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氧运动对轻度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及脑神经重塑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晓龙 许博洋 《中国康复》 2023年第10期631-636,共6页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作为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的前驱表征近年来始终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上针对不同记忆丧失程度的MCI患者分为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作为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的前驱表征近年来始终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上针对不同记忆丧失程度的MCI患者分为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和非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non-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naMCI)两种较为广泛的亚型。且在单个或多个认知领域存在障碍时进而将其各分为单领域(amnestic/non-amnesti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single domain,aMCI-SD/naMCI-SD)或多领域(amnestic/non-amnesti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ultiple domain,aMCI-MD/naMCI-MD)共四种类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有氧运动 认知功能 脑组织代谢 氧化应激
下载PDF
椭圆形骨道与圆形骨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后移植物成熟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家豪 刘振龙 +4 位作者 胡晓青 赵逢源 马勇 王海军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椭圆形骨道与圆形骨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MRI移植物的信噪比,研究两种重建技术下移植物成熟度的差异。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诊断为ACL断裂的患者40例,... 目的:通过对比椭圆形骨道与圆形骨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MRI移植物的信噪比,研究两种重建技术下移植物成熟度的差异。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诊断为ACL断裂的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圆骨道组和椭圆骨道组,分别行传统圆骨道重建手术和椭圆骨道重建手术。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获得术后1年MRI,选取MRI膝关节腔内韧带部分三个关注区域进行研究,通过计算信噪比来比较两组患者移植物成熟度的差异。结果:40例患者均未出现骨道破裂、移植物通过困难、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圆骨道组移植物SNQ为3.72±2.29,椭圆骨道组移植物SNQ为2.33±1.58,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椭圆骨道组近端关注区域SNQ 1.97±1.30及远端关注区域SNQ 2.76±1.75显著低于圆骨道组近端关注区域SNQ3.53±2.11(P=0.008)及远端关注区域SNQ 4.46±2.28(P=0.012)。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比圆骨道与椭圆骨道重建手术后1年MRI的移植物信号强度,发现椭圆骨道技术比圆骨道技术移植物信噪比低,移植物成熟度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椭圆形骨道 MRI 信噪比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激酶3通过上调整合素β3促进骨关节炎相关病变 被引量:3
3
作者 程锦 蒋艳芳 +4 位作者 段小宁 傅欣 张继英 胡晓青 敖英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1-400,共10页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慢性致残性关节疾患,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手段。程序性坏死在多种疾病中扮演关键角色,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3)是程序性坏死进程的关键调控...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慢性致残性关节疾患,目前尚无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手段。程序性坏死在多种疾病中扮演关键角色,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3)是程序性坏死进程的关键调控因子。有研究显示,RIP3在人与鼠骨关节炎退变软骨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提示程序性坏死的发生,但RIP3在软骨中的具体病生理角色仍不明确。本研究拟对过表达RIP3前后的软骨细胞转录物组进行测序分析,探索RIP3在骨关节炎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RNA测序结果显示,RIP3的过表达诱发软骨细胞中244个基因表达上调,277个表达下调。通过进一步构建基因间共表达作用网络,筛选出16个候选靶基因在mRNA水平进行验证,证实RIP3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单位5(phosphoinositide-3-kinase,regulatory subunit 5,Pik3r5)、整合素β3(integrin subunit beta 3,Itgb3)及成髓细胞瘤转录因子第2亚型(MYB proto-oncogene like 2,Mybl2)的表达上调作用最为显著。CCK-8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利用siRNA沉默Itgb3的表达可显著抑制RIP3诱发的软骨细胞活力下降及程序性坏死,同时也抑制了RIP3对软骨细胞中分解代谢相关基因Mmp1、Mmp13与Il6的表达上调作用,以及其对合成代谢相关基因Acan、Col2a1与Sox9的下调作用。本研究证实,RIP3通过上调软骨细胞中Itgb3的表达诱发软骨细胞坏死与软骨基质代谢紊乱,并最终导致软骨退变,为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程序性坏死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程序性坏死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激酶3 整合素Β3
