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研究贫金属星重元素丰度分布的方法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波 李冀 +2 位作者 张彩霞 梁艳春 彭秋和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6-262,共7页
以重元素核合成理论及星系化学演化理论所得结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利用3 种中子俘获过程的典型元素丰度观测值,研究在不同金属度下不同核合成过程对重元素丰度的贡献的方法.由此可以确定r过程与s过程的贡献比例,并可用此方... 以重元素核合成理论及星系化学演化理论所得结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利用3 种中子俘获过程的典型元素丰度观测值,研究在不同金属度下不同核合成过程对重元素丰度的贡献的方法.由此可以确定r过程与s过程的贡献比例,并可用此方法来计算其余重元素丰度,得到关于重元素核合成的重要信息.利用这种方法计算了贫金属星HD62644 、HD126238和HD184711 的重元素丰度,并将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金属星 金属丰度 重元素 丰度
下载PDF
贫金属星中子俘获元素的丰度分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波 张彦霞 +2 位作者 刘俊红 李冀 彭秋和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2-28,共7页
在提出的贫金属星中子俘获元素丰度的计算模型基础上研究 1 999年新发表的 2 1颗贫金属星的中子俘获元素丰度分布 .结果表明 ,对较重的中子俘获元素理论预测曲线与观测值符合得很好 ,而对较轻的中子俘获元素二者有所偏离 .这表明在贫金... 在提出的贫金属星中子俘获元素丰度的计算模型基础上研究 1 999年新发表的 2 1颗贫金属星的中子俘获元素丰度分布 .结果表明 ,对较重的中子俘获元素理论预测曲线与观测值符合得很好 ,而对较轻的中子俘获元素二者有所偏离 .这表明在贫金属环境下 ,对较重的中子俘获元素各核合成过程产生的丰度分布与太阳系中相应过程的丰度分布相似 ,但贡献比例与太阳系不同 ;而对较轻的中子俘获元素丰度分布与太阳系的丰度分布有所偏离 ;这也说明较轻的和较重的中子俘获元素的核合成场所不同 ,即具有不同的核合成机制 .同时还特别讨论了丰度观测误差对表征各核合成过程的分量系数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金属星 金属丰度 中子俘获元素 丰度分布 恒星 演化 核合成机制 计算模型
下载PDF
多目标光纤光谱处理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昊彤 褚耀泉 陈建生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3-328,共16页
以俄罗斯SAO 6米望远镜的多目标光纤光谱 (multi object fiber spectra)为例 ,介绍了多目标光纤光谱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分析了影响精度的主要误差来源 .根据所用软件和仪器的情况 ,对散射光、相对透过率、波长定标、流量... 以俄罗斯SAO 6米望远镜的多目标光纤光谱 (multi object fiber spectra)为例 ,介绍了多目标光纤光谱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分析了影响精度的主要误差来源 .根据所用软件和仪器的情况 ,对散射光、相对透过率、波长定标、流量定标等问题作了相应的讨论和适当改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谱 散射光 天光谱 相对透过率 波长定标 流量定标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天文站25m天线18cm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观测系统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晋 张晋 +8 位作者 吴鑫基 吴鑫基 王娜 王娜 王娜 王娜 艾力.玉 艾力.玉 K.S.Cheng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445-450,共6页
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观测系统建立在25m射电天线的18cm波段上,消色散采用了2x128x2.5MHz多通过滤波器和数字化器,数据采集系统由PC机完成.1999年5月至6月间建立了基于常温接收机的到达时间观测系统.观测... 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观测系统建立在25m射电天线的18cm波段上,消色散采用了2x128x2.5MHz多通过滤波器和数字化器,数据采集系统由PC机完成.1999年5月至6月间建立了基于常温接收机的到达时间观测系统.观测到的最弱源的平均流量密度为4mJ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 观测 射电望远镜 天文站
下载PDF
利用大视场测光系统评估观测天气质量(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旭 陈建生 蒋兆基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216-224,共9页
