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市售生禽肉及社区居民冰箱耶尔森菌污染状况及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丽丽 张寻 +3 位作者 段然 陆峥 魏东 陈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52-757,共6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市售生禽肉及社区居民冰箱中耶尔森菌污染状况、生物型、血清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抗生素敏感性以及分子特征。方法分批采集北京市区超市和农贸市场冷冻冷藏生禽肉60件和同期社区居民冰箱涂抹60件,进行耶尔森菌病原学... 目的了解北京市市售生禽肉及社区居民冰箱中耶尔森菌污染状况、生物型、血清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抗生素敏感性以及分子特征。方法分批采集北京市区超市和农贸市场冷冻冷藏生禽肉60件和同期社区居民冰箱涂抹60件,进行耶尔森菌病原学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物分型、血清凝集、PCR毒力基因检测、抗生素敏感性、PFGE分子分型等研究。结果生禽肉和居民冰箱耶尔森菌检出率分别为21.67%(13/60)和6.67%(4/60)。17株耶尔森菌对氯霉素、环丙沙星等10种抗生素100%敏感,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6.47%(13/17)、52.94%(9/17)。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11种抗生素耐药。除2株中间耶尔森菌不能被Not I酶切外,其他15株耶尔森菌得到14种PFGE带型,相似度为0~100%。结论耶尔森菌是北京市市售生禽肉及社区居民冰箱潜在污染源,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PFGE带型多态性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尔森菌 血清型 生物型 耐药性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下载PDF
2014~2018年北京市人源性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PFGE分子分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丽丽 张寻 +2 位作者 陆峥 张诣 陈倩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3777-3786,共10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门诊腹泻病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coli,ETEC)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14~2018年北京市门诊腹泻病例ETEC分离株进行8大类14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参照Pul... 目的分析北京市门诊腹泻病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coli,ETEC)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14~2018年北京市门诊腹泻病例ETEC分离株进行8大类14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参照PulseNet中非O157大肠埃希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方法,对不同区县不同采样时间分离的菌株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对178株菌基因组经限制性内切酶Xba I酶切后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 578株2014~2018年北京市门诊腹泻病例ETEC菌株总耐药率为94.29%,对萘啶酸、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1.58%、60.38%、36.19%。578株菌分为152个耐药谱,耐3种及3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数达340株(59.00%),有1株菌对12种抗生素耐药。常见耐药谱为耐喹诺酮类的萘啶酸,占20.18%,其次为耐β-内酰胺类的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占12.29%,再次为耐β-内酰胺类的氨苄西林-喹诺酮类的萘啶酸-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占6.79%,且耐药谱种类逐年缓慢上升。其中178株菌共产生153种PFGE带型,带型分布较为分散,无优势带型,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31.60%~100.0%。结论 2014~2018年北京市腹泻病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严重,耐药谱复杂广泛,多重耐药菌株占比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PFGE带型呈多态性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脉冲场凝胶电泳 分子分型
下载PDF
2015~2018年北京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崔霞 张晓嫒 +3 位作者 王迪 张诣 刘玉竹 陈倩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1821-1825,共5页
