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4-叔丁基环己醇及透明质酸的保湿剂改善敏感性皮肤的功效和安全性研究
1
作者 刘以恒 杨莉 +2 位作者 谢孟谚 仲少敏 吴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108-112,共5页
目的:评价含有4-叔丁基环己醇及透明质酸的保湿剂对于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和不适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耐受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通过敏感性皮肤自评问卷(华西问卷)和乳酸刺激试验筛选30例敏感性皮肤患者,每... 目的:评价含有4-叔丁基环己醇及透明质酸的保湿剂对于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和不适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耐受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通过敏感性皮肤自评问卷(华西问卷)和乳酸刺激试验筛选30例敏感性皮肤患者,每日2次连续使用试验产品28 d。在基线(D0)、使用后7 d(D7)、14 d(D14)、28 d(D28)分别进行测试,包括VISIA面部拍照、角质层含水量和经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乳酸刺激试验(Lactic acid sting test,LAST),同时由研究者对皮肤红斑、脱屑程度进行主观评分;患者主观评估皮肤灼热、刺痛、瘙痒等不适症状,并根据华西问卷对皮肤敏感程度进行主观评价,记录所有的不良反应。结果:使用试验产品后各时间点角质层含水量均高于D0水平(P<0.05),随着使用时间延长角质层含水量持续升高,TEWL降低(P>0.05)。乳酸刺激试验分值各时间点较D0水平均下降(P<0.05)。各时间点与D0相比,研究者评估皮肤红斑、脱屑评分,患者评估灼热、刺痛、瘙痒症状评分及华西问卷评分均有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含有4-叔丁基环己醇及透明质酸的保湿剂对于敏感性皮肤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敏感症状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叔丁基环己醇 透明质酸 敏感性皮肤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型受体 皮肤屏障功能
下载PDF
中国老年特应性皮炎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2
作者 江夏 赵嘉惠 +5 位作者 唐汇洋 王若珺 张道军 汪旸 李航 郝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2期2495-2501,共7页
目的调查并分析我国老年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基于全国2型炎症性皮肤病临床研究与均质化诊疗项目,收集项目中172家三甲医院自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就诊的年龄≥65岁并诊断为AD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及疾病严重程度... 目的调查并分析我国老年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基于全国2型炎症性皮肤病临床研究与均质化诊疗项目,收集项目中172家三甲医院自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就诊的年龄≥65岁并诊断为AD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及疾病严重程度评估量表信息等,共2281例。将老年AD患者分别根据性别、有无过敏史(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与无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进行分组,分组后分别对临床特征(发病部位、AD体征)及评估量表等进行组内比较。所有计量资料采用M(Q_(1),Q_(3))表示。结果2281例老年AD患者年龄为73.02(68.83,79.62)岁,其中男性1649例(72.29%),女性632例(27.71%)。起病阶段共记录2244例,老年期起病1713例(76.34%)。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共记录2136例,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者1076例(50.37%),无过敏疾病史1060例(49.63%)。皮损累及主要部位为腰背臀部,AD体征主要为面颊部和(或)头皮和(或)四肢伸侧的湿疹样皮损。中度及以上严重程度AD患者占60.58%(1327例),中重度瘙痒占81.32%(1781例),焦虑及抑郁分别占比46.14%(1011例)及39.27%(860例)。男性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EASI)评估分数高于女性[9.67(4.77,19.28)比8.45(3.98,17.11)分](P=0.040),有过敏史患者EAS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焦虑及过去1周最严重瘙痒数字评分量表(WI‑NRS)评估分数均高于无过敏史患者[9.79(4.84,19.96)比8.96(4.05,18.31)分,P=0.015;7.22(3.49,10.00)比6.81(3.12,9.33)分,P=0.012;7.64(5.62,9.07)比7.38(5.35,8.91)分,P=0.036]。结论老年AD患者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老年AD患者多为老年期起病,男性高于女性,皮损分布以伸侧为主,且疾病负担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老年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恶唑酮诱导建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
3
作者 陶荣 苗晓琳 +1 位作者 仲少敏 吴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61-265,共5页
目的:采用恶唑酮诱导建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初步研究特应性皮炎的组织病理特点和炎症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雄性无毛小鼠(SKH-1),在背部外用1%的恶唑酮连续刺激3 d,致敏后用0.1%恶唑酮隔天刺激9次。结果:恶唑酮多次处理后的无毛小鼠... 目的:采用恶唑酮诱导建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初步研究特应性皮炎的组织病理特点和炎症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雄性无毛小鼠(SKH-1),在背部外用1%的恶唑酮连续刺激3 d,致敏后用0.1%恶唑酮隔天刺激9次。结果:恶唑酮多次处理后的无毛小鼠背部皮肤出现明显的湿疹样改变,表现为红斑水肿、表面痴屑剥蚀面和血痂。皮肤生理指标检测发现TEWL升高.皮肤表面pH值升高,角质层含水量降低。组织病理示恶唑酮处理的小鼠表皮明显增厚,海绵水肿,真皮层浅层有多数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提示浸润的炎性细胞多数是白细胞介素(IL)-4阳性的Th2淋巴细胞,甲苯胺蓝特异性染色显示大量的肥大细胞。RT-PCR发现恶唑酮处理的小鼠IL-4、IL-I3、KLK5、PAR2及TSLP表达量较正常小鼠明显上升,表皮抗菌肽BD3表达明显下降。免疫组化提示IL-4,TSLP在AD组呈阳性表达。结论:采用恶唑酮多次刺激的方法可以诱导无毛小鼠出现稳定的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改变、组织病理和病理生理特性,可以作为研究AD筛选药物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唑酮 小鼠模型 特应性皮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