人标本门齿孔前缘呈开放状态,门齿管从开口处的门齿孔向后上方呈不同程度倾斜走向。这一发现与魏敦瑞提出的现代人门齿管垂直走向的观点不同。综合本文采集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现代中国人标本门齿孔位置数据,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门齿孔位置数据资料,我们认为门齿孔位置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呈现较规律的变化,门齿孔位置靠后应该是一项相对原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齿孔 中国古人类 现代人 人类演化
下载PDF
西周玉圭及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孙庆伟 《文物世界》 2000年第2期76-80,共5页
关键词 西周 相关 《周礼》 文献材料 玉器 考古
下载PDF
从考古学角度谈古代中国的区域形成──由施坚雅的区系理论说起
11
作者 秦岭 《文物世界》 2000年第2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施坚雅 区域形成 古代中国 考古学 人类学家 研究方法 古代社会 研究者 经济 宏观
下载PDF
激光清洗技术在一件鎏金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晓彤 张鹏宇 +2 位作者 杨晨 周双林 王景勇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8-103,共6页
为了恢复鎏金造像的美观以及与同类造像外观协调,需对其进行清洗。但传统的机械、化学清洗方法存在着有残留和给器物表面造成划伤的风险,因此利用先进的激光清洗技术进行清洗。针对一件鎏金青铜造像进行的激光清洗,采用了hllX34nm,p... 为了恢复鎏金造像的美观以及与同类造像外观协调,需对其进行清洗。但传统的机械、化学清洗方法存在着有残留和给器物表面造成划伤的风险,因此利用先进的激光清洗技术进行清洗。针对一件鎏金青铜造像进行的激光清洗,采用了hllX34nm,pwrl55—165,QdivlO的参数,能量密度在0.30~0.50J/era2的范围,激光垂直照射液膜法进行清洗。通过清洗,造像面部及周身线条轮廓清晰,散发鎏金光泽,体现了原有工艺价值。采用了肉眼观察和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完成了激光清洗本件鎏金青铜造像的效果评估,证明了激光清洗的高效、安全、可控的特点。本次实验也为这批鎏金青铜造像的激光清洗确定了适用的激光清洗参数和方法,同时也为激光清洗技术在其它鎏金青铜器的清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鎏金 青铜 激光 能量 评估
下载PDF
纪念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现二十周年专栏——回顾与感言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德安 陈显丹 +6 位作者 杨晓邬 马继贤 宋治民 林向 孙华 肖先进 施劲松 《四川文物》 2006年第3期83-84,共2页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是古代蜀文明里程碑式的发现。它证明了三星堆遗址是古蜀国都邑所在地,经过二十多年的考古发掘,材料正陆续整理公布。“祭祀坑发掘日记”、“出土青铜器的修复情况”和“三星堆遗址历年发掘”介绍了二十年来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是古代蜀文明里程碑式的发现。它证明了三星堆遗址是古蜀国都邑所在地,经过二十多年的考古发掘,材料正陆续整理公布。“祭祀坑发掘日记”、“出土青铜器的修复情况”和“三星堆遗址历年发掘”介绍了二十年来三星堆遗址工作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 祭祀坑 纪念
下载PDF
山西晋城青莲寺史考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会智 高天 《文物世界》 2003年第1期24-32,共9页
关键词 山西 青莲寺 晋城市 建筑风格 北齐 佛教
下载PDF
山西晋城青莲寺佛教发展之脉络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会智 高天 《文物世界》 2003年第3期18-23,共6页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坐落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 7公里的硖石山腰.寺分上下两院,坐北朝南,依山面水,规模较大,布局完整.下院,建于丹河北岸的硖石山隅;上院,建于下院北偏东0.5公里的硖石山坳.考方志、碑文及寺内现存遗物,两院同创建于北...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坐落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 7公里的硖石山腰.寺分上下两院,坐北朝南,依山面水,规模较大,布局完整.下院,建于丹河北岸的硖石山隅;上院,建于下院北偏东0.5公里的硖石山坳.考方志、碑文及寺内现存遗物,两院同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青莲寺 释教 慧远法师 中国佛教宗派 十地经论 菩提流支 莲宗 勒那摩提 续高僧传
下载PDF
“割耳剺面”习俗刍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墨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63-69,75,共8页
