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新生儿脑卒中多中心现况调查
1
作者 时莉秀 冯晋兴 +42 位作者 韦艳芳 路欣茹 张雨茜 杨林颖 何胜男 陈佩娟 韩静 陈诚 涂惠英 余章斌 黄进洁 曾淑娟 陈晚铃 刘颖 郭燕平 毛姣玉 李晓东 张谦慎 谢治利 黄梅英 晏昆山 应尔雅 陈俊 王艳荣 刘亚萍 宋波 刘华艳 肖晓冬 唐红 王宇娜 蔡茵莎 龙琦 许汉强 王会战 孙倩 韩芳 张瑞彪 杨传忠 窦蕾 时会菊 王瑞 蒋萍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0-455,共6页
目的总结深圳市新生儿脑卒中发病率、临床特征及预后等情况,提高脑卒中新生儿的早期诊治能力。方法由深圳市儿童医院牵头,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深圳新生儿数据协作网组织21家单位收治的新生儿脑卒中36例,分析深圳市新生儿脑卒中发... 目的总结深圳市新生儿脑卒中发病率、临床特征及预后等情况,提高脑卒中新生儿的早期诊治能力。方法由深圳市儿童医院牵头,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深圳新生儿数据协作网组织21家单位收治的新生儿脑卒中36例,分析深圳市新生儿脑卒中发病率、临床特征、治疗、预后等情况。结果深圳市21家医院2020、2021、2022年新生儿脑卒中的发病率分别为1/15137、1/6060、1/7704。缺血性脑卒中占75%(27/36),男性患儿占64%(23/36)。86%(31/36)的患儿在生后3d内起病,53%(19/36)以惊厥起病。颅脑影像学结果显示,22例(61%)大脑左侧发生梗死,13例(36%)基底节梗死;12例完成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9例(75%)累及大脑中动脉。29例患儿完成脑电图检查,21例(72%)出现尖波,10例(34%)出现电发作。不同医院对症支持治疗不同。12例(33%)完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平均得分(32±4)分。共随访27例患儿12月龄左右的预后情况,44%(12/27)的患儿预后良好。结论新生儿脑卒中主要为缺血性脑卒中,多以惊厥为首发症状,多累及大脑中动脉,脑电图多出现尖波,神经发育评分较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部分患儿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多中心研究 新生儿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20
2
作者 贺万香 李健雄 +1 位作者 梁迎盈 刘颖 《护理学报》 2015年第3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院56例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为观察组,按1:3比例匹配本科室同期住院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8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对影响其坏死性...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院56例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为观察组,按1:3比例匹配本科室同期住院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8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对影响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乳喂养(OR=0.097,P=0.007)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因素,胎龄<37周(OR=2.201,P=0.001)、Apgar评分<7分(OR=2.279,P=0.002)、出生体质量<2 500 g(OR=3.517,P=0.013)和败血症(OR=2.098,P=0.018)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Apgar评分<7分、合并败血症的新生儿应予以密切关注,提倡母乳喂养,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完善,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新生儿窒息120例急救复苏与护理体会 被引量:5
3
作者 贺万香 梁迎盈 +1 位作者 王存艳 袁娟 《吉林医学》 CAS 2010年第22期3789-3790,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复苏与护理。方法:对120例新生窒息患儿按复苏指南进行急救复苏与护理。结果:经及时抢救与严密护理,复苏成功116例,死亡4例,复苏成功率为96.7%。结论:正确快速的评估、医护间良好的配合,恰当的护理、娴熟的复...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复苏与护理。方法:对120例新生窒息患儿按复苏指南进行急救复苏与护理。结果:经及时抢救与严密护理,复苏成功116例,死亡4例,复苏成功率为96.7%。结论:正确快速的评估、医护间良好的配合,恰当的护理、娴熟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复苏 护理
下载PDF
不同方法气管内注入固尔苏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胡晓艳 周于新 +2 位作者 刘瑞 李健雄 林月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0期3280-3282,共3页
目的探讨气管内注入固尔苏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最佳给药方法。方法将72例气管内注入固尔苏防治NRDS的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用单体位连续给药法,对照组用传统的多体位分次给药法。比较两组应用固尔苏... 目的探讨气管内注入固尔苏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最佳给药方法。方法将72例气管内注入固尔苏防治NRDS的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用单体位连续给药法,对照组用传统的多体位分次给药法。比较两组应用固尔苏预防和治疗NRDS的效果,并比较两组用药相关不良事件如脱管、药物喷出、一过性紫绀、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方法均能有效的治疗和预防NRDS,两组的防治效果相近(P>0.05)。但观察组用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9.0±1.7min vs 16.3±1.9min,P<0.01);观察组不良事件如药物喷出、一过性紫绀、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两种方法气管内注入固尔苏均能有效防治NRDS,两组防治的效果无差异,但单体位连续给药法用药时间短,用药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是理想的给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方法
下载PDF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5
作者 尤竹娟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1566-1568,共3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 目的:研究并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24 h内排便次数、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家长健康知识知晓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儿则为81.67%,经比较,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24 h内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黄疸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组间比较,观察组患儿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的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中,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促进黄疸消退,降低胆红素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有利于保证临床治疗效果,还可提高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认知程度,促使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护理 胆红素
下载PDF