下载PDF
膝关节翼状韧带与后交叉韧带上止点关系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浩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68-971,共4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翼状韧带形态分型及其与后交叉韧带上止点的解剖关系。方法:解剖13个新鲜冷冻膝关节(左膝6个,右膝7个),观察记录翼状韧带的不同形态,并观察翼状韧带股骨止点与后交叉韧带上止点的解剖关系。并对后交叉韧带上止点-翼状韧... 目的:探讨膝关节翼状韧带形态分型及其与后交叉韧带上止点的解剖关系。方法:解剖13个新鲜冷冻膝关节(左膝6个,右膝7个),观察记录翼状韧带的不同形态,并观察翼状韧带股骨止点与后交叉韧带上止点的解剖关系。并对后交叉韧带上止点-翼状韧带股骨止点做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通过解剖13个膝关节,发现膝关节存在一个从前至后的纵隔结构,其前方与脂肪垫相连,通过翼状韧带,前、后交叉韧带之间,向后方形成膝关节的后纵隔。13个膝关节中,翼状韧带均从后交叉韧带的外缘绕过,通过前、后交叉韧带之间连接后纵隔。通过解剖,发现翼状韧带从形态学上分为3型:完整型(膜型),2个,占15.4%;不完整型(分离型),10个,占76.9%;缺如型,1个,占7.7%。另外,还发现翼状韧带的股骨止点与后交叉韧带的股骨止点连接靠近,组织切片上密切连接。结论:膝关节翼状韧带从形态学上可以分为完整型(膜型)、不完整型(分离型)和缺如型三种类型,并且与后交叉韧带上止点的解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解剖 翼状韧带 后交叉韧带
下载PDF
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及关节镜下表现 被引量:26
5
作者 史尉利 郭秦炜 +5 位作者 陈临新 赵峰 谢兴 江东 焦晨 胡跃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5-91,共7页
目的:分析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X线及MRI上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位置、大小、分布,并根据关节镜下的表现进行分级。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经关节镜检查确诊为距骨骨软骨损伤的41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目的:分析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X线及MRI上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位置、大小、分布,并根据关节镜下的表现进行分级。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经关节镜检查确诊为距骨骨软骨损伤的41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踝关节镜检查,并且术前均进行了踝关节正侧位X线及MRI检查。分别根据Loomer改良标准及Hepple标准进行影像学分型,依据Cheng的关节镜分级标准进行关节镜下病灶分级。在PACS系统上应用测量软件工具分析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影像学特点,确定病灶位置,测量其前后径、左右径及深度。结果:本研究412例患者平均年龄35.5岁,其中20~40岁患者占76.9%,男性所占比率(n=298,67.5%)高于女性(n=113,32.5%);366例(88.9%)有外伤史,并以内翻伤最多见(n=246例,59.7%)。X线片上188例有阳性发现,Ⅴ型为31例。412例经MRI检查发现411处损伤(14例有2处病灶,15例经关节镜确诊的病灶MRI上未发现)。根据Hepple’s MRI分型:Ⅰ型13例,Ⅱ型161例,Ⅲ型93例,Ⅳ型37例,Ⅴ型107例。在MRI冠状位上,314例病灶位于内侧,97例病灶位于外侧。在MRI矢状位上,59例病灶位于前部,254例位于中部,87例位于后部,8例为前中后区域均有,3例为中后区域均有。在MRI上按六分区法统计,内中侧最多,为229例(55.7%);其次为内后侧,53例(12.9%);外前侧和外中侧分别为41例(10%)、38例(9.3%)。PACS系统上测量:病损前后径10.5±3.9 mm,左右径9.5±3.4 mm;深度8.0±3.8 mm;314例内侧组和97例外侧组病灶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例Ⅴ型病灶的前后径为13.3±3.7 mm、左右径为11.4±3.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2,P<0.001)。412例病例均行踝关节镜检查,根据关节镜下分级标准,A级13例,B级35例,C级121例,D级217例,E级34例,F级5例。107例经MRI确诊为Hepple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病例关节镜下分级:C级26例、D级73例、E级7例、F级1例。结论:距骨骨软骨损伤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原因多为外伤所致,尤其对于外侧损伤,外伤更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X线检查可以作为初步检查工具,进一步确诊需要行MRI检查;MRI显示病损多位于内侧中部及外侧前中部,可能与受伤机制有关,内外侧病损的大小无明显差别;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则表现为前后径大于左右径的椭圆形。关节镜目前作为诊断金标准,镜下表现以C、D级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 骨软骨损伤 核磁共振 Hepple V型 关节镜
