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无人机低空倾斜摄影测量的乡村空间管理精细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蕊 安逸飞 +2 位作者 李卫伟 曹浩 杨易晨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4-39,共6页
本文以浙江宁波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北京密云河西村、北京顺义汉石桥村为例,分阶段介绍基于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为基础,结合地面摄影测量、地面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等技术手段,应用各类数据处理软件和空间信息管理软件的配合应用,探索... 本文以浙江宁波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北京密云河西村、北京顺义汉石桥村为例,分阶段介绍基于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为基础,结合地面摄影测量、地面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等技术手段,应用各类数据处理软件和空间信息管理软件的配合应用,探索乡村空间管理精细化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摄影测量 乡村空间 乡村规划 乡村管理 精细化
下载PDF
北京通州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地层土壤元素与人类活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吕砚 贾祥英 +1 位作者 孙勐 刘乃涛 《河南科技》 2021年第19期118-122,共5页
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ay Fluorescence,XRF)方法分析北京通州路县故城城郊遗址文化层中的土壤矿质元素全量,分析比较对人类活动有指示意义的元素,以恢复自东汉以来遗址地层记录的人类活动特征。东汉至魏晋时期,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地... 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ay Fluorescence,XRF)方法分析北京通州路县故城城郊遗址文化层中的土壤矿质元素全量,分析比较对人类活动有指示意义的元素,以恢复自东汉以来遗址地层记录的人类活动特征。东汉至魏晋时期,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地区与手工业相关的示踪元素丰富,表明这一时期城郊人类活动处于活跃期,且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活动;后期与居住相关的示踪元素P、Ca、Ba以及与手工业活动相关的Mn含量都明显高于前期,说明伴随着人类手工业活动的增加,城郊地区的居住功能随之增强。南北朝时期,Ba含量增加趋势明显,推测这一时期城郊区域人类的居住活动逐渐增加。Mn、Pb含量高,表明手工业生产依旧活跃;Cu含量下降明显,大量出土陶片,说明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生产主要从事陶器制作活动。辽金时期,示踪元素大幅度下降,至明清时期气候转干冷,遗址区域不再是人类聚居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活动 路县古城城郊遗址 土壤元素 烧失量
下载PDF
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核心区现存石雕考察与研究
3
作者 王佳音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5期23-29,共7页
石雕制品因较好的耐久性,通常更利于保存建筑群的时代信息。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核心区在经历火劫和重建后,就沿用了大量制作于乾隆时期的石雕制品,其中建筑基础、台基、栏板和望柱具备尤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现存排云殿、佛... 石雕制品因较好的耐久性,通常更利于保存建筑群的时代信息。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核心区在经历火劫和重建后,就沿用了大量制作于乾隆时期的石雕制品,其中建筑基础、台基、栏板和望柱具备尤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现存排云殿、佛香阁台基进行了详细考察,发现排云殿台基是在原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的台基基础上改造而成,而佛香阁台基则全部拆除重建。这一认识从实物资料的角度对颐和园营建档案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雕 排云殿 佛香阁 万寿山
下载PDF
故宫景福宫墁冰纹石的初步分析研究
4
作者 朱志保 丁燕 张景阳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5期6-9,共4页
