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差异”“共生”的思想方式看待现代社会
1
作者 张曙光 《理论视野》 CSSCI 2014年第5期5-8,共4页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如何以哲学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了以“全面深化改革与哲学理论创新”...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如何以哲学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了以“全面深化改革与哲学理论创新”为主题的“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3)”。本期笔谈选登了3位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会 “共生” 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展研究中心 中央党校 三中全会 社会发展 创新服务
下载PDF
仁学:时代意义与理论转换——一个基于历史和逻辑的分析论述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曙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28,共9页
儒家仁学是基于血亲共同体和人的反省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哲学意义和浓厚伦理色彩的价值学说,旨在开显人的爱心、伦理责任并建立文明秩序。传统仁学的等差之爱是第一位的,平等次之,而自由主要是道德的自主和自律。今天,我们要继承并创新仁... 儒家仁学是基于血亲共同体和人的反省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哲学意义和浓厚伦理色彩的价值学说,旨在开显人的爱心、伦理责任并建立文明秩序。传统仁学的等差之爱是第一位的,平等次之,而自由主要是道德的自主和自律。今天,我们要继承并创新仁学,关键在于彰显孔子以"仁"启示人、提升人的思想旨趣,修正并拓展传统仁学的致思理路,对爱与平等给予同样重视,尊重并吸取西方自由学说的合理性。如此,仁学方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合理分化及民众的平等要求,并为促进人类之爱和全球正义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悌 家国 分化 平等 转换
下载PDF
价值的形成与现代价值问题——从实有与虚无的界面出发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曙光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31,共15页
价值与评价作为人的生命和精神取向,源于人类的生死、身心和群己的关系问题,并现实地表现为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结构。因而,价值与评价决非单纯的价值论范畴,而是属于哲学存在论的有与无、实与虚的根本性论题。历史上,西方与... 价值与评价作为人的生命和精神取向,源于人类的生死、身心和群己的关系问题,并现实地表现为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结构。因而,价值与评价决非单纯的价值论范畴,而是属于哲学存在论的有与无、实与虚的根本性论题。历史上,西方与中国的思想文化对此问题的解答,既相通又有显著的差异。近代以来,随着现代性价值居于主导地位,西方面临着"走出上帝"的问题,中国则面临着是否应当以及如何"走出家长"的问题。虚无主义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现象,在有与无、实与虚之间建立合理的正当的关系,才是现代价值观所要承担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现代价值 中西比较 虚无 实有
原文传递
从“中西古今”到新的思想“四重奏”——对现代思想框架及其坐标的再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曙光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31,共9页
"中西古今"的思想框架几乎支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对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和时代任务给出了有力论证。但贯穿于这个框架中的进步论,却存在着简单化和功利化的问题,既无力防止激进主义和物质主义,又相当轻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传... "中西古今"的思想框架几乎支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对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和时代任务给出了有力论证。但贯穿于这个框架中的进步论,却存在着简单化和功利化的问题,既无力防止激进主义和物质主义,又相当轻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传统的重要性。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文明秩序的重建,由"个体、共同体、人类与大自然"的四重奏所构成的思想框架,已然表明其差异互动的关系,恰好体现着现代人的角色多重性、和周围世界关系的多样性以及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也体现着当代中国也是当代世界的思想界的合理生态,使我们能够以更具现实性也更有想象力的思考和探索,深入到现代中国人乃至人类的命运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古今 进化化 个体 共同体 人类 自然生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