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玉河庵:基于历史格局研究的文物保护范围划定
1
作者 忻琳 张维 黄钟 《北京规划建设》 2024年第2期192-197,共6页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原则是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中对于完整性的理解,应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文物历史格局是指文物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承载文物价值的全部空间组合形式。研究文物历史格局,应当以其历史功能为出发点,...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原则是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中对于完整性的理解,应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文物历史格局是指文物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承载文物价值的全部空间组合形式。研究文物历史格局,应当以其历史功能为出发点,梳理全部相关的空间要素。空间要素的研究,应包括现存的、发生改变的和已经灭失的三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遗产 空间要素 历史格局 文物保护范围 核心原则 真实性 演变过程 完整性
原文传递
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核心区现存石雕考察与研究
2
作者 王佳音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5期23-29,共7页
石雕制品因较好的耐久性,通常更利于保存建筑群的时代信息。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核心区在经历火劫和重建后,就沿用了大量制作于乾隆时期的石雕制品,其中建筑基础、台基、栏板和望柱具备尤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现存排云殿、佛... 石雕制品因较好的耐久性,通常更利于保存建筑群的时代信息。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核心区在经历火劫和重建后,就沿用了大量制作于乾隆时期的石雕制品,其中建筑基础、台基、栏板和望柱具备尤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现存排云殿、佛香阁台基进行了详细考察,发现排云殿台基是在原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的台基基础上改造而成,而佛香阁台基则全部拆除重建。这一认识从实物资料的角度对颐和园营建档案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雕 排云殿 佛香阁 万寿山
下载PDF
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十三号水井(J13)考古发掘简报
3
作者 陈平 孙勐 +2 位作者 王宇新(摄影) 翟建锋(绘图) 黄星(绘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23,共18页
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的东南部清理木构水井(J13)一口。J13可分为外圹、内圹和木构井壁等,基本呈上圆下方、上大下小。井壁用木板主要以榫卯方式搭建而成,并发现有苇束和其他木构件用以加固。J13内出土较为完整... 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的东南部清理木构水井(J13)一口。J13可分为外圹、内圹和木构井壁等,基本呈上圆下方、上大下小。井壁用木板主要以榫卯方式搭建而成,并发现有苇束和其他木构件用以加固。J13内出土较为完整的器物23件,其中陶器20件、木器1件、铁器1件、半瓦当1件及大量陶器残片。其中,14件较完整的鼓腹罐上带有陶文。另外还有2件带有陶文的器物残片。J13为北京地区首例战国、西汉木构水井实物与木构建筑遗存,也是北京地区考古出土陶文最多的一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路县故城 水井 陶罐 陶文
原文传递
考古所见魏晋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以北京地区墓葬材料为中心
4
作者 丁利娜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3期79-98,M0006,M0007,共22页
魏晋北朝时期的北京是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墓葬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一时期的墓葬共计发现118座。按形制,这些墓葬可分为带墓道多室墓、带墓道双室墓、带墓道单室墓、梯形砖室墓和土坑墓等五种类型,随葬品可归纳为生... 魏晋北朝时期的北京是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墓葬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一时期的墓葬共计发现118座。按形制,这些墓葬可分为带墓道多室墓、带墓道双室墓、带墓道单室墓、梯形砖室墓和土坑墓等五种类型,随葬品可归纳为生活用具类、模型明器及动物俑类、人物俑类和人体装饰品类等,并且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随时代而变化。整体来看,曹魏至西晋早期较多承袭了本地区东汉中晚期以来的传统,西晋中、晚期文化面貌明显改变,带墓道墓葬大致经历了多室→双室→单室的发展历程,与洛阳地区文化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北朝时期带墓道方形单室墓成为主流,同时受到鲜卑文化的影响,新出现了梯形砖室墓形制,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魏晋北朝时期 墓葬形制 随葬品组合 分期与年代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北京房山沿村隋墓发掘简报
5
作者 王策 于璞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24年第5期27-49,I0001,共24页
2021年8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沿村村北发掘一座隋代砖室墓。墓葬内出土随葬品101件,数量规模为北京及周边地区近年考古发掘中所少见。其中主要随葬品为陶俑,共99件,种类多样,有骆驼俑、马俑、陶狗、劳作俑、伎乐俑... 2021年8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沿村村北发掘一座隋代砖室墓。墓葬内出土随葬品101件,数量规模为北京及周边地区近年考古发掘中所少见。其中主要随葬品为陶俑,共99件,种类多样,有骆驼俑、马俑、陶狗、劳作俑、伎乐俑、骑马俑、男侍俑、女侍俑、文官俑、柱剑文吏俑等。这批陶俑在服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为研究隋代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隋代 砖室墓 陶俑 服饰
