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磁共振成像预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研究
1
作者 李爽 任玥 +1 位作者 庄白燕 徐磊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对围生期心肌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为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围生期心肌病且行增强心脏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并进行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再住院、心脏移植、危及生命的心...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对围生期心肌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为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围生期心肌病且行增强心脏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并进行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再住院、心脏移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及肺栓塞或系统性栓塞。根据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通过COX回归分析了解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29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平均年龄33岁,9例患者在随访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组患者的妊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9例(31%)患者存在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事件组LGE阳性患者数量和LGE质量分数均高于无事件组。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和整体周向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在事件组降低更明显,GCS:[(-8.7±1.9)%vs.(-7.1±1.6)%,P=0.03];GLS:[(-7.7±2.1)%vs.(-5.9±1.4)%,P=0.02]。单因素Cox分析显示LVEF,LGE质量分数,GCS和GLS均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P均<0.05)。结论:LVEF、LGE、GCS和GLS与围生期心肌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心脏磁共振有望成为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危险分层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生期心肌病 心脏磁共振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心脏外科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和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24
2
作者 曹莉 王永梅 +2 位作者 李琴 张兆琪 毕齐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将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脑梗死患者45例分为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2组。非体外循环组30例,体外循环组15例。比较2组术后脑梗死临床及影像学...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后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将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脑梗死患者45例分为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2组。非体外循环组30例,体外循环组15例。比较2组术后脑梗死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非体外循环组拔管时间及ICU时间明显短于体外循环组〔P<0.05,(22.8±16.6)h与(50.9±32.6)h,(25.6±14.0)h与(52.6±30.0)h〕;非体外循环组早发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及双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体外循环组(P<0.05,6.7%与40.0%,21.7%与64.3%,4.4%与35.7%);非体外循环组皮层脑梗死的发生率43.5%明显高于体外循环组的7.1%(P<0.05);2组分水岭脑梗死及多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易发生早发脑梗死,常为双侧与大面积脑梗死,症状较重;非体外循环手术后脑梗死常为迟发脑梗死,皮层梗死较多;2者分水岭梗死均较多。说明2者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不同,但均与栓塞和低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手术 心脏疾病
下载PDF
吸入伊洛前列腺素在先天性心脏病伴发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急性血管反应试验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琳 梁秋香 +3 位作者 张兆琪 吕飙 李铁铮 戴沁怡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观察吸入伊洛前列腺素对先天性心脏病伴发肺动脉高压者的急性血管反应。方法:予15例患者(室间隔缺损10例,房间隔缺损3例,动脉导管未闭及心内膜垫缺损各1例)吸入氧气15min,而后吸入20μg伊洛前列腺素,测量吸氧前后、吸药后即刻、15... 目的:观察吸入伊洛前列腺素对先天性心脏病伴发肺动脉高压者的急性血管反应。方法:予15例患者(室间隔缺损10例,房间隔缺损3例,动脉导管未闭及心内膜垫缺损各1例)吸入氧气15min,而后吸入20μg伊洛前列腺素,测量吸氧前后、吸药后即刻、15min及30min的肺动脉和股动脉压并取各部位血测值。结果:吸药后即刻肺动脉平均压及全肺阻力较吸氧前明显降低(P<0.001),而左心排血指数未见明显变化(P=0.244),试验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急性血管反应试验中,使用雾化吸入的伊洛前列腺素可以安全、有效的在短时间内选择性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力及肺循环阻力,而对体循环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伊洛前列腺素 血管反应
下载PDF
