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审程序中上下级检察机关职权关系的反思——以上级院改变下级院检委会的决定为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鞠佳佳 于浩 《中国检察官》 2015年第6期32-33,共2页
在只有被告人上诉的刑事二审程序中,上级检察机关有权改变下级检察机关的原起诉意见,但行使该职权应遵循何种程序,现有法律没有规定。本着更好的行使检察权的宗旨,上级检察院改变下级检察院检委会的决定,应当经过上级检察院检委会讨论决... 在只有被告人上诉的刑事二审程序中,上级检察机关有权改变下级检察机关的原起诉意见,但行使该职权应遵循何种程序,现有法律没有规定。本着更好的行使检察权的宗旨,上级检察院改变下级检察院检委会的决定,应当经过上级检察院检委会讨论决定,这也是严格规范执法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二审程序 上下级 检察机关 职权
原文传递
审查起诉中未成年人年龄证据的审查判断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浩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1-53,65,共4页
总体上,证明犯罪嫌疑人达到相应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据应遵循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而相反证据只需达到足以使前者产生合理怀疑的程度。在证据不充分、无法查清事实时可采用推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实践中重要的是将相应的证明标准和证... 总体上,证明犯罪嫌疑人达到相应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据应遵循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而相反证据只需达到足以使前者产生合理怀疑的程度。在证据不充分、无法查清事实时可采用推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实践中重要的是将相应的证明标准和证明方法应用于具体证据的审查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年龄证据 证明标准 推定规则
下载PDF
对侦查整体回避制度的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旭强 《中国检察官》 2009年第11期34-36,共3页
刑事回避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一项基本制度,历来被称为公正司法的“第一道防线”,对于维护司法公正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某种缺陷,再加上理论对这一重要制度,特别是侦查整体回避问题研究甚少,导致实践中犯罪嫌疑... 刑事回避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一项基本制度,历来被称为公正司法的“第一道防线”,对于维护司法公正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某种缺陷,再加上理论对这一重要制度,特别是侦查整体回避问题研究甚少,导致实践中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避制度 侦查 刑事诉讼 犯罪嫌疑人 基本制度 公正司法 司法公正 诉讼权利
原文传递
审前重复供述的可采性判断
4
作者 王立德 马进超 《中国检察官》 2014年第12期55-57,共3页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若首次供述确系通过非法方法获得.那么对于后续阶段合法状态下取得的内容基本一致的重复供述是否具有可采性?这一问题在理论和实务中长期存在争论,《刑事诉讼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对此应采用裁量排除的原则.以前...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若首次供述确系通过非法方法获得.那么对于后续阶段合法状态下取得的内容基本一致的重复供述是否具有可采性?这一问题在理论和实务中长期存在争论,《刑事诉讼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对此应采用裁量排除的原则.以前次非法讯问与后续重复供述的密切程度为标准.根据个案具体情况考量讯问时间间隔、讯问人员、地点的变动、前次讯问的违法程度等因素.作出妥当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采性 供述 《刑事诉讼法》 讯问人员 刑事诉讼活动 时间间隔 后续 合法
原文传递
存疑不起诉案件的证据把握
5
作者 李存海 宋鹏 《中国检察官》 2016年第12期37-40,共4页
存疑不起诉作为检察机关践行疑罪从无原则的一项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诉讼效率和保障人权。但实践中在存疑不起诉案件的证据把握上仍存在一些偏差,导致存疑不起诉适用不规范。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某区人民检察... 存疑不起诉作为检察机关践行疑罪从无原则的一项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诉讼效率和保障人权。但实践中在存疑不起诉案件的证据把握上仍存在一些偏差,导致存疑不起诉适用不规范。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某区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存疑不起诉案件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存疑不起诉案件证据不足的具体表现和证据收集认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的规定提出如何正确把握存疑不起诉案件中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疑不起诉 证据不足 证据标准
原文传递
犯罪成本在诈骗罪数额认定中的刑法评价
6
作者 李莲红 于浩 《法治论坛》 2012年第4期333-338,共6页
诈骗罪作为数额犯,定罪分析和法定刑适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犯罪数额的大小,因此诈骗罪犯罪数额是该罪客观构成要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司法实践中,随着诈骗手法不断翻新。
关键词 犯罪成本 犯罪数额 犯罪分子 法益 诈骗行为 刑事政策 所得收益 侵害性 犯罪所得 犯罪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