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相关的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特征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梨煜 张楠 +6 位作者 李富辉 杜晨蕾 索罗丹 黎新宇 王全意 庞星火 马永忠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2020年1-4月期间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的情况,为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统一的密切接触者调查表,当医务人员被判定为病例密切接触者后24 h内进行调查,收集基本信息、暴露信... 目的调查北京市2020年1-4月期间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的情况,为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统一的密切接触者调查表,当医务人员被判定为病例密切接触者后24 h内进行调查,收集基本信息、暴露信息等,医学隔离期间监测每日健康状况,统计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转为确诊病例的感染率情况。结果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共405例,其中男92人(22.72%),女313人(77.28%),平均年龄38.47岁。经过医学隔离观察后共有390例期满解除,14例转归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转归为无症状感染者,总感染率为3.70%(15/405)。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不同科室(x^2=36.321,P<0.05)、与病例关系(x^2=24.891,P<0.05)、暴露类型(x^2=29.246,P<0.05)、隔离方式(x^2=10.122,P<0.05)是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医务人员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直接接触者,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加强分区管理,避免与病例共同暴露在其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加强安全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医务人员 密切接触者 感染率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从医学生到研究者:浅论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角色转换 被引量:6
2
作者 宁钧宇 《西北医学教育》 2016年第2期239-241,共3页
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医学科研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习、工作及思维方式与医学本科生教育阶段截然不同,帮助研究生培养对象迅速适应这些不同并完成由医学生到医学科研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 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医学科研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习、工作及思维方式与医学本科生教育阶段截然不同,帮助研究生培养对象迅速适应这些不同并完成由医学生到医学科研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这种角色转换的特点及应注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医学 角色转换
下载PDF
铅对脑屏障系统的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羽 郑珊 +6 位作者 王红梅 张维 李明 马玲 赵超英 宁钧宇 李国君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45-248,共4页
铅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环境毒物,可对人和动物造成多系统的毒性损伤。在世界多个国家,铅毒性引起的健康损害依然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铅作用于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导致成人记忆力损伤、阿尔茨海... 铅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环境毒物,可对人和动物造成多系统的毒性损伤。在世界多个国家,铅毒性引起的健康损害依然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铅作用于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导致成人记忆力损伤、阿尔茨海默症样病变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病变。铅从周围血液循环进入脑实质首先必须穿过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目前的研究显示,脑屏障系统是铅毒性作用的靶标,铅通过损伤脑屏障的结构功能并进入脑实质,造成一系列的神经系统毒性,现对近年来铅对脑屏障系统的毒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铅 脑屏障系统 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脉络丛
下载PDF
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参与调节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活化发挥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宁钧宇 敬海明 +3 位作者 杜宏举 齐丽娟 高珊 李国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进一步证实在猪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刺激引起的细胞增生,以及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AMPK活化剂二甲双... 目的进一步证实在猪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刺激引起的细胞增生,以及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AMPK活化剂二甲双胍增强细胞内AMPK的活化(表现为AMPK第172位苏氨酸磷酸化增高);采用定点突变获得组成性激活型AMPK突变体,设计短发卡RNA (short hairpin,shRNA)序列构建AMPK干扰载体,并分别包装产生组成性激活型AMPK和AMPK敲低慢病毒。分别采用AMPK活化剂二甲双胍处理、组成性激活型AMPK慢病毒感染和AMPK敲低慢病毒感染猪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观察AMPK活性对猪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IGF-1刺激引起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1/2,ERK1/2)活性(表现为202位苏氨酸和204位酪氨酸的磷酸化)及其下游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二甲双胍明显增强AMPK的活性(表现为172位苏氨酸磷酸化增高),并明显抑制IGF-1刺激引起的ERK1/2活化(表现为202位苏氨酸和204位酪氨酸的磷酸化受到抑制);组成性激活型AMPK表达能明显抑制IGF-1刺激引起的ERK1/2活化以及下游的细胞增生;在AMPK敲低细胞中,IGF-1能引起更强的ERK1/2活化。结论 AMPK能通过抑制ERK1/2活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IGF-1信号,并能抑制IGF-1刺激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下载PDF
