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八届“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
1
作者 谭雅雯 尉然 《国际学术动态》 2020年第6期19-20,共2页
2019年10月12日,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八届“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俄罗斯学研究:田野、文本、考证”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青年学者作为“俄罗斯学”研究领域的储备力量,推... 2019年10月12日,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八届“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俄罗斯学研究:田野、文本、考证”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青年学者作为“俄罗斯学”研究领域的储备力量,推动新时代的“俄罗斯学”研究进入新高度、助力中俄关系迈入新时代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中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 青年学者 国际学术论坛 俄罗斯 第八届 责无旁贷
下载PDF
利哈乔夫的遗产及俄罗斯文学的国际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弗谢·巴格诺 夏忠宪(译)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6年第3期4-8,共5页
在20世纪唯有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一位能够在其发展和广阔的世界语境中研究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民间创作和更为广泛的俄罗斯文化,包括艺术和建筑的人。除此之外,利哈乔夫还成功地创建了在全球化语境下研究古代俄... 在20世纪唯有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一位能够在其发展和广阔的世界语境中研究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民间创作和更为广泛的俄罗斯文化,包括艺术和建筑的人。除此之外,利哈乔夫还成功地创建了在全球化语境下研究古代俄罗斯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 跨文化交际 文化中介 拜占庭文学
原文传递
一级学科背景下我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构想——基于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经验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娟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31-51,共21页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区域国别研究人员。但是,由于缺少一级学科支撑,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规划性、连贯性和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国别研究...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区域国别研究人员。但是,由于缺少一级学科支撑,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规划性、连贯性和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俄罗斯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域外区域学”方向。该方向具有课程设置丰富、开设学校类型多样、区域特色明显等特点,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方法具有借鉴价值。本文基于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的经验,探讨一级学科背景下我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方法和实施路径,提出“双轨制”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在建设区域国别专业“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根据不同高校的师资情况、学生专业基础及知识结构特点,构建其他专业与区域国别专业“融合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现阶段我国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基础薄弱、师资队伍不健全、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等制约我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及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国别与区域研究 中国国别与区域研究 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原文传递
从自然(Стихия)到诗意(Стихи)——兼评罗伯特·伯德《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的元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晓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48-52,共5页
对中国迷影来说,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从都市空间的"雕刻时光"连锁咖啡馆到虚拟空间的豆瓣小组,塔尔科夫斯基都是作为一个"大神"而存在的;塔尔科夫斯基对中国某些文艺片导演也有... 对中国迷影来说,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从都市空间的"雕刻时光"连锁咖啡馆到虚拟空间的豆瓣小组,塔尔科夫斯基都是作为一个"大神"而存在的;塔尔科夫斯基对中国某些文艺片导演也有显而易见的影响,由于并非本文的任务,故而不展开讨论。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塔尔科夫斯基的理解却久久停留在一种较为表浅的层面上,这不仅体现在某些导演对其影像的表面化模仿,也体现在塔尔科夫斯基研究的现状——更多停留在主题、诗意、时代背景、技术性的电影语言分析等传统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尔科夫斯基 雕刻时光 电影语言 安德烈 迷影 都市空间 虚拟空间 文艺片
下载PDF
俄罗斯非政府组织的分类透视与政策评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兴 姚威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39-56,161,共19页
