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致癌机理与抗癌药的合成设计
1
作者 戴乾圜 周巧龙 《合成化学》 CAS CSCD 1997年第A10期743-743,共1页
关键词 双区理论 化学致癌机理 致癌机理 抗癌药
下载PDF
化学致癌作用机理及其实验证明
2
作者 戴乾圜 张庆荣 《合成化学》 CAS CSCD 1997年第A10期744-744,共1页
关键词 致癌性 构效关系 化学致癌作用 致癌机理
下载PDF
黄曲霉素和N-亚硝基化合物借诱发DNA互补碱对交联而启动癌变 被引量:11
3
作者 戴乾圜 逯萍 +1 位作者 彭少华 张庆荣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93-697,共5页
致癌机理的双区理论发现,绝大多数环境中的致癌剂,均通过引起DNA股间互补碱对的共价交联而启动细胞的癌变。DNA碱稀释过滤法证明:致癌物中的霉菌毒素即黄曲霉素G_1,N-亚硝基化合物中的亚硝基二乙胺,二丁胺,吗啉和四氢吡咯、偶氮染料中... 致癌机理的双区理论发现,绝大多数环境中的致癌剂,均通过引起DNA股间互补碱对的共价交联而启动细胞的癌变。DNA碱稀释过滤法证明:致癌物中的霉菌毒素即黄曲霉素G_1,N-亚硝基化合物中的亚硝基二乙胺,二丁胺,吗啉和四氢吡咯、偶氮染料中的4-二甲氨基偶氮苯和含氮杂环化合物中的喹啉,均剂量相关地引起DNA股间交联,而相应类型的非致癌剂黄曲霉素B_2、亚硝基二苯胺、4’-溴-4-二甲氨基偶氮苯和异喹啉,均不能引起此种交联。用DNA交联24 h修复实验,首次提出测定DNA股间交联中、互补碱对交联比率的方法。证明:DNA非互补碱对交联被完全修复,但互补碱对间的交联则难以修复,而互补碱对交联的比率与其致癌强度相关,致突变谱数据证明:突变即点突变和移码变异都是由交联的互补碱对所指导。因此,双区理论是化学、内源物和物理致癌作用的合理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癌机理 双区理论 黄曲霉素 N-亚硝基化合物 DNA互补碱对交联 致癌强度 致突变谱
下载PDF
致突变的致癌剂和非致癌剂在引发DNA股间交联上的显著差别 被引量:3
4
作者 居学海 张琪 戴乾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7-543,共7页
借碱洗脱法证明:具有致突变能力的致癌剂l,2-二溴乙烷和肼在经过代谢活化后,均剂量相关地引起L1210细胞中DNA的股间交联.相反,动物致癌试验表现阴性的致突变剂溴乙烷,以及通过各种致癌动物试验均显示阴性的传统常用致突变... 借碱洗脱法证明:具有致突变能力的致癌剂l,2-二溴乙烷和肼在经过代谢活化后,均剂量相关地引起L1210细胞中DNA的股间交联.相反,动物致癌试验表现阴性的致突变剂溴乙烷,以及通过各种致癌动物试验均显示阴性的传统常用致突变剂羟胺,在代谢活化以后的同样条件下均不能引起L1210细胞中DNA的股间交联.这证明了双区理论的致癌机理观点,即致癌剂必须是双官能烷化剂,其同时引起互补碱对的交联将引起癌变.相反,股内单一碱基的变异则可能引起致突变作用.并用APCI/SIM(大气压化学电离/选择离了质谱)证明:1,2-二溴乙烷与DNA碱基对的模型厄应,与致突实验一致主要引起G-C对的交联和发生G-C→A-T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癌机理 DNA 股间横向交联 溴代烷烃 羟胺 APCI/SIM质谱 致突变 非致癌剂 致癌剂 污染物质
下载PDF
二正烷基亚硝胺第二活性区对致癌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志刚 钟儒刚 戴乾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22-426,共5页
采用MNDO方法计算了对称二烷基亚硝胺β-,γ-和δ-位硫酸酯经SN2反应机制与DNA碱基腺嘌呤(A)发生烷化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的势能曲线和活化能,以及β-位硫酸酯经邻基参与作用与腺嘌呤烷化反应过程的势能变化.结果表明,邻基参与作用有利... 采用MNDO方法计算了对称二烷基亚硝胺β-,γ-和δ-位硫酸酯经SN2反应机制与DNA碱基腺嘌呤(A)发生烷化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的势能曲线和活化能,以及β-位硫酸酯经邻基参与作用与腺嘌呤烷化反应过程的势能变化.结果表明,邻基参与作用有利地促进了烷基亚硝胺与DNA的烷化反应,提高了β-位硫酸酯烷化DNA的能力,以此可以解释β-位硫酸酯化的二烷基-N-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活性大于γ-和δ-位硫酸酯化的二烷基-N-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活性.使得β-位有可能成为亚硝胺的第二亲电活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亚硝胺 致癌作用 双区理论 MNDO