毒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浅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国君 娄云 +7 位作者 宁钧宇 王慧 刘秀颖 敬海明 张楠 高珊 马玲 赵超英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3-476,共4页
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因子(主要是外源性化学物,也包括物理因素或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以及预防、救治或改善措施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毒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炎帝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 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因子(主要是外源性化学物,也包括物理因素或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以及预防、救治或改善措施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毒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炎帝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现代毒理学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理学 硕士研究生 科研创新与实践
原文传递
Label free方法研究大鼠脑脊液中锰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组 被引量:2
6
作者 敬海明 张拓 +11 位作者 杨帆 刘君丽 董一文 赵超英 马玲 刘建中 张鹏 郑珊 李红 张思玉 魏开华 李国君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7-253,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查临床可介入性生物样本脑脊液中锰毒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谱,为今后深入的毒性机制研究和病程相关生物标志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运用非标记(label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比较成年大鼠经腹腔注射暴露于氯化锰(...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查临床可介入性生物样本脑脊液中锰毒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谱,为今后深入的毒性机制研究和病程相关生物标志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运用非标记(label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比较成年大鼠经腹腔注射暴露于氯化锰(以锰计,6 mg Mn/kg BW)1个月(亚急性)、3个月(亚慢性)及3个月加30 d恢复期后与其相应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大鼠的脑脊液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情况,并根据蛋白质的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注释对所鉴定蛋白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本研究共鉴定到173个蛋白质,经差异性比较与重复蛋白剔除后获得123个锰毒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染锰后55个蛋白质表达量上调,68个蛋白质表达量下调。根据差异性,123个差异表达蛋白可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表达升高(4个),表达下降(2个),仅在对照组鉴定到(66个),仅在染毒组鉴定到(51个)。对123个差异蛋白按其GO注释分别进行细胞组件、分子功能及生物学过程分类后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来自于细胞核、细胞外基质及细胞质,以结合功能为主,少数参与代谢、应对刺激等生物学过程,半数以上的生物学过程未知。结论由于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多数都是由脉络丛组织合成分泌的,因此上述脑脊液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组不仅可以作为锰神经毒性作用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的生物学标志,而且还为锰致脉络丛(血-脑脊液屏障的组织基础)上皮细胞毒性损伤作用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脉络丛 非标记(label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 GO分析
原文传递
稀土元素镧联合大气细颗粒物致突变性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李子南 魏洪鑫 +12 位作者 郝丽丽 韩高超 敬海明 聂燕敏 齐丽娟 张文静 张楠 张鹏 谭壮生 刘晶晶 宁钧宇 李国君 高珊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4期293-296,305,共5页