"割耳剺面"亦称"截耳剺面",是指一种某类人群通过使用利器割划面部或身体导致流血来完成某种仪式性活动的习俗。其狭义上是指从东汉至隋唐出现在中亚、西域和中国北部诸民族的丧葬习俗,广义上还包括"刺心剖腹&... "割耳剺面"亦称"截耳剺面",是指一种某类人群通过使用利器割划面部或身体导致流血来完成某种仪式性活动的习俗。其狭义上是指从东汉至隋唐出现在中亚、西域和中国北部诸民族的丧葬习俗,广义上还包括"刺心剖腹"等亚洲和大洋洲出现的类似仪式性活动。本文从有关中国西域"割耳剺面"习俗的考古图像讲起,通过整理分析历史文献,来理清这种习俗在亚洲中东部的传播和嬗变,旨在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内涵,并探讨这种习俗背后的社会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俗 粟特 西域诸民族 突厥 禳解仪式
下载PDF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 被引量:2
17
作者 彼得·冯·门施 宋向光(译) 《博物馆研究》 2005年第4期19-26,共8页
最早讨论博物馆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是内乌斯图普尼(Neustupny),时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早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群博物馆学家继续讨论这一问题,并提出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全部的博物馆业务”。德国学者的讨论延续到1965年在... 最早讨论博物馆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是内乌斯图普尼(Neustupny),时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早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群博物馆学家继续讨论这一问题,并提出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全部的博物馆业务”。德国学者的讨论延续到1965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举行的首次关于博物馆学理论的研讨会,尽管与会人员没有就此问题达成任何结论(当然这也不是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国际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再次讨论这个问题,该委员会的多次研讨会就此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1986年,该委员会决定组织一次专题研讨会,以评估博物馆学研究现状。遗憾的是,这一次专题研讨会的成果一直没有出版,因此也未能对作为学术领域的博物馆学的性质和内容的发展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学 研究对象 博物馆管理 藏品
下载PDF
江苏省泗洪县顺山集遗址哺乳动物牙釉质C,O稳定同位素记录的食性特征、生态环境和季节变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田晓四 朱诚 +1 位作者 水涛 黄蕴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0期3062-3069,共8页
通过对江苏省泗洪县顺山集遗址里古代鹿、野猪和水牛以及现代水牛和家养猪等哺乳动物牙釉质C,O稳定同位素的分析,重建该地区哺乳动物食物结构和过去生态环境,探讨环境演变和季节变化.代表样本同位素平均值的大块牙釉质样本C,O稳定同位... 通过对江苏省泗洪县顺山集遗址里古代鹿、野猪和水牛以及现代水牛和家养猪等哺乳动物牙釉质C,O稳定同位素的分析,重建该地区哺乳动物食物结构和过去生态环境,探讨环境演变和季节变化.代表样本同位素平均值的大块牙釉质样本C,O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鹿完全以C3植物为食物且生存在相对开阔环境中,而野猪食物也以C3植物为主;鹿和野猪O稳定同位素存在差别,它们体内水源不同,表明它们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的不同生境里.现代家庭养殖猪的13C值比古代野猪大,说明古代野猪食物里C3植物成分含量比现代家庭养殖的猪多;虽然18O数据显示它们的O同位素差别不大,但它们的水分来源不同,说明古代野猪和现代当地家庭养殖猪在食物结构和水分来源方面存在差别.代表某一小段时间同位素值的微小牙釉质样本C,O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认为古代水牛的食物成分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而现代水牛食物季节变化不明显;该地区现代环境比古代环境郁闭度更小、更暖干,这些可能是砍伐森林和其他人类活动造成的;研究区古今生态环境的季节性变化都很明显且古今季节变化幅度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山集遗址 牙釉质 C稳定同位素 O稳定同位素 生态环境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揭示的动物多样性及环境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诚 马春梅 +6 位作者 李中轩 尹茜 孙智彬 黄蕴平 R.K.Flad 李兰 李玉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66-76,共11页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T0202探方出土近20万件动物骨骼,经对其中129165块骨骼标本归类分析发现,这些骨骼可归为哺乳类、鱼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这5大类,共有13目28科42属.