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诊治分析
1
作者 李世军 任琅 +1 位作者 许晓妹 李存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年第10期628-629,共2页
关键词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诊断方法 治疗转归
下载PDF
心力衰竭、脑卒中、肿瘤及骨伤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2
2
作者 张啸飞 程显声 +12 位作者 何建国 马欣 王拥军 周乙雄 张春雨 邸立军 刘淑俊 葛笃 陈淑长 冯双英 王立波 熊长明 李智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1年第5期206-208,共3页
目的通过对四种病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初步了解该病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及肺栓塞(PE)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问卷、查体及多普勒超声技术 ,对骨伤病 (10 4例 )、肿瘤 (10 6例 )、心力衰竭 (10 0例 )及脑卒中 (12 0例 )四种病症共... 目的通过对四种病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初步了解该病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及肺栓塞(PE)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问卷、查体及多普勒超声技术 ,对骨伤病 (10 4例 )、肿瘤 (10 6例 )、心力衰竭 (10 0例 )及脑卒中 (12 0例 )四种病症共 430例 ,未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剂的患者进行了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查。同时 ,对在DVT专业门诊就医并被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36例患者 ,做了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检查 ,以发现肺栓塞。结果在 430例患者中 ,共发现 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生率为 4.2 %。其中心力衰竭 5例 (5 % ) ;肿瘤 3例(2 .83% ) ;骨伤病 2例 (1.92 % ) ;脑卒中 8例 (6 .6 7% )。 36例 DVT患者中 ,共查出 4例肺栓塞 ,检出率为 11.11%。结论国人上述四种病症 DVT发生率明显低于西方人群。 DVT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发生率 流行病学 肿瘤 心力衰竭 脑卒中 骨伤病
下载PDF
青少年型皮肌炎的病理特点(附6例报告) 被引量:2
3
作者 吕鹤 袁云 +4 位作者 张巍 李存江 叶静 魏东宁 陈清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5-347,共3页
目的 探讨青少年型皮肌炎的皮肤和骨骼肌微血管病理改变规律。方法  6例患儿的发病年龄在 7~ 14岁之间 ,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四肢肌肉无力 ,伴随面部和颈部皮肤水纹样皮疹。对所有患者的肌肉进行活检 ,其中 2例患者进行皮... 目的 探讨青少年型皮肌炎的皮肤和骨骼肌微血管病理改变规律。方法  6例患儿的发病年龄在 7~ 14岁之间 ,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四肢肌肉无力 ,伴随面部和颈部皮肤水纹样皮疹。对所有患者的肌肉进行活检 ,其中 2例患者进行皮肤活检 ,肌肉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染色 ,皮肤和肌肉标本进行电镜检查。结果  6例患者均存在典型皮肌炎的肌肉病理改变特点 ,表现为以肌束衣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和束周分布的肌纤维空泡变性和再生现象。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显示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深染。电镜检查发现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坏死消失后残留的基底膜结构和细胞降解产物 ,在部分成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可见管网包涵体 ,该包涵体不出现在小血管坏死和再生的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内。相同改变规律的微血管病变也出现在骨骼肌内。结论 皮肤具有和骨骼肌相同的微血管病理改变规律。内皮细胞损伤是青少年型皮肌炎微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显然青少年型皮肌炎是血管内皮细胞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型 皮肌炎 病理特点 骨骼肌 微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细胞病 束周肌纤维病变
下载PDF
中国北方汉族人细胞色素P4501 A1基因MspⅠ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振华 刘平 +1 位作者 邵明 陈彪 《解剖学研究》 CAS 2002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细胞色素P(cytochromeP ,CYP) 4 5 0 1A1基因MspⅠ多态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 ,分析了 172名北方汉族正常健康成人CYP1A1基因 3′端限制性内切酶MspⅠ位点的3种基因型...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细胞色素P(cytochromeP ,CYP) 4 5 0 1A1基因MspⅠ多态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 ,分析了 172名北方汉族正常健康成人CYP1A1基因 3′端限制性内切酶MspⅠ位点的3种基因型 (A、B、C)的分布频率。结果 MspⅠ等位基因m1、m2分别占 6 0 8%、39 2 %。MspⅠ基因型A占 34 9% ,基因型B占 5 1 7% ,基因型C占 13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国北方汉族人解毒酶CYP1A1基因存在MspⅠ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1A1 等位基因 基因多态 汉族人
下载PDF
概率对冲突信息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N270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崔莉莉 王玉平 +2 位作者 王惠军 田书娟 王德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5期275-278,共4页
目的:研究刺激概率对颜色冲突信息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N270的影响。方法:将四种颜色随机组合的刺激对分为三组:一组,在该组刺激中颜色相同的刺激对与不同的刺激对各占50%的概率;二组颜色不同的占85%,相同的占15%的概率;三组颜色不同... 目的:研究刺激概率对颜色冲突信息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N270的影响。方法:将四种颜色随机组合的刺激对分为三组:一组,在该组刺激中颜色相同的刺激对与不同的刺激对各占50%的概率;二组颜色不同的占85%,相同的占15%的概率;三组颜色不同的概率占15%,相同的占85%。受试者的任务:辨别前后呈现的两个刺激(第一个刺激S1,第二个刺激S2)颜色是否相同。结果:在颜色冲突(两个刺激颜色不同)事件中,S2刺激可诱发出一显著的事件相关电位负波(N270),该负波并不出现在非冲突事件中,且N270的振幅不受概率的影响。结论:N270是反映脑内特定冲突信息探知系统的神经电活动指标,与N2b不同,不受刺激概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相关电位 冲突信息 概率
下载PDF
