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与血清叶酸、维生素B_(12)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任峰 邵岩 蒲城城 《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阴性症状严重程度与血清中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愉快情绪体验量表(TEPS)、躯体快感缺乏... 目的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阴性症状严重程度与血清中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愉快情绪体验量表(TEPS)、躯体快感缺乏量表中文版(RPAS-C)评估,并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入组患者的血清叶酸水平与RPAS-C总分呈负相关(P<0.05)。非吸烟患者的血清叶酸水平和TEPS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叶酸水平可能与阴性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维生素B12 阴性症状
下载PDF
药物合并正念认知疗法对复发性抑郁障碍残留症状的疗效 被引量:20
2
作者 任峰 张坚学 +3 位作者 宋翠林 高兵玲 杨宇飞 于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索药物合并正念认知疗法(MBCT)治疗复发性抑郁障碍残留症状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方法,入组31例符合ICD-10复发性抑郁障碍标准、目前存在残留症状患者,接受8周MBCT。研究期间,患者的抗抑郁药基本保持不变。分别在基... 目的:探索药物合并正念认知疗法(MBCT)治疗复发性抑郁障碍残留症状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方法,入组31例符合ICD-10复发性抑郁障碍标准、目前存在残留症状患者,接受8周MBCT。研究期间,患者的抗抑郁药基本保持不变。分别在基线、4周末、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条目(HAMD-17)、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冗思反应量表(RRS)和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进行测评。结果:共有25例患者完成测评。4周末、8周末HAMD总分较基线下降[(8±4)vs.(15±3),(6±4)vs.(15±3);P<0.01]。4周末、8周末FFMQ总分较基线提高[(105±12)vs.(89±3),(112±19)vs.(89±3);P<0.01]。结论:药物合并MBCT可以改善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的残留症状,提高其正念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正念认知疗法 残留症状 自身前后对照试验
下载PDF
孤独症儿童睡眠问题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小钧 李雪 +5 位作者 刘建丛 孙思伟 师乐 陈斯婧 刘靖 张岱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睡眠障碍情况,探讨孤独症儿童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入组198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孤独症儿童和23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收集所有儿童一般人口...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睡眠障碍情况,探讨孤独症儿童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入组198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孤独症儿童和23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收集所有儿童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睡眠情况,对孤独症组进行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孤独谱系障碍筛查问卷评定,比较两组儿童睡眠情况,并对睡眠问题相关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孤独症组入睡困难、入睡前烦躁不安、入睡前要拍抱或摇晃、睡眠不安、间断睡眠、梦游、梦魇、夜惊、睡眠打鼾、夜间遗尿、睡眠呼吸暂停、用口呼吸、睡眠出汗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白天入睡时间固定的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睡眠状况得分为因变量,以儿童出生体质量、会走路月龄、会说话月龄、父亲年龄以及孤独症症状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显示,孤独症组孤独症行为量表的感觉因子得分、躯体因子得分、自理因子得分与孤独症儿童的睡眠状况呈正向关联(β=0.21、0.21、0.29,P<0.05),孩子出生时父亲的年龄对孤独症儿童的睡眠状况呈负性关联(β=-0.16,P<0.05),而孤独症组孤独症行为量表的总分、交往因子分及语言因子分与睡眠状况总分无统计学关联(均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存在较多的睡眠问题,其睡眠问题与孤独症儿童的感觉因子得分、躯体因子得分、自理因子得分以及出生时父亲的年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儿童 睡眠障碍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姚丽 刘靖 +3 位作者 李雪 杨文 周娱菁 王慧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0—12.9岁儿童38例,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本,以...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0—12.9岁儿童38例,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本,以及心理推理能力、执行功能测查,评定孤独症儿童的适应行为商(hDQ)、智商、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情况。结果.ADQ为(85.4±20.9),其独立因子T分(40.2±17.3),认知因子T分(43.3±15.7),社会自制因子T分(42.0±16.0)。总智商为(102.1±24.0)。控制年龄和智商因素后,心理推理能力测试中一级错误信念得分与社会责任分量表评分、社会自制因子T分呈正相关(r=0.50、0.45,Ps〈0.05)。执行功能中,复杂图形即刻细节评分和延迟细节评分均与社会责任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6、-0.47,Ps〈0.05),Stroop第2试所需时间、第4试所需时间、第4试错误个数、数字字母连线错误个数均与经济活动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63、-0.57、-0.45、-0.57,A〈0.05),第2试所需时间与个人取向分量表评分和社会自制因子T分呈负相关(r=-0.46、-0.50,Ps〈0.05)。