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Ap星观测和理论研究综述
1
作者 史芳菲 张华伟 付建宁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8-317,共20页
roAp星(快速振动的A型化学丰度特殊星)是一类处于主序阶段,表现出非径向高阶p模式振动的脉动变星。随着光学望远镜,尤其是空间光学望远镜的探测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roAp星及其所具有的多种脉动模式被观测到,roAp星的观测和理论研究... roAp星(快速振动的A型化学丰度特殊星)是一类处于主序阶段,表现出非径向高阶p模式振动的脉动变星。随着光学望远镜,尤其是空间光学望远镜的探测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roAp星及其所具有的多种脉动模式被观测到,roAp星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有了快速发展。综述了roAp星元素丰度特殊性、脉动激发理论、观测研究现状,总结了roAp星的观测特征及其星震学研究方面的进展,讨论了脉动激发机制等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p星 恒星脉动 星震学
下载PDF
中性氢原子自吸收研究
2
作者 谢津津 李菂 左沛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9-154,共16页
综述了作为星际介质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冷HI的自吸收现象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历程,分析总结了其与其他星际介质的关系,并着重介绍了一类特殊的自吸收现象--HI窄线自吸收。HI自吸收因为能够反映冷星际介质中HI的温度、柱密度等物理化学性质... 综述了作为星际介质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冷HI的自吸收现象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历程,分析总结了其与其他星际介质的关系,并着重介绍了一类特殊的自吸收现象--HI窄线自吸收。HI自吸收因为能够反映冷星际介质中HI的温度、柱密度等物理化学性质,对研究星际介质演化及恒星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展望了新一代望远镜(如FAST和SKA等)对HI自吸收的研究前景。以恒星形成的理想研究对象红外暗云为例,根据其物理性质和FAST的观测能力,估算出约4 kpc处红外暗云中能够观测到HI窄线自吸收的比例(53%)。这一数值略小于与近距离暗云中的HI窄线自吸收特征比例。在更远距离和更多的天区中认证HI窄线自吸收对于研究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 中性氢自吸收 恒星形成
下载PDF
星暴矮星系NGC 5253周围的中性氢气体分布
3
作者 沃佳怡 蔡肇伟 +1 位作者 左沛 陈天禄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4,共7页
中性氢(HI)气体是恒星形成的基本物质,驱动着星系的演化。对于星暴矮星系NGC 5253,过去的研究利用射电干涉阵观测到的HI气体呈不对称分布,向东北方向延伸约7 kpc。这一延展结构可能表明NGC 5253与其附近的旋涡星系M 83之间存在动力学联... 中性氢(HI)气体是恒星形成的基本物质,驱动着星系的演化。对于星暴矮星系NGC 5253,过去的研究利用射电干涉阵观测到的HI气体呈不对称分布,向东北方向延伸约7 kpc。这一延展结构可能表明NGC 5253与其附近的旋涡星系M 83之间存在动力学联系。为研究这两个星系之间可能存在的HI气体连接,从绿岸望远镜获得了射电L波段对NGC 5253周围的HI成图数据,探测到NGC 5253和M 83之间可能存在的7个HI气体云团。这些HI气体云团候选体主要分布在东北方向,由NGC 5253延展至距离超过60 kpc外。这些气体云团可能在触发矮星系NGC 5253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相互作用 恒星形成 中性氢气体 NGC 5253
下载PDF
Dialogue on Supranuclear Matter at the Dream Field:A Summary
4
作者 ZHOU Enping JIANG Jinchen +4 位作者 LUO Yudong WANG Weiyang XIA Chengjun ZHANG Chen XU Renxin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3-1156,共14页
Understanding the equation of state of cold dense matter,i.e.,those inside neutron stars,is a key problem in the multi-messenger astronomical era.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cientific discussions between different com... Understanding the equation of state of cold dense matter,i.e.,those inside neutron stars,is a key problem in the multi-messenger astronomical era.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cientific discussions between different commu-nities in the relevant fields,particularly between nuclear physicists and astrophysicists,we have organized the Dialo-gue at the Dream Field(DDF2024).The participants explored topics of various fields such as pulsar astrophysics,transient phenomena,hadronic and nuclear matter,supra-nuclear matter with quark degree of freedom,numerical relativity.This involved discussions on the mechanisms,model constructions,observational impacts,and introduc-tions of new facilities.In-depth exchanges were carried out through invited talks and free discussions,as well as a visit to view the FAST telesc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ar neutron star γ-ray burst fast radio burst dense matter numerical relativity
下载PDF
核心坍缩型超新星致引力波暴
5
作者 李洪波 邵立晶 徐仁新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1-521,共11页
