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场景式教学法在发热门诊住院医师教学培训中的应用
1
作者 路明 张碧莹 +2 位作者 邓忠华 李晓光 沈宁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4期388-391,共4页
目的分析住院医师在规范化培训轮转发热门诊中面临的问题,探索在短时间内提质增效的教学方法。方法我们通过场景式教学法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疾病的规律进行总结,并概括成6大场景,为住院医师带来直观的实战体验。结... 目的分析住院医师在规范化培训轮转发热门诊中面临的问题,探索在短时间内提质增效的教学方法。方法我们通过场景式教学法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疾病的规律进行总结,并概括成6大场景,为住院医师带来直观的实战体验。结果通过6个场景的教学模式,住院医师仅用3 d的临床实践就完全理解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的核心内涵,接诊效率大幅度提高,从每天接诊25人提升至60人以上,患者的候诊时间明显缩短,有效缓解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高峰时段的就诊压力。同时,由于住院医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本质的认知更加清晰,消除了恐惧感,增强了自信心,使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抽血化验和胸部CT检查,从而降低了医疗花费。结论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发热门诊中应用场景式教学模式,缩短了学习曲线,提高了轮转质量,实现了记忆、理解、整合、优化的教学和培训目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式教学 发热门诊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原文传递
细菌性肝脓肿并发脓毒症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碧莹 路明 +4 位作者 林菲 贾莹 梁京津 邓忠华 李璐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7-311,共5页
目的 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LA)并发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索早期预测PLA并发脓毒症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脓肿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根据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分析2组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病原... 目的 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LA)并发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索早期预测PLA并发脓毒症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脓肿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根据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分析2组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病原学和预后对PLA的影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探索血降钙素原(PCT)对肝脓肿进展为脓毒症早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最终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分别纳入57和96例。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的合并基础胆道疾病比例分别为24.56%和11.46%,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分别为13.87×10^(9)和11.08×10^(9)·L^(-1),就诊时PCT分别为12.06和0.31 ng·mL^(-1),最高值PCT分别为13.89和0.36 ng·mL^(-1),并发脓毒症休克导致的病死率分别为10.53%和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脓毒症组患者并发肝外转移灶(包括肺脓肿、眼内炎)比例高于非脓毒症组,病原体为肺炎克雷伯菌比例更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就诊时及住院后最高值PCT可作为预测PLA患者进展为脓毒症的指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95%CI=0.65~0.85)和0.79(95%CI=0.70~0.88),最佳截断值为8.995 ng·mL^(-1)。结论 PLA合并胆道疾病患者更容易并发脓毒症,当PCT≥8.995 ng·mL^(-1)时,预示患者会并发脓毒症,病死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肝脓肿 肝脓肿 脓毒症 降钙素原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发热门诊轻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早期识别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碧莹 路明 +3 位作者 陈静 苏元波 李美娇 沈宁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介绍发热门诊临床医生对轻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早期识别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发热门诊并于入院后采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确诊的13例轻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介绍发热门诊临床医生对轻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早期识别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发热门诊并于入院后采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确诊的13例轻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禽类接触史、发热及伴随症状、血常规和胸部CT影像。结果13例(100%)患者均有明确的鹦鹉或鸽子接触史。患者除了发热症状之外,6例(46.2%)伴干咳,8例(61.5%)伴明显头痛,从出现症状到就诊的中位数时间为3 d。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6.92×10^(9)/L(5.04×10^(9)/L~8.4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76.4%(71.2%~84.8%)。胸部CT显示肺炎均位于一侧肺,绝大多数(12例,92.3%)只累及一个肺叶,以肺下叶更常见(10例,76.9%),肺外带比内带分布更为多见(76.9%比23.1%)。肺部实变最多见(7例,53.8%),其次为结节(4例,30.8%)和肿块(2例,15.4%),常同时伴周围磨玻璃影(11例,84.6%)和内部支气管充气征(11例,84.6%)。而支气管壁增厚(1例,7.7%)、小叶中心结节(1例,7.7%)和胸腔积液(1例,7.7%)为少见影像。结论发热门诊临床医生接诊患者符合发热伴干咳或明显的头痛、外周血象正常、胸部CT表现为单侧肺下叶外周实变等临床特征者,应询问鹦鹉或鸽子接触史,考虑到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碧莹 路明 +4 位作者 邓忠华 林菲 陈静 苏元波 李璐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131-2134,共4页
目的优化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法收集轻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CURB-65评分≤1分)患者的一般资料、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退热时间、疗程等信息,并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入选36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 目的优化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法收集轻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CURB-65评分≤1分)患者的一般资料、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退热时间、疗程等信息,并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入选36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2.2±14.5)岁。24例(66.7%)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就接受了有效治疗药物(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12例(33.3%)患者在初始治疗接受无效治疗药物(β内酰胺类)之后调整为有效治疗药物。所有患者接受有效治疗药物后的退热时间为(2.7±1.5)d。接受有效治疗药物的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分别为(2.1±0.9)和(2.8±0.9)d,接受大环内酯类组和氟喹诺酮类组的退热时间分别为(2.0±0.9)和(2.2±0.9)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接受有效治疗药物的疗程为(8.1±3.2)d。1个月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复查显示,肺炎病灶均基本完全吸收。结论对于轻症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单药治疗7~10 d即可达到治愈,且大环内酯类的疗效不劣于氟喹诺酮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热衣原体 肺炎 治疗 抗菌药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