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8篇文章
< 1 2 1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电视频道化生存的理论构想及其营销策略——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 被引量:4
1
作者 彭吉象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3-87,共5页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九。立足于国际电视业专业化频道发展的整体趋势,彭吉象教授系统分析了专业化频道兴起的多重背景,并就发展历程、运作体制等问题展开深入论述。针对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整合...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九。立足于国际电视业专业化频道发展的整体趋势,彭吉象教授系统分析了专业化频道兴起的多重背景,并就发展历程、运作体制等问题展开深入论述。针对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整合了国内外相关专项研究的最新资料,对专业化频道的生产模式、评价标准、节目分销系统、营销策略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道专业化 分众化 频道定位 辛迪加 整合营销
下载PDF
艺海泛舟四十载,燕园润物十八年--专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松教授
2
作者 吴宛妮 陈可(采访) +2 位作者 过好好(采访) 李佳怡(采访) 宋朝(采访) 《美术大观》 2021年第10期116-117,共2页
2021年对于李松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是他在中国美术史领域耕耘的第四十年,也是他在北大执教的第十八年。驻足燕园的岁月里,多位英才在他的帮助下茁壮成长,为美术史学科添砖加瓦;他多年心力铸就的《中国道教美术史》全卷等学术成果... 2021年对于李松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是他在中国美术史领域耕耘的第四十年,也是他在北大执教的第十八年。驻足燕园的岁月里,多位英才在他的帮助下茁壮成长,为美术史学科添砖加瓦;他多年心力铸就的《中国道教美术史》全卷等学术成果亦相继付梓。回首过去,漫漫长路中的印记逐渐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松 中国美术史 燕园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学术成果
下载PDF
手机新媒体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运用——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团刊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唐金楠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6-78,共3页
当前,手机新媒体引领着传播方式的变革,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情境。当代青年大学生通过短信进行的新闻出版活动——手机报,使手机媒体成功地实现了向大众媒体的跨越。高校要通过合理利用版面科学安排信息,利用短信平台扩大资源共... 当前,手机新媒体引领着传播方式的变革,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情境。当代青年大学生通过短信进行的新闻出版活动——手机报,使手机媒体成功地实现了向大众媒体的跨越。高校要通过合理利用版面科学安排信息,利用短信平台扩大资源共享,发挥互动优势及时调整内容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创新基层共青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新媒体 手机报 高校 共青团工作
原文传递
文与艺间的“理论旅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访谈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一川 张慧喆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8,共4页
一、关于学术经历1、您曾提到八十年代是中国艺术学的起点,能具体讲讲您的看法吗?或者这个时期对您本人的影响?●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看法,尚未做正式的学术论证和表达,当然目前只能姑妄言之了。在1985年,随着头一年十月党的十二届三中... 一、关于学术经历1、您曾提到八十年代是中国艺术学的起点,能具体讲讲您的看法吗?或者这个时期对您本人的影响?●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看法,尚未做正式的学术论证和表达,当然目前只能姑妄言之了。在1985年,随着头一年十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中国艺术界的思想解放达到1949年以来的空前力度和强度,人们的艺术创造活力呈现。有美术界的八五美术新潮、电影界的第五代、音乐界的新潮音乐、戏剧界的实验戏剧和先锋戏剧等,各种艺术思潮风起云涌,相互激荡,蔚为大观,从而为中国艺术学的复兴和体制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院院长 艺术创造 新潮音乐 艺术思潮 体制化 学术经历 王一川 思想解放 艺术理论 八十年代
原文传递
批评历程与文化立场:走向一种“电影工业美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访谈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旭光 李卉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12,共9页
李卉:陈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今天的访谈主要想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您的学术历程和研究感悟,二是您作为电影研究者和批评家,对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看法;三是您对建构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思考和设想。我了解到您在... 李卉:陈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今天的访谈主要想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您的学术历程和研究感悟,二是您作为电影研究者和批评家,对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看法;三是您对建构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思考和设想。我了解到您在求学阶段主要从事的是文学和诗歌研究,后来转向了电影学领域,这之间转变的心理动因是怎样的?有没有哪些契机促使您产生了研究重点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美学 北京大学
原文传递
设计“设计”:2024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论坛设计分会场综述
6
作者 贡雨婕 《创意与设计》 2024年第5期6-10,共5页
2024年8月31日,2024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论坛文化产业分论坛下设的“设计‘设计’——智能时代的设计学体系重构”设计学分会场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分会场整体在跨学科语境下展开讨论,上午的主题为“智能时代的设计转向”... 2024年8月31日,2024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论坛文化产业分论坛下设的“设计‘设计’——智能时代的设计学体系重构”设计学分会场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分会场整体在跨学科语境下展开讨论,上午的主题为“智能时代的设计转向”,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获得巨大发展的背景下,反思设计伦理、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应当如何应对等问题:下午的主题为“历史中的设计与理论”,将新的问题、新的方法与新的理论范式引入当代设计史论研究。多名专家老师认为本次会议质量较高,是当前设计学界青年学者一次交流互动、形成学术共同体、在歧见中达成共识的重要舞台,有力支持了中国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学科 三大体系 跨学科 智能时代
