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阑尾黏液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及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林茹 叶菊香 石雪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8-181,共4页
阑尾黏液性肿瘤(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s,AMN)的认知近年逐渐深入,相关命名术语、诊断标准也进一步规范。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low 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LAMN)应与一些组织学形态相似的病变相鉴别,避免过度诊... 阑尾黏液性肿瘤(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s,AMN)的认知近年逐渐深入,相关命名术语、诊断标准也进一步规范。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low 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LAMN)应与一些组织学形态相似的病变相鉴别,避免过度诊断。其分期标准近年也有所变更,新近提出的阑尾高级别黏液性肿瘤(high 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HAMN)命名被WHO(2019)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分册收录。AMN及锯齿状病变的分子机制研究亦取得一些新进展,该文着重对AMN的病理诊断和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肿瘤 黏液性肿瘤 低级别黏液性肿瘤 高级别黏液性肿瘤 锯齿状病变 GNAS KRAS 文献综述
下载PDF
肢端黑色素瘤CCND1基因和第11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2
作者 郭瑞萍 杨乐源 +4 位作者 杜娟 赵建芳 石芳 张昕 苏静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7-562,共6页
目的探讨肢端黑色素瘤中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与第11号染色体拷贝数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经手术切除后诊断明确的肢端黑色素瘤标本33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 目的探讨肢端黑色素瘤中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与第11号染色体拷贝数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经手术切除后诊断明确的肢端黑色素瘤标本33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肿瘤中CCND1基因和第11号染色体着丝粒拷贝数,分析两者拷贝数变化的关系,并分析CCND1拷贝数异常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33例肢端黑色素瘤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22~86岁。63.6%(21/33)的肢端黑色素瘤患者有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其中同时伴第11号染色体多体者占21.2%(7/33)。27.3%(9/33)的病例CCND1基因拷贝数呈低拷贝增加,其中4例(4/33,12.1%)同时伴有第11号染色体多体;36.4%(12/33)的病例CCND1基因拷贝数呈高拷贝增加,其中3例(3/33,9.1%)同时伴有第11号染色体多体。CCND1低拷贝增加组中未见CCND1/CEP11比值≥2.00者;高拷贝增加组中CCND1/CEP11比值≥2.00者共11例(11/12)。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Breslow厚度、溃疡和Clark分级无相关性(P>0.05)。结论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是肢端黑色素瘤的重要分子改变,部分CCND1拷贝数增加的肢端黑色素瘤患者可同时存在第11号染色体多体,这部分患者CCND1拷贝数增加可能是第11号染色体多体的伴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病理学 临床 CCND1基因 染色体 11对
原文传递
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敏 朱明霞 +3 位作者 田磊 郭丽改 胡凯 高子芬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髓外肿块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并提出诊断的建议。方法选取较常见的5例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分别为髓系肉瘤、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B/髓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未分化... 目的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髓外肿块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并提出诊断的建议。方法选取较常见的5例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分别为髓系肉瘤、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B/髓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未分化白血病合并皮肤成熟浆样树突细胞增殖及早期前驱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集其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流式细胞术结果,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及鉴别诊断。结果5个病例提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准确的病理诊断和分型需要:①基于系别特异性标志物;②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不同部位或不同时期肿瘤细胞分化方向有所不同,初诊及病情变化时需多次活检并全面标记各系相关标志物以协助诊断;③常规病理形态学及组织的免疫表型检测在诊断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时存在局限性,需要结合形态学、流式细胞术检查等综合分析。结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来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肿瘤细胞分化存在多样性,需要结合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病理检查、临床特征、分子遗传学等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驱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白血病 双表型 急性 细胞系
原文传递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4
作者 达娃卓玛 高子芬 +4 位作者 李沛 达珍 德吉曲宗 李敏 央拉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3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会诊及常规外检的152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会诊及常规外检的152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MUM1、GCET1、FOXP1的表达情况,采用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小RNA;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l-2、bcl-6和c-myc基因异常情况,筛选双重打击淋巴瘤(DHL)。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152例DLBCL中,男女比例为1.49∶1,中位发病年龄59岁(7~90岁),原发于淋巴结内79例(52.0%)。全部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6个月(1~101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70.2%、44.7%及30.3%。R-CHOP方案治疗组OS好于CHOP方案治疗组及未治疗组( P =0.001)。137例进行双重打击免疫组织化学评分(DHS评分)的患者中,0分56例,1分57例,2分24例,不同DHS评分组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311)。FISH检测结果,29例检测c-myc基因患者中,c-myc基因断裂2例,扩增3例;26例行bcl-2基因检测的患者中,bcl-2扩增2例;26例行bcl-6基因检测的患者中,bcl-6扩增2例,基因断裂3例。1例患者同时存在myc和bcl-2基因扩增,合并bcl-6基因断裂,即三重打击淋巴瘤。DHS评分0分组发现1例双基因异常,1分组发现1例单基因异常,2分组发现5例单基因异常及1例三基因异常,基因异常与蛋白表达不一致。 结论 我国DLBCL中DHL发生率低,基因异常以c-myc或bcl-2、bcl-6单基因异常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免疫表型分型 预后
原文传递
