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学科协同的化妆品全生命周期创新研发 被引量:2
1
作者 何聪芬 赵华 +3 位作者 孟宏 李丽 贾焱 贺建彪 《日用化学品科学》 CAS 2021年第9期4-7,共4页
化妆品是一门涉及皮肤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等多学科、多要素的交叉学科,重点综述了化妆品研发的全生命过程以及每个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基于化妆品基本的研发程序,讨论了各学科是如何交叉互融地应用于化妆品的创新研发以及各学科在... 化妆品是一门涉及皮肤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等多学科、多要素的交叉学科,重点综述了化妆品研发的全生命过程以及每个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基于化妆品基本的研发程序,讨论了各学科是如何交叉互融地应用于化妆品的创新研发以及各学科在保障化妆品质量安全和功效中发挥的作用,指出了多学科协同创新研发化妆品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化妆品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多学科 监管科学
下载PDF
化妆品经皮渗透研究进展——评价方法及促渗技术 被引量:6
2
作者 杨曼丽 周明月 +3 位作者 胡雪情 陈风 何聪芬 贾焱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93-798,共6页
对于化妆品中应用的经皮递送系统,列举常见的促渗方法,包括化学促渗技术、纳米技术(纳米乳液、纳米晶体、脂质体、类脂囊泡、微胶粒等)、物理促渗技术(离子导入、超声导入、微针)以及生物促渗技术等。对化妆品体外透皮吸收试验方法(体... 对于化妆品中应用的经皮递送系统,列举常见的促渗方法,包括化学促渗技术、纳米技术(纳米乳液、纳米晶体、脂质体、类脂囊泡、微胶粒等)、物理促渗技术(离子导入、超声导入、微针)以及生物促渗技术等。对化妆品体外透皮吸收试验方法(体外扩散池法、数学模型、三维皮肤模型、液质联用、拉曼光谱)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化妆品经皮渗透方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渗透 评价方法 3D皮肤 液质联用 促渗技术
下载PDF
用于化妆品功效评价的皮肤细胞类型、特点及应用概况 被引量:8
3
作者 马宇晨 刘蕾 何聪芬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55,共6页
综述了角质形成细胞(KC和HaCaT)、黑素细胞(MC)、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单核巨噬细胞(THP-1)以及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的特点以及在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应用,总结了各种细胞应用于不同类型化妆品功效评价时的常用检测指标,并对这几... 综述了角质形成细胞(KC和HaCaT)、黑素细胞(MC)、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单核巨噬细胞(THP-1)以及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的特点以及在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应用,总结了各种细胞应用于不同类型化妆品功效评价时的常用检测指标,并对这几种皮肤细胞的特点与体外培养时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其在化妆品原料功效评价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细胞 化妆品 功效评价
下载PDF
脂质对皮肤状态的影响及对相关化妆品研发的指导 被引量:2
4
作者 胡雪情 周明月 +3 位作者 杨曼丽 陈风 何聪芬 贾焱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17-724,共8页
皮肤脂质通过不同的机制显著影响皮肤状态,进一步的研究需要使用脂质组学——一种更强大高通量、高分辨率的脂质分析工具,全面鉴定数千种皮肤脂质成分。通过对脂质结构和功能的验证,以研究单个脂质组分对皮肤状态的影响。文章从物理化... 皮肤脂质通过不同的机制显著影响皮肤状态,进一步的研究需要使用脂质组学——一种更强大高通量、高分辨率的脂质分析工具,全面鉴定数千种皮肤脂质成分。通过对脂质结构和功能的验证,以研究单个脂质组分对皮肤状态的影响。文章从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态3个功能方面综述皮肤脂质对皮肤状态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对脂质组学数据如何促进皮肤脂质对皮肤状态影响机制的研究进行阐述,指导相关化妆品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脂质 皮肤状态 化妆品 脂质组学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强脉冲光照射对女性面部脂质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胡艺琼 丁文玉 +2 位作者 于笑乾 田燕 何聪芬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40,共9页
强脉冲光(IPL)是波长为(500~1200)nm的连续、多波长的非相干性宽谱光。本研究共招募了31名女性志愿者(平均年龄(23.39±1.41)岁),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统一进行IPL半脸照射,对其IPL照射前(PI组)与照射一周后(AI组):对角质层含水量、... 强脉冲光(IPL)是波长为(500~1200)nm的连续、多波长的非相干性宽谱光。本研究共招募了31名女性志愿者(平均年龄(23.39±1.41)岁),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统一进行IPL半脸照射,对其IPL照射前(PI组)与照射一周后(AI组):对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水分散失、皮脂含量、pH值、红斑指数、黑素指数生理指标变化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式对PI和AI组面部皮肤表面脂质(SSL)进行分析。生理指标数据分析表明,AI组角质层含水量(P=0.024)显著增加、黑素指数(P<0.001)、红斑指数(P<0.001)显著降低,而TEWL值、pH值、皮脂含量无显著变化;面部SSL结果分析表明,一共鉴定出1704种总脂质,筛选出60种差异性脂质。差异性脂质可分为7大类,其中有5大类脂质:脂肪酰类(fatty acids,FA)、鞘脂类(sphingolipids,SP)、固醇脂类(sterol lipids,ST)、孕烯醇酮脂类(prenol lipids,PR)、多聚乙烯类(polyketides,PK)在IPL照射前后含量差异显著,均为AI低于PI;16种亚类在IPL照射前后含量差异显著,均为AI低于PI;神经酰胺(CERs)是主要的差异性脂质,含量为AI低于PI,推测CERs含量降低与皮肤屏障受损相关,这为有脂质添加的IPL照射后护理产品研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脂质 强脉冲光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护理产品
下载PDF
纤维型黏土在日化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唐颖 张兆伦 +3 位作者 曹力化 熊紫怡 张茜 冯拥军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2-308,共7页
纤维型黏土(包含海泡石与坡缕石/凹凸棒石)是一类晶体结构呈纤维状、含水富镁铝硅酸盐的天然一维黏土矿物,其特殊的微观形貌(棒状、纤维状或纤维集合体)和纳米级孔道赋予了这类黏土矿物优异的离子交换能力、吸附性能、流变调节性和载体... 纤维型黏土(包含海泡石与坡缕石/凹凸棒石)是一类晶体结构呈纤维状、含水富镁铝硅酸盐的天然一维黏土矿物,其特殊的微观形貌(棒状、纤维状或纤维集合体)和纳米级孔道赋予了这类黏土矿物优异的离子交换能力、吸附性能、流变调节性和载体功能。近年来,纤维型黏土在个人护理品、洗涤用品等日用消费品中的应用增长迅速。该文以纤维型黏土的流变调节、防晒修饰、抑菌消炎、吸附与控释四种应用特性为主线,综述了这类天然黏土矿物在日用化学工业领域的应用特性、相关机理及毒理学研究进展,分析了纤维型黏土在日化领域应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我国科研人员充分利用优势矿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出高技术含量的日化产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型黏土 海泡石 坡缕石 凹凸棒石 日用化学产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