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被引量:136
1
作者 岳超 胡雪洋 +3 位作者 贺灿飞 朱江玲 王少鹏 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0-516,共7页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区 碳排放 碳强度 差异
下载PDF
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 被引量:64
2
作者 岳超 王少鹏 +1 位作者 朱江玲 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7-524,共8页
在简要评价碳排放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205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2050年碳排放量最佳可能范围为2.4~3.3PgC/a;人均碳排放量为1.7~2.3tC。最佳可能上限预测的碳排放量峰值年为2035年,碳排放量峰值为4.4PgC/a... 在简要评价碳排放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205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2050年碳排放量最佳可能范围为2.4~3.3PgC/a;人均碳排放量为1.7~2.3tC。最佳可能上限预测的碳排放量峰值年为2035年,碳排放量峰值为4.4PgC/a,人均碳排放量峰值为3.0tC。2006—2050年我国累计碳排放总量的最佳可能范围为102~156PgC,人均累计碳排放量为71~109tC。人均累计排放最佳预测上限低于美国同期累计人均排放,与发达国家同期累计人均排放相差不大,但在1850—2005年,我国累计人均排放分别是发达国家和美国的约1/10和1/20。这些表明就人均累计排放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2050年 碳排放 预测 情景 最佳可能范围
下载PDF
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Ⅱ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少鹏 朱江玲 +1 位作者 岳超 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5-509,共5页
利用全球及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化石燃料人均碳排放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均GDP历史数据,考察了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必然伴随大量碳排放,因此减排势必会限制社会经济... 利用全球及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化石燃料人均碳排放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均GDP历史数据,考察了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必然伴随大量碳排放,因此减排势必会限制社会经济发展。初步分析表明,工业化程度达到峰值时对应的人均累计碳排放量因国家不同而异,但这一转折阈值至少为40tC。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居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的时期,未来发展需要一定的碳排放空间,因此在气候谈判中应努力争取自身排放权以及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累计碳排放 工业化 城市化 人均GDP 碳减排
下载PDF
1850-2008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 被引量:33
4
作者 朱江玲 岳超 +1 位作者 王少鹏 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7-504,共8页
人类活动排放CO2包括3个重要时期,即185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1950年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期至今,以及以1990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标志的人类关注碳排放时期至今。作者利用1850—2008年世界化石燃料CO2排放量和人口数据... 人类活动排放CO2包括3个重要时期,即185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1950年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期至今,以及以1990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标志的人类关注碳排放时期至今。作者利用1850—2008年世界化石燃料CO2排放量和人口数据,得到3个时期全球主要国家及我国的累计碳排放量与人均累计碳排放量。结果表明:过去近160年全球历史累计碳排放量为345PgC(1PgC=10亿tC);发达国家历史累计排放量与人均累计排放量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1850—2008年,前者是后者的2.9倍(250和87PgC)和11.2倍(257和23tC);1950—2008年,分别是2.3倍(193和85PgC)和7.7倍(169和22tC);1990—2008年,分别为1.9倍(75和54PgC)和5.3倍(58和11tC)。尽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排放量的差距有缩小趋势,但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一直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是大气CO2浓度升高的主要贡献者。对1850年以来中国的碳排放分析表明,3个时期历史累计排放量和人均累计排放量分别为31PgC与29tC,31PgC与28tC,21PgC与16tC。1980—2008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呈快速增加趋势,平均年增量分别为0.05PgC和0.04tC。这表明,我国正在失去历史碳排放量较低的优势,节能减排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计碳排放 人均累计排放 减排 变率分析
下载PDF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江玲 石岳 +1 位作者 胡会峰 方精云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15年第1期40-50,共11页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需要客观面对资源开发与...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需要客观面对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尽力寻求二者的平衡,研究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要根据中国社会的自身特点和要求,制订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线,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及文化教育体系等,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朱江玲 郑天立 方精云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13年第2期1-13,共13页
现阶段,化石能源是决定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其使用过程中导致的CO2排放(简称碳排放)是化石能源消耗的直接量度,因此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反映。本文通过对全球及中国的碳排放、社会经济、环境等历史数据的分析,... 现阶段,化石能源是决定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其使用过程中导致的CO2排放(简称碳排放)是化石能源消耗的直接量度,因此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反映。本文通过对全球及中国的碳排放、社会经济、环境等历史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人均累计碳排放量与社会发展,包括人均GDP、工业化、城市化、及就业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就业率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与碳排放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减少排放将阻滞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碳排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污染问题、人类健康等问题也不容小觑。我国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平衡好碳排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工业化 城市化 就业率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1977~2008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71
7
作者 郭兆迪 胡会峰 +2 位作者 李品 李怒云 方精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1-431,共11页
森林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源汇变化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有重要意义.利用1977~2008年间6期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通过评估生物量碳库变化来估算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大小... 森林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源汇变化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有重要意义.利用1977~2008年间6期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通过评估生物量碳库变化来估算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大小及其变化.森林按其用途和形态特征,分为林分、经济林和竹林三大类别.采用连续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估算林分生物量碳库,平均生物量法估算经济林和竹林生物量碳库.结果显示,在1977~2008年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累计增加(即生物量碳汇)1896 TgC(1 Tg=1012g),其中,林分、经济林和竹林分别增加1710,108和78 TgC;年均生物量碳汇为70.2 TgC/a,相当于抵消中国同期化石燃料排放CO2的7.8%.研究还表明,中国人工林的生物量碳库持续增加,生物量碳汇为818 TgC,占林分总碳汇的47.8%;各龄级林分的生物量碳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龄林、中龄林和幼龄林分别增加930,391和388 TgC.由于现阶段中国森林具有林龄小、平均碳密度低和人工林面积大的特点,因此未来中国森林生物量增汇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物量碳库 碳汇 森林资源清查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40年来增温时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31
