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文物进出境管理工作述略 被引量:1
1
作者 万文君 《北京文博文丛》 2017年第3期108-112,共5页
文物进出境管理工作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文物进出境管理工作十分重视,设置了专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形势的不断变化,文物进出境管理和法律法规与时俱进... 文物进出境管理工作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文物进出境管理工作十分重视,设置了专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形势的不断变化,文物进出境管理和法律法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60多年来,海关与文物进出境管理部门精诚合作,严守国门,在防止大批文物流失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工作 进出境管理 管理工作 北京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述略 法律法规 专管机构
原文传递
西周燕国青铜篮类型学小议
2
作者 张可欣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7期28-33,共6页
西周时期的燕国青铜簋与中原诸国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但同时,其在形制、纹饰等方面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燕国境内所出土以及燕国所属的西周时期的青铜簋。本文将在全面整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西周时期的燕国青铜簋与中原诸国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但同时,其在形制、纹饰等方面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燕国境内所出土以及燕国所属的西周时期的青铜簋。本文将在全面整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西周时期燕国青铜簋做研究分析,梳理西周燕国青铜簋的种类以及形制演变,再利用标准器断代法对西周燕国的部分青铜簋进行分期断代,通过比较研究,试分析部分西周燕国青铜簋的地域性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燕国的历史与西周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燕国 青铜簋 类型学
下载PDF
论传统绘画的认知方式与构图特点
3
作者 李晨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5-37,共3页
中国绘画受传统哲学、文学的影响,提倡“含道应物”“立象以尽意”。将绘画作为思想观念的传达阐释、对宇宙人生的理解体悟;表现方式强调“遗貌取神”“以气韵求其画”:审美上追求“象外之意”,崇“逸”贬“能”。在这种观念指导下... 中国绘画受传统哲学、文学的影响,提倡“含道应物”“立象以尽意”。将绘画作为思想观念的传达阐释、对宇宙人生的理解体悟;表现方式强调“遗貌取神”“以气韵求其画”:审美上追求“象外之意”,崇“逸”贬“能”。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中国绘画艺术在认知方式以及构思、构图上表现出一定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方式 传统绘画 构图 中国绘画艺术 “立象以尽意” 传统哲学 思想观念 遗貌取神
下载PDF
形塑国家与教育大众:故宫博物院1949-1966年展览工作的综合考察
4
作者 谢雨婷 赵曾健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38,143,共12页
展览是新中国初期(1949-1966年)故宫博物院参与国家政治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这一时期,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工作成为一项由国家领导并获得全国支持、体现国家意志、适应现实建设需求的“国家行为”。此间,故宫博物院在院内举办常设与临... 展览是新中国初期(1949-1966年)故宫博物院参与国家政治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这一时期,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工作成为一项由国家领导并获得全国支持、体现国家意志、适应现实建设需求的“国家行为”。此间,故宫博物院在院内举办常设与临时展览共计二百余个,基本形成了“古今中外兼备”的综合性展览特色。具有鲜明民族叙事特色的展览,肩负着形塑国家与教育大众的使命,成为面向广大民众开展政治与文化教育的有力工具。对这一时期故宫博物院展览工作的综合考察,不仅可以管窥新中国初期博物馆独特的“使命型”基因,也能为文化遗产的“古为今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宫博物院 展览 新中国 国家 教育
原文传递
汉魏晋时期墓葬中随葬瓦当现象探讨
5
作者 徐沂蒙 万文君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8,共11页