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小容 王秀容 +2 位作者 王强 许二赫 纪南帅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的临床、影像学特点、误诊原因,提高对SDAV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本组患者中,下肢运动障碍8例(100.0%)、浅感觉障碍... 目的: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的临床、影像学特点、误诊原因,提高对SDAV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本组患者中,下肢运动障碍8例(100.0%)、浅感觉障碍(痛温觉)6例(75.0%)、深感觉异常3例(37.5%)及大小便功能障碍8例(100.0%)。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2例(40.0%),增高3例(60.0%);蛋白含量正常1例(20.0%),增高4例(80.0%)。脊髓MRI检查示7例(87.5%)有脊髓增粗,8例(100.0%)脊髓前后有迂曲状、"虫蚀样"的血管流空影;5例(62.5%)有脊髓软化坏死信号。全部患者均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结论:SDAVF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脑脊液检查无特异性,脊髓MRI可对其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及瘘口的精确定位有赖于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诊断 脊髓MRI 脊髓血管造影
下载PDF
阵发性运动障碍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军杰 王向波 贾建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总结阵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诱发因素、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特点。方法收集阵发性运动障碍患者25例,均进行神经科常规检查以及视频脑电和核磁共振扫描,部分患者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并对其诱发因素、发病年龄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 目的总结阵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诱发因素、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特点。方法收集阵发性运动障碍患者25例,均进行神经科常规检查以及视频脑电和核磁共振扫描,部分患者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并对其诱发因素、发病年龄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观察对抗癫药物治疗的效果。结果25例患者中,散发14例,有家族史患者8例,继发性3例。其中阵发性运动源性舞蹈样徐动症/运动障碍共19例,对小剂量卡马西平治疗有显著效果。结论不同类型的阵发性运动障碍诱发因素不同,对卡马西平的治疗效果也不同;继发性阵发性运动障碍要重视原发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运动障碍 阵发性运动源性舞蹈样手足徐动症/运动障碍 阵发性非运动源性运动障碍 卡马西平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电刺激与肉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宋颖 王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磁刺激、电刺激三叉神经和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来治疗痉挛性斜颈患者,并对三种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对比。方法以扭转型为主的60例痉挛性斜颈患者,随机分为经颅磁刺激组20例,电刺激三叉神经组20例,同期肉毒素局部注射组20例。... 目的本研究应用磁刺激、电刺激三叉神经和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来治疗痉挛性斜颈患者,并对三种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对比。方法以扭转型为主的60例痉挛性斜颈患者,随机分为经颅磁刺激组20例,电刺激三叉神经组20例,同期肉毒素局部注射组20例。三组年龄及病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经颅磁刺激组和电刺激三叉神经组在治疗前后临床分级评分及临床见效时间评定和临床疗效评定方面均优先于同期肉毒素局部注射组(p<0.01),前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采用经颅磁刺激及电刺激三叉神经眼支的方法治疗痉挛性斜颈疗效显著,且其近期疗效优于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斜颈 经颅磁刺激 电刺激 胸锁乳突肌 三叉神经 肉毒杆菌毒素A型
下载PDF
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11例智力、精神及小脑功能障碍特征分析
9
作者 崔立海 温晓华 詹淑芹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2期3133-3133,共1页
回顾性分析11例临床诊断的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CJD)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其他检查。10例表现为短期内进展加重的智能、精神障碍并小脑症状,9例合并有肌阵挛发作。病程中均出现典型的脑电图特征... 回顾性分析11例临床诊断的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CJD)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其他检查。10例表现为短期内进展加重的智能、精神障碍并小脑症状,9例合并有肌阵挛发作。病程中均出现典型的脑电图特征性改变,1例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提示对于40岁以上短期进展加重的智能及精神障碍、共济失调,特别是伴肌阵挛发作的患者,应警惕CJD,及早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雅病 智力 精神 小脑功能障碍 临床分析 脑电图特征 临床表现
下载PDF
无皮炎的皮肌炎患者1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10
作者 王敏 贾建平 笪宇威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5期379-380,共2页
目的:探讨无皮炎表现的皮肌炎的临床病理和发生机制。方法:对一例无皮炎表现的肌炎患者进行肌肉组织病理和LCA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患者肌组织病理特点为肌纤维变性坏死,明显的束周萎缩和炎细胞浸润,浸润的细胞LCA表达阳性,诊断为皮肌炎... 目的:探讨无皮炎表现的皮肌炎的临床病理和发生机制。方法:对一例无皮炎表现的肌炎患者进行肌肉组织病理和LCA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患者肌组织病理特点为肌纤维变性坏死,明显的束周萎缩和炎细胞浸润,浸润的细胞LCA表达阳性,诊断为皮肌炎。结论:皮肌炎患者可以无皮炎表现,可能为皮肌炎的另一亚型,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无皮炎
下载PDF
刺激间隔对事件相关电位N_(270)的影响
11
作者 田书娟 王玉平 +3 位作者 王惠军 崔莉莉 王德泉 刘青蕊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0年第2期50-54,共5页