下载PDF
羟基自由基与DNA中腺嘌呤碱基间反应的AM1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居学海 逯萍 戴乾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9-536,共8页
UV诱发的羟基自由基,引起了DNA互补碱对间的交联.本文论证了UV引起的互补碱对交联是UV诱发基因突变的主要根源.UV与化学致癌剂不同,可以引起双氢键AT对转化成叁氢键GC或CG对的点突变,这与腺嘌呤A在UV作用下转化... UV诱发的羟基自由基,引起了DNA互补碱对间的交联.本文论证了UV引起的互补碱对交联是UV诱发基因突变的主要根源.UV与化学致癌剂不同,可以引起双氢键AT对转化成叁氢键GC或CG对的点突变,这与腺嘌呤A在UV作用下转化成2-羟基腺嘌呤有关.本文采用高级半经验AM1方法,对UV诱发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在腺嘌呤8-位及2-位的羟基化反应,进行了计算探讨.证明在两个位置上的反应均经两步完成,反应的活化能较小并且焓变为负值,反应无论在动力学或热力学上均有利于发生.8-羟基腺嘌呤或8-羟基鸟嘌呤的存在,虽然是羟基自由基作用于DMA的标志性产物,但因其不影响小沟槽的氢键键合,很易被修复而不影响基因变异.但DNA双股中的2-羟基腺嘌呤碱或其互变异构体,则引起AT→GC或AT→CG的双氢键键合向叁氢键键合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1 羟基自由基 腺嘌呤 DNA修饰 过渡态 致突变 基闸反应 环境污染物质
下载PDF
1,1-羧酸碳环衍生物的相转移催化合成
7
作者 谭建军 孙莉 +2 位作者 周巧龙 桑田 戴乾圜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97-99,共3页
在合成1,1-环戊二羧酸(1)中,首次利用相转移催化法将其产率由用醇钠法的37%提高到68%;同时还合成了1,1-环丁二羧酸(5),将其产率由23%提高到36%;此外还用该法合成了新化合物环丁-3-酮-1,1二羧酸(... 在合成1,1-环戊二羧酸(1)中,首次利用相转移催化法将其产率由用醇钠法的37%提高到68%;同时还合成了1,1-环丁二羧酸(5),将其产率由23%提高到36%;此外还用该法合成了新化合物环丁-3-酮-1,1二羧酸(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转移催化法 环戊二羧酸 羧酸碳环衍生物
下载PDF
1,3-丁二烯与DNA交联致癌机理的研究——代谢产物与鸟嘌呤反应及与DNA交联作用的AM1计算
8
作者 周志刚 戴乾圜 钟儒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27-431,共5页
采用AMI方法计算了环境致癌物1.2-环氧3,4-丁烯(EB)和1,2,3,4二环氧丁烷(DEB)与DNA鸟嘌呤反应过程速率控制步骤的活化能及DEB与DNA片段生成烷化交联产物的结构和能量、结果得出:用烷化反应的难易程度难以解释DEB的致突性比EB大100倍的... 采用AMI方法计算了环境致癌物1.2-环氧3,4-丁烯(EB)和1,2,3,4二环氧丁烷(DEB)与DNA鸟嘌呤反应过程速率控制步骤的活化能及DEB与DNA片段生成烷化交联产物的结构和能量、结果得出:用烷化反应的难易程度难以解释DEB的致突性比EB大100倍的实验事实;强致突的DEB可与鸟嘌吟发生两次烷化反应,生成DNA交联产物,交联后的DNA结构稳定、变形小:而EB则不能交联.这可能为两者基因毒性差异巨大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烯 致癌机理 分子轨道计算 AM1
下载PDF
4-氨基联苯系的致癌活性研究
9
作者 徐义生 周志刚 戴乾圜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19-122,共4页
在SGI工作站上运用MOPAC程序的PM3方法对4-氨基联苯系的几组化合物进行了计算,借用氨基亚氮阳离子与环上环氧化物的双官能团烷化作用观点,得出了该组化合物致癌活性的机理,与实验依据较为符合,从而建立了良好的量化构效关系.