在汉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瓦当的情形中,有一类是作为随葬品特地放入墓葬中的。通过对发掘报告及墓葬平面图的分析,搜集到汉到魏晋时期有意识随葬瓦当的墓葬四十余座。研究发现,这种随葬瓦当的现象出现于东汉早期,东汉晚期达到高峰,曹魏西... 在汉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瓦当的情形中,有一类是作为随葬品特地放入墓葬中的。通过对发掘报告及墓葬平面图的分析,搜集到汉到魏晋时期有意识随葬瓦当的墓葬四十余座。研究发现,这种随葬瓦当的现象出现于东汉早期,东汉晚期达到高峰,曹魏西晋仍有余音,洛阳地区为其分布中心。东汉时期,随葬瓦当的墓主应多为平民、中下层官吏等;魏晋提倡薄葬,瓦当随葬出现于一些规格较高的大型墓葬中。通过随葬瓦当在墓葬中的位置、纹饰、形制及文献记载推测,随葬瓦当在丧葬礼仪中应是社会中下层囿于身份使用的玉璧替代品,起到敛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当 玉璧 东汉 魏晋 薄葬
原文传递
浅析越窑青瓷的开光装饰
6
作者 谢雨婷 《荣宝斋》 2023年第12期66-85,共20页
开光,亦称开窗,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一种分区构图方式。《饮流斋说瓷》中解释:“先施圈栏,内绘花纹,外填色釉或锦纹者,谓之开光。”①当代学者对于“开光”的定义略有差异2,但一般认为一个完整的开光装饰由光廓、光廓内主题纹饰、光... 开光,亦称开窗,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一种分区构图方式。《饮流斋说瓷》中解释:“先施圈栏,内绘花纹,外填色釉或锦纹者,谓之开光。”①当代学者对于“开光”的定义略有差异2,但一般认为一个完整的开光装饰由光廓、光廓内主题纹饰、光廓外地子三个核心要素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装饰 越窑青瓷 构图方式 当代学者 开光 核心要素
原文传递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恽寿平款《夏夜清荷图》辨伪
7
作者 姚雨萌 《收藏家》 2023年第7期90-97,共8页
清早期画家恽寿平创新没骨花鸟画技法,为清初画坛带来一阵革新之风,但其流传至今的没骨花卉作品中多有仿制之作。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署名恽寿平的一件《夏夜清荷图》就并非真迹,系一件仿作。本文在第一部分结合馆藏实物对恽寿... 清早期画家恽寿平创新没骨花鸟画技法,为清初画坛带来一阵革新之风,但其流传至今的没骨花卉作品中多有仿制之作。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署名恽寿平的一件《夏夜清荷图》就并非真迹,系一件仿作。本文在第一部分结合馆藏实物对恽寿平没骨荷花作品呈现的三种风格面貌进行阐述。在第二部分围绕《夏夜清荷图》图像展开分析,指出该图在构图布局、笔法风格上与恽寿平没骨荷花作品有一定出入,继而围绕该轴文字部分从书法水平、题诗内容两方面分析作伪痕迹,最后再通过对比印鉴判断该图为后人仿恽之作。同时,将该图题款年代与作者生平履历对照,推测该时间段作者经历和心境与画中表达意境不符,不应为当时所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寿平 没骨荷花 《夏夜清荷图》 辨伪
原文传递
玉带与明代政治生活
8
作者 虞海燕 《北京文博文丛》 2015年第2期53-58,共6页
玉带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紧密相连,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是研究古代舆服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据目前考古资料显示,最早的玉带为陕西咸阳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一条白玉蹀躞带。玉带的使用自南北朝始至明末止,前后延续了一千多年,至明代达... 玉带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紧密相连,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是研究古代舆服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据目前考古资料显示,最早的玉带为陕西咸阳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一条白玉蹀躞带。玉带的使用自南北朝始至明末止,前后延续了一千多年,至明代达到了顶峰。在已出土的明代各类玉器中,玉带所占数量较多,而且出土玉带墓葬的时代几乎贯穿了整个明代。由于玉带的特殊性,凡出土玉带的墓葬大多等级较高,墓主身份有皇帝、亲王和王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带板 明代政治 陕西咸阳 若干云墓 身份地位 蹀躞带 墓主 汪兴祖 至明 面玉
原文传递
从《宣德彝器谱》等记载试析明清宣德炉的款式与功用
9