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与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评价肺动脉栓塞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璐 范占明 +4 位作者 徐磊 于薇 刘家祎 晏子旭 姜红 《临床肺科杂志》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以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为参照,评价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23例可疑PE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进行检测,并以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为诊断标准,评估320排... 目的探讨以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为参照,评价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23例可疑PE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进行检测,并以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为诊断标准,评估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诊断肺动脉栓塞临床价值。结果 23例患者460个有效肺段中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显示128个肺段出现V/Q失衡,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显示124个肺段动脉血管充盈缺损。以NLVPS为参考,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为0.95(95%CI:0.89-0.98),特异性为0.96(95%CI:0.94-0.98),阳性似然比为26.33(95%CI:14.71-47.12),阴性似然比为0.06(95%CI:0.03-0.11),诊断优势比为475.06(95%CI:179.99-1253.91)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8。结论 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可作为肺动脉栓塞的无创快速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螺旋CT 肺通气灌注扫面
下载PDF
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降低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徐磊 杨琳 +3 位作者 范占明 张兆琪 吕飙 于薇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研究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在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可行性,并与相对时相采集对照.方法:连续入组92例持续心房颤动患者,其中A组46例采用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R波后200~400ms),B组46例采用相对时相收缩期采集(... 目的:研究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在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可行性,并与相对时相采集对照.方法:连续入组92例持续心房颤动患者,其中A组46例采用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R波后200~400ms),B组46例采用相对时相收缩期采集(R-R间期:30% ~ 50%).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为(1.56±0.25),B组为(1.62±0.2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83).两组之间可诊断的冠状动脉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85).A组有效剂量5.76(3.20,8.63) mSv;B组有效剂量9.27(4.74,12.65)mSv,两组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绝对时相采集比相对时相采集降低辐射剂量约38%.结论:在心房颤动患者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具有可行性,该方案比相对时相采集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辐射剂量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回顾性心电门控CT肺动脉成像评估慢性肺栓塞患者右心功能及肺动脉膨胀性的价值 被引量:10
6
作者 窦瑞雨 张楠 +3 位作者 常星 杨海霞 张丽君 范占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5期452-457,共6页
目的:探讨ECG-gated CT肺动脉成像(CTPA)评估慢性肺栓塞患者的右心室功能、肺动脉膨胀性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2月至8月,于我院行CTPA检查患者中筛选出慢性肺栓塞(实验组)40例,正常组(对照组)33例;并根据右心室射血分数(EF)将实验组... 目的:探讨ECG-gated CT肺动脉成像(CTPA)评估慢性肺栓塞患者的右心室功能、肺动脉膨胀性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2月至8月,于我院行CTPA检查患者中筛选出慢性肺栓塞(实验组)40例,正常组(对照组)33例;并根据右心室射血分数(EF)将实验组细化分为:A组26例(EF>50%)、B组14例(EF<50%)。测量各级肺动脉[主肺动脉(MPA)、左肺动脉(LPA)、右肺动脉(RPA)及左/右段级肺动脉(LsPA/RsPA)]的最大截面积(CSA_(max))、最小截面积(CSAmin)并计算肺动脉膨胀性(DPA)。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中A组与B组最大截面积、最小截面积及肺动脉膨胀性的差异,并行肺动脉膨胀性与右心室功能的相关分析。结果:实验组近端肺动脉的最大、最小截面积均高于对照组[MPACSA_(max)(804.00±233.47)vs.(648.82±196.13)mm^2,P<0.01;MPACSA_(min)(719.30±231.94)vs.(563.64±159.39)mm^2,P<0.01;LPACSA_(max)(476.43±120.11)vs.(411.21±90.65)mm^2,P=0.01;LPACSA_(min)(421.10±116.34)vs.(366.58±91.14)mm^2,P=0.03;RPACSA_(max)(548.10±141.89)vs.(485.21±135.71)mm^2,P=0.06;RPACSA_(min)(466.18±147.81)vs.(407.12±122.72)mm^2,P=0.07]。实验组的近端肺动脉膨胀性与对照组相近(P>0.05),而段级肺动脉膨胀性则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B组(EF<50%)左、右肺动脉膨胀性低于A组(EF>50%)(P<0.05),而两组段级肺动脉的膨胀性则无显著差异(P>0.05)。各级肺动脉膨胀性与RVEF无明显相关。结论:回顾性ECG-gated CTPA检查评估慢性肺栓塞的右心功能及肺动脉膨胀性,发现段级肺动脉膨胀性减低可能早于近端肺动脉;当近端肺动脉膨胀性也下降时,可能伴随着右心衰竭。依据右心功能、肺动脉膨胀性变化评估慢性肺栓塞患者病情进展,从而采取不同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肺栓塞 心室功能 弹性
下载PDF
