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胃癌的CT评价:临床规范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唐磊(综述)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933-937,共5页
规范的CT检查前处置和扫描方案的合理运用,可有效提高早期胃癌的显示能力。联合多平面重建和仿真内镜技术有助于早期胃癌的检出。CT血管成像可辅助术前对血管变异的评价和把握,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目前基于常规形态学的CT标准对早期... 规范的CT检查前处置和扫描方案的合理运用,可有效提高早期胃癌的显示能力。联合多平面重建和仿真内镜技术有助于早期胃癌的检出。CT血管成像可辅助术前对血管变异的评价和把握,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目前基于常规形态学的CT标准对早期胃癌的区分能力有限,结合能谱CT提高分辨率及结合相关功能影像学指标,或可成为进一步提高早期胃癌分期准确率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仿真内镜 能谱
下载PDF
MRI对四肢肿块型血管瘤与外周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5
2
作者 朱汇慈 管真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30,共6页
目的探讨MRI对四肢肿块型血管瘤与外周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四肢肿块型血管瘤患者及53例良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MRI图像,比较肿瘤长径/短径比、部位、MRI特异... 目的探讨MRI对四肢肿块型血管瘤与外周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四肢肿块型血管瘤患者及53例良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MRI图像,比较肿瘤长径/短径比、部位、MRI特异征象和一般征象。结果血管瘤较外周神经鞘瘤更易发生于下肢(79.2%比50.9%,P=0.019),肿瘤长径/短径比显著大于外周神经鞘瘤(2.01±0.64比1.68±0.59,P=0.007)。外周神经鞘瘤患者发病年龄大于血管瘤[(48.3±14.5)岁比(32.7±16.0)岁,P<0.001]。MRI一般征象中,边缘、囊变、脂肪成分、瘤周包膜和肿瘤强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血管瘤相比,外周神经鞘瘤强化更明显,且边缘清晰,更易发生囊变。MRI特异征象与一般征象均有助于四肢肿块型血管瘤和外周神经鞘瘤的术前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四肢 神经鞘瘤 周围神经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晓鹏 唐磊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277,共5页
影像学是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重要手段之一。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CT和MRI等多种影像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可有效提高AEG的检出率和诊断水平,提高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的分期能力,辅助术式判断及可切除性评价,以及早期预测新辅助化疗... 影像学是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重要手段之一。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CT和MRI等多种影像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可有效提高AEG的检出率和诊断水平,提高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的分期能力,辅助术式判断及可切除性评价,以及早期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从而为AEG个体化诊疗的实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影像学 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
原文传递
MR扩散加权成像对不可切除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估 被引量:7
4
作者 唐磊 张晓鹏 +5 位作者 沈琳 李健 曹崑 李晓婷 李艳玲 孙应实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6-190,共5页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早期预测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29例经病理证实,至少有1个长径>1 cm的靶病灶,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单药治疗的不可切除GIST患者.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3个...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早期预测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29例经病理证实,至少有1个长径>1 cm的靶病灶,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单药治疗的不可切除GIST患者.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3个月接受MRI检查,并对靶病灶进行连续监测.测量病灶整体ADC值(ADCentire值)、DWI显著高信号区域ADC值(ADCmin值)和T2WI肿瘤长径(LD),计算治疗后2周LD值变化率(%ΔLD)、ADCmin值变化率(%ΔADCmin)及ADCentire值变化率(%ΔADCentire).根据疗效综合评判标准将病灶分为治疗有效组和反应不良组.两组间各量化值及其早期变化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以疗效判断综合标准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判断各参数值预测疗效的效能.结果 29例患者共82个病灶纳入观察,治疗有效组病灶57个,反应不良组病灶25个.治疗有效组治疗前基线ADCmin值和ADCentire值均低于反应不良组[ADCmin值分别为(0.90±0.27)×10-3和(1.15±0.29)× 10-3 mm2/s,t=3.673,P<0.01;ADCentire值分别为(1.06±0.26)×10-3和(1.31 ±0.32)×10-3mm2/s,t=3.698,P<0.01];两组病灶治疗前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T靶向治疗2周后,治疗有效组和反应不良组%ΔADCmin、%ΔADCentire和%Δ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ΔADCmin分别为48%和3%,Z=-5.310,P<0.01;%ΔADCentire分别为45%和2%,Z=-5.768,P<0.01;%ΔLD分别为-6%和-1%,Z=-2.752,P<0.01).治疗前ADCmn值、ADCentire值及LD值预测疗效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5、0.721和0.503,治疗2周后%ΔADCmin值、%ΔADCentire值及%ΔLD预测疗效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0.877和0.694.以%ΔADCmin值≥13%为截点预测治疗有效,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2和0.760;以%ΔADCentire值≥22%为截点预测治疗有效,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2和0.800.结论 GIST靶向治疗后2周ADC值变化率对疗效的预测效能优于长径变化率和治疗前基线ADC值,反映肿瘤整体特性的ADCentire值预测效能优于仅反映肿瘤高活性部分的ADCmin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磁共振成像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MRI在评价韧带样纤维瘤病疗效中的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汇慈 李晓婷 +3 位作者 李舒 张晓燕 管真 孙应实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MRI在不同疗效的韧带样纤维瘤病(DF)中的信号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8至2015年经病理证实的术后复发DF患者124例的MRI资料,MRI资料包括确诊复发后发病部位的基线MRI图像,至少每半年随访1次MRI,随访满3年... 目的探讨MRI在不同疗效的韧带样纤维瘤病(DF)中的信号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8至2015年经病理证实的术后复发DF患者124例的MRI资料,MRI资料包括确诊复发后发病部位的基线MRI图像,至少每半年随访1次MRI,随访满3年且有第3年末的MRI扫描图像。采用基于肿瘤大小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其疗效,将患者分为进展(PD)、缓解(PR)、稳定(SD)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或χ2检验比较PD、SD和PR组中特征的差异,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ei校正P值,采用Spearsman相关系数检验信号评分与肿瘤最大径的相关性。结果PD组17例、SD组37例、PR组70例。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和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基线检查病灶最大径和末次检查最大径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D、SD和PR组的T2基线评分、T1基线增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末次随访MRI图像的T2评分、T2评分变化、末次T1增强评分和T1增强评分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肿瘤最大径与T2评分呈中度正相关(r=0.434,P<0.01),肿瘤最大径与T1增强评分呈强正相关(r=0.743,P<0.01)。结论MRI在评价韧带样纤维瘤病的疗效方面具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韧带样纤维瘤病 疗效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