关键词 MOPAC 氨基联苯 致癌活性 职业病
下载PDF
丙烯醛与DNA碱基反应机理的AM1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志刚 戴乾圜 钟德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7-200,共4页
采用AM1方法计算了在水合质子的参与下,丙烯酸与DNA鸟嘌呤碱基发生烷化加成的可能的反应过程,从得到的能量关联图可以看出,除了其中的一个分子内质子迁移过程外,其余的每一反应过程体系的能量均是降低的,计算得到的各关键步骤的反... 采用AM1方法计算了在水合质子的参与下,丙烯酸与DNA鸟嘌呤碱基发生烷化加成的可能的反应过程,从得到的能量关联图可以看出,除了其中的一个分子内质子迁移过程外,其余的每一反应过程体系的能量均是降低的,计算得到的各关键步骤的反应活化能均不大,反应易于进行,根据计算的自由能可以看出,整个反应能够自发进行,说明丙烯酸可经过2次烷化加成反应与DNA碱基发生交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醛 反应机理 双区理论 AM1 DNA 碱基 致癌性
下载PDF
微孔滤膜碱洗脱法检测DNA损伤 被引量:4
11
作者 居学海 张琪 戴乾圜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49-53,共5页
碱洗脱法作为检测哺乳动物多种类型DNA损伤的简便而又经济的方法在致突、致癌及抗癌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该法的原理、操作技术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DNA损伤 微孔滤膜 检测 碱洗脱法 单链断裂
下载PDF
化学致癌作用是一种DNA股间交联 被引量:8
12
作者 戴乾圜 张庆荣 +3 位作者 王丽慧 裴淑 王青 瞿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4期2624-2628,共5页
用碱洗脱法证明了两个致癌的多环芳烃苯并 [a]芘、二苯并 [a ,h]蒽 ;两个致癌的金属离子的盐 ,即铍盐和镉盐 ;4个致癌的芳香胺 ,即 2 氨基芴、2 萘胺、4 氨基联苯和联苯胺均引起DNA股间交联和DNA 蛋白质之间的交联 .而相应的非致癌剂... 用碱洗脱法证明了两个致癌的多环芳烃苯并 [a]芘、二苯并 [a ,h]蒽 ;两个致癌的金属离子的盐 ,即铍盐和镉盐 ;4个致癌的芳香胺 ,即 2 氨基芴、2 萘胺、4 氨基联苯和联苯胺均引起DNA股间交联和DNA 蛋白质之间的交联 .而相应的非致癌剂苯并 [k]萤蒽、蒽、镁离子、锌离子、1 萘胺、2 氨基联苯和间甲苯胺则不能引起交联 .表明上述致癌物质均引起DNA股间交联或DNA 蛋白质间的交联 ,而与双区理论的预言一致 .本方法也可作为判别致癌剂与非致癌剂的一种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致癌机理 双区理论 DNA股间交联 芳胺 铍盐
原文传递
杂环芳胺的结构与致突性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居学海 戴乾圜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63-67,共5页
基于杂环芳胺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特征 ,对 19种杂环芳胺类致突变化合物进行了半经验分子轨道法理论计算 ,求得了该类化合物的结构与致突变活性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杂环上氨基经羟基化后形成亲电活性中心的难易程度以及活性中心的稳定性... 基于杂环芳胺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特征 ,对 19种杂环芳胺类致突变化合物进行了半经验分子轨道法理论计算 ,求得了该类化合物的结构与致突变活性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杂环上氨基经羟基化后形成亲电活性中心的难易程度以及活性中心的稳定性等因素决定其致突性 ,计算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19种杂环芳胺的致突性实验值与PM 3计算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其相关系数r =0 .919,F =19.0 >F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杂环芳胺 致突性 定量构效关系 PM3 基因突变 基因缺陷 分子轨道法
下载PDF
丙二醛与DNA碱基交联反应的AM1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居学海 戴乾圜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4-329,共6页