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在急性胸痛中应用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宇 张楠 +2 位作者 张焕 赵龙 范占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628-632,共5页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对急性胸痛成像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对连续61例急性胸痛患者不控制心率条件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并强制在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时间窗根据心率不同预设在40%-50%R-R间期(心率...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对急性胸痛成像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对连续61例急性胸痛患者不控制心率条件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并强制在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时间窗根据心率不同预设在40%-50%R-R间期(心率≥70次/min)或70%-80%R-R间期(心率〈70次/min)。2个volume涵盖自胸廓入口至心膈面,对比剂采用三相注射法以便同时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三大血管床。评价三大血管床的图像质量及对胸痛病因的诊断能力。记录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结果:61例患者的三大血管床(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肺动脉)均得到明显均匀强化。主动脉和肺动脉均获得良好的可诊断图像(可诊断率达100%,61/61)。2例患者因屏气不良冠状动脉图像无法评价,在其余59例患者的625个冠状动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占94.2%(589/625),2级图像质量占3.2%(20/625),总的可评价率达97.4%。观察者之间总的一致性较好(k=0.83,95%CI:0.60-1.00)。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5.44±1.15)mSv,对比剂总量平均为(75.7±4.35)mL。本扫描计划对胸痛病因阳性诊断率为82%(50/61),CTA诊断为阴性的18%(11/61)的患者中随诊一月内无不良并发症出现。结论:320排容积CT的前瞻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在不控制心率情况下可低辐射剂量及低对比剂用量地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 三联排除 320排容积CT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致肺静脉狭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勇 肖瑶 +3 位作者 张颖 高杨 窦瑞雨 朱光发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致肺静脉狭窄(PVS)患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治的3例射频消融致PV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PVS均因心房颤动行射频...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致肺静脉狭窄(PVS)患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治的3例射频消融致PV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PVS均因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术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嗽、咳嗽、咯血、胸痛及劳力性呼吸困难,胸部影像表现为渗出实变影、胸腔积液,最终经肺血管MRA或CT肺血管造影确诊,1例接受了支架置入术,2例接受了药物保守治疗,随访4个月~9年,患者一般状况可,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复习了60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致PVS病例的临床资料,男性50例,女性10例,年龄16~70岁。患者发病时距射频消融手术平均时间为5(2~7)个月,临床表现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咳痰及胸痛最为常见,胸部影像以实变影、磨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及胸腔积液最为多见,治疗以介入治疗、肺叶切除及手术修复为主。结论: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若出现咳嗽、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胸部影像表现为渗出实变影、磨玻璃影、胸腔积液及小叶间隔增厚,应警惕PVS可能,CT肺血管造影是评价和诊断PVS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狭窄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静脉异位引流诊断中的应用
9
作者 耿冀 范占明 +1 位作者 李宇 刘家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93-297,共5页
目的:通过与血管造影(DSA)及术中诊断结果相比较,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及其伴随畸形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9年北京安贞医院及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134例临床可疑APVC患者CTA图像,... 目的:通过与血管造影(DSA)及术中诊断结果相比较,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及其伴随畸形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9年北京安贞医院及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134例临床可疑APVC患者CTA图像,通过多种重建方式,显示心内外及内脏合并其他畸形,并与外科手术及造影诊断结果相比较,评价CTA诊断准确性。结果:134例APVC患者中TAPVC 66例,PAPVC 68例,DSA及术后诊断与CT诊断结果完全一致。PAPVC患者中单支肺静脉引流异常患者最常见,共44例(64.7%),同时单纯右侧肺静脉受累患者最多,共47例(69.1%)。APVC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畸形为房间隔缺损,共95例(70.9%)。TAPVC患者合并某些心内外及内脏畸形病例明显高于PAPVC患者。共8例患者存在肺静脉或引流静脉狭窄。结论:CTA能够准确诊断APVC畸形肺静脉走行及连接,并同时评价伴随的心内外及内脏合并其他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异位引流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无创测量冠状动脉管壁扩张性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芳 吕飙 张兆琪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90-92,共3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大约99%冠心病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1]。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结构和功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大约99%冠心病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1]。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且血管功能的改变会早于形态学变化,如僵硬度增加,弹性减低[2-3]。也就是说在血管形态上发生改变之前,它的弹性功能可能就已经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 冠状动脉弹性 扩张系数 无创