俄罗斯非政府组织的状况与俄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政策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俄罗斯境内的非政府组织可分为“本土非政府组织”和“外国代理人”两种类型,在此分类基础上,可对俄罗斯非政府组织的行动逻辑及其“工具性... 俄罗斯非政府组织的状况与俄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政策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俄罗斯境内的非政府组织可分为“本土非政府组织”和“外国代理人”两种类型,在此分类基础上,可对俄罗斯非政府组织的行动逻辑及其“工具性”与“主观性”并存的社会作用进行分类透视,对俄政府在非政府组织问题上实行“合作性”与“对抗性”的不同政策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在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背景下,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对俄罗斯来说,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存,是一把双刃剑。俄罗斯对非政府组织区别对待、对其活动加以法律规范的政策有经验也有教训,对中国制定非政府组织政策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非政府组织 本土非政府组织 外国代理人 “颜色革命”
原文传递
当代俄罗斯“新戏剧”概念、风格与特性考析
6
作者 刘溪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9年第3期14-22,共9页
当代俄罗斯“新戏剧”是由新一代剧作家和导演进行的先锋戏剧实验,其由最初的新剧本创作发展为新剧场艺术探索,及至带来了当代俄罗斯戏剧的整体革新。在思想探索上“新戏剧”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当代人的意识和被忽略的社会现实,聚焦于... 当代俄罗斯“新戏剧”是由新一代剧作家和导演进行的先锋戏剧实验,其由最初的新剧本创作发展为新剧场艺术探索,及至带来了当代俄罗斯戏剧的整体革新。在思想探索上“新戏剧”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当代人的意识和被忽略的社会现实,聚焦于当代人身份认同危机,对暴力的交际予以全方面的展现;在美学理念上“新戏剧”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风格和审美趣味,指向纪实性、真实性和积极的公共立场;在戏剧体制建设上“新戏剧”培育了整个一辈青年剧作家和导演,并建立了积极反思当代意义的戒剧团体和实验剧场。“新戏剧”开拓了后苏联俄歹斯戏剧的崭新艺术空间,具有鲜明的文化身份和突出的艺术思潮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戏剧 新戏剧 自然主义 当代性 革新性 纪实性
原文传递
古棕油画作品
7
作者 古棕 《关东学刊》 2019年第5期I0001-I0004,共4页
关键词 油画作品
下载PDF
屠格涅夫--“俄罗斯灵魂百科全书”的作者
8
作者 谢·尼科尔斯基 张百春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2期22-27,共6页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在农奴制改革前夕写成的作品,它描述了千姿百态的俄罗斯庄稼人。作者尝试窥探他们的灵魂深处。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俄罗斯灵魂的百科全书。对俄罗斯农村生活有非常切近了解的屠格涅夫所关注的是,占俄罗斯居民大多...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在农奴制改革前夕写成的作品,它描述了千姿百态的俄罗斯庄稼人。作者尝试窥探他们的灵魂深处。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俄罗斯灵魂的百科全书。对俄罗斯农村生活有非常切近了解的屠格涅夫所关注的是,占俄罗斯居民大多数的农奴代表了什么,成为自由人之后,他们将如何开始生活?本文把《猎人笔记》的主题分为十组,并揭示出每一组人物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 庄稼人 地主 贵族 农民
原文传递
疫情背景下的全球责任与青年使命
9
作者 谭雅雯 《国际学术动态》 2021年第4期34-35,共2页
2020年10月17~18日,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九届俄罗斯学研究生线上国际学术论坛“疫情背景下的全球责任与青年使命”成功举行。俄罗斯学研究生论坛是北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为培养具有语言优势的... 2020年10月17~18日,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九届俄罗斯学研究生线上国际学术论坛“疫情背景下的全球责任与青年使命”成功举行。俄罗斯学研究生论坛是北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为培养具有语言优势的区域国别人才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至今已举办九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优势 研究生 全球责任 国际学术论坛 俄罗斯 国际学术会议 北师大 疫情
下载PDF
中国巴赫金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夏忠宪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5年第2期36-44,共9页
中国的巴赫金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初识巴赫金:从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起步;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再识巴赫金:从巴赫金文论向纵深推进;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21世纪):他山... 中国的巴赫金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初识巴赫金:从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起步;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再识巴赫金:从巴赫金文论向纵深推进;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21世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巴赫金理论的实践与对话。几十年来中国的巴赫金研究学术累积丰厚,追随者甚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找到新的学术生长点。考察近几十年来中国对巴赫金的研究。其重要的特点及意义值得反复强调:第一,凸现思想文化启蒙;第二,倡导观念和研究方法的范式变革;第三,践行拓展应用;第四,坚守中国学者的对话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研究 思想文化启蒙 范式变革 拓展应用 对话立场
