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父权的衰微与身份的找寻:2008年台湾电影的“成长论述”及其精神文化特质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道新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35,共6页
台湾电影的复杂性有待阐发。本文以2008年出品或公映的21部台湾影片为考察对象,从身心冲突、性别取向与族群认同等文化批评的视角出发,以个体、社会与民族国家观念为主要的辨析场域,并结合台湾电影的历史脉络,深入阐发2008年台湾电影的&... 台湾电影的复杂性有待阐发。本文以2008年出品或公映的21部台湾影片为考察对象,从身心冲突、性别取向与族群认同等文化批评的视角出发,以个体、社会与民族国家观念为主要的辨析场域,并结合台湾电影的历史脉络,深入阐发2008年台湾电影的"成长论述"及其身份认同。总的来看,2008年的台湾电影,在父权式微的图景下,通过身份的找寻,集中展现了台湾电影"成长论述"中的"恐惧"、"放逐"与"忧伤"心态,并进一步强化了台湾电影及民众心理与社会意识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复杂性 身体 性向族群 成长论述 身份认同
下载PDF
重构中国电影——从学术史的角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道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8-47,共10页
从20世纪初期开始迄今的电影史研究,不仅以其接近一个世纪的写作实践,成就为电影学知识体系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而且以其日益全面而又深入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构建出一种特性鲜明、专门性强的电影史学术传统。基于电影作为学术的层面考察... 从20世纪初期开始迄今的电影史研究,不仅以其接近一个世纪的写作实践,成就为电影学知识体系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而且以其日益全面而又深入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构建出一种特性鲜明、专门性强的电影史学术传统。基于电影作为学术的层面考察中国电影学者"重写电影史"的经验和教训,并从学术史的角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无疑是一种较为有效并亟待展开的应对策略。这种策略的提出,有望改变此前中国电影史研究忽略自身的学术传统及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克服"重写电影史"的艰难,走向一种更具建设性与开放性的、新鲜生动的中国电影史,亦即:通过电影史的不断重写及对学术史的反复观照,努力回到问题的核心即走向中国电影史学术史,进而重构中国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电影史 学术史 改革开放 中国电影史研究
下载PDF
中国电影:历史撰述的开端 被引量:8
3
作者 李道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7-73,共7页
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影业从萌芽走向初兴,中国电影人也开始了针对中国电影的历史撰述。深入分析这一时期专业性电影报刊上发表的相关文字,以及1927年出版印行的《中华影业年鉴》与《中国影戏大观》,可以看出:在开放的心态与比较的视野... 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影业从萌芽走向初兴,中国电影人也开始了针对中国电影的历史撰述。深入分析这一时期专业性电影报刊上发表的相关文字,以及1927年出版印行的《中华影业年鉴》与《中国影戏大观》,可以看出:在开放的心态与比较的视野中,通过影戏溯源考、影业发展论与电影进化史等撰述形式,在把电影当作一种集社会改良、民众娱乐、艺术追求与商业竞争于一体的新兴实业的前提下,秉持着一种民族主义立场与历史进化观念,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历史撰述,拥有一个不同凡响的起点与较高水平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历史撰述 新兴实业 历史进化观念
下载PDF
艺术美学穷困与商业美学丰盈及二者之调和——2015年度国产片美学景观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一川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5,共7页
以"有喜而忧"姿态去反思2015年度国产片,可见出当前症结之一在于电影批评界的批评精神的失位,具体表现为电影品质尺度存在模糊问题。不能简单得出高票房必等于低品质的匆忙结论。国产片美学景观的特点表现为脱俗型片的艺术美... 以"有喜而忧"姿态去反思2015年度国产片,可见出当前症结之一在于电影批评界的批评精神的失位,具体表现为电影品质尺度存在模糊问题。不能简单得出高票房必等于低品质的匆忙结论。国产片美学景观的特点表现为脱俗型片的艺术美学穷困、浅俗型片的商业美学丰盈及两者在中俗型片中的调和有度。这三类影片正代表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构造。中国电影的当前征候在于艺术美学与商业美学的和谐共存及其调和之艰难。当前尤需反省的是已然成为网民观众的观影行为指南乃至整个日常生活行为指南的崛起的商业美学原则及其背后的消费主义信仰,探寻现有的金字塔式结构转变为橄榄型结构的可能性,即将浅俗型片一家独大的片面格局调整为中俗型片份额最大而脱俗型片和浅俗型片之间大体均衡的新格局,公民也应懂得自觉接受艺术美学原则及理想主义信仰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喜而忧 中俗型片 商业美学 调和有度 消费主义信仰 橄榄型结构
原文传递
北京双年展:走向美术的国际地标 被引量:2
5
作者 丁宁 《美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9-31,共3页
经过长达3年的忙碌筹备.第三届北京双年展恰逢盛时地开幕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并将持续到奥运会开幕之后。或许可以说,能够如此幸运而又如此长久地迎接全世界人士关注的本届双年展大概算是国际同类展事中绝无仅有的特例了。... 经过长达3年的忙碌筹备.第三届北京双年展恰逢盛时地开幕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并将持续到奥运会开幕之后。或许可以说,能够如此幸运而又如此长久地迎接全世界人士关注的本届双年展大概算是国际同类展事中绝无仅有的特例了。就展览的效果而言.无论是展品风格的多样性还是多数作品的品质.都有不小的改观与提高。与此同时.我在展览的现场不仅看到了各国艺术家们脸上自然洋溢的兴奋神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双年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国际 美术 全世界 多样性 艺术家 展览