目的采用AmesⅡ实验评价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遗传毒性以及联合暴露时稀土元素镧对PM2.5遗传毒性的影响。方法以硝酸镧、供暖期PM2.5样品、非供暖期PM2.5样品、硝酸镧联合供暖期PM2.5样品和硝酸镧联合非供暖期PM2.5样品共5个处理因素... 目的采用AmesⅡ实验评价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遗传毒性以及联合暴露时稀土元素镧对PM2.5遗传毒性的影响。方法以硝酸镧、供暖期PM2.5样品、非供暖期PM2.5样品、硝酸镧联合供暖期PM2.5样品和硝酸镧联合非供暖期PM2.5样品共5个处理因素分别对测试菌株TA98和TAmix进行染毒,各组均设置16、80、400和2000μg/ml 4个水平(联合组2种受试物浓度相同);另设置阴性对照组(蒸馏水)和阳性对照组。采用Studento′s t检验比较各组阳性孔数与对照组的差异,并分析硝酸镧与两种PM2.5样品之间的联合作用。结果供暖期和非供暖期样品在相应的剂量条件下,回复突变阳性孔数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表现出明显的致突变性;但大鼠肝S9混合物诱导的体外代谢对于二者致突变性的影响明显不同:S9混合物可降低供暖期样品的致突变性,提高非供暖期样品的致突变性。联合暴露时,硝酸镧可影响两种PM2.5样本的致突变性:对于测试菌株TA98,硝酸镧可以降低供暖期和非供暖期样品诱发的自发回变;而对于测试菌株TAmix,硝酸镧可以提高供暖期样品诱发的自发回变,但降低非供暖期样品自发回变。结论北方某市区PM2.5样本在本实验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致突变性;联合暴露时,稀土元素镧可影响PM2.5的致突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esⅡ实验 稀土元素 硝酸镧 PM2.5 致突变性
原文传递
脑脉络丛组织中锰毒性差异表达蛋白的体外验证 被引量:3
8
作者 董一文 刘君丽 +9 位作者 刘羽 敬海明 赵超英 马玲 谭壮生 李煜 李芳 李明 焦智浩 李国君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3,34,共8页
目的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在锰染毒体内实验模型的大鼠脑脉络丛组织中鉴定到32个锰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本试验挑选出其中7个差异表达蛋白,包括抑制素蛋白(PHB1)电压阴离子通道(VDAC)、肌动蛋白β亚型(β-Actin)、应激性磷蛋白1(STI1)、热... 目的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在锰染毒体内实验模型的大鼠脑脉络丛组织中鉴定到32个锰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本试验挑选出其中7个差异表达蛋白,包括抑制素蛋白(PHB1)电压阴离子通道(VDAC)、肌动蛋白β亚型(β-Actin)、应激性磷蛋白1(STI1)、热休克蛋白70(HSP70)、转甲状腺素蛋白(TTR)和中间丝波形蛋白(Vimentin),在大鼠永生化脉络丛上皮Z310细胞体外染锰模型中,对其蛋白和mRNA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验证。方法氯化锰(0、50、100和200μmol/l)染毒Z310细胞24 h,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7个锰毒性相关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样剂量的氯化锰染毒Z310细胞12 h,以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 time-RT PCR)测定7个蛋白在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剂量的增加PHB1、β-Actin和STIP1在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均表现为上调的效应趋势,VDAC、HSP70、TTR和Vimentin在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均表现为下调的效应趋势;PHB1、β-actin、STIP1和TTR在Z310细胞中的表达效应趋势与体内动物模型脑脉络丛中锰毒性差异蛋白的变化趋势相符,而VDAC、HSP70和Vimentin在Z310细胞中的表达效应趋势则与之相反。结论氯化锰对PHB1、β-actin、STIP1和TTR的毒性效应在体内和体外是一致的,染锰后其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的变化趋势是可靠准确的。这为开展锰致脑脉络丛组织及其上皮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毒性差异表达蛋白 脉络丛 永生化Z310细胞 血-脑脊液屏障 蛋白印迹 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原文传递
鱼藤酮对SH-SY5Y细胞中核仁素、α-突触核蛋白和DJ-1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楠 杨洪彩 +9 位作者 胡红 郑珊 敬海明 周春艺 谭壮生 李煜 赵超英 马玲 宁钧宇 李国君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探索在鱼藤酮(Rotenone)染毒的SH-SY5Y细胞中,核仁素(Nucleolin,NCL)与两种已知与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相关的基因α-Synuclein和PARK7(Parkinson disease protein 7,又称DJ-1)编码的蛋白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 目的探索在鱼藤酮(Rotenone)染毒的SH-SY5Y细胞中,核仁素(Nucleolin,NCL)与两种已知与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相关的基因α-Synuclein和PARK7(Parkinson disease protein 7,又称DJ-1)编码的蛋白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和DJ-1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鱼藤酮(20、100和500 nmol/L)染毒SH-SY5Y细胞24 h和3 d后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IF)分别染色3种蛋白,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3种蛋白在空间上的关系;采用免疫沉淀法(Immunoprecipitation,IP)和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WB)法检测染毒前后核仁素分别与DJ-1和α-Synuclein的相互作用。结果用鱼藤酮(20、100和500 nmol/L)染毒SH-SY5Y细胞24 h后,各个染毒组细胞存活率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3 d后20 nmol/L染毒组细胞存活率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00和500 nmol/L染毒组细胞存活率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分析显示DJ-1和核仁素分布于SH-SY5Y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而α-Synuclein分布于细胞质中,核仁素与DJ-1和α-Synuclein都有共定位。鱼藤酮染毒SH-SY5Y细胞前后,核仁素分别与DJ-1和α-Synuclein免疫共沉淀后,免疫蛋白印迹结果显示核仁素与二者均可形成蛋白复合体。结论在SH-SY5Y细胞中核仁素与DJ-1和α-Synuclein都存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染毒鱼藤酮后核仁素与DJ-1和α-Synuclein的相互作用并没有消失,提示核仁素可能是帕金森病相关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素 帕金森病 鱼藤酮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VDAC1基因低表达型Z310细胞系的建立与乙酸铅对其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羽 董一文 +11 位作者 胡红 敬海明 李煜 谭壮生 王红梅 尤育洲 李明 焦智浩 赵超英 马玲 宁钧宇 李国君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5,共7页
