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YP2C19和CYP2C9等位基因在中国人群中多态性分布 被引量:1
1
作者 黄越 丁晖 +1 位作者 王维治 陈彪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2年第20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CYP2C19)和CYP2C9在中国人群中的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分析影响上述基因多态性的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PCR—DHPLC)技术分析了150例...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CYP2C19)和CYP2C9在中国人群中的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分析影响上述基因多态性的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PCR—DHPLC)技术分析了150例癫痫患者CYP2C19外显子4(*3)、外显5(*2)和CYP2C9外显子7(*3)的等位基因变异,观察这二种基因多态性在癫痫患者中分布的特征。结果:150例癫痫患者CYP2C19*3、CYP2C19*2和CYP2C9*3均为野生型的发生率为38、7%,CYP2C19*2、CYP2C19*3和CYP2C9*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3%、5.3%和7.3%。CYP2C19*2和CYP2C19*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存在性别之间的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P<O.05、P<O.01;而CYP2C9*3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不存在性别之间的显著差异。CYP2C19基因型存在性别之间的显著差异,P<O.01。存在CYP2C9*3等位基因多态性的个体一定出现CYP2C19*2的等位基因多态性。结论:性别因素可能对CYP2C19酶的活性产生影响,应用同时经CYP2C9和CYP2C19代谢的药物时,需进行基团型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 CYP2C9 等位基因 中国人群 多态性分布 癫痫
下载PDF
7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ATP7B基因七种新突变的发现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静芳 梁秀龄 +3 位作者 马守忠 王丽娟 陈嵘 陈彪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73-677,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disease,WD)患者ATP7B基因突变的分布特征,建立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对Wilson病进行基因诊断的方法,并评价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Wilson病的74例患者及50名健康人抽取外周... 目的分析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disease,WD)患者ATP7B基因突变的分布特征,建立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对Wilson病进行基因诊断的方法,并评价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Wilson病的74例患者及50名健康人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以患者和健康人的DNA为模板,分别对ATP7B基因的21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取PCR产物应用DHPLC技术在部分变性条件下检测突变并DNA测序证实突变位点。结果利用DHPLC技术筛查并经测序证实,共发现22种ATP7B基因突变类型,其中7种是新发现的,同时发现11种多态,其中3种是新发现的。第8外显子Arg778Leu突变率最高,其频率为25.0%。其次,2356-2A>G突变频率为3.4%,Arg919Gly突变频率为2.7%,其他外显子突变频率均在1.0%~2.0%之间。结论中国人的WD基因突变具有多样性特点,热点突变是第8外显子Arg778Leu。DHPLC具有高通量、敏感、准确且经济的特点,适合于大样本的筛查且能够发现未知的突变,是一种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基因诊断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腺苷三磷酸酶 突变 色谱法 高压液相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异常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姝 陈彪 +2 位作者 蔡彦宁 李丽萍 王玉平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及其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患者病史资料并应用多导睡眠仪对10例帕金森病患者及5名健康对照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帕金森病Hoehn-Yahr(H&Y)Ⅰ级组及帕金森病H&YⅡ-Ⅳ级组...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及其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患者病史资料并应用多导睡眠仪对10例帕金森病患者及5名健康对照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帕金森病Hoehn-Yahr(H&Y)Ⅰ级组及帕金森病H&YⅡ-Ⅳ级组。每组均包括男性3例,女性2例。结果3组年龄分别为(54.4±5、7)岁、(57.6±14.5)岁、(58.2±10.7)岁,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2,P=0.794)。对照组浅慢波睡眠时间为(70.6±7.8)min,而H&YⅠ级组患者浅慢波睡眠时间为(81.4±6.1)mi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8);对照组睡眠效率为75、6%±12.8%,快动眼睡眠(REM)潜伏期为(116±48)min,浅慢波睡眠所占比例为70.6%±7、8%,REM所占比例为14.8%±5.5%,总睡眠时间为(372.8±53.4)min,而H&YⅡ~Ⅳ级组患者睡眠效率43.6%±16.0%(P=0.003)、REM所占比例7.3%±6.1%(P=0.003)及总睡眠时间(244.3±103.2)min(P=0.0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REM睡眠潜伏期(281±86)min(P=0.000)及浅慢波睡眠时间(85.3±7.9)min(P=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相关分析,睡眠潜伏期、浅慢波睡眠时间与疾病病程存在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9、o.492;P值分别为0.000、0.006),而睡眠效率、深慢波睡眠时间及总睡眠时间与疾病病程有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26、-0.723、-0.728:P值均为0.000)。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早期已经存在夜间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下降、睡眠潜伏期延长及睡眠结构的改变等异常,而且有随疾病进展而加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导睡眠描记术 睡眠障碍 睡眠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