美国皮肤病理医师毕业后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被引量:4
5
作者 苏静 柳剑英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1年第8期754-757,共4页
皮肤病理学是病理学的重要分支,提高皮肤病理医师毕业后教育的教学水平对皮肤病学和病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皮肤病理医师毕业后教育经过多年积淀,以明确的目标定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成熟的考核机制,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和高... 皮肤病理学是病理学的重要分支,提高皮肤病理医师毕业后教育的教学水平对皮肤病学和病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皮肤病理医师毕业后教育经过多年积淀,以明确的目标定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成熟的考核机制,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和高效的培训体系。本文介绍了美国皮肤病理医师毕业后教育模式,并提出对我国病理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启示:完善病理科住院医师培训细则中皮肤病理学的内容,提高病理科住院医师考核中对皮肤病理学的要求,综合运用教学切片和数字切片库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皮肤病理学毕业后教育中的作用,积极促进皮肤科医师和病理科医师的合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理医师 毕业后教育 启示
原文传递
皮肤黑色素瘤中TERT基因异常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郑雅心 张昕 苏静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2-766,共5页
皮肤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基因改变复杂。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是黑色素瘤中较常出现异常的基因。TERT基因在黑色素瘤中的异常主要包括TERT启动子突变和TERT扩增,前者较常见于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后者... 皮肤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基因改变复杂。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是黑色素瘤中较常出现异常的基因。TERT基因在黑色素瘤中的异常主要包括TERT启动子突变和TERT扩增,前者较常见于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后者较常见于肢端黑色素瘤。检测TERT基因异常对黑色素细胞肿瘤良恶性鉴别,黑色素瘤的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价值。同时,对阐明黑色素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寻求新的靶向治疗手段也有一定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黑色素瘤 良恶性鉴别 端粒酶逆转录酶 恶性程度 靶向治疗 肢端
原文传递
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发生率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敏 张秋露 +5 位作者 赵炜 黄欣 宫丽平 史秦峰 刘翠苓 高子芬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 目的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及拷贝数变化等结构异常。结果922例DLBCL病例中,29例(3.15%)检测到MYC、BCL2和(或)BCL6基因断裂,其中25例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14例为MYC合并BCL2基因断裂,11例为MYC合并BCL6基因断裂;4例为三重打击淋巴瘤(THL)。以C-MYC表达≥40%、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41例(58.68%)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以C-MYC表达≥70%及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2例(5.64%)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DHL患者中,22例C-MYC表达≥40%且BCL2表达≥50%,其中9例C-MYC表达≥70%且BCL2表达≥50%。709例患者检测了P53蛋白表达,其中101例(14.25%)为突变型,13例(1.83%)为阴性,提示可能存在大片段缺失。结论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DLBCL中的发生率较低,基因结构异常与蛋白高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DHL的检出依赖分子遗传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淋巴瘤 高级别 基因 MYC 基因 BCL2
原文传递
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良恶性皮肤黑色素细胞肿瘤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杜娟 于文娟 +1 位作者 郭瑞萍 苏静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21-626,共6页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良恶性皮肤黑色素细胞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间常规及会诊确诊的黑色素瘤病例59例(皮肤原发性黑色素瘤50例,转移性黑色素...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良恶性皮肤黑色素细胞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间常规及会诊确诊的黑色素瘤病例59例(皮肤原发性黑色素瘤50例,转移性黑色素瘤9例),黑色素细胞痣48例(普通型痣40例,非典型性痣8例),进行PRAM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细胞痣中PRAME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差异。结果皮肤原发性黑色素瘤患者50例,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33~87岁(平均年龄62.4岁,中位年龄64.5岁)。转移性黑色素瘤9例,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4岁,中位年龄65岁)。26例(26/50,52.0%)皮肤原发性黑色素瘤和4例(4/9)转移性黑色素瘤均表现为PRAME弥漫阳性;40例(40/40,100%)普通型痣和8例(8/8)非典型性痣均表现为PRAME阴性。黑色素瘤组中PRAME弥漫阳性病例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黑色素细胞痣组(P<0.05)。本组病例中,PRAME鉴别良恶性皮肤原发性黑色素细胞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0%和100%。结论PRAM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细胞痣中表达的差异,可作为良恶性皮肤黑色素细胞肿瘤鉴别的辅助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黑色素细胞痣 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
原文传递
cyclin D1与CDK4在皮肤黑色素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郭瑞萍 杨乐源 +1 位作者 赵建芳 苏静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67-770,共4页
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发病机制复杂。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CDK4)是细胞周期进程中的重要分子,可形成复合物发挥功能促进细胞从G 1期进入S期。cyclin D1和CDK4的异常在黑色素... 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发病机制复杂。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CDK4)是细胞周期进程中的重要分子,可形成复合物发挥功能促进细胞从G 1期进入S期。cyclin D1和CDK4的异常在黑色素瘤,尤其是肢端黑色素瘤中常见,与黑色素瘤的发生关系密切。cyclin D1在黑色素瘤中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其编码基因CCND1扩增和蛋白表达升高。CDK4在黑色素瘤中的异常可表现为基因扩增或点突变。了解cyclin D1和CDK4在黑色素瘤中的异常,有助于良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也可为CDK4抑制剂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并可能有助于靶向治疗患者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细胞周期蛋白D1 细胞周期进程 CDK4 恶性程度 良恶性 靶向治疗 基因扩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