自开始探测引力波以来,核心坍缩型超新星就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引力波天体物理源。回顾了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波的相关知识,介绍了核心坍缩型超新星在Fe核心坍缩阶段和反弹阶段,其Fe核旋转的角速度和对流不稳定性对引力波暴的影响,并且讨论... 自开始探测引力波以来,核心坍缩型超新星就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引力波天体物理源。回顾了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波的相关知识,介绍了核心坍缩型超新星在Fe核心坍缩阶段和反弹阶段,其Fe核旋转的角速度和对流不稳定性对引力波暴的影响,并且讨论了核心坍缩型超新星爆发的最终产物——原中子星的振荡理论以及其产生的引力波暴。最后,展望通过电磁波和引力波的协同观测,将来能够更好地理解核心坍缩型超新星爆发的全过程,并进而探知中子星的内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坍缩型超新星 引力波暴 中子星 振荡模式
下载PDF
中心星系与卫星星系恒星形成活动终止过程的比较
6
作者 刘程程 张程鹏 彭影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2-448,共7页
基于SDSS和GALEX的巡天数据,本文利用星系中心区域和外围的mNUV-mr颜色梯度研究了局域星系(0.02<z<0.06)死亡(quenching)过程中恒星形成活动的径向分布与星系整体比恒星形成率的关系.在quenching过程中,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mNUV... 基于SDSS和GALEX的巡天数据,本文利用星系中心区域和外围的mNUV-mr颜色梯度研究了局域星系(0.02<z<0.06)死亡(quenching)过程中恒星形成活动的径向分布与星系整体比恒星形成率的关系.在quenching过程中,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mNUV-mr颜色梯度都逐渐变大,即具有"inside-out"的quenching模式.相比于中心星系,卫星星系的颜色梯度变化相对较小.通过进一步比较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内外2部分的mNUV-mr颜色,发现卫星星系较小的颜色梯度是由于其外围的mNUV-mr颜色更红导致的.本文的结果表明,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具有相似的"insideout"的quenching模式,但是环境的作用抑制了卫星星系外围的恒星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演化 恒星形成 卫星星系 测光
下载PDF
用中子星限制暗物质粒子散射截面
7
作者 王弋尘 缪雪丽 邵立晶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7-110,共14页
中子星可以通过重子物质和暗物质的相互作用吸积暗物质,且在一定条件下,中子星吸积的暗物质粒子可以引发自引力塌缩形成小型黑洞,生成的黑洞可能会进一步吞噬中子星.依据文献已有模型,基于以上物理过程给出了在暗物质粒子不同质量下对... 中子星可以通过重子物质和暗物质的相互作用吸积暗物质,且在一定条件下,中子星吸积的暗物质粒子可以引发自引力塌缩形成小型黑洞,生成的黑洞可能会进一步吞噬中子星.依据文献已有模型,基于以上物理过程给出了在暗物质粒子不同质量下对暗物质粒子–中子的散射截面的限制.使用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WIMP)模型,并考虑暗物质粒子是玻色子的情形,讨论了暗物质粒子有无自相互作用以及有无湮灭等条件下对限制暗物质参数的影响.既考虑了已发现的两个中子星系统来给出对暗物质参数空间的限制,也考虑了两个可能存在的年老中子星来预测未来观测可能对暗物质参数空间的限制.对于考虑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的玻色子暗物质,在无自相互作用或有弱自相互作用,无湮灭或有很小湮灭截面的条件下,中子星给出的间接观测对暗物质粒子-中子散射截面的限制的强度比XENON1T直接探测实验来得更强.未来,如果在银心附近能观测到年老中子星,其观测结果可以提升模型给出的对暗物质粒子–中子散射截面的限制,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暗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中子 宇宙学:暗物质 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 暗物质粒子-中子散射截面
下载PDF
国家战略与个人志趣相投 注重学员“获得感”
8
作者 王科 《中国科技教育》 2022年第4期36-37,共2页
很久以来,我都想为天文科普做一点事,但一直未能付诸实践。学天文是很多人童年时代的梦想,包括我自己。近几年我们国家的天文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大众能够接触到的靠谱的天文科普机会很少,大量低劣甚至错误的天文知识充斥着互... 很久以来,我都想为天文科普做一点事,但一直未能付诸实践。学天文是很多人童年时代的梦想,包括我自己。近几年我们国家的天文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大众能够接触到的靠谱的天文科普机会很少,大量低劣甚至错误的天文知识充斥着互联网。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了解到了中学生英才计划,意识到这是一个“官方”的科普机会,我至少可以影响几位中学生和他们的同学、家人、朋友,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知识 天文科普 英才计划 志趣相投 互联网 付诸实践
下载PDF
史上首张黑洞照片的科学与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学兵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082-2086,共5页
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产物,也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国际合作团队公布了利用全球的8个毫米波望远镜组成的干涉阵以约20微角秒的分辨率拍摄的首张黑洞照片,直接测... 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产物,也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国际合作团队公布了利用全球的8个毫米波望远镜组成的干涉阵以约20微角秒的分辨率拍摄的首张黑洞照片,直接测量了射电星系M87中心黑洞的阴影和黑洞周围光环的大小,得到了M87中心黑洞的质量为65亿太阳质量(1太阳质量=1.9891×10^30kg),引起举世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黑洞 科学与技术 照片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太阳质量 事件视界 国际合作 射电星系
原文传递
为什么要研究黑洞?