墁冰纹石鲜有报道,为探索其研究性保护方法,本文对景福宫区域墁冰纹石进行了实地调研。首先,根据石墙病害调查对石块的颜色配比、病害面积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次,结合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体积密度和吸水率测试的结果进行石墙的病害... 墁冰纹石鲜有报道,为探索其研究性保护方法,本文对景福宫区域墁冰纹石进行了实地调研。首先,根据石墙病害调查对石块的颜色配比、病害面积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次,结合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体积密度和吸水率测试的结果进行石墙的病害分析,讨论墁冰纹石的材料、工艺等,本研究可为后续保护性修缮项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福宫 墁冰纹石 颜色配比 病害分析
下载PDF
北京玉河庵:基于历史格局研究的文物保护范围划定
5
作者 忻琳 张维 黄钟 《北京规划建设》 2024年第2期192-197,共6页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原则是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中对于完整性的理解,应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文物历史格局是指文物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承载文物价值的全部空间组合形式。研究文物历史格局,应当以其历史功能为出发点,...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原则是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中对于完整性的理解,应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文物历史格局是指文物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承载文物价值的全部空间组合形式。研究文物历史格局,应当以其历史功能为出发点,梳理全部相关的空间要素。空间要素的研究,应包括现存的、发生改变的和已经灭失的三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遗产 空间要素 历史格局 文物保护范围 核心原则 真实性 演变过程 完整性
原文传递
基于文渊阁彩画科学分析的清官式彩画描渍工艺解读与复原
6
作者 赵萨日娜 杨红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1期97-111,共15页
描渍是一种现已失传的清官式建筑彩画绘制工艺,经文献研究与实例调研发现,文渊阁大木彩画中仍留存有该工艺的使用痕迹,且现存彩画包含自始建年代至清末的多次修缮遗迹。本文以文渊阁勘察项目为依托,采用剖面显微分析和偏光显微分析等科... 描渍是一种现已失传的清官式建筑彩画绘制工艺,经文献研究与实例调研发现,文渊阁大木彩画中仍留存有该工艺的使用痕迹,且现存彩画包含自始建年代至清末的多次修缮遗迹。本文以文渊阁勘察项目为依托,采用剖面显微分析和偏光显微分析等科技考古手段,结合文献研究,揭示出文渊阁彩画中描渍工艺的用料与操作特征,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对此工艺进行复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渍 文渊阁 工艺 显微分析
下载PDF
考古所见魏晋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以北京地区墓葬材料为中心
7
作者 丁利娜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3期79-98,M0006,M0007,共22页
魏晋北朝时期的北京是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墓葬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一时期的墓葬共计发现118座。按形制,这些墓葬可分为带墓道多室墓、带墓道双室墓、带墓道单室墓、梯形砖室墓和土坑墓等五种类型,随葬品可归纳为生... 魏晋北朝时期的北京是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墓葬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一时期的墓葬共计发现118座。按形制,这些墓葬可分为带墓道多室墓、带墓道双室墓、带墓道单室墓、梯形砖室墓和土坑墓等五种类型,随葬品可归纳为生活用具类、模型明器及动物俑类、人物俑类和人体装饰品类等,并且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随时代而变化。整体来看,曹魏至西晋早期较多承袭了本地区东汉中晚期以来的传统,西晋中、晚期文化面貌明显改变,带墓道墓葬大致经历了多室→双室→单室的发展历程,与洛阳地区文化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北朝时期带墓道方形单室墓成为主流,同时受到鲜卑文化的影响,新出现了梯形砖室墓形制,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魏晋北朝时期 墓葬形制 随葬品组合 分期与年代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北京房山沿村隋墓发掘简报
8
作者 王策 于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49,I0001,共24页