原文传递
如是我闻——大学教育四札 被引量:2
6
作者 朱青生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57,共6页
《如是我闻·元培导师讲演录·前言》 这里集结的是北京大学的教授2001—2005年之间为元培计划新生所作的部分讲演。
关键词 大学教育 元培计划 北京大学 讲演 导师 新生
原文传递
生命的光影与光影的生命——崔嵬的电影世界及其动人的艺术魅力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道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9,共7页
生命意识是生命个体对自我或他人生命的自觉认识,既包括对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意义的理解和阐释,也包括对存在、命运、生死等问题的终极追寻。文学艺术是表达和盛纳生命意识的最佳载体,电影艺术也不例外。在崔嵬这位"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 生命意识是生命个体对自我或他人生命的自觉认识,既包括对人的生命活动及其意义的理解和阐释,也包括对存在、命运、生死等问题的终极追寻。文学艺术是表达和盛纳生命意识的最佳载体,电影艺术也不例外。在崔嵬这位"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的文艺事业"的"无产阶级艺术家"的电影世界里,(1)诚然是"始终以一种职业革命家的姿态自觉延续并发扬着鲁迅所谓‘遵命文学’的传统",(2)但也确实流淌着将个体的自然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个体 电影艺术 艺术魅力 世界 光影 生命意识 生命活动 文学艺术
原文传递
为大学谱写交响新声--评天津大学纪念中国高等教育120周年原创交响音乐会
8
作者 刘小龙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21,共2页
交响曲是西方近代音乐发展的文化标志。它以庞大的器乐规模和复杂的音响结构,将宏大叙事与哲学理念融汇其中,成为最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体裁。中国的大学教育酝酿于洋务运动,发端于戊戌变法,成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推动... 交响曲是西方近代音乐发展的文化标志。它以庞大的器乐规模和复杂的音响结构,将宏大叙事与哲学理念融汇其中,成为最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体裁。中国的大学教育酝酿于洋务运动,发端于戊戌变法,成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推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大学”之名古已有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中的观念点明了“大学”修身治世的教育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高等教育 天津大学 交响音乐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 原创 纪念 艺术感染力 中国近现代
原文传递
新中国电影60年:社会阶层变迁与银幕主流形象的流变——兼及中国电影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9
9
作者 陈旭光 车琳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5,共6页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带来了社会阶层状况的沧桑变迁。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表征之一,折射了新中国60年来社会、阶层、文化的沉浮流变。本文以社会阶层变迁与银幕人物形象的微妙互动关系为切入点,结合...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带来了社会阶层状况的沧桑变迁。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表征之一,折射了新中国60年来社会、阶层、文化的沉浮流变。本文以社会阶层变迁与银幕人物形象的微妙互动关系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学、意识形态批评、形象学等理论,论析建国60年来的社会阶层变迁与银幕主流形象流变的复杂关系,进而结合相应各个时期的电影状况,对中国电影银幕形象和国家形象塑造等问题进行策略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电影60年 社会阶层 银幕主流形象 国家形象
原文传递
新时代 新力量 新美学——当下“新力量”导演群体及其“工业美学”建构 被引量:138
10
作者 陈旭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8,共9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与新时代一同繁盛。其间中国电影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崛起了一个"新力量"青年导演群体。他们是技术化生存、产业化生存、网络化生存的一代,在主体性、电影观、受众观、电影美学风貌和创作思维等方方面面都表...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与新时代一同繁盛。其间中国电影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崛起了一个"新力量"青年导演群体。他们是技术化生存、产业化生存、网络化生存的一代,在主体性、电影观、受众观、电影美学风貌和创作思维等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与以往导演不同的新特点。"新力量"导演在产业实践中摸索并逐渐形成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社会体制的"电影工业美学",既在电影生产的领域遵循规范的工业流程化和社会体制要求,又力图兼顾电影创作艺术品质的保障,在当下类型电影、艺术电影的创作中表现出色。他们是当下中国电影的新力量,更是中国电影未来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新力量 新美学 类型电影 电影工业美学