目的掌握北京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谱和耐药趋势。方法收集2015?2018年北京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3株,采用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1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10... 目的掌握北京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谱和耐药趋势。方法收集2015?2018年北京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3株,采用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1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103株菌中有102株表现为对至少1种抗生素耐药,耐药率排在前三位的是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其中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99.0%。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占7.8%,未见万古霉素耐药株。45.6%(47/103)的菌株同时耐受3类和3类以上抗生素,表现为多重耐药,同时耐受抗生素种类最高为7类。共存在26种耐药谱,优势耐药谱为青霉素、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青霉素-红霉素。结论 2015~2018年北京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整体耐药水平较高,且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并出现MRSA株,应继续加强北京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多重耐药 耐药谱
下载PDF
2012—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和 PFGE分子分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剑虹 顾琳 +3 位作者 高艳 焦洋 曲梅 严寒秋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03-908,共6页
目的了解2012—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子分型特征。方法收集2012—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分离的可疑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常规方法鉴定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目的了解2012—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子分型特征。方法收集2012—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分离的可疑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常规方法鉴定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菌株进行分子水平鉴定并检测霍乱弧菌ctxAB基因;用PCR方法检测toxR、hlyA-El、hlyA-Cl、ompU、tcpA-El、tcpA-Cl、tcpI、rtxC、zot和ace 10种毒力基因。用NotⅠ和SfiⅠ两种内切酶对菌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试验,用BioNumerics(Version 5.01,Applied Maths, Inc)软件处理和读取PFGE图像,进行菌株图谱相似度聚类分析。结果共分离到37株霍乱弧菌,O1小川型/产毒株、O1小川型/非产毒株、O1稻叶型/非产毒株和O139/产毒株构成比分别为2.70%(1/37)、67.57%(25/37)、27.03%(10/37)和2.70%(1/37)。所有菌株toxR、hlyA-El、hlyA-Cl和rtxC基因携带率为100.00%,其他毒力基因ompU、tcpA-El、tcpA-Cl、tcpI、zot、ace和ctxAB的携带率分别为56.76%(21/37)、45.95%(17/37)、43.24%(16/37)、54.05%(20/37)、24.32%(9/37)、24.32%(9/37)和5.41%(2/37);37株霍乱弧菌的11种毒力基因分为携带谱P1~P22,携带毒力基因为4~10种,携带5种毒力基因的P3占优势(构成比为21.62%,8/37)。26株O1群小川型PFGE图谱相似度为62.90%~100.00%,型别为CYXC01~CYXC20;10株O1稻叶型PFGE图谱相似度为67.90%~100.00%,型别为CYDY01~CYDY09。36株O1群霍乱弧菌的21种毒力基因携带谱与29个PFGE型别相互对应分散。结论 2012—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霍乱弧菌以O1小川型/非产毒株为主,毒力基因携带谱和PFGE型别多样,同种毒力基因携带谱与同一PFGE型别相互对应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携带谱 型别
原文传递
应用2种RT-PCR方法检测和分析北京市市场销售牡蛎中诺如病毒基因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严寒秋 王永全 +3 位作者 崔海洋 靳博 高志勇 王全意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2-97,共6页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RT-PCR和半巢式RT-PCR方法检测和分析牡蛎中诺如病毒的基因特征。方法应用实时荧光RT-PCR和半巢式RT-PCR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市采集的新鲜市售牡蛎进行诺如病毒GⅠ/GⅡ组并联试验检测,分析检出率,应用符...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RT-PCR和半巢式RT-PCR方法检测和分析牡蛎中诺如病毒的基因特征。方法应用实时荧光RT-PCR和半巢式RT-PCR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市采集的新鲜市售牡蛎进行诺如病毒GⅠ/GⅡ组并联试验检测,分析检出率,应用符合率和一致性检验(Kappa值)对半巢式RT-PCR方法进行可靠性评价,应用半巢式RT-PCR方法扩增诺如病毒GⅠ/GⅡ衣壳蛋白区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采用BioEdit 7.0.9.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 6.0软件构建进化树。结果72份样品中,实时荧光RT-PCR、半巢式RT-PCR和并联试验的诺如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1.94%(23/72)、38.89%(28/72)和48.61%(35/72)。2种方法符合率为73.61%,中度一致(Kappa值=0.43)。测序成功13株诺如病毒,11株(7株GⅡ.17、2株GⅡ.4 Sydney_2012、1株GⅡ.1和1株GⅡ.21基因型)为2种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阳性样本所得;2株(GⅡ.17和GⅡ.3基因型各1株)为半巢式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阳性样本、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阴性样本所得。这些毒株与腹泻患者、环境污水和贝类水产品参考株的相似性为84.4%~100.0%。结论用2种RT-PCR并联法检测牡蛎中诺如病毒,不仅能提高检出率还能获得更多基因型;牡蛎中诺如病毒毒株与人源、环境污水及贝类水产品参考毒株高度同源,应对经常接触牡蛎的人群及相关环境进行诺如病毒监测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半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基因特征 牡蛎