2021年8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沿村村北发掘一座隋代砖室墓。墓葬内出土随葬品101件,数量规模为北京及周边地区近年考古发掘中所少见。其中主要随葬品为陶俑,共99件,种类多样,有骆驼俑、马俑、陶狗、劳作俑、伎乐俑... 2021年8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沿村村北发掘一座隋代砖室墓。墓葬内出土随葬品101件,数量规模为北京及周边地区近年考古发掘中所少见。其中主要随葬品为陶俑,共99件,种类多样,有骆驼俑、马俑、陶狗、劳作俑、伎乐俑、骑马俑、男侍俑、女侍俑、文官俑、柱剑文吏俑等。这批陶俑在服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为研究隋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隋代 砖室墓 陶俑 服饰
原文传递
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十三号水井(J13)考古发掘简报
9
作者 陈平 孙勐 +2 位作者 王宇新(摄影) 翟建锋(绘图) 黄星(绘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23,共18页
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的东南部清理木构水井(J13)一口。J13可分为外圹、内圹和木构井壁等,基本呈上圆下方、上大下小。井壁用木板主要以榫卯方式搭建而成,并发现有苇束和其他木构件用以加固。J13内出土较为完整... 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的东南部清理木构水井(J13)一口。J13可分为外圹、内圹和木构井壁等,基本呈上圆下方、上大下小。井壁用木板主要以榫卯方式搭建而成,并发现有苇束和其他木构件用以加固。J13内出土较为完整的器物23件,其中陶器20件、木器1件、铁器1件、半瓦当1件及大量陶器残片。其中,14件较完整的鼓腹罐上带有陶文。另外还有2件带有陶文的器物残片。J13为北京地区首例战国、西汉木构水井实物与木构建筑遗存,也是北京地区考古出土陶文最多的一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路县故城 水井 陶罐 陶文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出土墓券与券台特点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坤玉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50,共11页
墓券信仰自东汉时期从洛阳地区发生并向周边扩散传播。魏晋以后,不仅中原地区,甚至西北、西南、江南、岭南地区都受到了影响。北宋政府曾官方刊行过《地理新书》,其中明确了从皇帝、官员,到百姓葬仪中墓券使用的具体规则。直到近代,福... 墓券信仰自东汉时期从洛阳地区发生并向周边扩散传播。魏晋以后,不仅中原地区,甚至西北、西南、江南、岭南地区都受到了影响。北宋政府曾官方刊行过《地理新书》,其中明确了从皇帝、官员,到百姓葬仪中墓券使用的具体规则。直到近代,福建等地仍存在使用墓券的习俗。但北京地区从东汉至辽代之前一直不曾发现与此有关的任何文献记载和地下考古发现,直到辽代开始出现墓券,元代开始出现券台。搜罗北京地区已发表的有关52方墓券(含51方买地券与1方镇墓文)与30座券台的资料,并对其特点进行初步归纳分析,以期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丧葬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历史研究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券 券台 北京
原文传递
北京西板桥变迁考
11
作者 张维 忻琳 黄钟 《北京规划建设》 2023年第4期192-199,共8页
前言西板桥曾是老北京的地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名,如西板桥明渠、西板桥大街、西板桥小学、西板桥公交站等。1972年西板桥明渠被改为暗沟,桥体被就地掩埋,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2017年,在景山西街环境整治施工中,被埋近半个世纪的... 前言西板桥曾是老北京的地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名,如西板桥明渠、西板桥大街、西板桥小学、西板桥公交站等。1972年西板桥明渠被改为暗沟,桥体被就地掩埋,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2017年,在景山西街环境整治施工中,被埋近半个世纪的西板桥重见天日,并于2021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站 整治施工 文物保护单位 板桥 明渠
原文传递
北京金中都城墙遗址2019—2020年发掘简报
12
作者 丁利娜(执笔/整理/拍摄) 张中华 +1 位作者 孙峥 席现坤(拍摄)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75,共17页
2019—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金中都外城西、南城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首次正式揭露了金中都外城的防御体系,包括城墙、马面、护城河等遗迹,不仅确认了它们的形制结构、营建方式和防御功能,同时,通过考古层位学关系确认了金中都外... 2019—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金中都外城西、南城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首次正式揭露了金中都外城的防御体系,包括城墙、马面、护城河等遗迹,不仅确认了它们的形制结构、营建方式和防御功能,同时,通过考古层位学关系确认了金中都外城的营建和使用、沿用和被废弃的变迁历程。遗址中出土有残瓷片、“官”字款砖、石礌等,为研究金中都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也凸显了金中都的外城防御和皇家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中都 城墙 马面 护城河
