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某生活垃圾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被引量:8
1
作者 王静 谢学军 《职业与健康》 CAS 2018年第4期433-437,442,共6页
目的了解生活垃圾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所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分析生活垃圾发电厂职业病危害风险、关键控制点。方法对某生活垃圾发电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结果... 目的了解生活垃圾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所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分析生活垃圾发电厂职业病危害风险、关键控制点。方法对某生活垃圾发电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结果生活垃圾发电厂在正常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垃圾粉尘、飞灰粉尘、活性炭粉尘、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氨、氢氧化钠、甲硫醇、氯化氢、氟化氢、氯乙烯、氰化氢、二恶英、呋喃、重金属化合物[如镉、铅、铬、汞、锰(Cd、Pb、Cr、Hg、Mn)等的化合物]、氟化物、氧化钙、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生物因素等。2014年检测结果显示沼气泵房硫化氢最高浓度为10.7 mg/m^3,汽机岗、电气岗噪声等效声级分别为87.5、85.3 dB(A),超过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相关要求;2017年检测结果显示烟气净化岗、电气岗噪声等效声级分别为88.4、85.3 dB(A),超过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相关要求。结论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多变,应将垃圾储存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及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作为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控制、管理,应将密闭空间作业及应急救援作为关键控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发电 职业病危害因素 评价
原文传递
燃煤电厂职业病危害调查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8
2
作者 牛东升 王会宁 +4 位作者 张明婷 王凤 佟云 陈涵 王静 《职业与健康》 CAS 2018年第16期2165-2168,2172,共5页
目的分析燃煤电厂的职业病危害现况,为其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家不同地域和规模燃煤电厂为调查对象,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对燃煤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作业场所分布及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燃煤电厂的职业病危害现况,为其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家不同地域和规模燃煤电厂为调查对象,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对燃煤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作业场所分布及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调查分析,并对主要工种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进行检测与分析,归纳超标作业岗位的分布规律、超标原因、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结果 10家燃煤电厂输煤系统煤尘合格率为33.33%~100.00%;炉机电系统矽尘合格率为41.67%~100%;除灰渣系统矽尘合格率为20.00%~100.00%。粉尘危害严重的作业场所主要是输煤皮带头部及尾部、干灰卸灰以及锅炉本体吹灰器平台等区域。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炉机电系统、脱硫系统和化学水处理系统噪声危害严重,其中输煤系统噪声合格率为55.56%~100.00%;炉机电系统、除灰渣系统、脱硫系统和化学水处理系统噪声合格率均为0~100.00%。3家电厂存在氨或联氨浓度超标问题,超标场所均为化学水处理系统的氨和联氨加药间;皮带巡检工、集控运行工、卸灰工、化学运行工、脱硫运行工和保洁员是电厂正常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的重点防护对象。结论燃煤电厂职业病危害较严重,应从工程技术措施、个体防护、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加强对燃煤电厂粉尘、噪声、氨和联氨危害的综合治理,减少其对工人的职业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职业病危害因素 关键控制点 关键控制措施
原文传递
小型露天采石场职业病危害调查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7
3
作者 牛东升 王会宁 +1 位作者 郑昀 张明婷 《职业与健康》 CAS 2019年第20期2752-2755,共4页
目的分析小型露天采石场的职业病危害现况,为其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2014-2017年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中涉及的广东、河北2省10家不同地区小型露天采石场为调查对象,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 目的分析小型露天采石场的职业病危害现况,为其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2014-2017年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中涉及的广东、河北2省10家不同地区小型露天采石场为调查对象,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对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作业场所分布及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调查分析,并对主要工种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进行检测与分析。归纳超标作业岗位的分布规律、超标原因、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结果小型露天采石场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和噪声,粉尘游离SiO2含量均在10%以上,应以矽尘评价。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个体检测结果显示,劳动者接触矽尘(总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0.1~4.1 mg/m3,矽尘(呼尘)CTWA为0.1~2.2 mg/m3,除挖掘机司机接触的总尘、呼尘和自卸车司机接触的呼尘外,其他各工种接触的矽尘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作业场所检测结果显示,矽尘总尘超限倍数为0.3~25.2,呼尘超限倍数为0.1~13.8,各主要作业场所均有超标现象。噪声检测结果显示,各岗位个体噪声声级为64.5~97.1 dB(A),除自卸车司机外,各岗位作业人员接触的噪声均存在超标现象。结论小型露天采石场职业病危害严重,应从工程技术措施、个体防护、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加强综合治理,减少其对工人的职业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场 职业病危害因素 关键控制点 关键控制措施
原文传递
