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俄国侨民及其社会生活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建华 《俄罗斯学刊》 2014年第2期5-14,共10页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北京不仅持续扮演着文化古都和政治中心的角色,并且也发挥近代外交和国际交往的重要作用。自19世纪中期以来,在北京形成的特殊的"外国人世界"中,俄罗斯(苏联)侨民社会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案例。20世纪20年代,...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北京不仅持续扮演着文化古都和政治中心的角色,并且也发挥近代外交和国际交往的重要作用。自19世纪中期以来,在北京形成的特殊的"外国人世界"中,俄罗斯(苏联)侨民社会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案例。20世纪20年代,北京俄侨群体的命运伴随着中国动荡的政治局势而起伏,伴随着中俄与中苏关系的波澜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俄 侨北 洋政府 俄侨组织代表大会
下载PDF
从“图兰东方”到“欧亚经济联盟—光明之路”——萨维茨基的欧亚主义思想及其在当代哈萨克斯坦国家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建华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2期148-153,共6页
萨维茨基是欧亚主义流派的主要思想家,也是俄国第一位地缘政治学家。与其他俄国著名欧亚主义者的视野不同,他更加关注空间、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与民族、文化、思想制度等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且对东西方文化交汇和古代丝绸之路所涉... 萨维茨基是欧亚主义流派的主要思想家,也是俄国第一位地缘政治学家。与其他俄国著名欧亚主义者的视野不同,他更加关注空间、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与民族、文化、思想制度等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且对东西方文化交汇和古代丝绸之路所涉区域——中亚格外关注。他创造了独特的地缘政治概念——"文化迁移"和"发展空间",前者涉及该地区的地缘文化,后者强调该地区的经济地缘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可以说,萨维茨基在约70年前就已经预见了欧亚地区以及"欧亚经济联盟"和"光明之路"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维茨基 古米廖夫 纳扎尔巴耶夫 欧亚主义 哈萨克斯坦
下载PDF
克鲁泡特金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影响
3
作者 张建华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22,共8页
1921年2月8日克鲁泡特金之死及随后在中国出现的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将克氏的无政府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影响推向顶峰,并引领中国社会之潮流,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中一种炫目的 "政治现象"。这也使得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审慎地... 1921年2月8日克鲁泡特金之死及随后在中国出现的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将克氏的无政府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影响推向顶峰,并引领中国社会之潮流,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中一种炫目的 "政治现象"。这也使得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审慎地思考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汇通与区别,并最终做出抛弃无政府主义的抉择。克鲁泡特金之死及其学说在中国的沉浮,清楚地映照出当时中国政治的历史走向。1921年成为中国政治抉择的分水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鲁泡特金 无政府主义 《面包与自由》 马克思主义 巴金
下载PDF
塑造“苏联形象”:越南战争中的苏联军事专家及其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建华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2-138,共47页
在越南战争期间,苏联向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提供了大量的军事人员和军事物资的援助,为北越的胜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然而,由于冷战的特殊背景和国家利益的考虑,苏联政府长期对于这段历史秘而不宣。20世纪80年代末,俄罗... 在越南战争期间,苏联向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提供了大量的军事人员和军事物资的援助,为北越的胜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然而,由于冷战的特殊背景和国家利益的考虑,苏联政府长期对于这段历史秘而不宣。20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政府揭开了这段秘辛并公布了相关档案文献。本文探讨苏联军事专家在越南战争中的活动和作用,并关注他们身上所反映和塑造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形象——"苏联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战争 苏联军事专家 苏联形象 苏越关系 中越关系
原文传递
《德尔苏·乌扎拉》:冲突年代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与中苏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建华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45,共26页
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贯穿于中苏友谊高歌猛进时期,也表现在中苏关系阴霾满天的年代,它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幻。1975年出品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以及电影中展现的"中国形象",成为中苏政治冲... 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贯穿于中苏友谊高歌猛进时期,也表现在中苏关系阴霾满天的年代,它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幻。1975年出品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以及电影中展现的"中国形象",成为中苏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背景下的重要的文化事件。《德尔苏·乌扎拉》的波折命运是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国家间政治"的副产品,也是曾经有着较大程度同质化的两国政治文化的正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德尔苏·乌扎拉》 中国形象 反华电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