原文传递
北京路县故城遗址T3003J4出土的褐家鼠遗存及其情境分析
13
作者 王照魁 武仙竹 +1 位作者 封世雄 孙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3-612,共10页
北京汉代路县故城遗址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20年在IVT3003J4发掘中,在井底的木水桶里清理出1件褐家鼠头骨标本,其颅全长47.88 mm,颅基长47.50 mm;齿冠使用磨蚀痕迹严重。通过测量数据和磨耗使用痕观测,该个体是我... 北京汉代路县故城遗址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20年在IVT3003J4发掘中,在井底的木水桶里清理出1件褐家鼠头骨标本,其颅全长47.88 mm,颅基长47.50 mm;齿冠使用磨蚀痕迹严重。通过测量数据和磨耗使用痕观测,该个体是我国考古中发现的年龄最大、体型最大的个体。其上颌颊齿还明显存在左、右使用不均衡情况。在我国动物考古中,该褐家鼠遗骸是从水井考古中发掘出土的唯一一例,同时也是我国城市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例褐家鼠遗骸。该发现对研究自然界褐家鼠生态演化、我国古代城市何时出现褐家鼠与人类伴生等有重要意义。在运用“考古学情境分析”方法研究后,显示该褐家鼠遗存应是东汉初年彭宠之乱路城对峙战中,彭宠部属可能用褐家鼠尸体荼毒井水时所遗留。路城对峙战后,中国走向了国盛民富的“光武中兴”时代,该褐家鼠遗骸为此次特殊历史战争提供了重要见证。路县故城遗址褐家鼠遗存研究,通过动物考古和“情境分析”的结合,再现和解析了中国光武中兴之前路城对峙战的重大历史转折,是考古工作活化和再现历史场景的重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路县故城遗址 褐家鼠 情境分析 动物考古
原文传递
北京路县故城遗址东南部出土汉代铁器的科技研究
14
作者 杨菊 李伟敏 《博物院》 2024年第2期16-31,共16页
路县故城遗址是北京通州区发现的最早古城,是一处重要的汉代遗址。其东南部出土的大量铁器对了解本地区铁器的技术内涵、钢铁技术的发展历程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其中的45件两汉时期铁器样品,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夹杂物化学成分分析... 路县故城遗址是北京通州区发现的最早古城,是一处重要的汉代遗址。其东南部出土的大量铁器对了解本地区铁器的技术内涵、钢铁技术的发展历程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其中的45件两汉时期铁器样品,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夹杂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经分析的铁器样品除2件为块炼渗碳钢外,其余均以生铁为原料制成,并采用了铸造、铸后退火、炒炼脱碳、锻造等原料处理或器物制作技术,其中白口铁9件、麻口铁2件、韧性铸铁5件、铸铁脱碳钢15件、熟铁7件、炒钢5件。由此反映出,路(潞)县地区在两汉时期已围绕生铁冶炼发展出较为成熟的制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县故城 汉代 古代钢铁制品 冶金考古 加工工艺
原文传递
北京路县故城遗址大植物遗存研究——以城郊东南部为例
15
作者 尹达 《博物院》 2024年第2期49-57,共9页
北京路县故城遗址城郊东南部大植物遗存样品年代可分为西汉、东汉、魏晋和辽金四期。浮选出粟、黍、小麦、大麦、稻、大豆和赤豆7种农作物,狗尾草属、野黍、马唐、野大豆、藜、牡荆、铁苋菜、苍耳等15种非农植物遗存,其中还有可食用和... 北京路县故城遗址城郊东南部大植物遗存样品年代可分为西汉、东汉、魏晋和辽金四期。浮选出粟、黍、小麦、大麦、稻、大豆和赤豆7种农作物,狗尾草属、野黍、马唐、野大豆、藜、牡荆、铁苋菜、苍耳等15种非农植物遗存,其中还有可食用和药用的枣、酸枣和花椒。量化分析结果显示,自两汉始,遗址居民的农业生产以粟麦兼作为主,辅以多种类的作物。存在不同方式的植物资源利用和消费。农业生产模式较为保守,在稳定的旱作农业策略下,兼有小规模的稻作及园圃种植,几种农作物在不同时期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和地位存在波动和变化。城郊东南部植物遗存的发现为了解北京路县故城遗址手工业区的植物资源消费及北京地区历史时期农业社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县故城遗址 浮选 小麦 旱作农业
原文传递
北京路县故城城郊遗址F13土壤元素研究
16
作者 吕砚 闫博君 任晓娟 《博物院》 2024年第2期7-15,共9页
对北京路县故城城郊遗址的未知功能区F13内部及其周围土壤进行全磷测定和土壤元素分析,双尾检验显示F13内、外土壤元素中P、Cu、MgO、Sr、CaO、Zn、Fe_(2)O_(3)和MnO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Cu、MgO、Sr、CaO、Zn和Fe_(2)O_(3)在F13... 对北京路县故城城郊遗址的未知功能区F13内部及其周围土壤进行全磷测定和土壤元素分析,双尾检验显示F13内、外土壤元素中P、Cu、MgO、Sr、CaO、Zn、Fe_(2)O_(3)和MnO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Cu、MgO、Sr、CaO、Zn和Fe_(2)O_(3)在F13内部的土壤中含量相对较高。结合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这些差异元素中,Cu、MgO、Sr、CaO、Zn和P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来源和主导因素,Fe_(2)O_(3)与其他6种富集元素来源不同,推测Fe2O3的富集与人类清理F13时所使用的铁质工具相关;MnO在F13内部土壤中含量较低,在周围土壤中含量较高,应与同时期路县故城城郊地区的手工业活动有关。综合未知功能区的形制判断,F13为北朝时期手工业者搭建的简易公共厕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土壤元素 遗址功能区 全磷测定 简易厕所