采用量子化学AM1方法对丙二醛与DNA碱基对的加合反应进行了计算,从电荷分布、几何构型及能量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反应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结果显示:丙二醛与G-C或A-T碱基对经亲核加成反应而发生交联,反应分3步完成,生... 采用量子化学AM1方法对丙二醛与DNA碱基对的加合反应进行了计算,从电荷分布、几何构型及能量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反应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结果显示:丙二醛与G-C或A-T碱基对经亲核加成反应而发生交联,反应分3步完成,生成过渡态1为反应的动力学决定步骤,有较高的活化能.总反应为放热过程,在热力学上十分有利于反应的发生.加成过程中电子由碱基向丙二醛转移,羰基氧的质子化对电子转移起促进作用.丙二醛与DNA互补碱基对形成加成产物后可引起DNA在复制中的编码错误,从而导致其致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1 MDA 碱基对 DNA修饰 反应机理 丙二醛 交联反应 致癌性 量子化学 计算
下载PDF
1,3-丁二烯与DNA交联机理的研究——代谢产物在DNA大沟股间交联反应的AM1计算
15
作者 周志刚 戴乾圜 钟儒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46,共5页
采用AM1方法计算了环境致癌物1,3-丁二烯(BD)的代谢产物1,2-环氧-3,4-丁烯(EB)和1,2,3,4-二环氧丁烷(DEB)与DNA腺嘌呤和胞嘧啶烷化反应过程速率控制步骤的活化能,以及DEB在DNA大沟侧与... 采用AM1方法计算了环境致癌物1,3-丁二烯(BD)的代谢产物1,2-环氧-3,4-丁烯(EB)和1,2,3,4-二环氧丁烷(DEB)与DNA腺嘌呤和胞嘧啶烷化反应过程速率控制步骤的活化能,以及DEB在DNA大沟侧与不同序列DNA片断生成烷化股间横向交联产物的结构和能量.结论认为:用烷化反应的难易程度难以解释DEB的致突性比EB约大100倍的实验事实;强致突的DEB可与碱基发生2次烷化反应,生成DNA交联产物;而EB则不能交联,这可能为2者基因毒性差异巨大的分子机制;同时DEB在DNA大沟侧可与多种不同的DNA序列发生股间横向交联,对比在小沟侧只与2种序列交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烯 致癌作用 致突作用 股间交联 DNA
下载PDF
α-二羰基化合物的结构-致突活性关系
16
作者 周志刚 戴乾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8-40,共3页
采用AM1 方法计算6 个α二羰基化合物与DNA 碱基鸟嘌呤环外N2 发生亲电加成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的活化能及分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研究其结构致突活性关系⒚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可用烷化反应活化能、LUMO能量、分子量... 采用AM1 方法计算6 个α二羰基化合物与DNA 碱基鸟嘌呤环外N2 发生亲电加成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的活化能及分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研究其结构致突活性关系⒚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可用烷化反应活化能、LUMO能量、分子量表面积比和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表示化合物的致突活性指数,获得很好的回归效果(回归系数R= 09998)⒚以本文提出的方程对这些化合物的致突性进行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二羰基化合物 构效关系 致突性 活化能 AM1
下载PDF
铁锰轻稀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对苯的完全氧化作用
17
作者 谭建军 石学军 +1 位作者 郑菁英 戴乾圜 《环境导报》 1998年第4期20-22,共3页
研究铁轻稀土、铁锰轻稀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对苯的催化活性,发现铁锰轻稀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对苯具有较理想的完全氧化活性;同时还研究了稀土用量及添加微量贵金属钯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发现轻稀土有一个恰当的添加比例,另外还发现... 研究铁轻稀土、铁锰轻稀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对苯的催化活性,发现铁锰轻稀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对苯具有较理想的完全氧化活性;同时还研究了稀土用量及添加微量贵金属钯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发现轻稀土有一个恰当的添加比例,另外还发现添加微量钯可提高催化剂的初活性。该催化剂用于柴油机尾气的净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催化剂 有机废气 净化 废气处理