某天然气输送站场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静 曹长春 《职业与健康》 CAS 2016年第22期3040-3042,3046,共4页
目的目的了解天然气输送站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所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分析天然气输送站场职业病危害风险、关键控制点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方法对天然气输送站场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 目的目的了解天然气输送站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所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分析天然气输送站场职业病危害风险、关键控制点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方法对天然气输送站场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结果天然气输送在正常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甲烷、其他低碳烃类化合物(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CO、NO、SO_2、H_2S、噪声。经检测,各作业场所或工作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均低于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相关要求;备用发电机试运行过程中噪声强度最高达到100.1 d B(A),但发电机运行过程中作业员工并未佩戴防噪声耳塞;各工艺站场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情况较为混乱。结论天然气输送站场正常生产工艺过程中化学毒物作业分级为相对无害作业,但部分设备运行过程中噪声强度较大,且事故状态和维抢修作业过程复杂,应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作业员工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统一警示标识配置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输送站场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原文传递
某高铁施工期间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学峰 郑昀 +2 位作者 姬云浩 张晓军 贾琰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2022年第5期406-408,共3页
了解高铁施工期间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水平。对某高铁共计10个标段施工现场进行调查,采用定点和个体采样方法检测主要工种的危害因素的浓(强)度。结果显示,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0.01~11.3mg/m^(3),矽尘、水泥粉尘... 了解高铁施工期间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水平。对某高铁共计10个标段施工现场进行调查,采用定点和个体采样方法检测主要工种的危害因素的浓(强)度。结果显示,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0.01~11.3mg/m^(3),矽尘、水泥粉尘、电焊烟尘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现象,其中矽尘超标最为严重。化学物质主要存在于焊接工序,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工人接触噪声的40 h等效声级为67.6~99.8 dB(A),超标岗位普遍分布于隧道、钢结构加工、桥梁工段。钻孔工和捣固工的手传振动强度为4.6~12.2m/s^(2),超标明显。电焊过程中的电焊弧光,以及环境高温均符合接触限值的要求。提示,高铁建设施工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较广,作业人员及超标岗位众多,职业病危害风险较大,应加强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建设施工 职业病危害 关键控制点
原文传递
2017年河南省濮阳某油田采油厂原油油气中苯系物含量检测结果及防护措施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静 徐国良 《职业与健康》 CAS 2018年第8期1009-1011,1016,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原油开采过程中各作业点苯系物浓度含量,评价所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对企业提出针对性职业病防护措施。方法对河南省濮阳某油田采油A厂、采油B厂、采油C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作业场所苯系物浓度现场采样与实... 目的通过检测原油开采过程中各作业点苯系物浓度含量,评价所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对企业提出针对性职业病防护措施。方法对河南省濮阳某油田采油A厂、采油B厂、采油C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作业场所苯系物浓度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结果经检测,某油田采油B厂采油区原油化验过程中工作场所苯浓度最高达到32.6mg/m^3,采油C厂采油区原油化验过程中苯浓度最高达到17.1mg/m^3,原油储罐检尺作业时苯浓度达到13.4mg/m^3,采油A厂各工作场所苯物质均未检出。结论原油油气中苯物质主要来源于原油本身及开采过程中所加助剂,根据检测结果,企业应加强采油过程中苯的职业病防护,关注助剂的发展,及时引进低毒或无毒助剂,规范开放性作业操作规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开采 苯系物 助剂
原文传递
钙离子在1,2-二氯乙烷致急性中毒性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静 曹长春 《职业与健康》 CAS 2017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致大鼠急性中毒性脑病模型中细胞内钙离子的作用。方法离体培养新生SD大鼠脑皮质细胞,设对照组和1、2-DCE低、中、高剂量组,尼莫地平拮抗组。1,2-DCE终浓度分别为0.5、1.0、2.0 mmol/L,拮抗组尼莫地平终... 目的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致大鼠急性中毒性脑病模型中细胞内钙离子的作用。方法离体培养新生SD大鼠脑皮质细胞,设对照组和1、2-DCE低、中、高剂量组,尼莫地平拮抗组。1,2-DCE终浓度分别为0.5、1.0、2.0 mmol/L,拮抗组尼莫地平终浓度为5.0 mmol/L。观察各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活力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各剂量组细胞活力下降(P<0.01);染毒后24 h内,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各剂量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低、中剂量组钙离子浓度呈单峰状,高剂量组呈双峰状;拮抗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较高剂量组有明显改善,细胞活力高于高剂量组(P<0.01)。染毒早期和后期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低于高剂量组(P<0.01)。结论 1,2-DCE及其代谢产物可致神经细胞水肿坏死,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各染毒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神经细胞损伤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可缓解神经细胞受损程度,提示钙离子在1,2-DCE致神经细胞中毒性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二氯乙烷 中毒性脑病 钙离子 拮抗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