介绍一种利用大视场测光系统对观测天气质量进行评估的统计方法.此方法可以 给出大气透明度、背景天光、视宁度和观测极限星等等多种与天文观测有关的天气质 量参数.通过检验证明,此方法可提供一个天气状况的实时监视方法,对北京天... 介绍一种利用大视场测光系统对观测天气质量进行评估的统计方法.此方法可以 给出大气透明度、背景天光、视宁度和观测极限星等等多种与天文观测有关的天气质 量参数.通过检验证明,此方法可提供一个天气状况的实时监视方法,对北京天文台 施密特CCD测光系统以及制定观测计划和评估观测质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观测 天气质量 测光系统 大视场
下载PDF
候选射电脉冲星的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田文武 田文武 +3 位作者 吴鑫基 吴鑫基 张喜镇 张喜镇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75-379,共5页
对已知脉冲星大样本的统计和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脉冲星的线偏振大于10%,谱指数低于-1.比较了脉冲星和射电类星体及致密陡谱源的频谱和偏振特性的差别,以高线偏振、高谱指数、高银纬及在低频下较低流量等作为射电脉冲星候选者的... 对已知脉冲星大样本的统计和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脉冲星的线偏振大于10%,谱指数低于-1.比较了脉冲星和射电类星体及致密陡谱源的频谱和偏振特性的差别,以高线偏振、高谱指数、高银纬及在低频下较低流量等作为射电脉冲星候选者的判据,从新近释放的VLA巡天和WSRT巡天结果中挑选出一个较粗的候选脉冲星样本.进一步考虑近期在部分天区中已作过高灵敏度的脉冲星巡天,所有落入这些天区内的候选源也都从本样本中排出.以候选源偏振度大小为序,给出了一个共47颗候选源的子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 偏振 谱指数 高银纬 射电脉冲星
下载PDF
大质量分子云核的CO同位素搜寻
7
作者 吴月芳 吴京文 +4 位作者 王均智 阎慧荣 雷成明 孙金江 王利明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83-388,共6页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 13.7 m望远镜上新安装的 SIS系统,对 64个高色指数 IRAS源和水脉泽源进行了 CO同位素13CO和 C18O J= 1-0的搜寻,并对部分源作了成图观测.结果在 64个源中全部测到了这一谱线对,而...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 13.7 m望远镜上新安装的 SIS系统,对 64个高色指数 IRAS源和水脉泽源进行了 CO同位素13CO和 C18O J= 1-0的搜寻,并对部分源作了成图观测.结果在 64个源中全部测到了这一谱线对,而13CO的辐射一般较强,说明与稠密分子区成协,其中约60个源为首次作CO同位素谱线对巡测.用高斯拟会导出了天线温度、线心速度和谱线全半宽.对辐射强度、话线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分子 恒星 CO同位素 分子云核
下载PDF
蓝致密矮星系谱的星族合成
8
作者 孔旭 孔旭 +6 位作者 孔旭 程福臻 程福臻 周旭 周旭 陈建生 陈建生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80-392,共13页
利用星团谱样本的星族合成方法,分析了7个BCDG的光学谱,研究蓝致密矮星系(BCDG)内部的恒星形成历史、能源机制和尘埃分布情况.星族合成结果不仅能够解释BCDG的主要观测特征,解决BCDG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 利用星团谱样本的星族合成方法,分析了7个BCDG的光学谱,研究蓝致密矮星系(BCDG)内部的恒星形成历史、能源机制和尘埃分布情况.星族合成结果不仅能够解释BCDG的主要观测特征,解决BCDG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揭示了BCDG的一些未知的特性.谱合成结果表明:BCDG是年老的天体,其内部较早已经有恒星形成发生,恒星形成呈爆发式的,在t=5×107~109yr时的恒星形成率较高,最近(t=107yr)的恒星形成率开始下降;光谱分析显示大量大质量的年轻恒星提供了BCDG中心区的主要能源.利用扣除恒星吸收影响的发射线光谱,计算了发射线产生区的内红化值,发现它明显大于由连续谱计算得到的内红化值,这种差异的可能解释是BCDG内部尘埃对连续谱和发射线的产生区遮挡程度不同.最后,比较了BCG和BCDG星族合成结果,提出了矮星系间一种可能的演化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致密矮星系 星族合成 内红化 恒星形成 星系谱
下载PDF
脉冲星平均脉冲不对称性的研究
9
作者 吴鑫基 盘军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99-302,共4页
本文讨论了光线的狭义相对论性偏折、光行时间差和磁场拖曳对脉冲到达相位的综合影响。在辐射束中的核、内锥以及外锥的辐射高度有差别时,观测得到的平均脉冲中的各个成份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导致平均脉冲的不对称。分析了脉冲星PS... 本文讨论了光线的狭义相对论性偏折、光行时间差和磁场拖曳对脉冲到达相位的综合影响。在辐射束中的核、内锥以及外锥的辐射高度有差别时,观测得到的平均脉冲中的各个成份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导致平均脉冲的不对称。分析了脉冲星PSR145168 和PSRJ04374715 资料,发现它们的平均脉冲属于两种不同的不对称性。用相位综合漂移理论解释了这两种不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 平均脉冲轮廓 不对称性 光线偏折 相位