下载PDF
心房颤动心房纤维化与瘢痕的心脏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晓丹 刘东婷 +3 位作者 罗南 刘家祎 李宇 温兆赢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6期594-596,共3页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心房颤动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包括:心室率(律)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心房颤动基质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心房纤维化是重要的心房颤动基质,是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心房颤动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包括:心室率(律)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心房颤动基质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心房纤维化是重要的心房颤动基质,是心房颤动预后评估的独立预测因素。心房纤维化和心房颤动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纤维化 心房颤动 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成像 T1 MAPPING MISS
下载PDF
CT肺动脉造影与MR诊断肺动脉栓塞临床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周璐 范占明 +4 位作者 张兆琪 徐磊 于薇 晏子旭 姜红 《疑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408-410,414,共4页
目的:对CT肺动脉造影与MR评估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Meta分析。方法网络检索中英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BM、CNKI和万方数据等,搜集公开发表的关于CT肺动脉造影与肺动脉MR评估PE的文献,应用STATA12... 目的:对CT肺动脉造影与MR评估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Meta分析。方法网络检索中英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BM、CNKI和万方数据等,搜集公开发表的关于CT肺动脉造影与肺动脉MR评估PE的文献,应用STATA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合并,计算诊断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16项研究1497例受试对象纳入Meta分析,其中应用CT肺动脉造影评价PE11项研究,MR检查5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CT肺动脉造影和MR评价PE的敏感性分别为0.79(95%CI0.75~0.83)和0.54(95%CI0.48~0.60),特异性分别为0.90(95%CI0.87~0.93)和0.98(95%CI0.96~1.00);CT肺动脉造影和MR评价PE的AUC分别为0.94(95%CI0.92~0.96)和0.99(95%CI0.97~0.99)。结论CT肺动脉造影与MR评估PE的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评估PE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核磁共振成像 META分析
下载PDF
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董莉 申强 +3 位作者 郭淼 李勐 张兆琪 陈慧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8期874-878,892,共6页
目的:探索新型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反应成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制备五指山小型猪(n=20)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模型制备前、后分别行MRI黑血动态增强序列扫描(TR=750 ms;TE=12 ms;TI1=325 ms;TI2=12... 目的:探索新型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反应成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制备五指山小型猪(n=20)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模型制备前、后分别行MRI黑血动态增强序列扫描(TR=750 ms;TE=12 ms;TI1=325 ms;TI2=125 ms,ETL=8)。对比剂采用Gd-DTPA(0. 05 mmol/kg),高压注射器的流速为0. 1 m L/s。对模型制备前、后MR图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测量血管壁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血浆容积(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Ve),曲线下面积(AUC)。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MR图像数据参数与微血管及巨噬细胞的相关性。并比较模型制备前、后的差异。结果:成功建立五指山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5只。与病理结果相对照,Ktrans与微血管数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 913,P=0. 000)。与巨噬细胞数目比较发现,Ktrans亦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 781,P﹤0. 000)。与模型制备前比较,MR图像数据参数Ktrans、Vp、Ve及AUC数值均显著性升高(P≤0. 000)。结论:黑血动态增强MRI成像方法可以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特征。并可以作为定量测量炎性反应的影像指标,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种新型无创的影像学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黑血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下载PDF
心脏肝异位1例报道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东 武迎 +2 位作者 贾一新 黄小勇 王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38-339,共2页
患者男性,57岁,主诉"突发胸闷、腹痛,伴发热一周"。一个月前突发胸闷气短、伴腹痛、发热,外院检查为右心房肿瘤。遂来我院就诊,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院。患者发病至今,饮食及大小便正常,精神及睡眠好,体质量无明显下降。平素体健,无肝... 患者男性,57岁,主诉"突发胸闷、腹痛,伴发热一周"。一个月前突发胸闷气短、伴腹痛、发热,外院检查为右心房肿瘤。遂来我院就诊,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院。患者发病至今,饮食及大小便正常,精神及睡眠好,体质量无明显下降。平素体健,无肝炎及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外伤及手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及遗传性疾病。查体:T36℃、P80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异位 病理学 肝异位