下载PDF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浅层(sMCL)止点的解剖学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邵嘉艺 张家豪 +2 位作者 任爽 牛星跃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浅层止点的位置、形态及大小,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内侧副韧带浅层的力学止点分布,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10例,沿膝关节内侧逐层切开,暴露内侧副韧带浅层... 目的:探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浅层止点的位置、形态及大小,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内侧副韧带浅层的力学止点分布,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10例,沿膝关节内侧逐层切开,暴露内侧副韧带浅层,沿纤维走形确定内侧副韧带浅层的股骨及胫骨止点,标记止点并切断,测量止点与周围解剖标志的距离以及止点的长度和面积。利用三维薄层核磁共振及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建立膝关节三维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侧翻应力试验,观察内侧副韧带浅层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内侧副韧带浅层的股骨止点近似一椭圆形,位于股骨内上髁后上方,距离内上髁距离为6.82±0.64 mm,平均止点面积为61.64±7.02 mm^2。内侧副韧带浅层的胫骨止点近似一矩形,其中心点距离关节线距离为60.02±0.55 mm,长28.69±4.13 mm,宽8.99±0.62 mm,长宽比为3.19︰1,止点面积为217.78±50.32 mm^2。有限元分析显示,sMCL股骨端应力较高区域靠近内上髁,胫骨端应力较高区域位于胫骨嵴上,与其解剖止点位置基本相符。其中胫骨端应力最大处位于sMCL胫骨止点的最近端。结论:解剖学结果定性及定量描述了sMCL股骨止点与胫骨止点的形状、位置、大小及与周围解剖标志的距离。有限元结果显示sMCL止点的应力与其止点形状及位置基本相符。在临床进行内侧副韧带浅层重建时,应依据其解剖特性及生物力学止点进行解剖重建,以期达到最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副韧带浅层止点 解剖 生物力学 内侧副韧带浅层重建
下载PDF
30例冬季项目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逢源 陈拿云 +5 位作者 蒋艳芳 张家豪 张继英 胡晓青 崔国庆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60-763,共4页
目的:研究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并提出了防治原则。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30例冬季项目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查阅既往电... 目的:研究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并提出了防治原则。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30例冬季项目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查阅既往电子病历,记录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病史,包括受伤情况、初次医疗处理情况和症状体征。查阅患者受伤后患膝MRI,评估患者受伤情况与合并损伤。查阅患者手术记录,结合术中关节镜录像评估患者合并损伤并确认手术方式。结果:3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年龄19.76±4.06岁,其中女性病例20例。3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中有17例(56.7%)初诊诊断正确,另外13例并未诊断出ACL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关节内其他结构损伤20例,占66.7%。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病例的手术间隔时间明显短于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的病例(P=0.032)。初次受伤到手术的时间间隔范围是8天~1000天,平均170.70±251.36天。3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术后均恢复原有运动水平,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结论:冬季项目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多合并膝关节其它结构损伤,具有较高的危害性。需提高基层运动队队医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疗水平,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使用微创手术的方法重建膝关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项目 运动员 前交叉韧带损伤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初级纤毛在关节软骨中的生物力学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许博洋 方添玉 赵美丹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4-759,766,共7页
生物力学因素对于关节软骨的稳态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初级纤毛是一种可同时感受力学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细胞器,并于软骨细胞膜表面也存在有初级纤毛分布。其与多个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共同参与软骨细胞表型维持和物质代谢的过程。同时... 生物力学因素对于关节软骨的稳态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初级纤毛是一种可同时感受力学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细胞器,并于软骨细胞膜表面也存在有初级纤毛分布。其与多个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共同参与软骨细胞表型维持和物质代谢的过程。同时,初级纤毛的异常也关联到多种人类的骨关节类疾病。主要论述初级纤毛在软骨细胞力学微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机制,探讨其与骨关节疾病的联系,以期为骨科临床和基础科研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纤毛 软骨细胞 力学转导 信号通路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止点重建的解剖学与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家豪 任爽 +3 位作者 邵嘉艺 牛星跃 胡晓青 敖英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6-590,共5页