原文传递
条件性基因敲除动物及其在毒理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胡红 李子南 +5 位作者 郑珊 敬海明 冯颖 尤育洲 李国君 宁钧宇 《实验动物科学》 2018年第2期79-84,共6页
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传统的基因敲除动物在胚胎致死性基因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条件性基因敲除动物在克服传统基因敲除动物缺陷的情况下,为更深、更广的毒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本文将从条件性基因敲... 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传统的基因敲除动物在胚胎致死性基因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条件性基因敲除动物在克服传统基因敲除动物缺陷的情况下,为更深、更广的毒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本文将从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的原理及条件性基因敲除动物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两方面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性基因敲除动物 毒理学机制 毒理基因组学
下载PDF
苯丙(a)蒽的毒性研究进展
7
作者 敬海明 李国君 宁钧宇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1年第2期149-152,共4页
苯丙(a)蒽(BaA)是一种四环结构的多环芳烃(PAH)类物质,是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副产物,与其他的PAHs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BaA可通过口腔、鼻腔及皮肤等多种途径暴露于人类,对人的主要危害是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其分类标准... 苯丙(a)蒽(BaA)是一种四环结构的多环芳烃(PAH)类物质,是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副产物,与其他的PAHs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BaA可通过口腔、鼻腔及皮肤等多种途径暴露于人类,对人的主要危害是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其分类标准将BaA归为2B类(对人可能致癌)。目前尚无充足数据支持通过计算剂量外推斜率因子(slope factor)来完成动物致癌系数与人体致癌系数之间的推导。本文对BaA的致癌性等毒性研究进行系统文献检索与综述,以期为今后进行BaA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毒理学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a)蒽 致癌性 遗传毒性 生态毒性
下载PDF
临床分离沙门菌的耐药性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 被引量:13
8
作者 曲梅 黄瑛 +3 位作者 张新 吕冰 钱海坤 王全意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6-501,共6页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2012—2015年沙门菌临床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耐药状况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基因特征。方法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北京市肠道门诊分离的677株沙门菌株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2012—2015年沙门菌临床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耐药状况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基因特征。方法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北京市肠道门诊分离的677株沙门菌株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244株β-内酰胺酶类耐药菌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677株沙门菌分为68种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山夫登堡沙门菌位居前3位。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分别为42.54%、40.77%,至少耐3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菌株占57.16%。244株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的沙门菌,携带至少一种ESBLs基因的菌株174株(71.31%),146株bla_(TEM-1)型,30株bla_(OXA-1)型,18株bla_(CTX-M)型(其中7株bla_(CTX-M-15),6株bla_(CTX-M-55)和5株bla_(CTX-M-14));20株同时携带2种耐药基因。结论该地区沙门菌携带ESBLs耐药基因水平较高,以bla_(TEM-1)为主,同时伴有bla_(OXA-1)和3种bla_(CTX-M)基因亚型,呈现基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血清型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基因 耐药性 抗药性 微生物
下载PDF
三重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植源性中药材中总硫含量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晓伟 刘景富 +5 位作者 关红 王小艳 邵兵 张晶 刘丽萍 张妮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27-531,共5页