下载PDF
黑血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观察研究
15
作者 赵龙 董莉 +4 位作者 申强 郭淼 杜志强 徐磊 陈慧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97-201,共5页
目的:探索新型黑血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BB DCE-MRI)在定量测量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价值。方法:20头,五指山小型猪,[3~4个月龄,雌雄不限,雄性已去势,体质量(29.29±1.25)kg]行高脂高TC饲养加球囊拉伤腹主动脉以制备动... 目的:探索新型黑血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BB DCE-MRI)在定量测量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价值。方法:20头,五指山小型猪,[3~4个月龄,雌雄不限,雄性已去势,体质量(29.29±1.25)kg]行高脂高TC饲养加球囊拉伤腹主动脉以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制备前后分别进行sfQIR黑血动态增强序列扫描(TR=750 ms;TE=12 ms;TI1=325ms;TI2=125 ms, ETL=8)。扫描2层,每层15幅图像。测量模型制备前、后的临床资料(TG、TC、HDL-C、LDL-C及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血管功能学指标血管壁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血浆容积(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Ve),曲线下面积(AUC)。比较(1)模型制备前后临床资料与血管形态学、功能学的相关性;(2)模型制备前后临床资料差异与血管形态学、功能学差异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差异比较应用配对资料的符号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G及TC水平与血管壁Ktrans呈明显正相关(r=0.922,P=0.000;r=0.953,P=0.000)。胰岛素水平与AUC呈负相关(r=0.562,P=0.048)。同时发现TG、TC的变化与Ktrans变化有显著相关性(r=0.842,P=0.004;r=0.661,P=0.038)。结论:黑血DCE-MRI成像方法可以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特征,并与临床指标相一致。可以定量测量炎性反应的影像指标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种无创的影像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炎症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成像在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晓丹 陈炎 +3 位作者 刘家祎 李宇 刘东婷 温兆赢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2期1309-1312,共4页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它可能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tive heart disease,HHD),包括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和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1...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它可能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tive heart disease,HHD),包括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和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1]。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技术,与超声心动图相比优点如下:①对于心脏容积,射血分数和心脏质量的测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②对LVH的病因提供了更准确的组织信息描述;③更准确的评估心肌缺血,特别是微循环疾病;④可用于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主动脉主干及分支病变和主动脉瓣反流的定量;⑤可用于临床实践中治疗效果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脏磁共振 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肥厚 心肌纤维化
下载PDF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影像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萌 郭衍秋 +4 位作者 孙雨蒙 胥海洋 汪振佳 潘丽丽 于薇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678-683,共6页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TA)患者脑梗死的特征,并探讨T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128例确诊TA的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无脑梗死组(96例)。比较...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TA)患者脑梗死的特征,并探讨T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128例确诊TA的住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有无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无脑梗死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T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32例患者(25%)存在脑梗死,其中21例为急性或慢性脑梗死,11例为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TA脑梗死组临床活动度评分(ITAS 2010及ITAS-A)较非脑梗死组高(9 vs.8,10 vs.5, P=0.003,P=0.013)。脑梗死组患者合并高血压(50%vs.25%P=0.009)及高脂血症(56%vs.28%,P=0.004)的比例较无脑梗死组患者高。脑梗死组患者颅内动脉受累的比例较无脑梗死组患者高(62.5%vs.26%,P <0.001),且最常受累的血管是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以重度狭窄或闭死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最常见的部位为额顶叶及基底节区。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脂血症(OR=3.286,95%CI:1.435~7.521, P=0.005)、颅内动脉受累(OR=3.831, 95%CI:1.585~9.262, P=0.003)、大脑中动脉受累(OR=7.517, 95%CI:1.302-43.393, P=0.024)与TA患者脑梗死显著相关。