10
作者 陈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7期3241-3246,共6页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也是物理学、天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更是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看似与日常生活毫不相关的黑洞研究,实际上深远地影响了科学、技术乃至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宇宙中的黑洞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入选2022...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也是物理学、天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更是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看似与日常生活毫不相关的黑洞研究,实际上深远地影响了科学、技术乃至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宇宙中的黑洞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协“重大科学问题”,笔者将通过梳理黑洞研究所经历的部分关键节点,尝试对此问题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洞 形成和演化 中国科协 重大科学问题 重要研究对象 天文学 热门话题 关键节点
原文传递
搜寻先进地外文明科技的痕迹
11
作者 柯文采(Thijs Kouwenhoven) 程思淼 《天文爱好者》 2015年第10期18-23,共6页
地球上的科技:过去与未来“也许外星人从未造访过我们——因为他们看了看地球,觉得上面没有智慧生命的痕迹。“——尼尔·德葛拉司·泰森(Neilde Grasse Tyson)20世纪,人类在发展新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很多技... 地球上的科技:过去与未来“也许外星人从未造访过我们——因为他们看了看地球,觉得上面没有智慧生命的痕迹。“——尼尔·德葛拉司·泰森(Neilde Grasse Tyson)20世纪,人类在发展新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很多技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很难想象,如果离开了汽车、飞机、化石燃料,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就个人来说,我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自己的青年生活竟然是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时代度过的。那时候还没有这些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外文明 痕迹 科技 搜寻 化石燃料 新技术 外星人 生活
原文传递
现代天文学中的双星
12
作者 柯文采 程思森(翻译) 《天文爱好者》 2014年第6期26-32,共7页
我们的太阳系由一颗恒星、八颗行星以及各种小天体组成。不过,太阳附近的大多数恒星却是双星系统。如果它们有行星,那么,从那些行星上看来,天上将会有两个“太阳”。甚至还有的是三合星、四合星、五合星,乃至更多恒星组成的系统。... 我们的太阳系由一颗恒星、八颗行星以及各种小天体组成。不过,太阳附近的大多数恒星却是双星系统。如果它们有行星,那么,从那些行星上看来,天上将会有两个“太阳”。甚至还有的是三合星、四合星、五合星,乃至更多恒星组成的系统。观测表明,太阳附近超过三分之二的恒星处在双星或多星系统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星系统 天文学 恒星组成 太阳附近 太阳系 体组成 行星
原文传递
方兴未艾的“公众天文学”
13
作者 何锐思 程思淼 《天文爱好者》 2017年第5期17-21,共5页
多亏了互联网,公众科学家现在能够更方便地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时间和力量。作为业余的志愿者,他们涉猎的领域从医学到动物学乃至天文学的方方面面。公众科学为何变得如此风靡?它究竟有何价值?天体物理学项目“空间扭曲”(Space W... 多亏了互联网,公众科学家现在能够更方便地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时间和力量。作为业余的志愿者,他们涉猎的领域从医学到动物学乃至天文学的方方面面。公众科学为何变得如此风靡?它究竟有何价值?天体物理学项目“空间扭曲”(Space Warps)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 公众 科学事业 天体物理学 空间扭曲 互联网 科学家 志愿者
原文传递
天文,让世界更美好
14