原文传递
金砖国家文化研究
11
作者 李兴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5年第4期118-118,共1页
近年来,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以及亚洲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分量持续提升。这是1648年形成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以来首次出现的新形势,也是当今时代的大势。中俄两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时代使命、发展使命... 近年来,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以及亚洲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分量持续提升。这是1648年形成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以来首次出现的新形势,也是当今时代的大势。中俄两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时代使命、发展使命,以平等互信为基础,以务实合作为内容,以实现“中国梦”,“俄罗斯梦”为目标,构筑起了多层次、宽领域为特征的全方位新型大国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中邻国关系、大国关系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国际关系体系 国家 大国关系 新兴大国 中俄两国 群体性
原文传递
变异与创新:帕斯捷尔纳克自传体随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夏忠宪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1年第3期23-34,共12页
作家自传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现象;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却几乎成为被研究界遗忘的角落。不过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的发现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现代意识的自传迅速发展并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典型范例。欧洲文化的根本性变化... 作家自传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现象;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却几乎成为被研究界遗忘的角落。不过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的发现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现代意识的自传迅速发展并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典型范例。欧洲文化的根本性变化、文学范式的演进导致了整个传记体裁的重要变异,并将自传变为具有独立认识论价值的叙事方法。帕斯捷尔纳克的自传体随笔既真实反映了这一重要变异,又向读者深刻表露了自己在特定生活阶段里复杂的精神世界,多方面展示了他在广阔社会现实和时代风云中的文学实践活动。在汗牛充栋的帕斯捷尔纳克研究中,鲜见对其自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本文不仅将帕斯捷尔纳克的自传体随笔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从身份认同、对话性、不可靠叙述等角度加以剖析,还作为一个代表性个案阐释了俄罗斯现代作家传记写作观念和形态的演变,以期揭示帕斯捷尔纳克自传多方面的价值,促进帕斯捷尔纳克和俄罗斯现代作家传记的研究以及自传问题的理论建设,并深化方法论在这些方面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斯捷尔纳克 自传体随笔 变异 创新 身份认同 对话性 不可靠叙述
原文传递
诗学的回归——克里斯蒂娃VS巴赫金
13
作者 张艳秋(译) 《俄罗斯文艺》 2023年第2期38-55,共18页
本论文将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与巴赫金的普遍语境和“无尽对话”等思想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语境和对话相关思想的解释是错误的,巴赫金关于语境和对话的思想本质上是主体性的,与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无主体... 本论文将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与巴赫金的普遍语境和“无尽对话”等思想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语境和对话相关思想的解释是错误的,巴赫金关于语境和对话的思想本质上是主体性的,与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无主体的互文性是不同的。为解决文学审美所遇到的理论困难,巴赫金曾在著作中勾勒出了审美交际的三元模型(“元语言学”),但他本人未能将这个概念敲定,克里斯蒂娃也未能将该模型从巴赫金的思想中挖掘出来,同时,这一理论模型在现代语言科学中仍处在被学界遗忘的状态。本论文提出,文学作品交际场的三元(元语言)建构思想可以有力推动理论诗学领域诸多问题的解决,开辟出将文学文本的话语文本域与价值域联结为一个整体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斯蒂娃 巴赫金 互文性 对话 三元审美交际
原文传递
梅杜萨之筏:评《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晓东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7年第4期4-11,共8页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电影《德军占领的卢浮宫》讲述了二战期间卢浮宫艺术品的命运,但电影中的卢浮宫更像是俄罗斯的镜像,是电影作者吟诵的一阙挽歌:这是传统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为旧世界的欧罗巴吟诵的挽歌,影片从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电影《德军占领的卢浮宫》讲述了二战期间卢浮宫艺术品的命运,但电影中的卢浮宫更像是俄罗斯的镜像,是电影作者吟诵的一阙挽歌:这是传统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为旧世界的欧罗巴吟诵的挽歌,影片从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视角,通过"艺术品与权力"等命题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理想在当代世界所遭遇危机的深度焦虑,对欧共体理想的深度思考,并与欧盟、俄罗斯的"当下文本"产生了很多耐人寻味的思想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镜像 卢浮宫 欧洲共同体 知识分子 科耶夫