下载PDF
新媒介语境下的青年编剧: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青年编剧圆桌访谈
7
作者 陈旭光 张明浩 +6 位作者 徐洲赤 南镇 于法润 戴琪 满胜宠 卞芸璐 卢玥(整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28,共8页
新媒介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编剧面临诸多生存挑战与机遇。青年编剧作为长期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的群体,需要对该群体进行关注与研究。为此,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第68期暨青年编剧“在北大发言”文艺沙龙之“新媒介语境... 新媒介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编剧面临诸多生存挑战与机遇。青年编剧作为长期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的群体,需要对该群体进行关注与研究。为此,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第68期暨青年编剧“在北大发言”文艺沙龙之“新媒介语境下青年编剧的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均斋报告厅成功举办。“原创故事创作路径”与共情式“相通性”故事思维,是青年编剧创作的两种重要路径。编导合一的转型生存与剧本工业化实践,是青年编剧重要的产业生存之道。新媒介冲击下,编剧面临受众审美接受变迁、受众故事偏好改变的困境,但同时新媒介又为青年编剧提供了媒介资源库与创意支撑。如何平衡新媒介、人工智能背后的理性、共性与创作背后的感性和个性,是新媒介语境下未来青年编剧需着重探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编剧 新媒介语境 圆桌论坛
下载PDF
成才的道路和艺术的底色——北京大学艺术学辅修、双学位培养工作的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丁宁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45,共3页
本文简要地回顾和总结了北京大学8年多来所开展的艺术学辅修、双学位的教学培养工作,肯定了它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实现跨学科成才的特殊成绩,同时也阐发了相关的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 艺术教育 辅修 双学位 成才
下载PDF
“中国设计学”何以可能——访谈北京大学祝帅教授
9
作者 曹又文 祝帅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简称“三大体系”建设。这一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指导开展交叉学科设计学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简称“三大体系”建设。这一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指导开展交叉学科设计学研究的重要纲领。祝帅教授以设计学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就中国设计学的学科间性和主体性的学术体系建设提出前瞻性思考,探索“中国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新路径,在国际设计话语场中构建中国设计学话语体系的领导地位,为推进设计学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设计学 “三大体系” 学科间性 主体性
下载PDF
电视剧《要久久爱》北京大学研讨会暨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综述
10
作者 杨宇 孙茜蕊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2,共5页
青春怀旧影像的视野正在向“90后”转移。21世纪初,国产青春剧深受中国港台地区、日韩偶像剧的影响,在类型的本土化移植中侧重爱情至上的个人主义童话表达。近年来,青春剧扎根于国产影视的现实语境,在题材选择、叙事手法、艺术风格、历... 青春怀旧影像的视野正在向“90后”转移。21世纪初,国产青春剧深受中国港台地区、日韩偶像剧的影响,在类型的本土化移植中侧重爱情至上的个人主义童话表达。近年来,青春剧扎根于国产影视的现实语境,在题材选择、叙事手法、艺术风格、历史切口、价值表达等方面均表现出多样化演进的态势。电视剧《要久久爱》(牛超/马成成,2024)正属于当下国产青春剧多重创新的一个缩影,不仅走出了一条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青春群像时代剧的道路,还在非线性结构、青春创伤叙事、影游融合、时代精神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创作水准和审美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叙事 爱情至上 非线性结构 时代精神 现实语境 偶像剧 题材选择 文艺沙龙
下载PDF
对话“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2期实录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旭光 陈奇佳 +1 位作者 赵卫防 李卉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6-95,共10页
2018年11月2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2期——“对话‘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于北大二教202举行。本次沙龙由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艺术学院... 2018年11月2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2期——“对话‘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于北大二教202举行。本次沙龙由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卉等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奇佳教授主对话,其他北大访问学者、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如高原、朱信宜、张若瑾、丁湛、王懿聪等数十人参与对话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美学 理论阐释 批评实践 学术沙龙
下载PDF
城市与诗——北京大学第六届“未名”诗歌节圆桌论坛实录 被引量:7
12
作者 洪子诚 王光明 +7 位作者 树才 周瓒 宋琳 郭小聪 蓝棣之 孙文波 陈旭光 王家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10,共6页