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在新生儿病房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贺万香 《青岛医药卫生》 2015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在新生儿病房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4月本院新生儿21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另选取2014年4月至6月本院新生儿242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观察不同的护理模式...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在新生儿病房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4月本院新生儿21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另选取2014年4月至6月本院新生儿242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观察不同的护理模式在两组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情况。结果经不同的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满意度为95.04%,对照组满意度为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5±1.5)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7±1.3)d;且观察组住院费用(1800.5±268.4)元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3±256.4)元;观察组新生儿皮肤损伤、药物外渗等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对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较高,且该服务模式能有效缩短新生儿住院时间并降低住院费用,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一体化 优质护理 新生儿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金丽 林真珠 +5 位作者 熊小云 吕元红 何少玲 孙莉 方小燕 贺万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导管堵塞提供参考。方法对深圳市7所医院811例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跟踪观察导管堵塞的发生情况,对影响导管堵塞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60例新生儿发生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7.4%...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导管堵塞提供参考。方法对深圳市7所医院811例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跟踪观察导管堵塞的发生情况,对影响导管堵塞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60例新生儿发生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7.4%(2.85/1 000导管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液过程中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是导管堵塞的保护因素(OR=0.113),导管留置时间>40d是危险因素(OR=2.780)。结论为避免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输液过程中应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同时每天评估导管保留的必要性,尽早拔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PICC 导管堵塞 危险因素 前瞻性研究
下载PDF
体位转变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及心理运动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袁娟 尤竹娟 张绍芬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14期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进行体位转变护理的效果及对其肺功能和心理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对...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进行体位转变护理的效果及对其肺功能和心理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对两组患儿均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期间接受常规的抚触护理,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体位转变护理,持续干预14 d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治护效果、肺功能指标、血氧饱和度及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评分。结果:试验组患儿治护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护后,试验组患儿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患儿,达峰容积比和达峰时间比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护后,试验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和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中的心理运动发育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进行体位转变护理能提高其疗效,缓解其病情,改善其肺功能和血氧饱和度,促进其心理运动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 体位转变护理 肺功能 心理运动发育
下载PDF
新生儿Schaaf-Yang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张华清 陈晶晶 +2 位作者 林月钰 李金凤 徐颂周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分析Schaaf-Yang综合征(Schaaf-Yang syndrome,SYS)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特点。方法对2022年10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SY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Schaaf-Yang综合征"、"新生儿"、"早... 目的分析Schaaf-Yang综合征(Schaaf-Yang syndrome,SYS)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特点。方法对2022年10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SY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Schaaf-Yang综合征"、"新生儿"、"早产儿"、"Schaaf-Yang syndrome"、"newborn"、"preterm"、"neonate"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至2023年3月24日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SYS患儿临床特征及基因特点。结果本例患儿为胎龄33+3周女婴,以会厌塌陷、肌张力低下、反应差、吸吮吞咽无力、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存在双侧耳位低、四肢短小等异常,予对症治疗,多次撤机失败,且每次气管插管困难,同时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发现患儿MAGEL2基因存在截断变异c.2892del(p.Trp965Glyfs*3),父母均未发生变异,生后30 d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检索到11篇有新生儿记录的文献,共17例患儿,主要临床特征为关节挛缩(15/17)、肌张力低下(14/17)、呼吸衰竭(12/17)、喂养困难(12/17)。基因变异多为截断变异,仅1例杂合缺失变异,其中c.1996dupC(p.Gln-666Profs*47)变异7例,c.1912C>T(p.Q638X)变异3例,c.1996C>T(p.Q666*)、c.2847-2883del37、c.2118delT(p.Leu708Trpfs*7)、c.1850G>A(p.Trp617*)、c.2167delG(p.Ala723Profs*4)、c.2005C>T(p.Gln669)、c.2892del(p.Trp965Glyfs*3)变异各1例。结论新生儿SYS以关节挛缩、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基因变异多为c.1996dupC(p.Gln-666Profs*47)截断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aaf-Yang综合征 新生儿 MAGEL2基因