目的:观察刺激间隔对颜色冲突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N_(270)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Neuroscan脑电诱发电位工作站,对15名健康受试者做刺激匹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要求受试者判断前后两个刺激的颜色是否相同,并作出按键反应,每对刺激以不同... 目的:观察刺激间隔对颜色冲突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N_(270)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Neuroscan脑电诱发电位工作站,对15名健康受试者做刺激匹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要求受试者判断前后两个刺激的颜色是否相同,并作出按键反应,每对刺激以不同的刺激间隔呈现(0ms,150ms,500ms,1000ms),结果:500ms和1000ms状态,当一对刺激的颜色不同时,在第二个刺激出现后约270ms处从头皮可记录到一明显的负波,而在0ms和150ms状态,未见此负波。结论:在不同的刺激间隔,大脑是以不同的机制对冲突信息进行监测、处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相关电位 刺激间隔 冲突机制 N270
下载PDF
长脊髓脱髓鞘病变的相关抗体及常见疾病MRI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程祎 刘峥 董会卿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33-138,共6页
长脊髓病变(longitudinally extensive spinal cord lesions,LESCLs)是指脊髓矢状位MRI病变超过3个椎体节段的脊髓病变,在脱髓鞘疾病中常见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中较少见,还有部分LESCLs尚无明确疾病... 长脊髓病变(longitudinally extensive spinal cord lesions,LESCLs)是指脊髓矢状位MRI病变超过3个椎体节段的脊髓病变,在脱髓鞘疾病中常见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中较少见,还有部分LESCLs尚无明确疾病分类。除部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血清中有特异性AQP4抗体外,其他长脊髓脱髓鞘病变均无明确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血清MOG、AQP1等抗体可能也参与其发病,但其诊断价值尚未得到公认,仍多依据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鉴别。本文就LESCLs相关血清抗体及已明确分类的LESCLs的MRI特征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脊髓病变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AQP4抗体 MOG抗体 磁共振波谱学
下载PDF
重症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谷强 张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6期48-49,共2页
目的探究重症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为早期预防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重症脑梗死组与轻症脑梗死组,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重症脑梗死的... 目的探究重症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为早期预防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重症脑梗死组与轻症脑梗死组,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重症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重症脑梗死组与轻症脑梗死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46例(47.92%)与50例(52.08%);经单因素筛选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三酰甘油水平降低(OR=2.010)、既往脑梗死病史(OR=2.131)及心房颤动(OR=2.980)等是重症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重症脑梗死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有三酰甘油水平降低、既往脑梗死史及心房颤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梗死 病情严重程度 回归分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社区5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伟 樊春秋 《中国医药导刊》 2016年第3期259-260,共2页
目的:探讨社区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体系的措施。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本辖区50岁以上常住居民752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高而显著增高;... 目的:探讨社区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体系的措施。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本辖区50岁以上常住居民752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高而显著增高;(2)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中≥2种疾病的患者,显著增高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发生率。结论:开展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筛查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 脑卒中 调查 预防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中的微囊性黄斑水肿
15
作者 魏欣 董会卿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2-425,共4页
微囊性黄斑水肿(microcystic macular edema,MME)是通过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中发现的一种新的视网膜病变特征,这一表现和MS疾病严重程... 微囊性黄斑水肿(microcystic macular edema,MME)是通过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中发现的一种新的视网膜病变特征,这一表现和MS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在其临床诊断及评估中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就视网膜解剖、MME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微囊性黄斑水肿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中国北方汉族人细胞色素P450 1A1基因MspⅠ多态性与早发性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平 刘振华 +1 位作者 邵明 陈彪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83-285,共3页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细胞色素 P45 0 1A1基因 Msp 多态性与早发性帕金森病的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分析了 12 6例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 (发病年龄 <5 0岁 )和 172名正常健康成人 CYP1A...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细胞色素 P45 0 1A1基因 Msp 多态性与早发性帕金森病的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分析了 12 6例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 (发病年龄 <5 0岁 )和 172名正常健康成人 CYP1A1基因 3′端限制性内切酶 Msp 位点的 3种基因型 (A、B、C)的分布频率。结果  Msp 基因型 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各占 15 .1%和 13.4% ,基因型 A在两组中分别占 41.3%和 34 .9% ,基因型 B在两组中分别占 43.6 %和 5 1.7% ,各基因型在两组中相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C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占 36 .9%和 39.2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提示解毒酶 CYP1A1基因 M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细胞色素P4501A1 遗传多态性 发病机理