针对日益严重的植源性中药材中二氧化硫(SO_2)浓度超标问题,研究基于最新的三重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MS)技术建立了一种快捷、准确的二氧化硫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背景中多原子离子的干扰,提高检测灵敏度... 针对日益严重的植源性中药材中二氧化硫(SO_2)浓度超标问题,研究基于最新的三重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MS)技术建立了一种快捷、准确的二氧化硫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背景中多原子离子的干扰,提高检测灵敏度与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使用氧气作为反应气,对^(32)S^(16) O_4^(2-)和^(34)S^(16) O_4^(2-)的检出限分别为5.48和9.76μg·L^(-1),线性范围0.02~100mg·L^(-1)(r>0.999)。0.5g中药样品加入6mL硝酸和2mL双氧水,使用微波消解方式对样品进行消解。选用柑橘叶标准参考物质对方法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样品平行处理测定6次后所得浓度值在标准值范围内。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实现中草药中SO_2浓度的准确测定,样品处理过程以及样品中背景元素不会对定量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MS) 中草药 二氧化硫 微波消解 硫磺熏蒸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酵素中14种常见杀菌剂残留
10
作者 崔霞 辛爽英 +3 位作者 李健潇 周洋 李淑云 范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2652-2659,共8页
目的建立分散固相萃取前处理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酵素中14种常见杀菌剂残留。方法酵素样品经乙腈提取、分散固相萃取吸附剂除去色素、多糖等干扰物。采用C_(18)色谱柱分离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于电喷雾正离... 目的建立分散固相萃取前处理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酵素中14种常见杀菌剂残留。方法酵素样品经乙腈提取、分散固相萃取吸附剂除去色素、多糖等干扰物。采用C_(18)色谱柱分离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于电喷雾正离子源和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下进行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 14种目标化合物在20、50、100mg/kg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81.0%~100.3%,相对标准偏差在5.7%~12.3%之间。14种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限在0.2~0.7mg/kg之间,定量限在0.5~2.0mg/kg之间。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包含种类较宽,具有一定的拓展性,适用于酵素中杀菌剂残留的日常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酵素 杀菌剂
下载PDF
应用于纺织品中的纳米铜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齐丽娟 张维 +6 位作者 郑珊 聂燕敏 张楠 冯颖 张文静 李国君 高珊 《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15-420,共6页
目的分别使用3D皮肤模型和皮肤致敏性替代法及传统动物实验研究纳米铜的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方法采用Epi Kutis 3D皮肤模型研究纳米铜的皮肤刺激性。皮肤致敏性替代法采用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Brd UELISA方法和LLNA:DA方法研究纳... 目的分别使用3D皮肤模型和皮肤致敏性替代法及传统动物实验研究纳米铜的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方法采用Epi Kutis 3D皮肤模型研究纳米铜的皮肤刺激性。皮肤致敏性替代法采用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Brd UELISA方法和LLNA:DA方法研究纳米铜的致敏性;同时根据GB/T 21604-2008和GB/T 21608-208化学品皮肤刺激性和致敏试验方法研究纳米铜应用液的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结果 3D皮肤模型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1%纳米铜应用液(69 mg/L)和0.25%纳米铜应用液(17.2 mg/L)ET50值均大于24 h,两者均无刺激性。纳米铜应用液(6.9 g/L)的ET50值为14.86 h(ET50值为12~24 h之间),刺激性属于非常温和。LLNA:Brd U试验结果表明:纳米铜组小鼠耳肿胀、耳重、淋巴结重量和Brd U标记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纳米铜应用液刺激性为阴性。SI值为1.3<1.6,为致敏性阴性。LLNA:DA试验结果表明:纳米铜组小鼠耳肿胀、耳重、淋巴结重量和ATP发光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纳米铜应用液刺激性为阴性。SI值为1.3<1.8,致敏性阴性。传统家兔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试验结果表明,6.9 g/L纳米铜应用液无刺激性。结论 3D皮肤模型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致敏性替代法与传统皮肤刺激性和致敏试验结果一致,可对本试验中纳米材料刺激性和致敏性做出较好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 致敏性 刺激性 3D皮肤模型 局部淋巴结试验
原文传递
铜的毒性、抗菌性及促进创伤愈合功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立伟 高珊 《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5-430,共6页
