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中国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布娟 刘敬 +2 位作者 庞宏蕾 刘峰 王乐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6-899,共4页
背景 基因突变是导致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是目前研究致病基因突变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 目的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一家系的3例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该... 背景 基因突变是导致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是目前研究致病基因突变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 目的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一家系的3例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中国汉族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共有4代48人家系成员,其中Ⅰ1和Ⅰ2已去世.在Ⅱ、Ⅲ、Ⅳ代中各取1例患者的静脉血8 ~ 10 ml,采用全外显子捕获和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与人类HA PMAP8、dbSNP130和1000 Genome Project数据库进行比对,过滤已报道的常见变异后,再过滤掉同义突变,最后通过Sanger法测序排除外显子测序的假阳性结果,筛选出候选基因,并对其进行突变筛查.结果 该家系的所有成员中共11例患病者,且各代均有患病者,男女发病比例相当,符合ADCC的遗传规律,所有患者均为核性白内障.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在各候选基因中,主要内源性蛋白(MIP)基因是ADCC的已知基因,故采用Sanger法首先对MIP基因进行验证并确定杂合突变(chr12:56845250 C>T)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该突变位于剪切位点上,造成由第4外显子编码的61个氨基酸被亮氨酸-组氨酸-丝氨酸所替代,导致异常截短蛋白的产生.结论 MIP基因剪切位点的杂合突变是导致该ADCC家系致病的分子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系 白内障/遗传 膜糖蛋白/基因 突变/基因 水通道蛋白/遗传 可变剪切/基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全外显子组测序 主要内源性蛋白/基因 中国人
下载PDF
不伴有颅内出血的Terson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景晓彬 孙立倩 +1 位作者 马志中 王常观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70,共3页
Terson综合征又名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玻璃体出血综合征。当视网膜内或视网膜前的血液大量进入玻璃体时,可引起严重的视力下降。不伴有颅内出血的Terson综合征实属罕见,我院眼科于2010年收治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 TERSON综合征 颅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综合征 视网膜前 视网膜内 视力下降 玻璃体
原文传递
共聚焦显微镜在活体角膜上皮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许永根 肖格格 +3 位作者 刘峰 张培 曲洪强 洪晶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目的通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在角膜上皮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鉴别角膜上皮肿瘤性质。方法7例角膜上皮肿瘤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眼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OCT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所有患者均实施角膜肿瘤切除术,术后行肿瘤组织病理学检... 目的通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在角膜上皮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鉴别角膜上皮肿瘤性质。方法7例角膜上皮肿瘤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眼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OCT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所有患者均实施角膜肿瘤切除术,术后行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与术前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比较。结果7例角膜上皮肿瘤均侵犯透明角膜、角膜缘和球结膜,突起于眼球表面,形状似桑葚,血管丰富。在眼前节OCT检查中5例角膜肿瘤显示密度均匀,与角膜组织之间界限清晰,浅层基质中未见肿瘤密度影;另外2例角膜肿瘤显示,密度不均,与角膜组织界限不清,而且侵犯前弹力层和浅层角膜基质。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中7例均显示角膜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其中2例非典型增生明显,侵犯前弹力层,在角膜上皮层和浅基质层内形成“癌巢”,5例诊断为角、结膜乳头状瘤,2例诊断为角膜鳞状上皮细胞癌,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结论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角膜上皮肿瘤术前诊断肿瘤性质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 角膜上皮肿瘤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图像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郭彤 张惠蓉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8-234,共7页