目的:解剖研究大体观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的形态,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ACL的力学止点分布,为临床ACL重建提供新理念。方法:选取10例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男6例,女4例,采取标准髌旁内侧入路... 目的:解剖研究大体观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的形态,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ACL的力学止点分布,为临床ACL重建提供新理念。方法:选取10例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男6例,女4例,采取标准髌旁内侧入路打开关节腔,暴露并解剖剔除ACL,观察并记录ACL胫骨止点形态,测量胫骨止点前后径和左右径。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膝关节模型,模拟临床体格检查Lachman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观察ACL在胫骨和股骨端止点的受力分布情况。结果: ACL胫骨致密止点大体观呈扁长的弧形,其前后径为(13.8±2.0) mm,体部左右径为(5.3±0.6) mm,前缘左右径为(11.5±1.2) mm。有限元分析显示,股骨端应力较高区域为住院医师嵴(residents’ ridge)附近一类椭圆形区域,胫骨端应力较高部分延内侧髁间嵴(medial intercondylar ridge)狭长分布,与解剖观察相符,从理论上验证了ACL止点的生物力学分布特点。结论:解剖研究及有限元分析均证实ACL胫骨止点为一扁长的弧形,理想的ACL重建技术应依据其生物力学特点进行重建,基于解剖学研究和生物力学分析本课题组提出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止点重建理念,并建立手术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胫骨止点 解剖 有限元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前嵴与前交叉韧带下止点关系的核磁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崔国庆 刘玉雷 +1 位作者 蒋艳芳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9-285,共7页
目的:测量观察研究正常人膝关节核磁(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前嵴与ACL胫骨止点的位置及其相对关系,探讨ACL前嵴对于重建ACL手术下止点定位和术后影像学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 目的:测量观察研究正常人膝关节核磁(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前嵴与ACL胫骨止点的位置及其相对关系,探讨ACL前嵴对于重建ACL手术下止点定位和术后影像学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因膝关节不适就诊于北医三院门诊的年轻患者(18~40岁,平均25.1岁)的膝关节MRI进行回顾性测量观察研究。患者均在同一台核磁共振仪器膝关节完全伸直位时做检查。从Pets终端调出图像,分析未见明显异常的MRI影像共计100例。测量和计算矢状面上胫骨前后径、ACL前嵴距离、ACL前缘距离、ACL后缘距离和ACL中心点距离。结果:矢状面上ACL中心点位于整个胫骨平台的百分比为42.21%±4.3%(28.43%~50.94%),有58例小于43.3%。ACL前嵴距离为13.61±2.17 mm(8.03~18.65 mm),占整个胫骨平台的百分比为26.80%±3.89%(17.74%~33.94%)。ACL前嵴距离与ACL前缘距离高度相关(P<0.001,ICC=0.954)。ACL前嵴与ACL前缘的间距为0.56±0.68 mm(-0.28~2.71 mm)。如果以ACL前嵴定位骨道前缘,假设移植物直径8 mm,55度定位,前缘与ACL前嵴间距0.5 mm,则有96例患者重建ACL的移植物中心点在原ACL胫骨止点中心点之前。结论:在MRI矢状面上,ACL前嵴与ACL前缘的位置相距平均0.56 mm,ACL前嵴的位置与ACL胫骨止点前缘具有高度相关性。本研究提示,ACL重建术中,在矢状面上按照ACL前嵴定位的前缘定位法定位胫骨骨道可以比传统的中心点定位法获得更好的靠前定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核磁 胫骨 前交叉韧带前嵴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断裂三维不对称度步态分析初探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玳 于宏 +4 位作者 梁子轩 黄红拾 石海华 刘晓民 敖英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56-962,共7页
目的步态分析对于下肢损伤部位及程度描述具有重要作用,而对称度是步态特征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将在三维空间定量描述步态信息及其不对称度,深入挖掘步态信息,完善疾病异常步态特征分析。方法基于惯性步态传感器获得不同部位的冠状面-矢... 目的步态分析对于下肢损伤部位及程度描述具有重要作用,而对称度是步态特征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将在三维空间定量描述步态信息及其不对称度,深入挖掘步态信息,完善疾病异常步态特征分析。方法基于惯性步态传感器获得不同部位的冠状面-矢状面角度变化信息,反向重建步态空间矢量,构建运动曲线,形成基于三维空间角度矢量距离的运动对称性检测方法。于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对健康人(正常组)和单纯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ACL组)进行特征分析,验证其效果。结果小腿、大腿和膝关节不对称度D方面两组有较好的区分效果(P<0.05)。其中小腿空间运动矢量特征对组间辨识度较高且区分相对稳定,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无关。结论通过两侧惯性传感器获得左右肢体时间-冠状面-矢状面空间曲线图,在三维空间中计算相应周期所有时间点的欧式空间距离平方的平均值,可作为步态不对称度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不对称度 空间矢量 惯性元件