原文传递
基于文渊阁彩画科学分析的清官式彩画描渍工艺解读与复原
6
作者 赵萨日娜 杨红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1期97-111,共15页
描渍是一种现已失传的清官式建筑彩画绘制工艺,经文献研究与实例调研发现,文渊阁大木彩画中仍留存有该工艺的使用痕迹,且现存彩画包含自始建年代至清末的多次修缮遗迹。本文以文渊阁勘察项目为依托,采用剖面显微分析和偏光显微分析等科... 描渍是一种现已失传的清官式建筑彩画绘制工艺,经文献研究与实例调研发现,文渊阁大木彩画中仍留存有该工艺的使用痕迹,且现存彩画包含自始建年代至清末的多次修缮遗迹。本文以文渊阁勘察项目为依托,采用剖面显微分析和偏光显微分析等科技考古手段,结合文献研究,揭示出文渊阁彩画中描渍工艺的用料与操作特征,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对此工艺进行复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渍 文渊阁 工艺 显微分析
下载PDF
北京西板桥变迁考
7
作者 张维 忻琳 黄钟 《北京规划建设》 2023年第4期192-199,共8页
前言西板桥曾是老北京的地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名,如西板桥明渠、西板桥大街、西板桥小学、西板桥公交站等。1972年西板桥明渠被改为暗沟,桥体被就地掩埋,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2017年,在景山西街环境整治施工中,被埋近半个世纪的... 前言西板桥曾是老北京的地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名,如西板桥明渠、西板桥大街、西板桥小学、西板桥公交站等。1972年西板桥明渠被改为暗沟,桥体被就地掩埋,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2017年,在景山西街环境整治施工中,被埋近半个世纪的西板桥重见天日,并于2021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站 整治施工 文物保护单位 板桥 明渠
原文传递
北京金中都城墙遗址2019—2020年发掘简报
8
作者 丁利娜(执笔/整理/拍摄) 张中华 +1 位作者 孙峥 席现坤(拍摄)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75,共17页
2019—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金中都外城西、南城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首次正式揭露了金中都外城的防御体系,包括城墙、马面、护城河等遗迹,不仅确认了它们的形制结构、营建方式和防御功能,同时,通过考古层位学关系确认了金中都外... 2019—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金中都外城西、南城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首次正式揭露了金中都外城的防御体系,包括城墙、马面、护城河等遗迹,不仅确认了它们的形制结构、营建方式和防御功能,同时,通过考古层位学关系确认了金中都外城的营建和使用、沿用和被废弃的变迁历程。遗址中出土有残瓷片、“官”字款砖、石礌等,为研究金中都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也凸显了金中都的外城防御和皇家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中都 城墙 马面 护城河
原文传递
朝阳区太阳宫明清时期墓葬考古发掘报告
9
作者 李澔洋 曹孟昕 +1 位作者 黄星(绘图) 王宇新(摄影) 《收藏家》 2023年第8期2-23,共22页
2022年7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朝阳区太阳宫乡发掘了11座明清时期墓葬,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其中的6座墓葬内出土了包括朝珠、顶戴、钮扣、手镯、耳环等在内的成组精美文物。配套出现的朝珠和顶戴为研究清代直隶地... 2022年7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朝阳区太阳宫乡发掘了11座明清时期墓葬,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其中的6座墓葬内出土了包括朝珠、顶戴、钮扣、手镯、耳环等在内的成组精美文物。配套出现的朝珠和顶戴为研究清代直隶地区朝珠的使用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成套出现的纽扣、手镯及耳环等首饰以及铜镜等生活用品为研究清代中下层平民的服饰搭配,还原生活场景,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成组出现的铜钱以及银锭则是明、清两代货币制度发展与演变的重要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墓葬 朝珠 顶戴 首饰 顺治通宝
原文传递
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清代墓葬考古发掘报告
10
作者 范泽华 张利芳 +1 位作者 林玥(绘图) 王宇新(摄影) 《收藏家》 2023年第8期24-41,共18页
2020年4月至5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清理了11座清代墓葬。这批墓葬的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保存状况较好,根据墓主人数量的多少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较为丰富,... 2020年4月至5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清理了11座清代墓葬。这批墓葬的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保存状况较好,根据墓主人数量的多少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较为丰富,主要有陶器、瓷器、玉器、铜器、金银器等。尤其是金质发簪,成对出现,成组使用,并且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生动别致,纹饰多样精美,是了解和研究清代首饰的重要实物资料。综合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初步判定这批墓葬从清早期一直延续至清晚期,这有助于探究清代中关村地区乃至北京西北部社会生活状况与丧葬习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墓葬 随葬器物 中关村南大街 金簪