目的 探讨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CDI)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17例(20只眼)确诊为眼缺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病史、视力、眼前节裂隙灯显微镜、直间接检眼镜、荧... 目的 探讨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CDI)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17例(20只眼)确诊为眼缺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病史、视力、眼前节裂隙灯显微镜、直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颈动脉CDI、脑血管造影及核磁共振检查资料.结果 17例(20只眼)眼缺血综合征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双眼罹患者3例,其中右眼13只,左眼7只;患者年龄46~83岁,中位数70岁.(1)临床症状:主诉视力下降12例(70.6%),反复一过性黑矇3例(17.6%),眼前黑影2例(11.8%).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2 d至6年,中位数3个月.(2)视力:最佳矫正视力<0.05者3只眼(15.0%),0.05至<0.3者7只眼(35.0%),0.3至<0.7者7只眼(35.0%),≥0.7者3只眼(15.0%).(3)眼底表现:有棉絮斑3只眼(15.0%),视网膜出血5只眼(25.0%),视网膜动静脉普遍变细、血管呈串珠状、中周部微血管瘤6只眼(30.0%),视乳头和视网膜新生血管5只眼(25.0%),虹膜新生血管2只眼(10.0%),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只眼(5.0%),视神经萎缩1只眼(5.0%).(4)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臂至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至14.5~39.9 s,中位数20.9 s;动静脉血管壁着染;视网膜中周部可见微血管瘤形成的点状强荧光;部分患者可有动静脉短路和无灌注区形成.(5)颈内动脉CDI检测:同侧颈内动脉管腔完全闭塞者5例(19只眼,26.4%),管腔狭窄范围80.0%~95.0%者7例(36.8%),52.0%~80.0%者7例(36.8%).其余14例对侧未发病眼同侧颈内动脉CDI检查,显示5例管腔狭窄,狭窄范围分别占管腔的80.0%、70.0%、60.0%、50.0%及40.0%,但眼底无异常.收缩期峰值流速(PSV):17例(20只眼)同侧颈内动脉检查,8例管腔完全闭塞和严重狭窄者测不到血流;其余12只眼中有11只眼同侧PSV异常,其中PSV增高者9例,流速92~524 cm/s;PSV降低者1例,流速41 cm/s;1例无脉症患者右锁骨下动脉流速减慢,流速20 cm/s.结论 眼缺血综合征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病程长,症状隐蔽,临床特点为一过性黑矇、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及视神经缺血等.颈内动脉管腔严重狭窄或闭塞为眼缺血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CDI是非侵入性检测颈内动脉的安全、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视网膜疾病 颈动脉狭窄 颈内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原文传递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树突状细胞在非菌性边缘性角膜炎中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许永根 肖格格 +2 位作者 王曼舒 曲洪强 洪晶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38-1541,共4页
目的通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树突状细胞在非菌性边缘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病例应用分析研究。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选取21例非菌性边缘性角膜炎患者,记录性别、年龄、发病史,同时实... 目的通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树突状细胞在非菌性边缘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病例应用分析研究。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选取21例非菌性边缘性角膜炎患者,记录性别、年龄、发病史,同时实施患眼裂隙灯检查、眼前节像、角膜病灶刮片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患眼局部均应用0.1%糖皮质激素和1%环孢霉素A滴眼液。结果21例非菌性边缘性角膜炎患者19例为单眼,2例为双眼。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0.85±11.16)岁,平均发病时间(3.76±1.02)周;所有病变区角膜刮片检查未发现细菌、真菌、棘阿米巴。角膜病灶多呈新月形、荧光素染色呈阳性,部分伴有新生血管侵入。活体共聚焦显微镜下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层和浅基质层内见炎性细胞和被激活的成熟树突状细胞侵入,治疗后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层和浅基质层内炎性细胞和被激活成熟树突状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病变角膜逐渐恢复透明或留下斑翳。结论活体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边缘角膜炎症区被激活树突状细胞与非菌性边缘性角膜炎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 非菌性边缘性角膜炎 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人工晶状体置换原因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敬 布娟 +1 位作者 孙岩秀 郝燕生 《眼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分析人工晶状体(IOL)置换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因各种原因行IOL置换者28例(28眼)。方法对患者的既往病史、IOL置换原因、IOL及囊袋情况进行描述性归纳分析,计... 目的分析人工晶状体(IOL)置换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因各种原因行IOL置换者28例(28眼)。方法对患者的既往病史、IOL置换原因、IOL及囊袋情况进行描述性归纳分析,计算IOL置换原因构成比。针对不同原因研究预防对策。主要指标患者的既往病史、IOL置换原因、IOL及囊袋情况。结果 IOL置换原因包括:前房型IOL致大泡性角膜病变10眼(35.70%)。IOL脱位14眼(50.00%),其中IOL脱位于玻璃体10眼(35.70%),高度近视囊袋半脱位2眼(7.14%),脱位于玻璃体伴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眼(7.14%)。屈光异常2眼(7.14%),包括儿童IOL植入术后高度近视1眼(3.57%),高度近视IOL测量错误1眼(3.57%)。激光导致IOL损伤2眼(7.14%)。预防措施包括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术中瞬间高眼压,较少悬韧带损伤,减少后囊破裂几率,掌握后囊破裂后IOL植入指征,正确计算IOL度数,提高儿童白内障术后近视控制技术,避免植入房角固定型前房IOL等。结论 IOL置换原因以前房型IOL导致大泡性角膜病变和IOL脱位为多。提高手术技巧,避免植入房角固定型前房IOL等可有助于减少IOL置换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脱位 大泡性角膜病变