结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呈中度相关,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越好,社会适应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社会适应性 心理推理能力 执行功能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神经性厌食少年的情绪、冲动特点及与自伤自杀的关联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柳 刘靖 +4 位作者 李雪 周娱菁 王慧 刘静然 王菲菲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2-587,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少年情绪、冲动的特点及自伤自杀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儿童多维焦虑量表中文版、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对39名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有神...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少年情绪、冲动的特点及自伤自杀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儿童多维焦虑量表中文版、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对39名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有神经性厌食诊断标准的少年,以及7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评定,并对两组间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同时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对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自伤行为、自杀观念、自杀未遂进行评定和比较,并将人口学资料及上述各量表总分(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总分除外)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伤行为、自杀观念、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分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自伤行为、自杀观念、自杀未遂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0.002、0.001),存在自伤行为、自杀观念、自杀未遂的患儿比例分别为43.6%、41.0%、33.3%。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自伤行为的相关因素;冲动(OR=1.19,95%CI:1.04-1.37)与自杀观念相关联;且冲动(OR=1.15,95%CI:1.03-1.30)与自杀未遂相关联。结论:神经性厌食少年有明显较多的抑郁、灾难化思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及企图;冲动者更易出现自杀观念和自杀未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厌食 少年 情绪 冲动 自伤 自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商儿童版-中文版的效度和信度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洪成 刘靖 +4 位作者 贾美香 杨柳 李雪 张爱武 庞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00-1005,共6页
目的:检验孤独症谱系商(AQ)儿童版-中文版的效度信度。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门诊101例4~11岁孤独症儿童和124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儿童进行AQ儿童版-中文版评定。以两组间AQ儿童版-中文... 目的:检验孤独症谱系商(AQ)儿童版-中文版的效度信度。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门诊101例4~11岁孤独症儿童和124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儿童进行AQ儿童版-中文版评定。以两组间AQ儿童版-中文版总分及因子分比较确定区分效度;以DSM-IV诊断为金标准,以ROC方法确定界限分及灵敏度、特异度; 10例孤独症儿童和10例正常儿童的两位家长同时单独填写AQ儿童版-中文版以检验评分者信度; 10例孤独症儿童和10例正常儿童家长于首次评定2周后再次进行AQ儿童版-中文版评定,以检测重测信度;以Cronbach a系数检验内部一致性。结果:孤独症组AQ儿童版-中文版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94. 2±15. 6)vs.(54. 4±13. 2),P <0. 001]; ROC曲线下面积为0. 98 (P <0. 01),界限分取73时,量表的灵敏度为0. 96,特异度为0. 90;量表总分评分者信度ICC和重测信度ICC分别为0. 80 (P <0. 001)和0. 92 (P <0. 001);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 a系数为0. 94 (P <0. 01),5个分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 69~0. 89 (均P <0. 01)。结论:AQ儿童版-中文版的效度、信度较好,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可用于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孤独症谱系商儿童中文版 效度 信度
下载PDF
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菲菲 李雪 +1 位作者 刘靖 吉兆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189-2193,共5页
背景情绪行为问题是孤独症最常见的伴发精神症状。目前我国关于孤独症幼儿伴发的情绪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2~3岁版)评估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方法选择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六... 背景情绪行为问题是孤独症最常见的伴发精神症状。目前我国关于孤独症幼儿伴发的情绪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2~3岁版)评估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方法选择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课题组专家门诊连续就诊且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孤独症幼儿116例为孤独症组;2016年6月-2017年2月,按照1∶1.5的比例,选择性别、年龄与孤独症组相匹配的北京市幼儿园健康幼儿174例为正常对照组。由两组幼儿的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填写CBCL(2~3岁版)。对比两组CBCL(2~3岁版)评分及CBCL(2~3岁版)各因子评定阳性率。结果孤独症组CBCL(2~3岁版)总分和内化分量表、外化分量表评分及各因子(社会退缩、抑郁、躯体主诉、睡眠问题、攻击行为、破坏行为)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组社会退缩、抑郁、躯体主诉、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因子评定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组睡眠问题因子评定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幼儿相比,孤独症幼儿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主要为社会退缩、抑郁、攻击行为等。应对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性障碍 孤独症 婴儿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情绪行为问题