原文传递
论电影《安德烈·鲁布廖夫》的“人民”主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晓东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2年第4期15-26,共12页
《安德烈·鲁布廖夫》是一部以14-15世纪罗斯圣像画家安德烈·鲁布廖夫为主人公的影片。这部影片糅合了繁复的、多个层面的对民族、人民、历史、精神生活的思考,呈现了一个贯彻始终的“人民”的主题,在影片中有两个世界,亦即理... 《安德烈·鲁布廖夫》是一部以14-15世纪罗斯圣像画家安德烈·鲁布廖夫为主人公的影片。这部影片糅合了繁复的、多个层面的对民族、人民、历史、精神生活的思考,呈现了一个贯彻始终的“人民”的主题,在影片中有两个世界,亦即理想的、完善的世界和并不理想、完善的、尘世的世界。后一种即属于“人民”的世界,导演展现了罗斯人民的精神世界,并表达了通过“一切统一”的原则和根基主义式的“兄弟友爱”原则,人民团结的力量能够接近那种完善的、最高的和谐,实现理想的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安德烈·鲁布廖夫》 人民 一切统一 根基主义
原文传递
斯维特兰娜·阿丽克西耶维奇诸事考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正荣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6年第2期4-16,共13页
斯维特兰娜·阿丽克西耶维奇1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与她相关的许多事项,成为热点问题。本文首先考证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出生地,认为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对于阿丽克西耶维奇来说,既具有故乡的意义又具有"地缘政... 斯维特兰娜·阿丽克西耶维奇1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与她相关的许多事项,成为热点问题。本文首先考证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出生地,认为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对于阿丽克西耶维奇来说,既具有故乡的意义又具有"地缘政治"的隐喻性。第二,本文考查2015年瑞典学院的文学奖颁奖词(颁奖理由)认为其中的关键词"多声部"、"纪念碑"、"我们的时代",都有俄罗斯的文化-语言背景。第三,本文考察被作者斯维特兰娜·阿丽克西耶维奇称为"乌托邦的声音"的五部作品的文本问题,如出版过程,增删历史,符号-意象的文化渊源等等,认为斯维特兰娜·阿丽克西耶维奇的"多声部写作",是"选择性的多声部剪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维特兰娜·阿丽克西耶维奇 诺贝尔文学奖 多声部
原文传递
恶的平庸性:论索洛古勃作品中的“小人物”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晓东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6年第4期48-56,共9页
本文试图以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的视角为参考,以索洛古勃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小人物"为切入点,以期对索洛古勃的"恶"展开新的思考,本文认为,索洛古勃的"小人物"书写是对果戈理的延续和发展,揭示了现... 本文试图以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的视角为参考,以索洛古勃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小人物"为切入点,以期对索洛古勃的"恶"展开新的思考,本文认为,索洛古勃的"小人物"书写是对果戈理的延续和发展,揭示了现代性社会中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人性的被抽离、主体性的丧失、恶的平庸性等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人物 索洛古勃 恶的平庸性 根本恶
原文传递
霍鲁日论个性的两个范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百春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6,共9页
在霍鲁日自己的哲学思考中,他从一开始就有对个性的直觉,并始终尝试把个性当作一个需特殊对待的哲学核心概念。霍鲁日把欧洲思想史上对个性的理解概括为两个范式。神学的个性论范式把个性完全归于神,人的使命就是追求个性,成为个性。人... 在霍鲁日自己的哲学思考中,他从一开始就有对个性的直觉,并始终尝试把个性当作一个需特殊对待的哲学核心概念。霍鲁日把欧洲思想史上对个性的理解概括为两个范式。神学的个性论范式把个性完全归于神,人的使命就是追求个性,成为个性。人学的个性论范式把个性归于人,但最终却使得个性远离了人。在神学的个性论范式里,个性概念是明确的,但是在人学的个性论范式里,个性概念是模糊的。个性是霍鲁日创立的协同人学的核心概念和原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鲁日 个性 个体性 范式
原文传递
折翼的王子与进击的公主——评电影《大剧院》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晓东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4期121-125,共5页
俄罗斯导演瓦列里·托多罗夫斯基的新作《大剧院》从故事情节、电影语言、人物塑造等多方面来看,都是与商业电影的套路背道而驰的。它以一种朴素而深沉的笔触,在广阔的维度上表达了对社会现实、民族精神、女性命运的关注。
关键词 瓦列里·托多罗夫斯基 《大剧院》 后苏联电影 女性命运 尊严
原文传递
刘宁先生留存了那个时代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正荣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9年第3期151-159,共9页
来自莫斯科的“信袋”八十年代,莫斯科开往北京的列车,总是在深夜到站。在冬日的寒风里,我们三人,刘宁夫人陆桂荣老师、同门师兄吴俊忠和我,在第一站台,等待徐徐开进的列车。列车停稳.我们找到指定的车厢,然后,从归国的“信使”手中接... 来自莫斯科的“信袋”八十年代,莫斯科开往北京的列车,总是在深夜到站。在冬日的寒风里,我们三人,刘宁夫人陆桂荣老师、同门师兄吴俊忠和我,在第一站台,等待徐徐开进的列车。列车停稳.我们找到指定的车厢,然后,从归国的“信使”手中接到刘宁老师从莫斯科送回来的“信袋”:那是一个或两个纸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宁 莫斯科 八十年代 列车 老师 归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