原文传递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对新生鼠坏死性结肠炎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贺万香 曾宾 胡晓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第16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对新生鼠坏死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建立新生素坏死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组于疾病急性期腹腔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对新生鼠坏死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建立新生素坏死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组于疾病急性期腹腔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观察新生大鼠的一般情况、死亡情况及组织学改变。结果造模后第3周末,所有大鼠均未见腹泻症状,观察组所有存活大鼠体重均恢复至造模前水平,对照组存活大鼠体重相对于造模前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死亡27只,死亡率为67.5%;对照组死亡35只,死亡率为87.5%。两组死亡率比较,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大鼠病变结肠组织学改变较对照组相对减轻。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减轻了大鼠结肠病变,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坏死性结肠炎 TNBS
下载PDF
学龄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患儿早期高危病情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万香 刘小娟 +1 位作者 刘颖 梁迎盈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2期105-111,117,共8页
目的 分析学龄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患儿早期病情变化的影响因素,建立其高危病情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院儿科收治学龄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后发生惊厥的患儿384例为研究对象,基于儿... 目的 分析学龄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患儿早期病情变化的影响因素,建立其高危病情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院儿科收治学龄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后发生惊厥的患儿384例为研究对象,基于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系统(PEWS)将患儿分为低危组294例、中危组65例和高危组25例。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学龄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患儿早期病情变化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学龄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患儿早期病情高危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早期病情高危影响因素的预测效能。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绘制高危病情变化列线图。结果 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伴有抽搐、伴有呼吸节律紊乱、伴有意识模糊、呼吸频率(B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首次惊厥后平均体温均是学龄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患儿早期病情变化的影响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5岁)、伴有抽搐、伴有呼吸节律紊乱、伴有意识模糊、BR、NLR、RDW、首次惊厥后平均体温高(>40.0~41.0℃和>39.0~40.0℃)均是学龄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患儿早期病情的高危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年龄(>5岁)、伴有抽搐、伴有呼吸节律紊乱、伴有意识模糊、BR、RDW、NLR和首次惊厥后平均体温高对高热惊厥患儿早期高危病情预测效能较好(P<0.05)。列线图分析显示,学龄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患儿高危病情预测模型预测得分为85~287分,可有效评估0.1%~95.0%的风险概率。结论 学龄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患儿早期病情变化可能受到伴有抽搐、伴有呼吸节律紊乱、伴有意识模糊、BR、NLR、RDW、首次惊厥后平均体温等因素影响,应针对学龄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患儿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预防其早期病情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高热惊厥 早期病情 高危病情 病情恶化
下载PDF
深圳地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3
12
作者 田青 吴本清 +7 位作者 刘晓红 田鸾英 王章星 周于新 邱惠娴 郑平 谢艳艳 李晓东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083-1085,共3页
目的通过对深圳地区城市医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临床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探讨深圳地区RDS的发病特点、救治现状和结局。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8家深圳市二、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调查单位,前瞻性地收集2010年8月... 目的通过对深圳地区城市医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临床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探讨深圳地区RDS的发病特点、救治现状和结局。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8家深圳市二、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调查单位,前瞻性地收集2010年8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产科分娩婴儿和RD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深圳地区新生活产婴儿34572例,患RDS462例,RDS发病率为1.34%;其中男298例,女164例,男:女=1.82:1.00;早产儿425例(占91.99%);〈28周、28~31+6周、32~33+6周、34~36+6周、37~38+6周、39~42周、〉42周新生儿RDS发生率依次为55.17%、45.36%、21.91%、5.79%、0.21%、0.08%、0;约70.00%的RDS患者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主要通气方式为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约占85.06%,通气时间(68.44±37.43)h;51.73%的患儿接受气管插管-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INSURE)技术的治疗,好转治愈率为88.31%,院内病死率为1.95%。住院时间为(20.28±16.04)d,人均住院费用为30342.23元。