下载PDF
6~18岁孤独症个体不同年龄组心理推理能力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差异 被引量:3
8
作者 梅婷 李雪 +12 位作者 曹庆久 鲁彬 周娱菁 王慧 刘静然 杨柳 吉兆正 王菲菲 徐凌子 汤欣舟 马增慧 严超赣 刘靖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7,共8页
目的:分析社会认知中心理推理能力(ToM)相关重要脑区与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随年龄发育模式,探讨孤独症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的脑机制。方法:43例6~18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及年龄、性别组间匹配的3... 目的:分析社会认知中心理推理能力(ToM)相关重要脑区与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随年龄发育模式,探讨孤独症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的脑机制。方法:43例6~18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及年龄、性别组间匹配的39例正常对照,选取背内侧前额叶(d MPFC)、左侧颞顶联合(l TPJ)、右侧颞顶联合(r TPJ)和右侧颞上沟(r STS) 4个ToM相关的重要脑区,计算其与全脑体素之间的功能连接,通过单变量方差分析探索感兴趣区域的功能连接在被试中的组别及年龄交互作用;并将被试根据年龄分为儿童期(6. 0~11. 9岁)和青春期(12. 0~18. 0岁),探讨不同年龄段的组间差异。结果:r TPJ与右侧缘上回及左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r STS与双侧额上/中回的功能连接均呈现出组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校正后P <0. 05);其中,在儿童期,孤独症患者r TPJ与右侧缘上回及左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大于正常对照组(P <0. 05);而青春期,r TPJ和r STS存在显著交互效应的功能连接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均P <0. 05)。结论:6~18岁孤独症个体在r TPJ及r STS两个关键脑区的功能连接中表现出多效性的非典型发育模式,该发育模式可能与孤独症患者异常的ToM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功能连接 心理推理能力 右侧颞顶联合 右侧颞上沟 发育模式
下载PDF
赤峰市18岁及以上人群焦虑障碍现况调查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国华 黄悦勤 +3 位作者 崔广伟 刘肇瑞 耿洪春 李艳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59-963,共5页
目的:描述赤峰市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以多级抽样的方法在赤峰市≥18岁居民中取样,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计算机辅助访谈版(CIDI-3.0-CAPI)进行入户访谈,以美国精神障... 目的:描述赤峰市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以多级抽样的方法在赤峰市≥18岁居民中取样,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计算机辅助访谈版(CIDI-3.0-CAPI)进行入户访谈,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为诊断标准诊断焦虑障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28人完成调查,焦虑障碍12月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4.62%vs.2.61%,P<0.01),女性高于男性(4.92%vs.2.82%,P<0.01),未婚离异或丧偶者高于已婚者(5.91%vs.3.7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受教育年限7~9年是焦虑障碍的保护因素,女性、未婚离异或丧偶是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焦虑障碍患者求助精神科医生的比例仅为3.1%。结论:焦虑障碍是赤峰市常见的一类精神障碍,而患者很少求助精神科医生。应该针对焦虑障碍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和知识普及,重点关注农村、女性及低文化水平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障碍 患病率 危险因素 现况调查
下载PDF
抑郁障碍患者自助小组效果的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程新雷 王希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4-388,共5页
目的:探索抑郁障碍患者自助小组的效果,为推进抑郁障碍患者自助、拓展康复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年内参加4次以上抑郁自助小组的患者21例,根据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深度分析。采用自编小组效... 目的:探索抑郁障碍患者自助小组的效果,为推进抑郁障碍患者自助、拓展康复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年内参加4次以上抑郁自助小组的患者21例,根据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深度分析。采用自编小组效果调查表调查患者参加小组后的感受、收获或发生的变化。结果:访谈分析发现,自助小组的效果包括症状改善、规范治疗及提高依从性、促进康复、提升自尊自信4方面。自编小组效果调查表结果显示,收获较大的前3个方面为获得经验、对治疗有信心、学习自我调节。结论:抑郁自助小组可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状,改善治疗依从性,从提高社交技能、接纳疾病等多方面促进康复,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自尊感,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自助小组 扎根理论 自尊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阴性症状严重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蒲城城 原岩波 +3 位作者 郑敏婕 国效峰 赵靖平 于欣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 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3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及病房收集22例精神分裂症超高危患者(超高危组)、23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急性期患者(急性期组)、18例精神分裂症稳定...