原文传递
序贯式喂养对脑卒中患者胃肠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常红 李冬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年第33期4030-4031,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短肽型与整蛋白型营养制剂结合(即序贯式喂养)的营养支持方法后相关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脑卒中吞咽障碍鼻饲患者提供适合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 将急性脑卒中应用鼻饲营养支持的5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28例(应用序贯式... 目的 探讨应用短肽型与整蛋白型营养制剂结合(即序贯式喂养)的营养支持方法后相关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脑卒中吞咽障碍鼻饲患者提供适合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 将急性脑卒中应用鼻饲营养支持的5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28例(应用序贯式营养支持)和对照组28例(应用单纯整蛋白型制剂),15 d后对两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腹胀、腹痛、反酸、便秘、腹泻及胃潴留量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应用序贯式肠内营养有效地减少了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维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减轻并发症带来的护理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序贯式喂养 胃肠并发症
原文传递
动态脑电图监测心跳呼吸骤停后缺氧性脑病研究
18
作者 王晓梅 黄光 宿英英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944-946,共3页
目的对心跳呼吸骤停后缺氧性脑病采用脑电图分级标准和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建立脑功能损伤评价和预测预后的脑电图评估标准。方法对39例缺氧性脑病患者进行动态EEG监测和GCS评分,并根据Young分级标准进行EEG分析。结果本组患者... 目的对心跳呼吸骤停后缺氧性脑病采用脑电图分级标准和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建立脑功能损伤评价和预测预后的脑电图评估标准。方法对39例缺氧性脑病患者进行动态EEG监测和GCS评分,并根据Young分级标准进行EEG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应用Young分级标准的EEG分级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1);Young分级标准的预测敏感性、特异性和综合预测准确性均优于GCS评分;动态监测EEG能更好地反映脑损伤的变化。结论Young分级标准能更好地反映缺氧性脑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描记术 心脏停搏 并发症 缺氧
原文传递
颈动脉硬化与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卢宏艳 武剑 +1 位作者 郭秀海 张茗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2094-2094,共1页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颈动脉硬化与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测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检测3 400条血管,按照症状、体征、头颅CT或MRI分为前循环、后循环和多发性脑梗死(前、后循环脑梗死)...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颈动脉硬化与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测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检测3 400条血管,按照症状、体征、头颅CT或MRI分为前循环、后循环和多发性脑梗死(前、后循环脑梗死)。结果:发现颈动脉硬化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椎动脉硬化的发生率。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颈动脉硬化发生率高于椎动脉硬化,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颅内动脉硬化 人类
原文传递
椎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谷强 张津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2期54-58,共5页
目的:总结椎动脉夹层所致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例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椎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通过DSA诊断椎动脉夹层。其中临床表现为头痛者12例,其中枕部疼痛者7例;... 目的:总结椎动脉夹层所致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例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椎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通过DSA诊断椎动脉夹层。其中临床表现为头痛者12例,其中枕部疼痛者7例;颈部疼痛者3例,其中颈强直2例;Wallenberg综合征9例,其中不全表现者6例;恶心呕吐9例;头晕8例;行走不稳4例。影像经DSA检查本组呈"串珠"征者15例;"双腔"征1例。诊断脑干梗死7例,其中延髓梗死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颅内未见病变6例。6例采取内科治疗,症状好转未再复发;9例采用介入治疗,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3个月至12个月复查未见复发。其中1例载瘤动脉闭塞者,术后即出现Wallenberg综合征,MRI提示延髓梗死,考虑影响小脑后下动脉(PICA)所致,予内科治疗后好转。结论:椎动脉夹层是引起后循环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之一,临床多表现为头痛、颈痛、头晕及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中以颈、枕部痛者多见。在DSA及CTA中主要表现为:"串珠"征;"线样"征;"玫瑰花"征;"双腔"征;也可形成假性动脉瘤或者完全闭塞。以"串珠"征多见。正确识别临床征像积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夹层 脑干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