原文传递
颐和园升平署等三所衙署建筑遗存考略
11
作者 张维 忻琳 黄钟 《北京规划建设》 2023年第6期191-197,共7页
引言,在北京西郊,荟萃着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众多清代皇家园林。其中圆明园自雍正朝起历代帝王常年驻跸,其地位更超乎诸园之上,实质上已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第二政治中枢。因此,清廷在圆明园大宫门外修建了大规模配套衙署,为园居理政提供... 引言,在北京西郊,荟萃着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众多清代皇家园林。其中圆明园自雍正朝起历代帝王常年驻跸,其地位更超乎诸园之上,实质上已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第二政治中枢。因此,清廷在圆明园大宫门外修建了大规模配套衙署,为园居理政提供服务。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之后,三山五园尽遭焚烧劫掠,圆明园成为废墟,昔日荣光一去不返,清漪园则从光绪十二年(1886年)起开始重建,并更名为颐和园,成为新的西郊政治中枢。于是沿袭圆明园旧例,颐和园东宫门外也建造了一片配套衙署,成为西郊第二套专为行宫苑囿配置的衙署。这些衙署中,有三所整齐排布在宫门前街的东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丰十年 颐和园 英法联军 历代帝王 建筑遗存 三山五园 圆明园 清漪园
原文传递
海淀区四季青镇双新村清墓出土头饰漫谈
12
作者 张子晗 《收藏家》 2023年第8期58-65,共8页
清代是中国古代女性头饰发展史中工艺技术最发达、装饰纹样最丰富的时期。海淀区四季青镇双新村清墓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精美饰物,部分尚在修复整理中。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件头饰,从其源流与发展、种类和样式、材质与工艺、... 清代是中国古代女性头饰发展史中工艺技术最发达、装饰纹样最丰富的时期。海淀区四季青镇双新村清墓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精美饰物,部分尚在修复整理中。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件头饰,从其源流与发展、种类和样式、材质与工艺、文化意蕴和用途四个方面略作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墓葬 头饰 发簪 发钗 金饰件
原文传递
朝阳区姚家园清代墓葬发掘报告
13
作者 李鹏 曹孟昕 +2 位作者 林玥(绘图) 王宇新(摄影) 《收藏家》 2023年第8期42-57,共16页
为了配合工程建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朝阳区姚家园新村附近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122座,其中M60、M65、M67、M70、M72、M78、M80、M85为清代墓葬。这八座墓葬分布相对集中,出土器物较为丰富。清... 为了配合工程建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朝阳区姚家园新村附近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122座,其中M60、M65、M67、M70、M72、M78、M80、M85为清代墓葬。这八座墓葬分布相对集中,出土器物较为丰富。清代墓葬考古受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相关研究开展也较少。对这几座清代墓葬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究清代社会发展状况与丧葬习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墓葬 出土器物 姚家园
原文传递
通州三庙一塔文物保护范围调整刍议
14
作者 张维 忻琳 黄钟 《北京规划建设》 2022年第5期181-187,共7页
三教庙景区概况区位环境通州三庙一塔古建筑群,即今天的三教庙景区,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金名片”。该景区位于通州老城的西北转角处,紧依城墙,东边原有通州北关与北大街。现在城墙、城门和北大街都已无存,只剩三教庙与葫芦湖相映成趣,... 三教庙景区概况区位环境通州三庙一塔古建筑群,即今天的三教庙景区,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金名片”。该景区位于通州老城的西北转角处,紧依城墙,东边原有通州北关与北大街。现在城墙、城门和北大街都已无存,只剩三教庙与葫芦湖相映成趣,成为通州的标志性景观节点。构成三教庙景区由三庙一塔组成。塔即通州燃灯塔,三庙即通州文庙、佑胜教寺和紫清宫,在塔下呈“品”字形分布。由于三庙分属儒、释、道三教,故有“三教庙”之称(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性景观 古建筑群 文物保护范围 区位环境 北大街 三庙 城墙 老城
原文传递
双清别墅历史变迁及双井位置推测
15
作者 张维 忻琳 黄钟 《北京规划建设》 2022年第6期180-186,共7页
园林中的园林,文物中的文物北京西郊的香山公园,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尤以红叶胜景最为出名。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在此建大永安寺,后改为香山寺,清乾隆十年改建为静宜园,是重要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之一。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公园内,是... 园林中的园林,文物中的文物北京西郊的香山公园,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尤以红叶胜景最为出名。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在此建大永安寺,后改为香山寺,清乾隆十年改建为静宜园,是重要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之一。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公园内,是一座独立的小型园林,1979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静宜园(香山)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双清别墅(含来青轩)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清别墅 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寺 皇家园林 三山五园 北京西郊 静宜园 香山公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