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 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3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及病房收集22例精神分裂症超高危患者(超高危组)、23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急性期患者(急性期组)、18例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稳定期组),采用PANSS量表、阴性症状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对3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和多重比较分析比较3组阴性症状的特点。结果 超高危组及急性期组阴性症状(采用SANS评估)总分高于稳定期组[分别为(48.95±19.98)、(58.68±21.29)、(34.61±19.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9,P〈0.05);3组人群中,快感缺乏和情感平淡因子分占阴性症状总分比例最大。急性期组快感缺乏分高于超高危组和稳定期组(F=11.33,P〈0.05),超高危组和急性期组的言语贫乏分高于稳定期组(F=8.42,P〈0.05),超高危组和急性期组的意志缺乏分高于稳定期组(F=13.8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情感平淡和注意障碍在3组人群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高危人群中已经出现明显的阴性症状,尤其是快感缺乏和情感平淡,因此需要在超高危期就开始干预阴性症状,以期改善功能结局。阴性症状各因子在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超高危 阴性症状
原文传递
伊潘立酮片与利培酮片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安全性的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双梅 刘琦 +9 位作者 闫俊 康岚 刘粹 杨甫德 杜波 石玉中 许秀峰 王传跃 徐广明 张鸿燕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772-2776,共5页
目的:评价可变剂量伊潘立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利培酮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将符合《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断标准的260例患者随机分... 目的:评价可变剂量伊潘立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利培酮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将符合《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断标准的260例患者随机分至伊潘立酮组(130例,12~24 mg·d^-1)或利培酮组(130例,3~6 mg·d^-1),观察疗程为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6周末两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减分值。安全性评价包括不良事件(AEs)发生率、生命体征、心电图、体重变化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6周末,两组PANSS总分均较基线明显降低(P〈0.05)。伊潘立酮组减分(33.31±13.94)分,利培酮组减分(32.54±14.7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前后PANSS量表总评分减分值进行非劣效检验,结果显示伊潘立酮组非劣于利培酮组(μA-μB的双侧95%CI大于-7.0)。利培酮组和伊潘立酮组常见不良事件为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能、转氨酶升高、血脂升高、体重增加、泌乳素增高等,其中伊潘立酮组帕金森综合征和泌乳素增高的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潘立酮片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较少引起帕金森综合征及泌乳素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潘立酮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郑敏婕 石川 +6 位作者 康岚 姚树桥 徐一峰 许秀峰 师建国 张聪沛 于欣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7-231,共5页
目的 探讨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受损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共纳入健康对照658名(对照组),门诊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30例(患者组).使用梅耶-沙洛维-库索情绪智力测验的情绪管理分测验对两组人群情绪管理能力进... 目的 探讨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受损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共纳入健康对照658名(对照组),门诊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30例(患者组).使用梅耶-沙洛维-库索情绪智力测验的情绪管理分测验对两组人群情绪管理能力进行测试,结合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PANSS、工作时间等因素对情绪管理能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组情绪管理T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5.6±11.9)分与(50.0±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2,P<0.01),效应值为0.42.患者组情绪管理T分与阴性症状(r=-0.296)、一般精神病理症状(r=-0.211)呈负相关(均P<0.01),与总工作时间和近1年工作时间(r=0.171、0.184)呈正相关(均P<0.05),与年龄、受教育程度无相关性.男性患者情绪管理T分高于女性患者(Z=-2.527,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管理能力显著受损,受损程度存在性别间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工作时间可能与情绪管理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情绪障碍 社会认知
原文传递
舒眠胶囊与解郁安神胶囊治疗失眠症(肝郁伤神证)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梁英 汪卫东 +4 位作者 张鸿燕 王兴臣 谷万里 赵世珂 魏铭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55-1159,共5页
