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文官制度”的模式转换特点、模式构架及其前途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冠琼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4-240,共7页
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股被称为“后文官制度”的批判、解构现代文官制度的思潮在美国兴起。于70年代中后期搭起基本的模式构架后,这股思潮于80年代初开始走向兴盛,至今仍以狂涨的势头持续地演进。早期代表人物有德怀特·沃... 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股被称为“后文官制度”的批判、解构现代文官制度的思潮在美国兴起。于70年代中后期搭起基本的模式构架后,这股思潮于80年代初开始走向兴盛,至今仍以狂涨的势头持续地演进。早期代表人物有德怀特·沃尔多(Dwight Waldo),西尼·威尔巴(Sidney Verba),格里高利·B·刘易士(Gregory B Lewis),迈克尔·欧路林(Michael G.O’Loughlin),罗伯特·G·夫奥恩(Robert G Vaughn),等等,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这一行列。这股思潮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基础,采用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和叙述方法,对现代文官制度进行猛烈的批判与攻击。例如,“解除功绩制”(demerit)、“解除科层行政”(debureaucratize)、“解除管制”(deregulation)、“解除政治”(depoliticize)、“解除专业化”(deprofessionalize)等表达方式,充斥国外的政治学、行政学与人事管理刊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文官制度 现代文官制度 模式转换 职业伦理 公共政策 不正当行为 公共利益 正统模式 新模式 立法监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