结论深圳地区新生儿RDS的发病率为1.34%;INSURE技术是目前深圳地区RDS主要治疗措施,好转治愈率为88.31%,并发症以感染为首位,该病住院时间长,人均花费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发病率 治疗 病死率 流行病学 婴儿 新生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发育、神经行为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路鑫 尤竹娟 袁娟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分析袋鼠式护理(KMC)对早产儿发育、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样本医院2020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胎龄24~32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 目的:分析袋鼠式护理(KMC)对早产儿发育、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样本医院2020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胎龄24~32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结合KMC,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1周后与出生30 d后的神经行为评分、早产儿体格发育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1周后与出生30 d后的神经行为比较,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早产儿出生30 d后的评分均高于出生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8、8.653,P<0.05)。两组早产儿出生1周后体重、身长、头围等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2、0.207、1.375,P>0.05)。早产儿出生30 d后体重、身长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5、4.491,P<0.05)。结论:KMC应用于早产儿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提升了早产儿神经行为,改善了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头围等体格发育指标,促进了早产儿的发育,且提升了母乳喂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袋鼠式护理 早产儿 发育 神经行为
下载PDF
下腔静脉直径及塌陷指数在新生儿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进展
14
作者 张华清 彭华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765-768,共4页
休克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症疾病, 进展迅速, 可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 后遗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休克的结局取决于是否能快速识别休克并尽早开始液体复苏, 但液体复苏是一把双刃剑, 液体量大时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脑室内出... 休克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症疾病, 进展迅速, 可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 后遗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休克的结局取决于是否能快速识别休克并尽早开始液体复苏, 但液体复苏是一把双刃剑, 液体量大时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脑室内出血等。本文综述了下腔静脉直径及塌陷指数在成人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在新生儿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新生儿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 下腔静脉直径
原文传递
新生儿病房院内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 被引量:11
15
作者 曾宾 樊娟 +3 位作者 刘颖 赵方 周于新 张双船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061-1062,1067,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发生院内血流感染(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09年4月住院的1 002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统一制定新生儿病房院内BSI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查登记表,收集新生儿信息,包括母亲因素,同时记录院内BSI...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发生院内血流感染(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09年4月住院的1 002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统一制定新生儿病房院内BSI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查登记表,收集新生儿信息,包括母亲因素,同时记录院内BSI发生率、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天数和住院天数等,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患儿分成院内BSI组和无BSI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院内BS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97例病例符合入选条件,确诊院内BSI 14例,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8例、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6例,每1 000个住院日的感染人数为0.33,每1 000个置管日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人数为1.5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低5 min Apgar评分、中心静脉置管及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是新生儿病房发生院内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创设备的使用和早产是导致新生儿病房院内BSI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有创设备的合理使用和维护是降低新生儿病房BSI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新型16SrRNA基因芯片在新生儿败血症病原检测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晓艳 徐颂周 +3 位作者 吴宇亮 李科铮 王存艳 周于新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2018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16S rRNA基因芯片在新生儿败血症病原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疑似败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新生儿抽取静脉血分别用血培养和基因芯片法进行病原检测,比较两种... 目的探讨新型16S rRNA基因芯片在新生儿败血症病原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疑似败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新生儿抽取静脉血分别用血培养和基因芯片法进行病原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检测所需时间和检测所需血量。结果共纳入306例疑似败血症新生儿,其中血培养阳性34例(11.1%),基因芯片法阳性54例(17.6%);98例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其中血培养阳性34例(34.7%),基因芯片法阳性52例(53.1%),基因芯片法阳性率均高于血培养(P〈0.05);基因芯片法对新生儿败血症5种常见病原的检出率高于血培养。血培养报阳时间为(14.6±5.5)h,鉴定病原时间为(72.9±19.0) h,基因芯片法报阳时间和鉴定病原时间均为3 h,基因芯片法检测病原所需时间明显短于血培养(P〈0.001)。血培养耗血量1~2 ml,基因芯片法耗血量0.5 ml,基因芯片法耗血量少于血培养。结论与传统血培养相比,基因芯片法能快速检测血中病原菌,有较高的阳性率,并可减少采血量,通过不断改进与完善,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核糖体 16S 病原 基因芯片 败血症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7
作者 胡晓艳 曾宾 +1 位作者 贺万香 李健雄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5期48-49,共2页