原文传递
临床诊治开角型青光眼是否需要监测眼压波动 被引量:5
7
作者 吴玲玲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67-870,共4页
高眼压是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病变产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眼压波动与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日渐被学科界重视,关注的焦点是眼压波动是否为青光眼进展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除了监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值外,是否也需要常规监测眼压波动?... 高眼压是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病变产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眼压波动与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日渐被学科界重视,关注的焦点是眼压波动是否为青光眼进展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除了监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值外,是否也需要常规监测眼压波动?由于眼压波动的监测工作有一定难度,目前尚未在临床广泛开展。作为青光眼专科医师,如何在诊治青光眼的繁忙过程中考虑到眼压波动对病情进展的影响,如何尽可能选择减少眼压波动的有效治疗方案,这已成为目前多数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有必要就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波动规律及其对青光眼病情进展的影响、有效监测眼压波动的简便易行方法、青光眼治疗方案与眼压波动的关系等问题与眼科同道共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开角型 眼内压 眼压测量法 监测 生理学
原文传递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在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前组织病理学特点分析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曼舒 曲洪强 +4 位作者 初颖 杨艳芳 洪晶 王薇 许永根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病坪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筛选21例重度原发性翼状胬肉,记录性别、年龄、发病H^f.J及眼部疾病史,同时仃常规眼部裂隙灯愉查、眼前节像、眼前节OCT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 目的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病坪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筛选21例重度原发性翼状胬肉,记录性别、年龄、发病H^f.J及眼部疾病史,同时仃常规眼部裂隙灯愉查、眼前节像、眼前节OCT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2l例(21只眼)翼状胬肉均为单跟、鼻侧发生,胬肉头部已达瞳孔缘或部分遮盖瞳孔区,其巾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5_3±1.4)岁(52~81岁),平均发病时间:(12.1±0.8)年(8.6~20年);5例血管型,6例纤维型,10例f昆合型。眼前节OCT示所有胬肉组织均不同程度侵犯角膜上皮层、前弹力层和浅基质层,而与巩膜组织界限较清。活体共聚焦显微镜下胬肉体部上皮细胞表层有炎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少量侵入,而深层侵入明显;胬肉头部上皮各层均有大量炎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侵入,同时在交接处角膜上皮层巾也观察到炎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侵入?结论活体共聚焦显傲镜町提供活体翼状胬肉组织病理细胞学特征,为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一种崭新、可靠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 翼状胬肉 炎性细胞 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对老年人生物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旻舒 刘梦媛 +1 位作者 董栩然 王薇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9-314,共6页
通过介绍视觉通路相关的生物节律调节系统,即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松果体-褪黑素调节轴,探讨不同波长和强度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继而对生物节律和睡眠情况的影响,由此提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通过介绍视觉通路相关的生物节律调节系统,即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松果体-褪黑素调节轴,探讨不同波长和强度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继而对生物节律和睡眠情况的影响,由此提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可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造成的长期蓝光屏蔽有关.通过回顾相关文献,为改善老年人生物节律和睡眠状况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昼夜节律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老年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