作者 徐辉 罗颖 马嘉璇 《北京文博文丛》 2022年第1期48-57,共10页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敬天法祖、除移驱虫始终贯穿其中,对于承载香料的器具--香炉,铸造更是极尽考究,无论是汉代博山炉、唐代凤尾炉、宋代瓷炉还是明清宣德炉,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宣德炉不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敬天法祖、除移驱虫始终贯穿其中,对于承载香料的器具--香炉,铸造更是极尽考究,无论是汉代博山炉、唐代凤尾炉、宋代瓷炉还是明清宣德炉,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宣德炉不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具有两个重要的功用:祭祀与焚香。从《宣德彝器谱》(三卷谱)、《宣德鼎彝谱》(八卷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德鼎彝谱 彝器 博山炉 敬天法祖 宣德炉 明清 文化内涵 功用
原文传递
草原丝绸之路视角下辽代玉器整理与研究
10
作者 万文君 《北京文博文丛》 2020年第2期25-39,共15页
公元907-1125年,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统治着北方地区幅员万里之地,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代地理区域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阿尔泰山),北至胪朐河(... 公元907-1125年,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统治着北方地区幅员万里之地,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代地理区域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阿尔泰山),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地理志 整理与研究 契丹族 胪朐河 辽代 地理区域 辽史
原文传递
图书满室翰墨香——米芾书画收藏圈初探
11
作者 丁霏 《荣宝斋》 2018年第8期212-221,共10页
对古代书画鉴藏家相关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现已成为书画鉴藏史研究者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样的学科视野下,原先少有学者涉足的、有关米芾鉴藏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得以展开。这一课题最早见于金维诺题为《宋元绘画收藏著录》一文,中央美... 对古代书画鉴藏家相关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现已成为书画鉴藏史研究者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样的学科视野下,原先少有学者涉足的、有关米芾鉴藏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得以展开。这一课题最早见于金维诺题为《宋元绘画收藏著录》一文,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杨春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专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收藏 米芾 图书 中央美术学院 鉴藏家 古代书画 学科视野 研究者
原文传递
先秦时期凤鸟纹考
12
作者 陈占锡 金志斌 《北京文博文丛》 2018年第2期37-41,共5页
凤鸟纹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乃至日常生活品上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源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铜镜、玉器、青铜器及陶瓷器上的凤鸟纹饰作为考察对象,初步探讨其演变规律,并力图通过对纹样的分析来... 凤鸟纹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乃至日常生活品上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源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铜镜、玉器、青铜器及陶瓷器上的凤鸟纹饰作为考察对象,初步探讨其演变规律,并力图通过对纹样的分析来揭示当时社会思想、观念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凤鸟纹 古代艺术品 装饰纹样 日常生活 艺术发展 考察对象 社会思想
原文传递
王绎、倪瓒合作《杨竹西小像》相关问题研究
13
作者 丁霏 《北京文博文丛》 2018年第3期26-32,共7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杨竹西小像》是由元代王绎、倪瓒合作完成的一幅肖像画(图一),仅仅是两位画家的身份及其作为王绎传世孤品的地位,就足以成为美术史上必须提及的一幅名作。但是“提及”通常是以资料介绍为主,缺乏细致深入的考察。...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杨竹西小像》是由元代王绎、倪瓒合作完成的一幅肖像画(图一),仅仅是两位画家的身份及其作为王绎传世孤品的地位,就足以成为美术史上必须提及的一幅名作。但是“提及”通常是以资料介绍为主,缺乏细致深入的考察。对于《杨竹西小像》而言,合作画的特殊身份必然成为阅读的重点,因此,本文尝试对这一特殊身份进行考察,并结合画面各个局部进行视觉分析,解读画面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 倪瓒 北京故宫博物院 视觉分析 肖像画 美术史 提及