铜是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金属之一,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微量元素。在人体内,铜元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构成细胞呼吸链中催化酶的辅基、促进造血机能、调节铁的吸收和利用和帮助合成胶原蛋白等[1]。而在生活中,人们聚焦于铜出... 铜是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金属之一,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微量元素。在人体内,铜元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构成细胞呼吸链中催化酶的辅基、促进造血机能、调节铁的吸收和利用和帮助合成胶原蛋白等[1]。而在生活中,人们聚焦于铜出色的抗菌能力,铜制水管、阀门在自来水管道系统中广泛应用,而铜制硬币即使在快速流通时也能保证相对清洁[2]。随着纳米技术日新月异,通过物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 毒性 抗菌性 促进创伤愈合
原文传递
纳米铜体内体外急性毒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齐丽娟 张鹏 +5 位作者 郑珊 胡红 孔玲 尤育洲 李国君 高珊 《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1-425,共5页
目的分别使用昆明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秀丽隐杆线虫毒性试验及CHL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研究纳米铜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采用霍恩氏法;线虫急性毒性试验对秀丽隐杆线虫L4期幼虫进行24 h染毒;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采用CHL... 目的分别使用昆明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秀丽隐杆线虫毒性试验及CHL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研究纳米铜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采用霍恩氏法;线虫急性毒性试验对秀丽隐杆线虫L4期幼虫进行24 h染毒;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采用CHL细胞中性红染色法。结果纳米铜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雌性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为14.0 mg/kg·bw,雄性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为8.8 mg/kg·bw;线虫急性毒性试验显示,随着纳米铜染毒剂量的增加,线虫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纳米铜对线虫IC50为12.6μg/ml;细胞毒性试验显示,随着纳米铜染毒剂量的增加,CHL细胞存活率呈下降趋势,纳米铜对CHL细胞IC50为2.33μg/ml。结论根据化学品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方法(GB/T 21603-2008)的分级标准判定,纳米铜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属高毒;12.9和30μg/ml纳米铜对线虫有毒性作用;大于3.75μg/ml纳米铜细胞毒性为4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 急性经口毒性 细胞毒性 秀丽隐杆线虫
原文传递
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4种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
14
作者 郑珊 张楠 +8 位作者 曾迎新 齐丽娟 敬海明 李煜 张春雷 沈广霞 崔大祥 李国君 高珊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15-419,共5页
目的本研究对线虫暴露于金纳米团簇和纳米碳点及其偶联抗体产物(共4种医用纳米探针)后的感知行为和表型指标进行初步研究,以期探索应用线虫评价纳米材料安全性的新模式。方法将模式生物线虫用于金纳米团簇和纳米碳点的毒性研究,分别观... 目的本研究对线虫暴露于金纳米团簇和纳米碳点及其偶联抗体产物(共4种医用纳米探针)后的感知行为和表型指标进行初步研究,以期探索应用线虫评价纳米材料安全性的新模式。方法将模式生物线虫用于金纳米团簇和纳米碳点的毒性研究,分别观察纳米材料对线虫的感知行为(趋避指数、趋向指数)、线虫表型指征(体型、灰度值、卷曲度、活动能力4个方面共16个指标)是否有改变,以判断其毒性作用大小。结果金纳米团簇(≤3.00 mg/ml)、偶联抗体金纳米团簇(≤3.00 mg/ml)、碳点(≤1.51 mg/ml)及偶联抗体碳点(≤3.50 mg/ml)趋避实验为阴性;在趋向试验中,3.00、1.40和0.30 mg/ml金纳米团簇、0.33 mg/ml碳点的趋向指数为阳性。16个非致死性指标总阳性率分别为偶联抗体碳点(81%)>偶联抗体金纳米团簇(69%)>金纳米团簇(56%)>碳点(50%)。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4种纳米材料对线虫感知行为的影响,且将线虫的表型指征首次应用于纳米材料毒性研究中,为探索纳米材料的毒性提供了新颖的、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快速筛选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秀丽隐杆线虫 趋向指数 趋避指数 线虫表型
原文传递
北方某燃煤区PM_(2.5)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文静 张楠 +8 位作者 李国君 敬海明 李子南 宁钧宇 高珊 娄云 王心宇 陶晶 张永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96-102,共7页
