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性康复治疗对不同年龄脑卒中患者认知、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韩玉娟 马艳玲 +6 位作者 徐浩明 悦芳芳 李婕旻 林依婷 陈心雅 臧大维 康晓平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3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康复治疗对不同年龄组脑卒中患者认知、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层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22例和老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康复治疗对不同年龄组脑卒中患者认知、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层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22例和老年组(60~80岁)28例,两组均给予系统性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评分,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认知、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在认知、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任何年龄组脑卒中患者接受系统性康复治疗后,认知、运动、平衡等功能障碍均能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但中青年组患者治疗效果相较于老年组未见明显优势,因此建议不应因为年龄因素而减少老年脑卒中患者常规康复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高龄脑卒中患者同样需要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 康复治疗 不同年龄组 脑卒中 认知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心房颤动分型与女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胥亚楠 杨龙 +2 位作者 郭楚娴 王承烁 赵冬琰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分型与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05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将纳...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分型与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05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左心耳无血栓组260例和左心耳血栓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合并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305例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45例(15%)存在左心耳血栓。两组间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Fbg)和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管疾病、脑卒中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耳血栓组患者的房颤病程、CHA2DS2-VASc评分、左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B型脑钠肽(BNP)、血肌酐(SCr)和非阵发性心房颤动、2型糖尿病、心力衰竭的占比均大于左心耳无血栓组(P<0.05),左心耳血栓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的例数均小于左心耳无血栓组(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非阵发性房颤为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合并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OR=0.252,95%CI 0.114~0.557,P=0.001)。结论非阵发性房颤是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左心耳血栓形成 性别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激活后抑制的影响
3
作者 姜帅 肖娟 +3 位作者 刘泽键 罗玲玉 李新 武亮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38-1643,共6页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的作用及其对胫骨前肌和小腿三头肌激活后抑制(post activation d...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的作用及其对胫骨前肌和小腿三头肌激活后抑制(post activation depression,PAD)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伴随下肢痉挛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序列法分为r TMS+FES联合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rTMS+FES联合治疗组患者进行rTMS和FES联合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独FES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CSI)评价痉挛严重程度;用H反射观察患者PAD水平,并记录患者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ion threshold,RMT)和运动诱发电位(motion-evoked potential,MEP)引出率。结果: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联合治疗组CSI评分[(4.70±2.23)分]、RMT[(66.00±8.83)%]显著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胫骨前肌PAD、小腿三头肌PAD、MEP有效率分别为(0.34±0.18)%、(0.32±0.15)%、21.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未见显著性差异。Pearson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后CSI评分与胫骨前肌PAD、小腿三头肌PAD均呈显著负相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频rTMS联合FES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一定程度上提示高频rTMS联合FES治疗痉挛的机制与皮层兴奋性、皮质脊髓束通路完整性的提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 激活后抑制
下载PDF
不同类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胥亚楠 杨龙 +1 位作者 郭楚娴 赵冬琰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3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患者发生非阵发性房颤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经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确诊的NVAF患者297例...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患者发生非阵发性房颤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经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确诊的NVAF患者297例,其中阵发性房颤197例,非阵发性房颤10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心脏超声结果等,并探讨患者合并非阵发性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非阵发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相比,吸烟率(34%比22.8%)、心力衰竭患病率(41.0%比22.3%)、抗凝治疗比例(79.0%比59.9%)均明显升高,B型脑钠肽(BNP)[178(131,302)pg/ml比123(59,216)pg/ml]、纤维蛋白原(Fbg)水平[2.9(2.4,3.5)μg/ml比2.7(2.3,3.1)μg/ml]均升高,左心房前后径(LAD)增大[38(35,42)mm比34(29,39)mm],但外周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低(30.0%比46.0%),上述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校正混杂因素之后,LAD(OR=1.079,95%CI 1.033~1.126,P=0.001)、房颤病程(OR=1.006,95%CI 1.001~1.013,P=0.003)、外周血管疾病(OR=0.523,95%CI 0.281~0.972,P=0.041)为发生非阵发性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非阵发性房颤患者吸烟率、心力衰竭患病率和抗凝治疗比例较大,BNP及Fbg表达水平升高,LAD增大,外周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低。LAD增大、房颤病程延长是患非阵发性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非阵发性房颤 吸烟 血管疾病
下载PDF
脑卒中后癫痫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武晟竹 赵冬琰 +2 位作者 武亮 蔡虹菲 张瑞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5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究分析脑卒中合并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合并癫痫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0例未合并癫痫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相关结果,并... 目的探究分析脑卒中合并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合并癫痫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0例未合并癫痫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相关结果,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与脑卒中后癫痫发作有关(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肺部感染是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小(≤60岁)及肺部感染患者更容易出现卒中后癫痫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癫痫 危险因素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男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现状特征分析
6
作者 胡安明 张文豪 杨德刚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障碍的现状特征。方法基于《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基础数据集(2.0版)》和《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扩展数据集》问卷量表,以116位成年男性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关于排便功能的6项...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障碍的现状特征。方法基于《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基础数据集(2.0版)》和《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扩展数据集》问卷量表,以116位成年男性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关于排便功能的6项核心问题:排便频率、平均排便时间、排便方法/肠道管理方式、排便地点、排便独立程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评估分析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现状特征。结果多数患者(59.5%,69/116)排便频率为2~6次/周;排便时间相对较长,51例(44.0%,51/116)患者平均排便时间分布于31~60 min;排便方法和肠道管理方式主要为灌肠剂介入,93例(80.2%,93/116)使用小包装灌肠剂(开塞露)为主;58例(50.0%,58/116)患者在床上排便;排便独立程度较差,63例(54.3%,63/116)需全部帮助,27例(23.3%,27/116)需部分帮助;69例(59.5%,69/116)患者认为对生活质量严重影响。结论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成年男性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是脊髓损伤康复治疗需要重视的问题。患者排便时间较长,多选择床上或坐便椅/坐桶上排便,多需要灌肠剂介助,排便独立性差,对生活质量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 肠道管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1例长期卧床肺部感染患者电动站立床短期训练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韩玉娟 张林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2年第2期10-12,共3页
肺部感染是各种疾病导致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仅耗费财力,且易导致耐药菌产生,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若病情稳定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笔者收治1例长期卧床合并肺部感染病例,经电动... 肺部感染是各种疾病导致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仅耗费财力,且易导致耐药菌产生,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若病情稳定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笔者收治1例长期卧床合并肺部感染病例,经电动站立床训练1周后两肺炎症改善明显,本文总结治疗过程并分享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 电动站立床 长期卧床 肺部感染 疗效
下载PDF
简述卒中后吞咽障碍中医治法
8
作者 孙妍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3年第2期151-152,157,共3页
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是临床医生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古至今,追根溯源,阐述古代中医文献中吞咽障碍的病名、病机及治法,以及现代中医关于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在吞... 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是临床医生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古至今,追根溯源,阐述古代中医文献中吞咽障碍的病名、病机及治法,以及现代中医关于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在吞咽障碍的治疗上,中医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研究中医吞咽障碍治疗的源流,可使我辈医者从中获得经验及启发,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使更多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中医 内治法 外治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