下载PDF
视觉重建对老年人行走动态足底压力的影响
12
作者 敖明昕 李学民 +4 位作者 于媛媛 时会娟 黄红拾 敖英芳 王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7-914,共8页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老年人足底受力情况的变化,探讨视觉重建对老年人足踝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行双眼白内障手术的3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男5例,女27...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老年人足底受力情况的变化,探讨视觉重建对老年人足踝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行双眼白内障手术的3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男5例,女27例,平均年龄(70.1±5.2)岁]进行随访,以Footscan分析系统记录术前及术后1个月平地行走过程中的足底压力参数,对足底第1趾骨(1st toe,T1)、第2~5趾骨(2nd to 5th toe,T2-5)、第1~5跖骨(1st to 5th metatarsal heads,M1~M5)、中足(midfoot,MF)、足跟内侧(heel medial,HM)、足跟外侧(heel lateral,HL)区域触地最大压强(peak pressure,PP),触地冲量(impulse,I),压力时间积分(pressure-time integral,PTI)及触地压强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pressure,TP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患者视功能得到有效重建,双眼视力显著提高(Z=-4.878,-4.801,P<0.001);优势侧(右足)M2区受力较术前增强,PP值(t=2.266,P=0.031)及I值(t=2.152,P=0.039)均增大,其他区域受力强度及时间参数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足底受力分布具有侧向性,术前优势侧M1、M2、MF及HM区PP值大于非优势侧(t=-2.414,-2.478,-2.144,-5.269;P<0.05),非优势侧T1、M3、M5及HL区PP值大于优势侧(t=4.830,3.155,2.686,3.683;P<0.05),优势侧M1、MF及HM区I值大于非优势侧(t=-2.380,-2.185,-5.320;P<0.05),非优势侧T1、M3、M5及HL区I值大于优势侧(t=4.489,2.247,2.838,3.992;P<0.05);术后,M3及MF区双侧受力强度趋于一致;M1(Z_(PP△)=-2.721,P=0.007;Z_(I△)=-2.581,P=0.010)、M2(Z_(PP△)=-2.674,P=0.007;Z_(I△)=-2.375,P=0.018)和M5区(Z_(PP△)=1.991,P=0.046;Z_(I△)=2.150,P=0.032)双侧受力差异幅度有所增大。结论:白内障手术后足底压力变化以优势侧前足内侧第二跖骨头区受力增大为特征,视觉重建可能加剧优势侧前足内侧着重受力及非优势侧前足外侧着重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压力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人工晶状体 老年人
下载PDF
应用Transtibial技术进行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止点重建的病例系列研究
13
作者 张家豪 牛星跃 +2 位作者 邵嘉艺 胡晓青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94-599,共6页
目的:评估应用Transtibial技术进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生物力学止点重建的骨道孔径、定位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于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应用Transtibial技术进行生物力学止点重... 目的:评估应用Transtibial技术进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生物力学止点重建的骨道孔径、定位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于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应用Transtibial技术进行生物力学止点重建的患者30例,利用CT对骨道长短径进行测量,评估其是否与理论值匹配,并对骨道中心点进行定位分析,评估是否满足解剖定位,对术前及术后2年左右随访的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IKDC主观功能评分,KT-2000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CT显示胫骨端和股骨端长径测量值和理论值基本匹配,而短径测量值和理论值相比偏大。胫骨骨道中心点位于胫骨长度的前38.8%和宽度的内43.4%,定位偏内侧;股骨骨道中心点位于Blumensaat’s线水平的股骨外侧髁长度的后24.8%和高度的上33.2%,满足解剖定位。术后临床功能评分及膝关节前后向稳定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应用Transtibial技术进行ACL生物力学止点重建可以使骨道长短径与理论值良好匹配,满足解剖定位,并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生物力学止点重建 CT 骨道定位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聚磷腈微球搭载生长因子时间缓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任博 胡晓青 +6 位作者 程锦 史尉利 赵逢源 杨朋 余慧镭 石媛媛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考察聚磷腈微球搭载生长因子时间缓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影响。方法:根据聚磷腈聚合物侧链氨基取代比例不同,应用双乳液法制备两种聚磷腈缓释微球,分别装载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使用ELISA探索... 