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在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段鸿洲 李良 +4 位作者 张扬 莫大鹏 伊志强 张家湧 鲍圣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搭桥术在闭塞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筛选52例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并且临床上有相应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单侧大脑中动...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搭桥术在闭塞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筛选52例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并且临床上有相应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或moyamoya病患者,应用STA-MCA搭桥术进行治疗。手术前、后通过脑血管造影及CT脑灌注成像对吻合口通畅情况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评价。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相关合并症及有无再发卒中,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状况。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2例术中发现吻合口不通畅,改行颞肌贴附术。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2例为手术侧硬膜下血肿,1例为手术对侧基底节出血,1例为头皮愈合不良。术后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48例,CT脑灌注图像显示术后病变侧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明显增加[(37.79±9.76)mL/(min.100 g)vs.(33.71±7.92)mL/(min.100 g),P<0.05],相对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mit time,rMTT)明显减少[(8.49±1.97)s vs.(11.06±3.00)s,P<0.01]。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神经功能mRS评分较术前降低(1.37±0.66 vs.1.58±0.64,0.84±0.57 vs.1.51±0.67,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手术侧脑卒中发作。结论:对存在脑血流动力学障碍的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STA-MCA搭桥术可以增加患侧脑组织的血流,改善神经功能并预防同侧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脑血管重建术 大脑中动脉 颞动脉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7
2
作者 缪中荣 马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为病残和病死率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不仅给患者身体和精神带来痛苦,同时也给其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1]。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的各类问题亦日趋严重[2]。如何对缺血性脑血管... 缺血性脑血管病为病残和病死率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不仅给患者身体和精神带来痛苦,同时也给其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1]。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的各类问题亦日趋严重[2]。如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合理而规范的治疗,一直是相关领域医务工作者萦绕于心的命题。近10余年来,迅猛发展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由于能够显著地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残和病死率而备受瞩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成形术 支架 综述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自然病程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子奇 高坤 +2 位作者 徐晓彤 马宁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6期498-503,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颅内动脉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在所有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10%是由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个炎症反应过程,近来认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颅内动脉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在所有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10%是由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个炎症反应过程,近来认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最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包括颈动脉海绵窦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邻近融合部和基底动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流行病学、自然病程、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方面均有显著进展。本文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自然病程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 流行病学 自然病程 预后
下载PDF
如何提高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医师培训质量 被引量:4
4
作者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2期163-164,共2页
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其最常见的原因。随着缺血性卒中介入材料技术及介入操作技术的进步,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在中国已经广泛开展,从事该技术的医师临床背景不尽相同,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 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其最常见的原因。随着缺血性卒中介入材料技术及介入操作技术的进步,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在中国已经广泛开展,从事该技术的医师临床背景不尽相同,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及血管外科等。由于缺血性卒中介入技术是高风险手术,因此,对于介入者操作技术的培养尤显重要。传统的缺血性卒中介入培训主要针对介入技术本身进行,但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是一项综合治疗模式,包括介入技术、缺血性卒中临床理论及介入术后临床管理和随访。传统的培训模式已经不符合培训实际情况,我们提出“点与面”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式 神经介入 临床教学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及分型 被引量:5
5
作者 马宁 徐子奇 +2 位作者 高坤 徐晓彤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1期59-63,共5页
缺血性卒中是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e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nh... 缺血性卒中是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综合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e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angiograph,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nh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已经成熟应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已经十分广泛,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对于介入治疗十分重要。本文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评估和分型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 评估 分型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三维流动散相磁共振成像的可行性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梦琦 马宁 +2 位作者 姜卫剑 马林 娄昕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1期839-844,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三维流动散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对1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70%的患者进行颅内动脉斑块成像,扫描序列包括三维流动散相准备的梯... 目的探讨使用三维流动散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对1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70%的患者进行颅内动脉斑块成像,扫描序列包括三维流动散相准备的梯度回波成像序列(three dimensionalflow-dephzsing-prepared 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3D FDP-FSPGR)和二维双反转恢复序列(two dimensional 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2D DIR),比较两个序列所得图像的对比噪声比、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测量结果。结果 3D FDP-FSPGR和2D DIR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0.16±4.28和14.81±5.26,差异无显著性(t=2.03,P>0.05)。测量3D FDP-FSPGR和2D DIR图像的狭窄处管腔面积分别为2.2±1.2 mm^2和2.2±1.3 mm^2,斑块面积分别为18.8±1.4 mm^2和18.5±0.9 mm^2,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管腔面积组间相关系数=0.96,斑块面积组间相关系数=0.95)。2D DIR成像范围8 mm,扫描时间4.8 min,3D FDP-FSPGR成像范围48 mm,扫描时间3.7 min。结论与2D DIR相比,3D FDP-FSPGR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颅内动脉主干的三维管壁图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需求,成像技术可靠,能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序列 颅内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开展国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与强化药物治疗随机对照研究的迫切性 被引量:5
7
作者 马宁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1期864-869,共6页
颅内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在我国,33%~50%的缺血性卒中归因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而在西方人群该发病率约为10%。早期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于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 药物治疗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测颅内动脉斑块预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吕晋浩 马宁 +3 位作者 袁景林 詹炯 缪中荣 娄昕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4-447,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HRMRA)检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强化预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住院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 目的 探讨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HRMRA)检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强化预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住院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狭窄患者.入组后均行HRMRA检查,评估责任血管斑块的强化特点.观察规律的内科治疗后1年间脑血管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纳入42例,其中基底动脉狭窄20例(47.6%),大脑中动脉狭窄22例(52.4%);脑梗死23例(54.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9例(45.2%).1年间发生TIA和脑梗死各4例(事件组),无事件组3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及末次发病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事件组和无事件组的末次发病至接受检查时间分别为(39.1±16.4)、(25.0±15.6)d,P=0.000.HRMRA显示两组责任血管有斑块强化者36例,其中事件组7例(7/8),无事件组29例(29/34),两组强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值=1.00,95% CI:0.07~13.87,P=1.00).事件组中,中度强化者5例,重度强化2例;非事件组中,中度强化19例,重度强化10例,两组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值=1.32,95%CI:0.22~8.04,P=0.77).结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狭窄患者斑块强化特点可能不是影响患者1年期脑血管事件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高分辨
原文传递
症状性双侧椎动脉闭塞侧支代偿与预后分析
9
作者 王黔 蔡继福 +4 位作者 韩金涛 张玉涛 康宏 代成波 马宁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7期551-556,共6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侧支代偿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06年9月~201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收住的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共1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侧支代偿分级及预后情... 目的探讨症状性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侧支代偿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06年9月~201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收住的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共1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侧支代偿分级及预后情况,分析侧支代偿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脑梗死发生比例高(6/10),病情重,预后差(mRS≥3,5/10)。闭塞病变多位于椎动脉V1段起始处(13/20),其次是V4段(6/20),V3段(1/20)。侧支代偿不充分组入院时及随访结束时脑梗死所占比例较侧支代偿充分组均较高(2/4vs4/6;2/4vs5/6),差异无显著性(P=0.43,P=0.30)。侧支代偿不充分组较代偿充分组入院病情重(mRS≥3者分别为1/4vs4/6;NIHSS评分≥4者分别为0/4vs1/6;P=0.24,P=0.60),预后差(mRS≥3者分别为1/4vs4/6),差异无显著性(P=0.24)。结论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高,病情重,预后差。侧支代偿程度可能影响双侧椎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闭塞 侧支代偿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