作者 何锐思 《天文爱好者》 2012年第10期40-43,共4页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到各地出差。飞机上漫长的时间,我都要一个人度过。不过我很乐于与人交流,因此常跟邻座的乘客相谈甚欢。职业往往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我作为天文学家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我遇到的每个人对此都很感兴趣。不过,...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到各地出差。飞机上漫长的时间,我都要一个人度过。不过我很乐于与人交流,因此常跟邻座的乘客相谈甚欢。职业往往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我作为天文学家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我遇到的每个人对此都很感兴趣。不过,当我不想和邻座的人聊天的时候(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也有一个“秘诀”,而且屡试不爽:我会告诉他们我是一个“天体物理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家 世界 工作原因 科学工作 物理学家 天体
原文传递
机载天文学
15
作者 柯文采 程思森(翻译) 《天文爱好者》 2014年第4期18-23,共6页
什么是机载天文学? 绝大多数望远镜是陆基(在地面上)的,人们大抵也都知道“哈勃”这样的空间望远镜(在太空中)。此外还有一类,它们也是在天空中工作的——机载天文台。
关键词 天文学 机载 空间望远镜 天文台 哈勃
原文传递
GECAM卫星对超磁星观测研究的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琳 肖硕 +2 位作者 黄艳 徐仁新 熊少林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8-144,共7页
超磁星是超强磁场中子星,已知宇宙中磁场最强的天体.它们高能辐射现象丰富,不定期进入爆发活跃期,释放软伽马射线爆发,持续X射线辐射可随之大幅增亮.通过超磁星的辐射性质研究极端条件下物理过程会遇到观测样本问题,主要体现在超磁星数... 超磁星是超强磁场中子星,已知宇宙中磁场最强的天体.它们高能辐射现象丰富,不定期进入爆发活跃期,释放软伽马射线爆发,持续X射线辐射可随之大幅增亮.通过超磁星的辐射性质研究极端条件下物理过程会遇到观测样本问题,主要体现在超磁星数目较少以及超磁星爆发活跃期的部分缺失.GECAM卫星利用巧妙的双星设计,实现视场全天覆盖,可以对任意超磁星的爆发活动进行完整监测.如果爆发被两颗子星同时观测到,可以联合计数率定位和三角定位两种方法,给出更高精度的爆发位置信息,来引导后续观测以发现新的超磁星.我们期待GECAM卫星有效地改善超磁星观测的样本局限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磁星 软伽马射线复现源 反常X射线脉冲星
原文传递
高能中微子天文观测进展
17
作者 汪斌 黎卓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6-136,共11页
高能宇宙线在宇宙加速器中的产生和在宇宙空间的传播通常会伴随高能中微子的产生.高能中微子天文学是了解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独特的窗口.最近,位于南极的立方公里级的中微子探测器IceCube探测到了一批高能(>Te V)事例,在5.7σ的置信... 高能宇宙线在宇宙加速器中的产生和在宇宙空间的传播通常会伴随高能中微子的产生.高能中微子天文学是了解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独特的窗口.最近,位于南极的立方公里级的中微子探测器IceCube探测到了一批高能(>Te V)事例,在5.7σ的置信度之上排除了大气背景的起源.这是人类第一次探测到的来自地外的高能中微子事例,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新的窗口,标志着高能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本文简要介绍了高能中微子的探测历史,高能中微子探测器(特别是IceCube)的探测原理及现状,IceCube中微子探测结果,中微子起源的理论探讨以及高能中微子天文的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微子 宇宙线 ICECUBE
原文传递
几个活动星系核的测光反响映射研究
18
作者 马芹春 吴学兵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8-167,共10页