原文传递
北京顺义区平各庄村唐墓发掘简报
17
作者 戢征 卜彦博 刘风亮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19,共5页
2018年9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顺义区平各庄村东侧发掘3座墓葬,其中M1为“凸”字形砖室墓,墓室上部破坏严重,于墓底出土陶罐、陶碗、瓷罐、铜带饰、铜钱、铁刀等随葬品。根据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品的器形推测墓葬的年代为唐代中晚期。
关键词 砖室墓 唐代 北京市
原文传递
北京元代墓葬出土的瓷器
18
作者 吕砚 闫博君 赵伟 《收藏家》 2022年第5期97-104,共8页
元朝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政权。元世祖忽必烈于1279年最终灭亡了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形成的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政权对峙的局面,为南北方经济的恢复、文化的交流、科技的发展、民族的融合等等产生了巨... 元朝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政权。元世祖忽必烈于1279年最终灭亡了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形成的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政权对峙的局面,为南北方经济的恢复、文化的交流、科技的发展、民族的融合等等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故其地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疆域广大,超越汉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世祖忽必烈 分裂割据 辽左 元代墓葬 唐末五代 北方草原 《元史·地理志》 南越
原文传递
颐和园升平署等三所衙署建筑遗存考略
19
作者 张维 忻琳 黄钟 《北京规划建设》 2023年第6期191-197,共7页
引言,在北京西郊,荟萃着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众多清代皇家园林。其中圆明园自雍正朝起历代帝王常年驻跸,其地位更超乎诸园之上,实质上已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第二政治中枢。因此,清廷在圆明园大宫门外修建了大规模配套衙署,为园居理政提供... 引言,在北京西郊,荟萃着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众多清代皇家园林。其中圆明园自雍正朝起历代帝王常年驻跸,其地位更超乎诸园之上,实质上已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第二政治中枢。因此,清廷在圆明园大宫门外修建了大规模配套衙署,为园居理政提供服务。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之后,三山五园尽遭焚烧劫掠,圆明园成为废墟,昔日荣光一去不返,清漪园则从光绪十二年(1886年)起开始重建,并更名为颐和园,成为新的西郊政治中枢。于是沿袭圆明园旧例,颐和园东宫门外也建造了一片配套衙署,成为西郊第二套专为行宫苑囿配置的衙署。这些衙署中,有三所整齐排布在宫门前街的东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丰十年 颐和园 英法联军 历代帝王 建筑遗存 三山五园 圆明园 清漪园
原文传递
朝阳区太阳宫明清时期墓葬考古发掘报告
20
作者 李澔洋 曹孟昕 +1 位作者 黄星(绘图) 王宇新(摄影) 《收藏家》 2023年第8期2-23,共22页
2022年7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朝阳区太阳宫乡发掘了11座明清时期墓葬,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其中的6座墓葬内出土了包括朝珠、顶戴、钮扣、手镯、耳环等在内的成组精美文物。配套出现的朝珠和顶戴为研究清代直隶地... 2022年7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朝阳区太阳宫乡发掘了11座明清时期墓葬,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其中的6座墓葬内出土了包括朝珠、顶戴、钮扣、手镯、耳环等在内的成组精美文物。配套出现的朝珠和顶戴为研究清代直隶地区朝珠的使用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成套出现的纽扣、手镯及耳环等首饰以及铜镜等生活用品为研究清代中下层平民的服饰搭配,还原生活场景,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成组出现的铜钱以及银锭则是明、清两代货币制度发展与演变的重要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墓葬 朝珠 顶戴 首饰 顺治通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