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通过对出土骨骼统计分析和最小个... 重庆忠县中坝遗址T0202探方出土近20万件动物骨骼,经对其中129165块骨骼标本归类分析发现,这些骨骼可归为哺乳类、鱼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这5大类,共有13目28科42属.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通过对出土骨骼统计分析和最小个体数变化研究发现:(1)中坝地区在2370~200BC绝大部分时间均有分布的动物主要是栖息林间和草地的鹿、毛冠鹿、麂,先民饲养的猪和狗,啮齿类的兔和黑家鼠,表明本区在该阶段基本上存在着良好的森林和草地生态环境,先民饲养家畜从1750~1000BC就已开始,并一直延续了下来;(2)犀牛只在2000~1750,1000~700和700~500BC阶段出现,表明这几个阶段草地和湿地生态环境可能更好一些;(3)而猴和棕熊只在1750~1000BC以后出现,可能表明1750~200BC期间森林条件更为优越,有利于林栖动物生长;(4)水牛和牛以及水獭最小个体数出现在2370~1750BC可能暗示早期水域面积比后期更广;(5)中坝遗址在2000~1750和1000~500BC的地层中,均发现有犀牛骨骼,根据现生犀牛所处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分析,可初步推测在2000~1750和1000~500BC时中坝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可能比现今要高.1100~850BC虽然处于竺可桢先生提出的五千年来的第一个低温期,但大九湖泥炭地层揭示的该时期仍存在有大量桑属、榆、水青冈、栎、栗等孢粉,应表明至少在大九湖和中坝遗址地区气候仍然较为适宜;(6)中坝遗址在310~200BC出土了白唇鹿骨骼,根据现生白唇鹿所处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分析,可初步推测在310~200BC期间中坝地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比现今要低.前人对中坝遗址地层有机碳含量的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动物骨骼 动物多样性 气候生态环境变化 2370~200 BC
原文传递
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哺乳动物骨骼化石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晓四 朱诚 +4 位作者 孙智彬 水涛 黄蕴平 FLAD RowanK 李玉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3310-3319,共10页
在丰富的AMS^14C测年数据基础上,对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哺乳动物鹿、猪、牛骨骼化石的骨胶原C,N同位素进行分析,恢复中坝遗址过去哺乳动物的食性特征、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骨骼保存较好,骨胶原流失对C,N... 在丰富的AMS^14C测年数据基础上,对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哺乳动物鹿、猪、牛骨骼化石的骨胶原C,N同位素进行分析,恢复中坝遗址过去哺乳动物的食性特征、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骨骼保存较好,骨胶原流失对C,N稳定同位素的成分没有影响.鹿骨胶原δ^13,δ^1N均值分别为–23.1‰和4.7‰,说明鹿生活在密闭的生境中,以树叶和灌木为食;牛骨胶原δ^13,δ^1N均值分别为–19.6‰和5.2‰,说明牛生活在开阔的生境中,以草本植物为食.C同位素分析显示鹿和牛都以C3植物为食物,表明鹿和牛生存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但t检验显示鹿骨胶原δ^13,δ^1N值比牛的都要小,这表明鹿和牛的生境不一样;牛和鹿的δ^13,δ^1N值还存在部分重叠,说明草食性的牛和鹿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食物竞争.猪骨胶原δ^13,δ^1N分别为–17.1‰和5.5‰,t检验显示猪骨胶原δ^13,δ^1N值比牛和鹿的都要大,表明猪的营养级比牛和鹿的要高.猪的δ^13值范围很大,说明当时已经有家养猪的贸易.t检验显示不同时期遗址地层草食性动物鹿骨胶原δ^13值之间不存在差异,鹿骨胶原δ^1N值之间也不存在差异.表明2200-4200aBP期间,中坝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这是中坝遗址地层比较完整的原因.在该地区能代表鹿、猪、牛δ^13值均值的最小样本数分别是8,73,16,而能代表鹿、猪、牛δ^1N均值的最小样本数分别是4,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骨胶原 Δ^13C δ^15N 古食物 古气候 古生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