原文传递
崇侦时期仿制宣德炉艺术探究
14
作者 徐辉 《北京文博文丛》 2021年第2期35-44,共10页
宣德炉,顾名思义,是出现于明宣德年间、由宣德皇帝亲自主持铸造的铜炉。历经六百年,逐渐成为了文房首器,明末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城隍庙市》中说道“器首,宣庙之铜:宣铜,炉其首”。宣铜自诞生之日起就参考《宣和博古图》《考古图... 宣德炉,顾名思义,是出现于明宣德年间、由宣德皇帝亲自主持铸造的铜炉。历经六百年,逐渐成为了文房首器,明末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城隍庙市》中说道“器首,宣庙之铜:宣铜,炉其首”。宣铜自诞生之日起就参考《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图样,以及柴、汝、官、哥、定窑“款式典雅者”铸造各式铜器,而铜炉是其中的佼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隍庙 宣德炉 宣铜 帝京景物略 《考古图》 《宣和博古图》 艺术探究
原文传递
镜与影:居廉《美人临镜图》研究
15
作者 丁霏 《中华书画家》 2020年第5期100-105,共6页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有居廉的一件扇画作品,笼统归为仕女人物僧道①,学者一般称其为《美人临镜图》(图1)②。画中一名女性持镜自照,发髻整齐,不见面容,只在镜中呈现出骷髅的样貌。居廉并未书写画题"美人临镜",也未描绘画...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有居廉的一件扇画作品,笼统归为仕女人物僧道①,学者一般称其为《美人临镜图》(图1)②。画中一名女性持镜自照,发髻整齐,不见面容,只在镜中呈现出骷髅的样貌。居廉并未书写画题"美人临镜",也未描绘画中女性的面部特征,而仅从镜中之影所见画中人物也未必是美人。居廉另有一件类似的扇画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其上题写"当作如是观"五字,因此得名《当作如是观》(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廉 广东省博物馆 画题 面部特征 扇画 仕女
原文传递
北方出土原始瓷产地研究综述
16
作者 金志斌 《北京文博文丛》 2019年第2期20-26,共7页
1929年河南安阳小屯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在殷墟文化层中出土了和甲骨文、印纹硬陶、白陶共存的原始瓷碎片,李济先生在发掘报告中称之为'带釉陶器',推断其时代在殷商~①。这是中国原始瓷的最早发现,并由此揭开了我国原始瓷考古发... 1929年河南安阳小屯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在殷墟文化层中出土了和甲骨文、印纹硬陶、白陶共存的原始瓷碎片,李济先生在发掘报告中称之为'带釉陶器',推断其时代在殷商~①。这是中国原始瓷的最早发现,并由此揭开了我国原始瓷考古发现的序幕。90年来,随着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北京、浙江、江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南北方大部分省市都有原始瓷的出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瓷 印纹硬陶 原始青瓷器 原始瓷器 研究综述
原文传递
近三十年李叔同美术活动研究综述
17
作者 丁霏 《荣宝斋》 2018年第11期168-175,共8页
对于李叔同美术活动的研究,既包括对他组织、参加的美术活动的研究,也包括对其美术创作活动本身,即作品的研究。近三十年来,海内外出版过近二十余种有关李叔同的研究著述。由于他涉及领域较广且跨度较大,故本文拟从其美术活动方面进行... 对于李叔同美术活动的研究,既包括对他组织、参加的美术活动的研究,也包括对其美术创作活动本身,即作品的研究。近三十年来,海内外出版过近二十余种有关李叔同的研究著述。由于他涉及领域较广且跨度较大,故本文拟从其美术活动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活动 李叔同 三十年 综述 创作活动
原文传递
寻找杨竹西——兼论历史书写问题
18
作者 丁霏 《北京文博文丛》 2019年第1期39-44,共6页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杨竹西的后世形象作为《杨竹西小像》(图一)和《竹西草堂图》(图二)的主人公,杨竹西在中国美术史上颇为知名。梳理著录,杨竹西这个名字与三张画产生关联,首先,王绎、倪瓒合作为其写像,郑元祐诸人题咏;其次,张渥为其...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杨竹西的后世形象作为《杨竹西小像》(图一)和《竹西草堂图》(图二)的主人公,杨竹西在中国美术史上颇为知名。梳理著录,杨竹西这个名字与三张画产生关联,首先,王绎、倪瓒合作为其写像,郑元祐诸人题咏;其次,张渥为其草堂作图,杨维桢图后作《竹西志》,张雨诸人题咏;再次,赵雍为其不碍云山楼作图,杨维桢又作《不碍云山楼记》,马碗诸人题咏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竹西小像 杨维桢 书写问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