目的探索北方某燃煤地区室外大气细颗粒物(PM_(2.5))水溶性离子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的急性致死效应,并探究其对线虫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和衰老进程的影响。方法以空气质量等级为优、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时采集的燃煤地区PM_(2.5)水... 目的探索北方某燃煤地区室外大气细颗粒物(PM_(2.5))水溶性离子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的急性致死效应,并探究其对线虫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和衰老进程的影响。方法以空气质量等级为优、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时采集的燃煤地区PM_(2.5)水溶液样本(浓度当量分别为17.5、101.4、130.7和188.9μg/ml,对应于优、轻、中和重组)对同步化的L1和L4期线虫分别进行染毒,测定其存活率、体长、体宽、咽泵振动频率、肠道自发荧光和热耐受力变化。结果 L1期线虫染毒72 h后,优组、轻组和中组的体长均有改变(P<0.05),重组的体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和重组的自发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L4期线虫染毒24 h,中度和重度污染组体长体宽、咽泵频率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污染组肠道自发荧光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继续染毒至72 h时优组和重组肠道荧光明显增强(P<0.01),染毒至第5天时各染毒组在热应激条件下平均寿命明显缩短(P<0.05),染毒至10天时轻度和重度污染组热耐受力比对照组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燃煤区来源的PM_(2.5)可对线虫生长发育、神经运动等产生毒性效应,并加速线虫的衰老进程,提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其毒性分子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丽隐杆线虫 PM2.5 毒性效应
原文传递
基于系统文献检索的3-MCPD及其酯类经口暴露的危害评估 被引量:4
16
作者 齐丽娟 宋雁 +9 位作者 张晓鹏 刘兆平 贾旭东 张维 郑珊 张文静 何雨欣 娄云 高珊 李国君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432-438,共7页
氯丙醇类化合物是国际公认的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其中3-一氯丙烷-1,2-二醇(3-MCPD)被认为是精炼植物油中含量最高的食品污染物。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有必要对3-MCPD及其酯类进行经口暴露的健康危害评估。本文基于系统文献检... 氯丙醇类化合物是国际公认的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其中3-一氯丙烷-1,2-二醇(3-MCPD)被认为是精炼植物油中含量最高的食品污染物。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有必要对3-MCPD及其酯类进行经口暴露的健康危害评估。本文基于系统文献检索(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es,SLS)方法,收集3-一氯丙烷-1,2-二醇(3-MCPD)及其酯类的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的有效毒理学数据,开展其危害评估。主要研究内容为3-MCPD及其酯类的“毒理学特征”和“毒性效应”。采用SLS方法通过定义研究问题、构建检索策略、检索数据、数据筛选完成文献检索,并整理数据获取3-MCPD及其酯类毒理学相关信息完成危害评估。检索范围包括文献型数据库和相关权威机构官方数据库。对初步检索获得的文献进行去重、筛选后,将其中的26篇文献作为本危害评估报告的核心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在上述文献中,动物研究显示肾和睾丸是3-MCPD毒性效应主要靶器官。长期动物研究结果显示:2 mg/kg·bw·d的3-MCPD可引起雄性大鼠进行性肾毒性、睾丸毒性以及雌性大鼠肾毒性和乳腺增生。3-MCPD可导致动物生育能力下降,表现为动物精子活性降低、产仔数量减少和最终完全不育。小鼠短期暴露3-MCPD(>50 mg/kg·bw·d)可引起神经毒性作用。尚无证据表明3-MCPD具有遗传毒性。3-MCPD脂肪酸酯毒性作用与游离3-MCPD毒性作用相似。无证据表明3-MCPD脂肪酸酯具有体内遗传毒性。3-MCPD及其脂肪酸酯(表示为MCPD当量)TDI值为2μg/kg·bw·d。2006年欧盟委员会发布(EC)No.1881/2006号法规,其中规定了3-MCPD在水解植物蛋白和酱油中的最大限量均为20μg/kg。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3-MCPD在液态调味品中的限量为0.4 mg/kg,在固态调味品中为1.0 mg/kg。肾和睾丸是3-MCPD及其酯类毒性效应主要靶器官。3-MCPD具有一定生殖毒性和神经毒性。尚无证据表明3-MCPD及其酯类具有遗传毒性。3-MCPD及其酯类TDI值为2μg/kg·bw·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MCPD 系统文献检索 危害评估
原文传递
脱氢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健康影响的危害评估 被引量:3
17
作者 仝国辉 谭壮生 +2 位作者 杨庆 张维春柏 李国君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373-378,共6页
目的脱氢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作为食物和饲料中常见的天然霉菌毒素,主要污染玉米、大麦、小麦和燕麦等粮食作物。本文基于系统文献检索获得的毒理学相关数据,对DON进行健康危害评估。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去重、人工... 目的脱氢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作为食物和饲料中常见的天然霉菌毒素,主要污染玉米、大麦、小麦和燕麦等粮食作物。本文基于系统文献检索获得的毒理学相关数据,对DON进行健康危害评估。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去重、人工筛选、文献梳理和质量评价,确定核心参考文献,对DON进行危害评估。结果DON在体内代谢迅速、无蓄积,其急性毒性有性别和种属差异,雄性动物更为敏感。猪比啮齿动物、家禽等更敏感。症状包括唾液增加、腹泻和呕吐等。DON在一定浓度下长期摄入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和致畸性、生殖发育毒性、免疫毒性及神经毒性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DON划为第3类物质(对人体致癌作用证据不充分)。国内2008年有学者发文提出DON的TDI值为1.3μg/kg·bw·d。结论国际上尚无DON的健康指导值;各国对谷物等食品及饲料中的DON限量有相应规定。从食品安全和健康风险的角度出发,建议对DON的健康危害效应及相应的健康指导值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DON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氢雪腐镰刀菌烯醇 危害识别 危害特征描述 危害评估