8
作者 王少鹏 王志恒 +1 位作者 朴世龙 方精云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538-1543,共6页
过去几十年全球温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评估其变化的方法无疑十分重要.过去评估气温变化趋势的通用方法是利用线性回归计算温度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整体变化率.但是,不同时期的温度变化率往往是不同的,即温度变化过程中存在趋势转折点.这使... 过去几十年全球温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评估其变化的方法无疑十分重要.过去评估气温变化趋势的通用方法是利用线性回归计算温度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整体变化率.但是,不同时期的温度变化率往往是不同的,即温度变化过程中存在趋势转折点.这使得整体变化率只能反映温度变化的一个方面,可能掩盖某些阶段性特征.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我国近几十年来的温度变化过程及其空间特征,使用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1961~2004年全国536个气象站点的年均温序列.结果表明:我国近40年来的年均温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转折点,全国平均升温开始于1984年,增温率为0.058℃/a.在1984年以前,年均温无显著变化.从站点水平看,我国升温开始时间呈现由北向南逐渐推迟的空间格局:北方地区(40°N以北)升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南方大部分地区(40°N以南)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升温.特别地,青藏高原升温始于1983年.此外,不同地区的增温率存在较大差异.全国大部分地区升温率在0.05℃/a以上,新疆个别站点甚至达到0.1℃/a以上,但四川盆地、华中和华南地区升温率相对较低,在0.025~0.05℃/a之间.增温时间及变率的区域差异可能与寒潮和积雪的反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线性回归 转折点 增温时间 区域差异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66
9
作者 方精云 朱江玲 石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6-140,共5页
以温暖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最为严重的挑战之一.作为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直接影响着地球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因此,生态... 以温暖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最为严重的挑战之一.作为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直接影响着地球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因此,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成为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全球温暖化会引起植物个体水平上生理生态过程的变化,也会改变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物种组成和结构的变化,最终可能引起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的改变,并导致其生态系统功能发生转变.同时,生态系统的这种改变又会对全球变化产生反馈作用,减缓或者加剧气候变化的发生.由于地球表层系统的复杂性,对生态系统与全球变暖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全球变暖 反应
原文传递
“八国集团”2009意大利峰会减排目标下的全球碳排放情景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方精云 王少鹏 +4 位作者 岳超 朱江玲 郭兆迪 贺灿飞 唐志尧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39-1346,共8页
"八国集团"(G8)于2009年7月在意大利举行的峰会上,提出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削减50%,其中发达国家削减80%的目标(简称"G8目标").本研究设置4种碳排放情景,对"G8目标"的内涵以及科学性、公正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八国集团"(G8)于2009年7月在意大利举行的峰会上,提出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削减50%,其中发达国家削减80%的目标(简称"G8目标").本研究设置4种碳排放情景,对"G8目标"的内涵以及科学性、公正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将2050年的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50ppmv以内的唯一情景是: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于2005年开始均匀减排至2050年,且满足"G8"全球减排目标.在现实条件下,这种情景是不可能发生的.(2)发展中国家即便遵从极为苛刻的排放路径,"G8目标"仍不能满足其排放需求:在"G8目标"约束下,未来45年发展中国家将短缺1/3以上的排放需求量.(3)按"G8目标",在2006~2050年期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分别为81吨碳和40~47吨碳,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而历史上,发达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的12倍.基于上述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G8目标"企图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减排框架,这不仅会阻滞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将导致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因分解减排责任而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分化;(2)"G8目标"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不仅延续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历史时期的排放不平等,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未来排放的不平等,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严重不公平;(3)作为"G8目标"理论依据的450ppmv大气CO2浓度的控制阈值不现实,缺乏可行性.总之,"G8目标"背离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减排目标 CO2排放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原文传递
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33
11
作者 方精云 朱江玲 +2 位作者 吉成均 唐志尧 贺金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2期182-188,共7页
文章在简述生态文明起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生态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列举了与生态文明相斥的行为,给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学途径。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关系密切,但二者并不等同: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生态文明建... 文章在简述生态文明起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生态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列举了与生态文明相斥的行为,给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学途径。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关系密切,但二者并不等同: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学提供研究对象和平台。污染环境、过度利用和开发自然、过度消耗资源、盲目利用和改造自然等等都是与生态文明相违背的行为。从加强生态学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学意识,国家的重大工程计划要充分吸收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政府机关和工矿企业要配备生态学专业人才,加强国家的生态战略研究以及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预报等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途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学 生态学意识 环境 自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