目的运用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靶向抑制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l,VDAC1)在永生化大鼠脑脉络丛Z310细胞中的表达,构建VDAC1基因低表达型Z310细胞系,并检测乙酸铅对其增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VDAC... 目的运用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靶向抑制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l,VDAC1)在永生化大鼠脑脉络丛Z310细胞中的表达,构建VDAC1基因低表达型Z310细胞系,并检测乙酸铅对其增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VDAC1蛋白在乙酸铅对z310细胞毒性机制中的功能和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4种特异性VDAC1-miRNA(GFP)干扰载体,筛选、测序验证并扩增。通过Lipofectamine LTX转染试剂盒将重组质粒转染Z310细胞,转染24h后,以荧光显微成像技术观察细胞的转染效果。经Blasticidin筛选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细胞中靶基因和靶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采用CCK-8法检测乙酸铅(1、5、10、20、50、100、200和400μmol/L)染毒24h对VDAC1低表达Z310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本实验筛选出最有效的干扰载体13MR0047—3—1,与空载体组比,其对靶基因的沉默效率为52.62%;与未处理的Z310细胞组比,其下调了81.28%VDAC1蛋白的表达。CCK-8法结果显示,20μmoL/L以上剂量的乙酸铅可抑制VDAC1低表达Z310细胞的增殖,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且与相同染毒剂量组的空载体对照Z310细胞比,高剂量乙酸铅(200~400μmol/L)对VDAC1低表达Z310细胞的毒性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脑脉络丛永生化Z310细胞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的靶向抑制成功,VDAC1基因低表达型Z310细胞系构建成功。VDAC1的低表达促使Z310细胞对乙酸铅的毒性作用更为敏感,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生化Z310细胞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 乙酸铅 增殖
原文传递
氯化锰诱导脉络丛上皮细胞系Z310中PHB1上调表达的亚细胞分布和定位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红 李子南 +10 位作者 敬海明 谭壮生 李明 宁钧宇 高珊 马玲 郑珊 董一文 齐丽娟 刘羽 李国君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测定氯化锰(MnCl_2)处理脉络丛上皮细胞质Z310后升高的抑制素蛋白1(PHB1)在亚细胞中的分布及重定位,以及在细胞胞浆中的主要定位亚细胞器,并观察PHB1与细胞生长调控蛋白P53在细胞内是否有共定位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 目的测定氯化锰(MnCl_2)处理脉络丛上皮细胞质Z310后升高的抑制素蛋白1(PHB1)在亚细胞中的分布及重定位,以及在细胞胞浆中的主要定位亚细胞器,并观察PHB1与细胞生长调控蛋白P53在细胞内是否有共定位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MnCl_2(0,100,200μmol/L)处理24 h后Z310细胞胞浆和胞核内的PHB1表达的变化及其重定位;采用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IF)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并观察MnCl_2处理后PHB1的亚细胞空间分布,及其与P53的亚细胞共定位特征。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表明,与对照组比较,MnCl_2处理后Z310细胞内PHB1的表达在胞浆中升高,同时在胞核内降低(P<0.05);免疫荧光法显示MnCl_2处理后PHB1在胞浆和胞核均存在,且在胞浆中主要分布于线粒体上;在胞浆和胞核内发现PHB1与P53有共定位(Co-localization)。结论MnCl_2处理后,上调表达的PHB1蛋白主要位于胞浆,同时发现胞核内PHB1降低,提示MnCl_2能够引起Z310细胞中PHB1蛋白升高并从胞核向胞浆移动,这种亚细胞水平的PHB1空间重定位(translocation)改变是锰毒性依赖性的;胞浆和胞核中的PHB1均与P53有共定位关系;胞浆中的PHB1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锰 脉络丛 抑制素蛋白1 P53 亚细胞分布和定位
原文传递
SOS/umu试验评价北方某市区大气细颗粒物的DNA损伤性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子南 何立伟 +3 位作者 谭壮生 高珊 李国君 宁钧宇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采用SOS/umu试验评价国内北方某市区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DNA损伤效应。方法采集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_(2.5))并制成水溶性样品悬液,以采集时间分为"供暖期PM_(2.5)"和"非供暖期PM_(2.5)"2组,每组分别以6... 目的采用SOS/umu试验评价国内北方某市区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DNA损伤效应。方法采集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_(2.5))并制成水溶性样品悬液,以采集时间分为"供暖期PM_(2.5)"和"非供暖期PM_(2.5)"2组,每组分别以62.5、125、250和500μg/ml 4个剂量,用SOS/umu试验评价并比较两组PM_(2.5)样品的DNA损伤效应。结果 62.5、125、250和500μg/ml供暖期PM_(2.5)组I_R值均大于1.5,且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提示具有DNA损伤;非供暖期PM_(2.5)组样品仅500μg/ml高剂量组的I_R值高于1.5。结论该地区采集的PM_(2.5)样品具有致DNA损伤性,且供暖期组明显高于非供暖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PM2.5) DNA损伤 SOS/umu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