下载PDF
水脉泽辐射的探测和时变考察
10
作者 吴月芳 吴月芳 +5 位作者 王均智 王均智 施建荣 施建荣 蒋栋荣 黄心永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09-317,共9页
用中科院射电联合实验室上海天文台25米望远镜,对19个已知水脉泽源和20个HII区候选源进行了水脉泽观测和搜寻,共测到水脉泽辐射21个,包括2个首次测到S/N≥3σ的源.结合已知脉泽资料求出了脉泽时变,发现峰值流量的... 用中科院射电联合实验室上海天文台25米望远镜,对19个已知水脉泽源和20个HII区候选源进行了水脉泽观测和搜寻,共测到水脉泽辐射21个,包括2个首次测到S/N≥3σ的源.结合已知脉泽资料求出了脉泽时变,发现峰值流量的变化比较普遍,包括同一峰强度变化及不同成分置换引起的变化两种情况,峰值速度变化多数由不同成分置换所造成.证认了对应的IRAS源并探讨了脉泽辐射与红外参量的关系,表明红外辐射的强度对脉泽产生率的影响比颜色分布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 天体脉泽 红外源 水脉泽辐射
下载PDF
钡星重元素丰度的再研究
11
作者 梁艳春 梁艳春 +3 位作者 张波 张波 彭秋和 彭秋和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213-219,共7页
在包括双星及逃逸物质的系统总角动量守恒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星风质量吸积机制,由伴星通过逐次脉冲从主星吸积物质并与其外包层进行混合的模型出发,自洽地计算了钡星的重元素超丰,并给出理论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计算结果表明,... 在包括双星及逃逸物质的系统总角动量守恒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星风质量吸积机制,由伴星通过逐次脉冲从主星吸积物质并与其外包层进行混合的模型出发,自洽地计算了钡星的重元素超丰,并给出理论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当取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五分之一作为实际吸积率时,对于轨道周期较长(P>1600天)、相距较远的钡星系统,在误差范围内,理论计算曲线与大多数样品星的重元素丰度观测值相符合;而对于HD204075和HD16458两颗钡星,将质量吸积率增大为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二分之一时,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符合较好,这表明质量吸积率在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十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对于具有较短轨道周期(P<600天)的钡星系统,计算结果与丰度观测值偏差较大,表明钡星系统中还有其它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钡星 星风吸积 重元素丰度
下载PDF
近红外变源IRAS 04000+5052为一小尺度致密恒星形成区
12
作者 王俊杰 王俊杰 +1 位作者 王俊杰 王俊杰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38-342,共5页
利用瑞士Gornergrat天文台的意大利1.5米TIRGO红外望远镜对近红外交源IRAS04000+5052进行了近红外成像观测,得到了JHK宽带及H2S(1)1~0和Br窄带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了红外测光及位置测... 利用瑞士Gornergrat天文台的意大利1.5米TIRGO红外望远镜对近红外交源IRAS04000+5052进行了近红外成像观测,得到了JHK宽带及H2S(1)1~0和Br窄带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了红外测光及位置测量工作.结果发现此IRAS源不是以往认为的单一年轻天体,而是一个包含有许多个年轻天体的小尺度致密恒星形成区,在这样小尺度且致密区域内,恒星形成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HII区 红外源 恒星 小尺度
下载PDF
年轻恒星形成过程的分子谱线诊断
13
作者 席尚忠 秦胜利 +1 位作者 邓李才 杨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6-458,共3页
恒星是宇宙的基本天体 ,理解恒星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是天体物理最有兴趣的课题之一。目前了解的恒星形成的一个基本图象是 ,恒星是由一个足够大质量的星际分子气体云在其自引力作用下塌缩而形成。在早期塌缩过程中形成一颗原恒星 (胚胎 ) ... 恒星是宇宙的基本天体 ,理解恒星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是天体物理最有兴趣的课题之一。目前了解的恒星形成的一个基本图象是 ,恒星是由一个足够大质量的星际分子气体云在其自引力作用下塌缩而形成。在早期塌缩过程中形成一颗原恒星 (胚胎 ) ,并且伴随环绕该原恒星的吸积盘。原恒星吸积星际介质中的分子物质 ,通过吸积盘转移到原恒星表面 ,原恒星的质量随着增大。在吸积过程中也同时伴随物质向外的剧烈喷发。由于盘的存在 ,这种喷发通常沿垂直于盘的方向进行 ,出现双极的空间分布。在天文观测上 ,一种典型的表现是分子气体的外向流 ,观测表现为从原恒星双极的红蓝移气体运动[1] 。由于恒星形成于星际分子中 ,因此 ,对星际分子的谱线探测是研究恒星形成的强有力手段。现在已经发现和证认的星际分子总数有一百多种 ,其中丰富度最高的气体是H2 。在所有的星际分子中 ,丰度仅次于H2的CO分子的转动跃迁谱易激发 ,相对于星际介质的不透明度小 ,观测上易于实现 ,因此 ,CO分子就成为探索原恒星形成的有力探针。在毫米波段出现的J=1- 0和J=2 - 1跃迁谱线以及CO同位素的谱线是最常使用的观测探针。八十年代以来又陆续发现了环形分子SiC2 、C3 H、C3 H2 及含磷分子PN和CN等 ,给宇宙中有机世界的探测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电光谱 星际分子 分子云 恒星 形成过程 分子谱线 诊断