下载PDF
雌激素诱发DNA股间交联及其致癌和促癌协同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戴乾圜 刘昕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5期1623-1627,共5页
雌激素Ames实验显阴性,但动物实验及流行病调查证明雌二醇和已烯雌酚均具致癌性.根据致癌机理的双区理论推论,雌激素也是由于引发DNA互补碱基共价交联而启动致癌作用.借DNA碱洗脱法证明,雌二醇和乙烯雌酚经代谢活化均剂... 雌激素Ames实验显阴性,但动物实验及流行病调查证明雌二醇和已烯雌酚均具致癌性.根据致癌机理的双区理论推论,雌激素也是由于引发DNA互补碱基共价交联而启动致癌作用.借DNA碱洗脱法证明,雌二醇和乙烯雌酚经代谢活化均剂量相关地引起DNA-蛋白质间和DNA股间交联,而非致癌剂胆甾醇和芘均不能引起交联.已知雌激素与多环芳烃污染具有彼此的增效致癌作用.不能诱发交联的非致癌剂芘与雌二醇共同培育,则总交联率和DNA股间交联率分别达雌二醇单独存在时的4倍及3倍,表明雌二醇不仅诱发芘生成双自由基,而芘又反过来促进雌二醇双基的更多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致癌机理 促癌作用 DNA股间交联 诱发
原文传递
石棉借诱发DNA股间互补碱基交联而启动癌变 被引量:3
19
作者 戴乾圜 陈莎 李迎霞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0期1695-1699,共5页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戴乾圜根据其双区理论预言:辐射、石棉、异物植入等所谓物理致癌因子,也是通过诱发DNA互补碱基股间交联而启动癌变.借碱稀释洗脱法证明, 石棉通过诱发细胞中氧化酶产生活化的过程,剂量相关地引发DN...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戴乾圜根据其双区理论预言:辐射、石棉、异物植入等所谓物理致癌因子,也是通过诱发DNA互补碱基股间交联而启动癌变.借碱稀释洗脱法证明, 石棉通过诱发细胞中氧化酶产生活化的过程,剂量相关地引发DNA股间交联和DNA-蛋白质间交联,其中DNA股间交联达80%以上.亚铁离子借Fenton反应使交联率成倍地提高,维生素C则以因子8~9抑制交联,表明交联是由羟基自由基HO所诱发.非致癌剂芘或内源性致癌剂雌二醇分别与石棉共存时的不同交联增效作用,以及亚铁离子对两者的不同增效作用和维生素C的不同抑制作用,进一步证明交联是由HO所诱发.基于AM1计算指明了交联产物的可能结构,并借HO诱发的突变谱进一步证明了这些结构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棉 致癌机理 双区理论 羟基自由基 DNA股间交联 FENTON反应 AM1计算 化学致癌机理
原文传递
致癌机理的阐明和高选择性抗癌剂的合成 被引量:5
20
作者 戴乾圜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7-188,共12页
1979年,戴乾圜提出的化学致癌机理的双区理论发现:环境致癌剂均代谢成特定的双官能烷化剂,并通过诱发DNA互补碱基交联而启动癌变.戴乾圜当时解释互补碱基交联启动细胞癌变的根源时指出:DNA即基因的突变主要都是由缺乏互补模板的交联的... 1979年,戴乾圜提出的化学致癌机理的双区理论发现:环境致癌剂均代谢成特定的双官能烷化剂,并通过诱发DNA互补碱基交联而启动癌变.戴乾圜当时解释互补碱基交联启动细胞癌变的根源时指出:DNA即基因的突变主要都是由缺乏互补模板的交联的互补碱对所诱发(易于依靠互补模板修复的单个碱基损伤只有远为次要的作用),而突变的基因借逆转录机制经历潜伏期而引起细胞的深度突变即奇异染色体的产生和细胞的最后癌变.致癌剂的致突变谱、癌细胞中奇异染色体的结构、逆转录机制在正常细胞中的广泛存在和致癌剂均能诱发DNA股间交联等,都从实验上证明了双区理论所揭示的上述致癌过程的分子机理.传统的抗癌剂都是基因毒性的,即抗癌剂均具有强力的致癌、致畸胎、致不育和致突变的潜力.作者首次将致癌剂的抗癌药效和基因毒性的差别,定义为抗癌剂的选择性.作者发现可以突破抗癌剂的随机筛选和偶然发现的方式,借双区理论按照理论预想设计高选择性抗癌剂.实践证明:抗癌烷化剂本身或代谢后都是双官能烷化剂.戴乾圜将双官能抗癌烷化剂在DNA碱基之间的交联,划分为易于修复的股内或股间非互补碱基间的、不具致癌性的良性交联,和难于修复的互补碱基间的、表现致癌性的恶性交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选择性 抗癌剂 致癌机理 合成 双区理论 基因毒性 铂络合物 铂(Ⅱ) 药效学实验 烷化剂 致癌剂 双官能 DNA 癌细胞 细胞癌变 正常细胞 分子机理 理论指导 理论设计 S180 实验动物 结构修饰 新化合物 急性毒性 快速生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