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露才扬己”辩
1
作者 郭启宏 《福建艺术》 2005年第4期50-50,共1页
"露才扬己",一般作贬义解. 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汉代的班固.班固在批评屈原<离骚>的时候,用了"露才扬己"四字.原文转见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 "露才扬己",一般作贬义解. 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汉代的班固.班固在批评屈原<离骚>的时候,用了"露才扬己"四字.原文转见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非经义所载……"刘勰不同意班固的批评,认为屈原的<离骚>并非"露才扬己",他不客气地驳斥班固,"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覈者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文心雕龙 《国风》 《小雅》 班固 《骚》 屈原 批评 刘勰 汉武 昆仑
下载PDF
好一个武夷剧派
2
作者 郭启宏 《福建艺术》 2004年第1期26-27,共2页
飞机甫降,一脚踏上八闽大地,手机即收到福建热烈欢迎的短信.是一首谣谚:"八山一水一分田,榕城的橄榄莆仙的戏,厦门的鼓浪泉州的粽,闽西的八干武夷的山,宁德的太姥漳州的柚."我努力揣摩闽南方言的韵脚,好半天不得要领;我怀疑... 飞机甫降,一脚踏上八闽大地,手机即收到福建热烈欢迎的短信.是一首谣谚:"八山一水一分田,榕城的橄榄莆仙的戏,厦门的鼓浪泉州的粽,闽西的八干武夷的山,宁德的太姥漳州的柚."我努力揣摩闽南方言的韵脚,好半天不得要领;我怀疑这谣谚断了尾巴,福建的名产多多,比如各色名茶,为什么不列举?忽然,"莆仙的戏"四个字让我生出一番感想,把戏当作本省瑰宝,张而扬之,在全国似乎仅此一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武夷剧派 武夷剧社 马建华 王仁杰 闽越文化 戏剧理论 戏剧创作
下载PDF
创新艺术形式 打造文化精品
3
作者 孙毓敏 《军工文化》 2013年第12期24-27,共4页
追逐梦想,是对信念的执着,是对理想的坚守和永不放弃的坚持,是每个拥有她的人最伟大的财富。 《追梦》话剧就是对此直白的诠释和生动的演绎。它以最本色的演出,最朴实的表达,带来了一场最具感染力的艺术盛宴。
关键词 艺术形式 《追梦》 文化精品 创新 感染力 话剧 演出
下载PDF
我改编了《雷雨》 被引量:1
4
作者 万方 《剧本》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24,共2页
终于,我做了这件事,改编了《雷雨》。近些年,我看到过一些采用不同形式呈现的《雷雨》,只是作为一个观众,或者说有特殊身份的观众去看的,看完心里有种种看法,基本看法有两种:一,那依然是《雷雨》,改编的意义有多大?二,那根本不是《雷雨... 终于,我做了这件事,改编了《雷雨》。近些年,我看到过一些采用不同形式呈现的《雷雨》,只是作为一个观众,或者说有特殊身份的观众去看的,看完心里有种种看法,基本看法有两种:一,那依然是《雷雨》,改编的意义有多大?二,那根本不是《雷雨》,那干吗还叫《雷雨》。在看过的种种不同样式的演出中,苏州的评弹倒是很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 周朴园 繁漪 现实主义戏剧 创作过程 哈罗德 话剧舞台 濮存昕 品特 戏剧人
原文传递
评奖,能否支撑起中国文化艺术的大厦?——专家六人谈
5
作者 林连昆 郭启宏 +3 位作者 马玉田 张先 章诒和 何西来 《北京观察》 2000年第2期50-55,共6页
“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梅花奖、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年年岁岁,你方唱罢我登场;评奖路上、领奖台上,岁岁年年,多少人脚步匆匆,多少人在此奔忙?然而,端坐榜上的作品又有几多真正留在人们的心里,又有几多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史... “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梅花奖、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年年岁岁,你方唱罢我登场;评奖路上、领奖台上,岁岁年年,多少人脚步匆匆,多少人在此奔忙?然而,端坐榜上的作品又有几多真正留在人们的心里,又有几多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史上的经典?基于这份思考,在本社最近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与会的学者、艺术家道出了对于评奖的深深忧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电影评奖 文化艺术发展 金鸡奖 梅花奖
原文传递
雷雨(根据曹禺同名话剧《雷雨》改编)
6
作者 万方 《剧本》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22,共19页
人物表周朴园——一个老年周朴园,一个中年周朴园,由同一演员扮演。繁漪——一个老年繁漪,一个中年繁漪,由同一演员扮演。侍萍——一个老年侍萍,一个中年侍萍,由同一演员扮演。(以上三个人物在年龄转换时只需用任意的饰物或道具,如帽子... 人物表周朴园——一个老年周朴园,一个中年周朴园,由同一演员扮演。繁漪——一个老年繁漪,一个中年繁漪,由同一演员扮演。侍萍——一个老年侍萍,一个中年侍萍,由同一演员扮演。(以上三个人物在年龄转换时只需用任意的饰物或道具,如帽子、头饰、围巾或手杖表示)周萍、周冲(同时扮演年轻人)、四凤(同时扮演年轻女人)、修女、年轻侍萍、两个接生女人。女歌者(不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朴园 繁漪 侍萍 周萍 周冲 《雷雨》 我自己 她病了 你喜欢 一点印象