目的比较早期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的影响,探讨早产儿合理的喂养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12月在我科住院的早产儿,根据其喂养方式分成2组:母乳喂养组46例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50例。比较2组早产儿院内感染、喂养不耐受的... 目的比较早期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的影响,探讨早产儿合理的喂养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12月在我科住院的早产儿,根据其喂养方式分成2组:母乳喂养组46例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50例。比较2组早产儿院内感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将2组胎便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以及生后14d的体重增长进行比较。结果母乳喂养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配方奶喂养组低(分别为4.3%和18%,P<0.05);母乳喂养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配方奶喂养组低(分别为8.7%和24%,P<0.05);母乳喂养组胎便排尽的时间显著早于配方奶喂养组[分别为(73.7±10.1)h和(92.0±21.4)h,P<0.01];母乳喂养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较配方奶喂养组早[分别为(6.9±1.5)d和(8.0±1.9)d,P<0.05);母乳喂养组达足量喂养的时间较配方奶喂养组早[分别为(9.8±1.6)d和(11.3±2.4)d,P<0.05);母乳喂养组生后14d的体重增长优于配方奶喂养组[分别为(199±100)g和(147±75)g,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可降低院内感染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使其较早达到足量喂养,有利于早产儿早期体重增长,故应提倡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母乳喂养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基于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技术的非缺失型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晓艳 吴宇亮 +3 位作者 李科铮 钟宇萍 徐颂周 王存艳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17期2444-2449,共6页
目的结合多重不对称PCR技术和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非缺失型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方法。方法设计针对9个常见非缺失型地中海贫血基因位点(αWSα、αQSα、αCSα、βIVSⅡ654、βCD-17、β-28、βCD41-42、βCD... 目的结合多重不对称PCR技术和荧光探针熔解曲线法,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非缺失型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方法。方法设计针对9个常见非缺失型地中海贫血基因位点(αWSα、αQSα、αCSα、βIVSⅡ654、βCD-17、β-28、βCD41-42、βCD-71-72、βCD-26)的引物对、荧光探针以及对应等位基因的靶序列;使用熔解曲线法验证荧光探针与对应等位基因的靶序列的工作效果,确认不同基因型的熔解温度;使用30份已知基因型别的临床样本,提取全血样本的DNA并PCR扩增其9个等位基因目标片段,利用对应荧光探针的熔解温度变化区分不同位点的基因型;收集疑似地中海贫血病例的血液样本200例,按照双盲对照实验原则,分别用反向斑点杂交法试剂盒和多重不对称PCR探针熔解曲线法对这200例样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是否一致,并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结果多重不对称PCR探针熔解曲线法可以同时对9个非缺失型地中海贫血的基因位点进行检测,并通过对应荧光探针的熔解温度的变化区分不同位点的基因型,检测结果与反向斑点杂交法相比较有相同的准确度,且有操作简便、耗时短、成本低、污染风险低等优势。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多重不对称PCR探针熔解曲线的基因分型方法,并成功用于9个非缺失型地中海贫血基因位点的诊断,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低成本的检测方法,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多重不对称PCR 荧光探针 熔解曲线
下载PDF
维生素D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晓艳 周于新 徐颂周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7年第7期1517-1518,共2页
目的了解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探讨维生素D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该院产科定期体检、无重大疾病、无生殖道畸形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将有宫内感染高危因素的29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结局分为宫内感染组36... 目的了解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探讨维生素D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该院产科定期体检、无重大疾病、无生殖道畸形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将有宫内感染高危因素的29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结局分为宫内感染组36例和非宫内感染组260例,所有新生儿出生均进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检测,了解不同胎龄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并比较两组25-(OH)D水平。结果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达68.6%;胎龄越小,25-(OH)D水平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感染组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高于非宫内感染组(83.3%vs.6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感染组的25-(OH)D水平低于非宫内感染组(14.61±6.90)ng/ml vs.(17.58±7.4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胎龄越小的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越低,维生素D水平低的新生儿更易发生宫内感染,故提高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有望降低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基维生素 宫内感染 新生儿
原文传递
早产儿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颂周 胡晓艳 +2 位作者 赵方 周于新 张双船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0年第2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着重分析前置胎盘与胎膜早破致早产儿宫内感染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新生儿病房合并宫内感染的262例早产儿资料,记录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是否窒息等一般资料,记录早... 目的探讨早产儿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着重分析前置胎盘与胎膜早破致早产儿宫内感染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新生儿病房合并宫内感染的262例早产儿资料,记录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是否窒息等一般资料,记录早产相关围产因素,比较前置胎盘和胎膜早破这两个围产因素导致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导致早产儿宫内感染因素较多,胎膜早破、前置胎盘是导致早产儿宫内感染的前二位最主要围产因素(共计占51.2%),因胎膜早破而早产的患儿合并宫内感染主要以非特异性感染症状为主,占52.4%。少部分出现宫内感染性肺炎,需要呼吸机支持的比率非常低(2.4%),然而,因前置胎盘而早产的宫内感染症状则多半以肺部感染为主(62.0%),且需要机械通气患儿比例明显增高,接近三分之一(3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因前置胎盘出生的早产儿需要特别警惕合并宫内感染性肺炎,需积极呼吸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感染 前置胎盘 胎膜早破 早产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