结论 :TA患者脑梗死并不少见,少数为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是额、顶叶及基底节区。高脂血症、颅内动脉受累及大脑中动脉受累是TA患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脑梗死 脑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测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冬宇 丁芳 +6 位作者 曹莹 方超 韩笑 张勤奕 博力杨 郭曦 吕亚林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主要牙周可疑致病菌。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剥脱术的病例,收集术中分离的含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标本15例。提取斑块的组织DNA,分别用5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特异引物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 目的: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主要牙周可疑致病菌。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剥脱术的病例,收集术中分离的含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标本15例。提取斑块的组织DNA,分别用5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特异引物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16S rDNA片段来鉴定细菌种类。结果:15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4例样本检测到了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2例样本检测到了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其中1例同时检测到了Fn和Pg。未检测到伴放线聚生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 ycetemcomitans,Aa),福赛坦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牙周可疑致病菌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可疑致病菌 牙周炎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导管相关的医源性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壁间血肿临床治疗经验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龙飞 刘宁宁 +6 位作者 李宇 周子凡 王珺 潘旭东 刘永民 朱俊明 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4期391-394,共4页
目的:导管相关的医源性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壁间血肿发生率较低且相关报道有限,介绍和探讨我中心对此种并发症的临床治疗经验以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期间,安贞医院共有8例因导管检查和治疗导致医源性主动脉夹层及... 目的:导管相关的医源性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壁间血肿发生率较低且相关报道有限,介绍和探讨我中心对此种并发症的临床治疗经验以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期间,安贞医院共有8例因导管检查和治疗导致医源性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1例发生在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操作过程中,7例发生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冠状动脉介入支架治疗操作过程中。3例为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1例为右冠状动脉窦局限性夹层,4例为A型主动脉夹层。4例(3例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1例局限性夹层)行保守治疗,4例A型主动脉夹层行急诊手术治疗。对8 例患者均行定期随访及主动脉CTA复查。结果:1例保守治疗的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1个月后再发胸痛,主动脉弓新发主动脉溃疡,行手术治疗。8例患者无住院死亡,且均无脑梗死、截瘫、心力衰竭等严重发症,远期随访结果均存活且恢复良好。结论:导管相关的医源性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一种发生率较低的并发症,但是出现此并发症可以导致严重的后果,通过对病情的综合判断采用合理的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方法都可以得到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间血肿 医源性 导管
下载PDF
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璐 于薇 +1 位作者 张兆琪 刘一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成像(MR)与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狭窄(C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2)、EMBASE(1974—2012)、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3期)、CBM(1978—20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2)等,全面...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成像(MR)与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狭窄(C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2)、EMBASE(1974—2012)、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3期)、CBM(1978—20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2)等,全面收集增强MR与颈动脉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研究。按诊断精确性研究质量评估(QUADAS)条目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应用Meta-disc 1.4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4项研究纳入本系统评价,QVADAS评分平均为64.7%,增强MR与颈动脉造影相比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优势比(DOR)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4%(95%CI 92%~96%)、92%(95%CI 90%~94%)、12.15(95%CI 7.64~19.32)、0.07(95%C1 0.05~0.10)、178.49(95%CI 108.23~294.37)和0.98。结论增强磁共振成像可作为临床上诊断颈动脉狭窄最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增强 颈动脉狭窄 系统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