“城市与诗”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在一定意义上,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诗歌的产生与城市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新诗也不例外,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汉语诗歌写作是在城市的催发下出现的,虽然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城市化。这里引发的... “城市与诗”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在一定意义上,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诗歌的产生与城市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新诗也不例外,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汉语诗歌写作是在城市的催发下出现的,虽然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城市化。这里引发的一些话题包括:城市进入诗歌以后,为诗歌的经验方式、审美方式、表达方式等带来了哪些变化?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与纠结,给现代诗歌美学的建立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显然,谈论“城市与诗”绝非仅仅为了一种狭隘的基于题材的命名和确认(譬如“城市诗”)。尽管城市的确赋予了诗歌写作某种全新的视野、题材、意象乃至境界,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文化(文明)意义上的城市、作为人的生存境遇的城市,对于诗歌究竟意味着什么?有目共睹的是,随着城市化进展的持续加速,在给人类生存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使得诗歌写作不断遭遇新的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关注和探讨这一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诗歌 北京大学 第六届 实录 论坛 节圆 当代 现代化 世界范围
下载PDF
美感的神圣性——北京大学“美感的神圣性”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顾春芳 《美育学刊》 2015年第1期1-10,共10页
2014年11月30日在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美感的神圣性"美学散步文化沙龙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10余家单位的40多位学者,围绕着美的神圣性,以及美与... 2014年11月30日在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美感的神圣性"美学散步文化沙龙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10余家单位的40多位学者,围绕着美的神圣性,以及美与现实人生的关系进行了研讨。对于"美感的神圣性"问题的探讨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在宗教体验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美感的神圣性"的体验,在现实世界寻找到生命的安顿之所,并且将之落实到个体的修养和境界之中去。"美感的神圣性"所在,就是"万物一体"的境界,"万物一体"的境界表明人生的意义不在彼岸而在此岸,这种对人生终极意义的体验就是带有神圣性的体验。这一思想向我们指出"万物一体"的境界是人生的终极关怀所在,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美的神圣性所在,也是美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 神圣性 万物一体 生命意义 精神追求
下载PDF
从《沙丘》思考中国科幻电影的路向——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51期实录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旭光 邱章红 +3 位作者 张慧瑜 刘婉瑶 卢玥 栗琳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62-72,78,共12页
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51期——“从《沙丘》思考中国科幻电影的路向”,于2021年12月1日在北京大学红六楼举行。该期沙龙从《沙丘》的影像美学、过去未来交汇的世界观营造、陌生化的梦境设置与... 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51期——“从《沙丘》思考中国科幻电影的路向”,于2021年12月1日在北京大学红六楼举行。该期沙龙从《沙丘》的影像美学、过去未来交汇的世界观营造、陌生化的梦境设置与审美感知的延长,以及(后)殖民主义“未来”宇宙秩序想象和“再次伟大”的后帝国主义寓言等多个角度,深刻剖析这部未来与历史向度并存的科幻电影作品,并由此探讨中国科幻电影可能的创作路向。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婉瑶、栗琳及硕士研究生卢玥主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邱章红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慧瑜研究员参与对话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 科幻电影 想象力消费 想象力层级 后殖民主义
下载PDF
服务意识下的MOOC设计与实践——由北京大学“20世纪西方音乐”课程谈起 被引量:3
15
作者 毕明辉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4年第11期58-67,共10页
本文以教师的服务意识为出发点,以北京大学"20世纪西方音乐"课程为例,首先介绍了MOOC课程的特点,论证了MOOC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论述了MOOC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对MOOC课程与面授课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开办MOO... 本文以教师的服务意识为出发点,以北京大学"20世纪西方音乐"课程为例,首先介绍了MOOC课程的特点,论证了MOOC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论述了MOOC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对MOOC课程与面授课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开办MOOC课程的经验,以期为以后和其他学校的MOOC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服务意识 “20世纪西方音乐”课程
下载PDF
“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丛书”首发式暨“北京大学的电影研究”研讨会纪要
16
作者 陈旭光 王一川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26-35,共10页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突飞猛进,呼唤着中国电影研究与批评的强有力的介入。种种电影批评实践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研究,更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形成了一股有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对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之中,...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突飞猛进,呼唤着中国电影研究与批评的强有力的介入。种种电影批评实践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研究,更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形成了一股有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对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之中,北京大学的电影研究力量颇为引人瞩目。最近,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持编辑了一套《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已经出版的有:《昨日之岛》(戴锦华),《跨世纪的中国想象》(张颐武),《银幕世界与艺术人生》(彭吉象),《存在与发言》(陈旭光)四种。第二批即将出版的还有王一川、李道新、陆绍阳等北大学者的自选集。2015年7月10日,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北大培文等联合主办了"‘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丛书’首发式暨‘北京大学的电影研究’研讨会"。与会者均围绕丛书的出版以及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与电影批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这里摘录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研究 北京大学 自选集 首发式 丛书 中国知识分子 纪要 《昨日之岛》