原文传递
《原野》创作谈
7
作者 万方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19,共1页
变化是永恒的。人的头脑里有些观念根深蒂固,你以为不会变,然而还是在改变。我说的是自己的戏剧观。上世纪,在我长大的五六十年代,中国的话剧舞台上只有现实主义戏剧,我的审美由此形成,认为现实主义才最具力量,是戏剧最高级的形... 变化是永恒的。人的头脑里有些观念根深蒂固,你以为不会变,然而还是在改变。我说的是自己的戏剧观。上世纪,在我长大的五六十年代,中国的话剧舞台上只有现实主义戏剧,我的审美由此形成,认为现实主义才最具力量,是戏剧最高级的形式。在此我并不是要否定上述观点,只是要把“最”字去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野》 现实主义戏剧 创作 五六十年代 话剧舞台 戏剧观 最高级 “最”
原文传递
墙上裂开了一条缝 《报警的孩子》创作谈
8
作者 万方 《剧本》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35,共2页
很久以来我的脑子里就有一个戏,戏中的主角是一对父子,一对视若仇敌的父子。他们为什么对立,如何彼此仇视,起源和结局都没有,但这样的一对父子关系却深深吸引着我,使我觉得自己一定会写出这个戏来。我简直弄不清这个想法何以如此... 很久以来我的脑子里就有一个戏,戏中的主角是一对父子,一对视若仇敌的父子。他们为什么对立,如何彼此仇视,起源和结局都没有,但这样的一对父子关系却深深吸引着我,使我觉得自己一定会写出这个戏来。我简直弄不清这个想法何以如此根深蒂固,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始终似一块黑色顽石伫立在脑海中。可事实如此,我也没有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 孩子 报警 父子关系 主角
原文传递
报警的孩子
9
作者 万方 《剧本》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33,共30页
时间:当下。地点:城市,肖加的家。人物:肖加——25岁,都市青年。青年——肖加的化身。肖占祥——51岁,肖加的爸爸。
关键词 孩子 报警 都市青年
原文传递
原野(话剧)——为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10
作者 万方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18,共15页
人物 六团 女,三十六岁。服仙 女,六团的婆婆,五十六岁。鞠生 男,六团的丈夫,三十七岁。鞠老大 男,鞠家的大伯,六十多岁。众村民。警察。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修正案 原野
原文传递
玉蟾蜍
11
作者 万方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1年第9期51-66,共16页
一个走红的妓女为何却被以一袋面粉的身价出售?那么多男人为什么独独看上了他?那只玉蟾蜍为什么一直如影随形?他们能否安然走过那动荡的大时代?
关键词 水蜜桃 北京文学 中篇小说 小说月报 马约翰 排行榜 男人 头发 眼睛 丈夫
原文传递
对《日出》的认识再认识 写在歌剧《日出》之后
12
作者 万方 《剧本》 2015年第12期40-40,共1页
《日出》是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一部经典著作,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今天已经上演了几十年,而且被各个不同的剧种改编过。算起来我就已经改编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次我和我爸爸一起将《日出》改编为电影,获得了当年的金鸡奖... 《日出》是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一部经典著作,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今天已经上演了几十年,而且被各个不同的剧种改编过。算起来我就已经改编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次我和我爸爸一起将《日出》改编为电影,获得了当年的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后来我又把《日出》改编为二十集的电视连续剧,那次改编需要大量增加篇幅,我记得我一遍遍地细读原著,读写在《日出》剧本之前的跋,从中寻找任何可以抓住的蛛丝马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出》 话剧舞台 一遍遍 八十年代 十年 露露 奢华生活 陈白露 她的眼睛 物欲横流
原文传递
日出
13
作者 万方 《剧本》 2015年第12期24-39,共16页
时间:上世纪三十年代。地点:城市。人物:陈白露、诗人、李石清、潘月亭、顾八奶奶、胡四、王福生、小东西、翠喜,黑三、妓女、宾客、伙计、行人、职员、黑西装、宝和下处的、群众若干。序曲〔夯歌:"嗨哟嗬嘿!嗨哟嗬嘿!哎!老阳哎,... 时间:上世纪三十年代。地点:城市。人物:陈白露、诗人、李石清、潘月亭、顾八奶奶、胡四、王福生、小东西、翠喜,黑三、妓女、宾客、伙计、行人、职员、黑西装、宝和下处的、群众若干。序曲〔夯歌:"嗨哟嗬嘿!嗨哟嗬嘿!哎!老阳哎,东边升起哟,满天的大红哦!要吃一点饭啊,可得做工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石清 潘月亭 露露 陈白露 胡四 王福生 我想有个家 活着 我的女儿 紫杜鹃
原文传递
女人梨香
14
作者 万方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4年第4期46-69,共24页
范阿姨,范梨香,一生中有一个词从来没有从嘴里说出过:爱情。
关键词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