目的:考察聚磷腈微球搭载生长因子时间缓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影响。方法:根据聚磷腈聚合物侧链氨基取代比例不同,应用双乳液法制备两种聚磷腈缓释微球,分别装载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使用ELISA探索其体外缓释性能并设计生长因子时空缓释策略,并利用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测试聚磷腈微球材料的生物活性、细胞粘附性,以及吖啶橙染色方法比较生长因子缓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两种聚磷腈微球具有不同的形貌特征,分为表面光滑和粗糙两种微球,粒径分布集中,两种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别为54.22±19.19μm和34.11±18.82μm。体外释放试验提示两种微球具有不同的缓释特性,设计时间缓释策略为早期突发释放TGF-β1和IGF-1发挥生长因子协同作用,后期持续释放TGF-β1诱导干细胞分化。吖啶橙染色结果显示聚磷腈微球支持细胞粘附和生长,无明显细胞毒性,并且生长因子时空缓释策略能够明显提高BMSCs的增殖效果。结论:聚磷腈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能,两种微球构建的时间缓释体系能够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腈 微球 生长因子 时间缓释 组织工程
下载PDF
椭圆形骨道改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逢源 史尉利 +4 位作者 张继英 任博 张辛 胡晓青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0-305,共6页
目的:解剖研究兔前交叉韧带止点的大体形态,建立椭圆形骨道改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动物模型。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2.5~3 kg),8只用于前交叉韧带止点解剖研究,10只用于椭圆形骨道动物模型的建立。去除兔膝关节股骨内髁和前交叉韧带周围... 目的:解剖研究兔前交叉韧带止点的大体形态,建立椭圆形骨道改良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动物模型。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2.5~3 kg),8只用于前交叉韧带止点解剖研究,10只用于椭圆形骨道动物模型的建立。去除兔膝关节股骨内髁和前交叉韧带周围软组织,观察兔前交叉韧带股骨和胫骨止点形态,并使用游标卡尺对止点长短径进行测量。制作椭圆形骨道扩孔器(截面1.6 mm×2.5 mm),对1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腿行椭圆形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作为椭圆形骨道组,对其左腿用传统方法圆形骨道(截面直径2 mm)重建前交叉韧带作为圆形骨道组。取兔自体半腱肌放入骨道并固定,观察移植物与骨道的匹配程度。术后立即对兔双侧膝关节行三维CT扫描,对股骨和胫骨骨道的截面积、长径、短径、直径进行测量。结果:兔前交叉韧带止点的解剖形态为椭圆形。股骨止点的长径为5.28±0.83 mm,短径为2.61±0.33 mm。胫骨止点长径为5.33±0.40 mm,短径为2.68±0.11 mm。移植物肌腱与骨道匹配良好,未见明显空隙。椭圆形骨道组股骨骨道截面积为3.18±0.09 mm^2,胫骨骨道截面积为3.26±0.15 mm^2。圆形骨道组股骨骨道截面积为3.13±0.10 mm^2,胫骨骨道截面积为3.11±0.11 mm^2。椭圆形骨道组和圆形骨道组之间骨道截面积无显著差异。结论:兔前交叉韧带止点为椭圆形。使用自制椭圆形骨道扩孔器可成功构建与圆形骨道相对应的兔椭圆形骨道动物模型,并有很好的移植物与骨道匹配性,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实验动物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形骨道 前交叉韧带 重建 动物模型 解剖
下载PDF
传统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钻制胫骨骨道对外侧半月板前角附着部损伤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邵嘉艺 张家豪 +1 位作者 刘平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0-475,共6页
目的:探究传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手术中钻制圆形胫骨骨道是否会对外侧半月板前角(anterior horn of lateral meniscus, AHLM)附着部造成医源性损伤以及损伤程度。方法:选取新鲜冰冻人体膝关节标本10例,... 目的:探究传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手术中钻制圆形胫骨骨道是否会对外侧半月板前角(anterior horn of lateral meniscus, AHLM)附着部造成医源性损伤以及损伤程度。方法:选取新鲜冰冻人体膝关节标本10例,关节镜下行单束解剖ACL重建术。标本从中段切断ACL,刨削系统仔细刨削ACL纤维,充分暴露ACL胫骨止点与外侧半月板前角。术中应用关节镜量尺测量AHLM附着部的原始长度及宽度,随后定位器定位钻取胫骨骨道,骨道直径为8 mm,钻取骨道后再次应用关节镜下比例尺测量AHLM的损伤长度及宽度。术后剖开膝关节标本,大体下确认AHLM附着部的损伤情况。结果:AHLM附着部的原始长度为8.71±1.39 mm,原始宽度为11.75±0.85 mm。在钻取胫骨骨道后,所有标本(10/10)的AHLM附着部均受到了损伤,其平均损伤长度为4.47±1.08 mm,平均损伤宽度为6.29±1.17 mm,分别占其原始长、宽的51.6%、53.5%。结论:在行ACL单束重建手术时,应用8 mm的圆形骨钻制胫骨骨道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外侧半月板前角附着部损伤,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该损伤的临床意义及改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 外侧半月板前角 医源性损伤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与外侧半月板前角止点解剖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嘉艺 张家豪 +1 位作者 刘平 敖英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66-1071,共6页