原文传递
电影《孔子》评论 被引量:8
11
作者 倪震 贾磊磊 +1 位作者 王一川 陈旭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1,共3页
《孔子》的献映,是中国电影在虎年的开年大戏,也是近年来严肃制作的重大事件。英雄神话始终是美国电影的运作模式,而道德神话是中国电影一以贯之的文化血脉。即使是英雄题材,在中国电影里也仍然以英雄的道德理想,用英雄以德殉志作... 《孔子》的献映,是中国电影在虎年的开年大戏,也是近年来严肃制作的重大事件。英雄神话始终是美国电影的运作模式,而道德神话是中国电影一以贯之的文化血脉。即使是英雄题材,在中国电影里也仍然以英雄的道德理想,用英雄以德殉志作为高扬的精神旗帜。以德立国,以德镌影,成为百年华夏电影的浩浩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英雄神话 道德理想 《孔子》 评论 重大事件 美国电影 一以贯之
原文传递
近年喜剧电影的类型化与青年文化性 被引量:47
12
作者 陈旭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5-49,共5页
近年具有类型性特征的中小成本喜剧电影,是喜剧电影与青春片的类型混杂或文化杂交,可分为温情都市爱情喜剧、黑色幽默喜剧、戏说古装喜剧三个亚类型。它具有鲜明独特的"青年文化性",既不同于以"第六代"为代表的精... 近年具有类型性特征的中小成本喜剧电影,是喜剧电影与青春片的类型混杂或文化杂交,可分为温情都市爱情喜剧、黑色幽默喜剧、戏说古装喜剧三个亚类型。它具有鲜明独特的"青年文化性",既不同于以"第六代"为代表的精英性青年文化,也不同于冯氏喜剧的"中年文化"。喜剧电影的兴盛和类型化表征了青年文化的崛起和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电影 类型化 青年文化性“第六代” 冯氏喜剧
原文传递
从观看到体验——转变中的3D电影美学观念 被引量:6
13
作者 余志为 彭吉象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6-179,共4页
作为一种当前流行的电影技术,三维立体技术给电影带来了与传统二维电影不同的"信息",同时也使一种新的电影美学观念浮出水面。本文在梳理了3D电影特性的基础上,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分析了3D技术对人体感知的影... 作为一种当前流行的电影技术,三维立体技术给电影带来了与传统二维电影不同的"信息",同时也使一种新的电影美学观念浮出水面。本文在梳理了3D电影特性的基础上,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分析了3D技术对人体感知的影响,认为3D电影美学观念正在发生从观看到体验的重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电影 电影美学 观看 体验 麦克卢汉
原文传递
重建主体性与重写电影史——以鲁晓鹏的跨国电影研究与华语电影论述为中心的反思和批评 被引量:32
14
作者 李道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3-58,共6页
迄今为止,海外中国电影研究以美国、日本学者或旅居美国、日本的华人学者为中心,在跨国电影研究的框架下,已经形成"华语电影"、"白话现代主义与中国早期电影"以及"帝国史视野里的中日电影关系"等三种主... 迄今为止,海外中国电影研究以美国、日本学者或旅居美国、日本的华人学者为中心,在跨国电影研究的框架下,已经形成"华语电影"、"白话现代主义与中国早期电影"以及"帝国史视野里的中日电影关系"等三种主要论域并在中国电影学术界引起反响;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在呈现电影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还原已被政治权力删除的多元电影话语等方面,为中国本土的中国电影研究以及重写中国电影史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参照和启发。其中,尤以鲁晓鹏(Sheldon Lu)的跨国电影研究与华语电影论述较具代表性。然而,仍然需要检讨和反思跨国电影研究中出现的难题和存在的问题;在重写中国电影史的过程中,也必须努力摆脱仍被西方文化理论所构筑的话语威权,重建中国电影历史研究的主体性,并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史整合在一种差异竞合、多元一体的叙述脉络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电影研究 重写中国电影史 主体性 鲁晓鹏 华语电影
原文传递
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史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李道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2-98,共7页
年谱是中国独有的述史体裁和治学方法。从年谱学与影人年谱的角度进入中国电影史研究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不仅是为了在电影史研究中传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以此克服当下学术领域里反复出现的主观化和情绪化弊端,而且是为了以更加勤... 年谱是中国独有的述史体裁和治学方法。从年谱学与影人年谱的角度进入中国电影史研究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不仅是为了在电影史研究中传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以此克服当下学术领域里反复出现的主观化和情绪化弊端,而且是为了以更加勤苦、谨严的姿态和客观、翔实的方式进入中国电影的历史现场和本土语境,在最大限度还原社会历史面貌和体认影人生命轨迹的过程中,为中国的电影史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和价值导向,并为重述中国电影史以及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奠定不可或缺的学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谱 影人年谱 电影史研究 中国电影 历史叙述
原文传递
舞蹈学科建设对话录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艺生 彭吉象 毛毳(执笔整理)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0,共3页