目的:评价舒眠胶囊治疗失眠症(肝郁伤神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选取480例符合CCMD-3中失眠症(非器质性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按3∶1随机分为舒眠胶囊组(n=360)和解郁安神组(n=120)... 目的:评价舒眠胶囊治疗失眠症(肝郁伤神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选取480例符合CCMD-3中失眠症(非器质性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按3∶1随机分为舒眠胶囊组(n=360)和解郁安神组(n=120),接受28 d的舒眠胶囊或解郁安神胶囊治疗。入组时和治疗d 7,d 14,d 28进行临床评估,采用PSQI,CGI-GI和SDS评估临床症状并采用PSQI减分率为主要疗效指标。基线和治疗d 28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心电图检查。每次临床评估时记录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d 28,舒眠胶囊组和解郁安神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和70.8%,PSQI总分变化值分别为(6.2±3.3)和(5.1±3.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6,P<0.05)。舒眠胶囊组和解郁安神组治疗前后SDS评分变化分别为(10.0±5.6)和(6.5±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8,P<0.05)。舒眠胶囊组共有2例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56%,主要为便秘。结论:舒眠胶囊治疗失眠症(肝郁伤神证)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眠胶囊 失眠症 疗效 安全性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其与母亲情绪问题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5
作者 高紫琳 刘靖 +3 位作者 黄新芳 邱莉 苏静 曾坤山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73-476,480,共5页
目的分析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其与母亲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以期全面干预ASD儿童及其家庭。方法选取2018年1—8月于泉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6岁孤独症儿童71名,并同期入组性别、年龄、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匹... 目的分析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其与母亲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以期全面干预ASD儿童及其家庭。方法选取2018年1—8月于泉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6岁孤独症儿童71名,并同期入组性别、年龄、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学龄前期儿童71名;对所有被试进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4~16岁版)评定,同时由其母亲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定。结果 1)孤独症男童组的CBCL总分、交往不良、多动、违纪、社交退缩和攻击性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6.880、-9.417、-5.745、-5.109、-8.869、-3.510,P<0.001),体诉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Z=-2.767,P=0.006)。ASD女童组的CBCL总分、多动、残忍、社交退缩、分裂强迫和攻击性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3.726、-3.356、-2.292、-4.339、-2.226、-2.476,P<0.05)。2)两组ASD儿童母亲的SAS、SDS总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6.848、-3.126、-6.385、-2.183,P<0.05)。3)ASD男童母亲的SAS、SDS总分与ASD男童的CBCL总分、多动、违纪、攻击性、体诉、抑郁、强迫因子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ASD女童母亲的SAS、SDS总分与ASD女童的攻击性因子分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学龄前期ASD儿童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其母亲存在较多的焦虑、抑郁情绪;两者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应对学龄前期ASD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及其母亲的焦虑抑郁情绪予以关注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期 孤独症谱系障碍 情绪行为 母亲 焦虑抑郁
原文传递
双极性指标对抑郁发作患者中双相障碍的识别效能:中国桥筛查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燕桃 于欣 +18 位作者 魏镜 郑毅 张晋碚 梅其一 张心保 刘铁榜 苗国栋 高成阁 蒙华庆 许秀峰 田红军 孙学礼 刘盈 陈致宇 吴文源 江开达 季建林 王冠军 林力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1-276,共6页
目的 验证双极性指标对重性抑郁发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MDE)患者中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和双相Ⅱ型障碍(bipolar disorder typeⅡ,BDⅡ)的识别效能.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诊断性研究,2008年3月至9月在20家精... 目的 验证双极性指标对重性抑郁发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MDE)患者中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和双相Ⅱ型障碍(bipolar disorder typeⅡ,BDⅡ)的识别效能.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诊断性研究,2008年3月至9月在20家精神专科医院连续性收录727例MDE患者,采用双极性指标、《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改版(DSM-Ⅳ-TR)标准和临床诊断进行BD或BDⅡ筛查,比较二者筛检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BD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双极性指标、DSM-Ⅳ-TR标准和临床诊断对MDE患者中BD检出率分别为39.9%(290/727)、14.4%(105/727)和31.9% (232/727),对BDⅡ检出率分别为30.8%(192/623)、9.5%(59/623)和20.5%(128/623).与DSM-Ⅳ-TR标准相比,双极性指标筛检BD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100.0%和70.3%);与临床诊断相比,双极性指标筛检BDⅡ具备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85.9%和83.4%),较低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双极性指标筛查BD阳性者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或焦虑障碍比例高于筛查阴性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双极性指标识别BD的临床标记中,既往抗抑郁疗效转(轻)躁狂(OR=4.66)和抗抑郁治疗中出现情感发作(OR=3.68)为BD的高危因素;双极性指标和DSM-Ⅳ-TR标准识别BD的相同临床标记中,一级亲属存在躁狂或轻躁狂史(OR =3.58)、病程完全缓解(OR=2.54)和以往抗抑郁治疗出现易激惹(OR =2.40)为BD高危因素(均P<0.01).结论 初步证实双极性指标在MDE患者中筛检BD或BDⅡ型的识别效能良好,对BD亚类区分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 诊断