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均为膝关节的重要组成结构。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具有维持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的功能。半月板充填于膝关节间隙,具有稳定膝关节、吸收震动、保护关节软骨等作用。半月板功能的发挥与前后角的... 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均为膝关节的重要组成结构。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具有维持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的功能。半月板充填于膝关节间隙,具有稳定膝关节、吸收震动、保护关节软骨等作用。半月板功能的发挥与前后角的完整性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与外侧半月板前角止点的密切关系正逐渐被认识。本文将重点阐述二者之间的解剖关系,并进一步说明该解剖关系所产生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 外侧半月板前角 解剖关系
下载PDF
基于软骨细胞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力学转导的疼痛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博洋 李浩然 郭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34-539,544,共7页
关节局部慢性疼痛是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组织缺损后的核心症状,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其起源和具体诱发机制尚不清楚。OA软骨组织一方面存在机械载荷损伤诱导的炎症修复过程,另一方面伴随着骨赘、毛细血管和周围... 关节局部慢性疼痛是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组织缺损后的核心症状,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其起源和具体诱发机制尚不清楚。OA软骨组织一方面存在机械载荷损伤诱导的炎症修复过程,另一方面伴随着骨赘、毛细血管和周围神经纤维的新生。因此软骨组织可能是有别于滑膜组织的介导OA慢性疼痛的另一重要源头。但目前国内外均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和论述,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mechanically sensitive ion channel,MSC)所诱导的生物力学疼痛机制是其中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研究MSC的生物物理学及神经生物学机制是研发干预OA软骨损伤及慢性疼痛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主要介绍其中三种钙离子调控的软骨细胞MSC的机械转导机制及其级联下游细胞通路介导骨性关节炎疼痛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 软骨细胞 机械转导 机械痛敏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软骨细胞终末分化的机制
19
作者 许博洋 王可欣 +2 位作者 金宇 王驰宇 郭义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2期233-237,共5页
终末分化是软骨细胞获得分化的默认途径,包括肥大与凋亡两种方式。无论是在骨组织生理条件下的软骨生长板形成及内源性成骨骨化,还是骨关节炎病理情况时的软骨表型改变,皆存在有相关分化过程的发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对于软骨细胞的生... 终末分化是软骨细胞获得分化的默认途径,包括肥大与凋亡两种方式。无论是在骨组织生理条件下的软骨生长板形成及内源性成骨骨化,还是骨关节炎病理情况时的软骨表型改变,皆存在有相关分化过程的发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对于软骨细胞的生长、维持和增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和激活相关转录因子的方式介导某些疾病的发展,但目前其具体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力学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将从生物物理学角度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软骨组织终末分化过程中的参与机制以及对于软骨组织工程应用价值进行总结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软骨细胞 终末分化 综述
下载PDF
膝关节置换假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原福贞 孙泽文 +1 位作者 齐岩松 余家阔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在全球范围内,成功率很高的膝关节置换手术缓解了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并改善了他们的膝关节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经历了4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相对成熟。而各种膝关节置换用假体的设计特点各异,且... 在全球范围内,成功率很高的膝关节置换手术缓解了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并改善了他们的膝关节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经历了4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相对成熟。而各种膝关节置换用假体的设计特点各异,且种类繁多,应用指征不尽相同。为不同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选择合适的假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本文介绍了不同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的特点以及假体性能的优缺点,概括了不同假体类型的应用原则及其疗效,并对膝关节假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假体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