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AGN)宽发射线区的大小是计算中心黑洞质量的重要参数,通常可基于光谱反响映射测量的宽发射线辐射相对于连续谱辐射的时间延迟来得到,但需要花费中大型光学望远镜的很多时间.本文采用测光反响映射的方... 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AGN)宽发射线区的大小是计算中心黑洞质量的重要参数,通常可基于光谱反响映射测量的宽发射线辐射相对于连续谱辐射的时间延迟来得到,但需要花费中大型光学望远镜的很多时间.本文采用测光反响映射的方法,使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60-cm望远镜观测了红移在0.03左右的六个AGN.利用宽波段V来示踪AGN的连续谱,用窄波段OIII去示踪AGN红移后的Hβ宽发射线.利用改进的ICCF方法(ICCF-Cut)去除掉窄波段的连续谱成分,试图得到与光谱反响映射接近的时间延迟结果.同时,我们也应用了JAVELIN方法计算Hβ的时间延迟.从六个AGN中最终发现有两个源可得到较好的测光反响映射结果,Mrk 335和3C 120的Hβ的时间延迟为7.8^(+8.0)_(−11.4)天和13.5^(+13.0)_(−8.8)天.应用阻尼随机行走模型去模拟AGN的光变曲线,发现较小的观测间隔是测光反响映射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结合观测和模拟的结果,发现对于测光反响映射,虽然得到的结果误差很大,如果观测间隔较小(1–3 d)而且AGN有足够大的光变起伏,结合ICCF-Cut和JAVELIN方法仍然可以有效地得到AGN宽发射线的时间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超大质量黑洞 测光 反响映射
原文传递
分赫兹引力波探测助推双中子星并合的多信使研究
19
作者 康亚城 刘畅 +1 位作者 朱锦平 邵立晶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8-180,共13页
作为目前唯一一例人类明确探测到引力波信号及成协电磁对应体的双中子星并合事件,GW170817的发现提供了诸多天体物理过程与现象的关键信息,标志着多信使天文学新时代的开启.但地基引力波探测设备的探测灵敏频段较高,为双中子星并合事件... 作为目前唯一一例人类明确探测到引力波信号及成协电磁对应体的双中子星并合事件,GW170817的发现提供了诸多天体物理过程与现象的关键信息,标志着多信使天文学新时代的开启.但地基引力波探测设备的探测灵敏频段较高,为双中子星并合事件提供引力波预警信号的能力有限.因此,我们考虑利用空间分赫兹引力波探测器为人们提供足够长时标的引力波信号预警,以实现后随电磁搜寻设备对并合事件的及时响应.在假定四年任务运行周期的条件下,本文重点展示了两类空间分赫兹引力波探测器(B-DECIGO和DO-Conservative)定位双中子星并合事件天区及并合时间的能力.对于在探测器开始运行后1–4年内并合的事件,探测器提供的空间、时间定位的预期结果最好,分别可达ΔΩ~10^(–2)deg^(2)和Δt_(c)~0.2 s.围绕因双中子星并合而产生的各类电磁暂现事件,我们针对高能辐射、紫外-光学-近红外辐射、射电辐射等举例讨论了可能的天体物理过程,以及利用空间分赫兹引力波探测器实现多信使预警探测的独特优势与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波 中子星 多信使天文学 辐射过程
原文传递
从地震到星震 被引量:1
20
作者 路瑞鹏 高勇 +16 位作者 胡岩 来小禹 李洪波 卢吉光 邵立晶 王平 汪卫华 王维扬 夏铖君 胥恒 徐仁新 徐世庆 岳汉 赵里 郑小平 周恩平 邹远川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48,共22页
探索强引力场情形下致密物质的存在形式伴随着人类认识和发展量子论与引力论的历程,也是当今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主序恒星耗尽自身核能源后将会残留这类物质构成的致密天体,进而为多信使天文学提供可靠的观测目标.若致密天体... 探索强引力场情形下致密物质的存在形式伴随着人类认识和发展量子论与引力论的历程,也是当今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主序恒星耗尽自身核能源后将会残留这类物质构成的致密天体,进而为多信使天文学提供可靠的观测目标.若致密天体的质量不够大、自引力不足以强到塌缩成黑洞,则星核所有原子核可能会挤成一团而表现为“巨核”,即观测到的脉冲星.限于低能强相互作用的认识,虽然尚未定论这类极致密物质的本质,但是有明确的观测证据表明丰富的极端天体物理事件(如伽马射线暴、快速射电暴等)跟巨核紧密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脉冲星往往具有固态的组成部分,在内部应力积累达到某个临界值时将会自然地发生星震.这一事件很可能跟地震类似,并诱发天体的剧烈活动.在回顾了致密星的研究历史和争议后,本文简述地震现象,探讨地震与星震的相似性,进而介绍与脉冲星相关的众多观测现象以及星震的理论模型,最后总结并展望相关研究的未来.希望此文能够促进地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交叉融合,期待借助于更高精度多信使天文观测最终揭晓巨核的本质,从而加深关于低能强力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 地震 星震 核物质 全球地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