原文传递
低动力症状的治疗 被引量:6
17
作者 司天梅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14,共2页
尽管抑郁症患者的疲劳感、精力不足、兴趣减退、快感丧失是疾病的重要核心症状之一,并预示着患者的不良预后,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被忽视,而且因为低动力症状的独特神经生物学机制,使这部分症状对大多数抗抑郁药治疗的效果有限,... 尽管抑郁症患者的疲劳感、精力不足、兴趣减退、快感丧失是疾病的重要核心症状之一,并预示着患者的不良预后,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被忽视,而且因为低动力症状的独特神经生物学机制,使这部分症状对大多数抗抑郁药治疗的效果有限,而成为常见的残留症状,进一步导致疾病频繁复发和患者的社会功能减退,生活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症状 低动力 治疗 神经生物学机制 功能减退 不良预后 临床实践 抗抑郁药
原文传递
高功能孤独症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紫琳 刘靖 +1 位作者 李雪 王慧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4-289,共6页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 2017年4月至11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或病房诊治的高功能孤独症患儿50例,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年龄12~18岁,智商均≥70分。选...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 2017年4月至11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或病房诊治的高功能孤独症患儿50例,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年龄12~18岁,智商均≥70分。选取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青少年5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定,同时由孤独症组家长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父母版的评定。结果高功能孤独症组AHRBI自评问卷总分与自杀自伤行为、健康妥协行为、攻击与暴力行为及破坏纪律行为4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在所有条目中,高功能孤独症组欺负、威胁、恐吓伙伴,故意对他人打、挤、推、踢,不喝牛奶或豆浆,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逃课或逃学,离家出走,伤害自己项目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高功能孤独症组健康妥协行为总分、自杀自伤行为总分以及不喝牛奶或豆浆行为、因节食而出现躯体不适、斗殴、随身携带武器、饮酒作乐或喝醉酒条目自评分均高于家长评定结果(P均<0.05)。结论高功能孤独症青少年存在较多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除吸烟、饮酒和无保护性行为较少外,其他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均多于正常青少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高功能孤独症 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神经性厌食儿童青少年出院后1~5年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周 刘靖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977-980,共4页
目的 随访出院神经性厌食儿童青少年的临床结局,了解其短期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8-2012年首次住院治疗、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神经性厌食诊断标准、年龄≤18岁的病例,采用自编的随访调查问卷从首次住院病历中提取既往病... 目的 随访出院神经性厌食儿童青少年的临床结局,了解其短期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8-2012年首次住院治疗、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神经性厌食诊断标准、年龄≤18岁的病例,采用自编的随访调查问卷从首次住院病历中提取既往病情等相关资料,并通过电话联系进行随访。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59例,共随访到45例,随访时年龄(16.56±2.52)岁,随访距出院时间(2.39±1.01)年,随访时体质指数9.21∽28.40(18.47±3.54)kg/m2,28例患者体质指数恢复正常范围,25例患者存在怕胖心理,5例患者存在体像障碍,25例患者存在异常进食行为,4例患者存在过度运动,19例(57.58%)女性患者月经正常。38例患者在正常上学或工作。客观评定痊愈13例,好转28例,迁延不愈4例;主观评定疗效好25例,中等13例,差7例;主观评定结果优于客观评定结果(Kappa=0.214)。以客观结局做分析,男性性别与预后呈正相关(r=0.311,P=0.037),病前性格中的“好强”特点与预后呈负相关(r=-0.317,P=0.034)。结论 神经性厌食儿童青少年住院治疗后1∽5年总体预后较好,男性患者的预后优于女性患者,病前性格好强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厌食 儿童青少年 随访研究 临床结局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分裂情感性障碍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志勇 梁英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13期2006-2009,共4页
分裂情感性障碍是同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及情感症状的一类精神障碍。虽然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有了最新的诊断标准,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却存在诸多困惑。本文系统回顾了分裂情感性障碍的诊断演变、最新研究进展、治疗及... 分裂情感性障碍是同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及情感症状的一类精神障碍。虽然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有了最新的诊断标准,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却存在诸多困惑。本文系统回顾了分裂情感性障碍的诊断演变、最新研究进展、治疗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裂情感性障碍 诊断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