2006年的2月15号,农历12月28日,虽值腊月,已是初春,北京的傍晚暖意微融,春节的味道弥散在空气中。傍晚6时,北京舞蹈学院的吕艺生教授和北京大学的彭吉象教授相约在中关村,作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已是学界翘楚的专家进行了一次高端对话,... 2006年的2月15号,农历12月28日,虽值腊月,已是初春,北京的傍晚暖意微融,春节的味道弥散在空气中。傍晚6时,北京舞蹈学院的吕艺生教授和北京大学的彭吉象教授相约在中关村,作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已是学界翘楚的专家进行了一次高端对话,探讨目前舞蹈学及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问题。对话涉及的范畴较宽,但始终在艺术学和舞蹈学的研究领域之内,两位教授的观点高屋建瓴,思维悠游开阔,一壶飘着热气的香醇黄酒伴着这次厚载学识的重要谈话。本文是根据他们的对话录音整理而成的,内容略有删节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学 学科建设 艺术学 方法论 舞蹈美学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谁在说”和“怎么说”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旭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2-45,共4页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新中国主流电影之外的,堪称"边缘’、多少有些"另类"的独特存在。毫无疑问,它曾经有效地发挥过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大中华民族"和...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新中国主流电影之外的,堪称"边缘’、多少有些"另类"的独特存在。毫无疑问,它曾经有效地发挥过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了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大中华民族"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有机组成部分 意识形态功能 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电影 主流电影 主流文化 和谐共存
原文传递
新民族电影——内向的族群记忆与开放的文化自觉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道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8-41,共4页
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属于民族、种族、宗教和语言少数人群体成员的权利宣言》,规定各国有义务保护少数人群体在其生活领域内的生存和繁衍,并坚持少数人群体所拥有的文化自由、宗教自由、语言自由及其参与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和... 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属于民族、种族、宗教和语言少数人群体成员的权利宣言》,规定各国有义务保护少数人群体在其生活领域内的生存和繁衍,并坚持少数人群体所拥有的文化自由、宗教自由、语言自由及其参与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和公共生活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电影 文化自觉 族群记忆 开放 内向 群体成员 宗教自由 文化自由
原文传递
再出发:“80年代”的遗产与波德维尔的反思——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文化批评的反思与展望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旭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1-75,共5页
"文化批评"的风起云涌和盛衰沉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界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中国电影批评界和以大卫.波德维尔的"大理论"批评为代表的西方电影批评界,涌动着对文化批评的较为激烈的反思潮流。对电影... "文化批评"的风起云涌和盛衰沉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界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中国电影批评界和以大卫.波德维尔的"大理论"批评为代表的西方电影批评界,涌动着对文化批评的较为激烈的反思潮流。对电影批评的困惑、反思和希图重建,是一个中外皆然,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对大卫.波德维尔的观点的反思,通过对80年代电影文化批评的客观分析和总结,结合当下电影批评的态势和新变,评价文化批评的成败得失及在当下电影批评格局中可能产生的价值和发挥的作用。本文认为文化批评虽然落潮,但从未消失,其方法、精神成为今天电影批评的遗产、传统和有机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文化研究 电影文化批评 波德维尔 “大理论” 艺术批评 产业批评
原文传递
近年中国“现象电影”启示录 被引量:22
20
作者 陈旭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本文首先对"现象电影"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而从艺术、产业、文化三个维度,检索思考"现象电影"的深刻启示意义。并通过对"现象电影"的分析,阐述了"电影本体的消散"、电影的观赏与传播从... 本文首先对"现象电影"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而从艺术、产业、文化三个维度,检索思考"现象电影"的深刻启示意义。并通过对"现象电影"的分析,阐述了"电影本体的消散"、电影的观赏与传播从封闭空间转向开放、全媒介时代的大电影观念、回归电影工业观念的"标准电影",以及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议程设置"、公共文化空间的新变等问题。最后本文认为,"现象电影"启示我们,在最为重要和根本的电影观念的层面,巨变正在发生,我们必须面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电影” 电影观念 全媒介 青年亚文化 公共文化空间 观念变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