原文传递
滤膜驱动分离培养法在一起空肠弯曲菌腹泻疫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新 曲梅 +3 位作者 梁志超 林长缨 贾蕾 王全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281-1283,1288,共4页
目的应用滤膜驱动分离培养法对一起腹泻疫情的系列样本进行空肠弯曲菌的检测和培养,并对该方法及其增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集一起腹泻疫情的18份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为疫情定性为空肠弯曲菌感染,应用滤膜驱动分离培养法对粪... 目的应用滤膜驱动分离培养法对一起腹泻疫情的系列样本进行空肠弯曲菌的检测和培养,并对该方法及其增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集一起腹泻疫情的18份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为疫情定性为空肠弯曲菌感染,应用滤膜驱动分离培养法对粪便标本进行空肠弯曲菌增菌和分离培养,并对增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到18份标本中有11份空肠弯曲菌核酸阳性,阳性率为61.11%(11/18);应用滤膜驱动分离培养法,对18份标本进行空肠弯曲菌的分离和鉴定,共分到8株菌,分离率为44.44%(8/18);其中3份核酸阳性标本,由于菌液含量低,无法用培养方法检出。11份核酸阳性粪便标本经增菌培养后,Ct平均值由原来的27.44变为23.50,增菌效果显著(P<0.05)。结论采用滤膜驱动分离培养法对粪便标本尤其是冻融粪便进行空肠弯曲菌的增菌和分离培养,能有效提高菌株的分离率,避免资源浪费,可做为常规监测或大规模样本筛检的可行性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实时荧光PCR 腹泻
原文传递
基于系统文献检索的副溶血性弧菌危害评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庆 谭壮生 +1 位作者 敬海明 仝国辉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451-454,共4页
目的对副溶血性弧菌的健康危害开展危害评估。方法本研究基于系统文献检索方法(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es, SLS),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毒理学数据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并根据搜集到的毒理学数据开展健康危害评估。结果致病性副溶血性... 目的对副溶血性弧菌的健康危害开展危害评估。方法本研究基于系统文献检索方法(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es, SLS),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毒理学数据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并根据搜集到的毒理学数据开展健康危害评估。结果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对人体有致病作用。我国现阶段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7-201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和国家标准GB 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方法进行检测,判断水产制品副溶血性弧菌标准为:定性实验中为无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在定量检测中致病菌可接受水平的限量值为100 MPN/g,最高安全限量值为1000 MPN/g(MPN/g表示每g检样中副溶血性弧菌最可能数)。结论所确定的副溶血性弧菌定性和定量检测标准值,可用于进一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危害评估 系统文献检索
原文传递
氯化锰对PHB1和GDF-15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建栋 胡红 +7 位作者 李子南 郑珊 谭壮生 赵芳红 王薇 宁钧宇 敬海明 李国君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80-185,186,共7页
目的通过测定职业性锰暴露男性工人血清、慢性锰中毒大鼠血清与脑脊液中抑制素蛋白1(PHB1)与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含量,以及氯化锰(MnCl_2)处理后的Z310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中GDF-15的含量,了解PHB1和GDF-15的体内外基础表达水平及MnC... 目的通过测定职业性锰暴露男性工人血清、慢性锰中毒大鼠血清与脑脊液中抑制素蛋白1(PHB1)与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含量,以及氯化锰(MnCl_2)处理后的Z310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中GDF-15的含量,了解PHB1和GDF-15的体内外基础表达水平及MnCl_2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对3类不同来源的组织/体液样本中的PHB1和GDF-15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人体血清、大鼠脑脊液和血清中GDF-15和PHB1的水平高于检出限,Z310有PHB1的基础表达,并能够合成及分泌GDF-15。人群研究显示,男性电焊工人血清中的GDF-15和PHB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MnCl_2可引起大鼠血清与脑脊液、Z310细胞裂解液与培养上清液中GDF-15的含量上升(P<0.05),大鼠脑脊液和血清中的PHB1的含量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nCl_2能够改变人血清、大鼠血清和脑脊液、Z310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中PHB1和GDF-15的表达水平,提示PHB1和GDF-15在鼠源性生物样本中的体内外变化具有一定的毒理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锰 GDF-15 PHB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