下载PDF
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星团谱线的等值宽度
14
作者 李成 孔旭 程福臻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了41个银河系球状星团和22个年轻星团光学谱线的等值宽度,发现了一些对金属丰度比较敏感的特征谱线,如CN、CaIIK、CaIIH、MgI+MgH等;以及一些可作为年龄指标的谱线,如Hδ、Hγ...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了41个银河系球状星团和22个年轻星团光学谱线的等值宽度,发现了一些对金属丰度比较敏感的特征谱线,如CN、CaIIK、CaIIH、MgI+MgH等;以及一些可作为年龄指标的谱线,如Hδ、Hγ、Hβ、Hα等.这些谱线将有助于区分星团年龄和金属丰度的耦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等值宽度 丰度 恒星 球状星团 星系 麦哲伦云 谱线
下载PDF
大质量年轻星体附近的高速分子外向流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月芳 杨传义 +4 位作者 李月兴 雷成明 孙金江 吕静 韩溥 《中国科学(A辑)》 CSCD 1999年第2期186-192,共7页
对IRAS0 5 391 - 0 2 1 7,0 6 1 1 4+ 1 745和 0 6 2 0 9+ 0 42 1的12 COJ =1~ 0成图观测表明 ,3个源中均存在高速分子双极外向流 ,而且这些外向流都比较强 ,能量高达 1 0 45 × 1 0 -7J·s-1,质量流失率达 1 0 -5 M⊙/a .从... 对IRAS0 5 391 - 0 2 1 7,0 6 1 1 4+ 1 745和 0 6 2 0 9+ 0 42 1的12 COJ =1~ 0成图观测表明 ,3个源中均存在高速分子双极外向流 ,而且这些外向流都比较强 ,能量高达 1 0 45 × 1 0 -7J·s-1,质量流失率达 1 0 -5 M⊙/a .从成协红外源的位置、热辐射强度、能谱分布及色温度证认出它们很可能由一个源驱动 ,且驱动源为大质量年轻星体 . 3个源都具有H2 O脉泽与CO外向流中心区域或高速叶极大位置成协 ,可能与外向流有相关的激发机制 .外向流与中心源参量间的关系表明 ,高速分子外向流与星体热辐射是年轻星体演化中彼此相关但无驱动关系的两个基本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 外向流 恒星形成 星体 高速分子外向流
原文传递
致密星系群的起源
16
作者 俞允强 马弭 《中国科学(A辑)》 CSCD 1999年第6期570-576,共7页
致密星系群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尺度内因多次并合而显著改变其结构 .据此判断其形成应很晚 .但小扰动因引力不稳定而形成天体的结构形成理论要求高密度天体形成较早 .通过对这一表观矛盾的分析 ,论证了若星系有冷暗物质暗晕 ,则暗晕的并合... 致密星系群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尺度内因多次并合而显著改变其结构 .据此判断其形成应很晚 .但小扰动因引力不稳定而形成天体的结构形成理论要求高密度天体形成较早 .通过对这一表观矛盾的分析 ,论证了若星系有冷暗物质暗晕 ,则暗晕的并合在致密星系群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不仅推迟了致密星系群的形成 ,而且加大了星系群的密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星系群 并合 星系团 暗晕 冷暗物质
原文传递
恒星形成活动区的亚毫米谱线观测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江林华 吴月芳 M.Miller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8期1514-1519,共6页
用KOSMA 3 m毫米-亚毫米波望远镜对B35, S146和TMC-2A进行了12CO(J = 3 - 2)谱线的成图观测, 结果表明这3个区域都存在高速分子外向流. 求出了其物理和动力学参量, 并分析了外向流的形态及其与红外源的成协性. 另外, 谱线的中心速度分... 用KOSMA 3 m毫米-亚毫米波望远镜对B35, S146和TMC-2A进行了12CO(J = 3 - 2)谱线的成图观测, 结果表明这3个区域都存在高速分子外向流. 求出了其物理和动力学参量, 并分析了外向流的形态及其与红外源的成协性. 另外, 谱线的中心速度分布表明, 这3个源都存在大尺度的速度梯度. 计算分析排除了外向流等成因, 说明速度梯度由它们的云核旋转引起. TMC-2A中还存在中心核区与大尺度上速度梯度相反的反转现象, 这可能由磁滞造成. 最后计算了云核的旋转角速度, 并讨论了旋转在抗衡分子云的引力塌缩和减缓恒星形成率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动力学 喷流 外向流 恒星形成 亚毫米谱线观测 云核旋转 速度梯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