下载PDF
电影批评的理路——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学术综述
17
作者 陈旭光 王伟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第10期110-117,共8页
本文在当下电影发展与艺术批评实践及理论现状的背景下,从文艺批评、影视媒介学术前沿、文化产业现象、艺术传播等问题出发,以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为对象,分析当下文艺批评的理论、方法、批评主体等重要问题,探讨新... 本文在当下电影发展与艺术批评实践及理论现状的背景下,从文艺批评、影视媒介学术前沿、文化产业现象、艺术传播等问题出发,以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为对象,分析当下文艺批评的理论、方法、批评主体等重要问题,探讨新媒介融合、跨文化传播、类型融合、艺术与商业并存等趋势为电影带来的新的问题与可能。本文循此总结文艺批评的传统与艺术,倡扬"回到现场"的学术争鸣,回应当前文艺批评面临的诸多问题,希冀为创作界、批评理论界提供更多可研讨的问题、可思考的维度与可解决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批评家周末” 媒介文化 艺术电影 华语电影 跨国合拍与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北大学人的电影研究:“学群”自觉与学术担当——《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丛书首发式暨“北京大学的电影研究”研讨会综述
18
作者 石小溪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8-148,共1页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突飞猛进,呼唤着中国电影研究与批评的强有力介入。种种电影批评实践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研究,更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形成了一股有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对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中,北京...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突飞猛进,呼唤着中国电影研究与批评的强有力介入。种种电影批评实践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研究,更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形成了一股有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对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中,北京大学的电影研究力量颇引人瞩目。最近,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持编辑了一套《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研究 自选集 当代中国电影 电影批评 中国电影产业 戴锦华 戏剧研究 主持编辑 当代电影 艺术人
下载PDF
电影工业美学进行时:“影游融合”语境与技术美学之维——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7期实录
19
作者 陈旭光 李典峰 +2 位作者 徐之波 耿游子民 李雨谏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78-85,共8页
2019年12月4日晚18-40-21:30,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7期——“电影工业美学进行时:‘影游融合’语境与技术美学之维”于北京大学文史楼110室举行。本次活动围绕电影工业美学、影游融合与... 2019年12月4日晚18-40-21:30,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7期——“电影工业美学进行时:‘影游融合’语境与技术美学之维”于北京大学文史楼110室举行。本次活动围绕电影工业美学、影游融合与技术美学等关键词,并以李安的实验性电影新作《双子杀手》为个案进行深入地学术研讨,探讨了电影工业美学的技术美学维度建构,影游融合趋势与新美学、影游融合与想象力消费、数字虚拟技术的利弊暨实验探索意义等学术问题。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典峰、博士研究生徐之波、硕士研究生耿游子民主讲,陈旭光教授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李雨谏主参与对话并担任点评嘉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业美学 影游融合 技术美学 《双子杀手》
下载PDF
中国电影的“想象力消费”问题--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8期实录
20
作者 陈旭光 张明浩 +1 位作者 李立 李雨谏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64-72,共9页
2019年12月11日晚18:40-21:40,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电影评介》《文艺论坛》《齐鲁艺苑》协办的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8期--"中国电影的‘想象力消费’问题"于北京大学文史楼110室举行。此... 2019年12月11日晚18:40-21:40,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电影评介》《文艺论坛》《齐鲁艺苑》协办的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8期--"中国电影的‘想象力消费’问题"于北京大学文史楼110室举行。此次文艺沙龙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主持,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明浩主报告,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李立、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李雨谏主对话。沙龙由三部分组成。陈旭光教授阐释了"想象力消费"问题与术语提出的缘起及相关思考;张明浩做主报告,以中国魔幻类电影为例论述电影中"想象力消费"的功能与策略;李立与李雨谏作为学术对话嘉宾参与研讨,并分别阐述了"‘想象力消费’的现实依据、美学特质与未来路径"和"影游融合与‘想象力消费’"的论题。其他与会青年学者也参与了对话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力消费 术语缘起 现实依据 功能与策略 影游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