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流断面演变关键影响因子遥感统计分析与识别 被引量:3
1
作者 明安远 谢富明 +3 位作者 赵长森 杨胜天 张纯斌 潘天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8-507,共10页
选取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三江源地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最小二乘法与模糊聚类法开展大数据统计分析,探索自然因素对河流断面形状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流域面积是驱动河流断面形状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断... 选取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三江源地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最小二乘法与模糊聚类法开展大数据统计分析,探索自然因素对河流断面形状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流域面积是驱动河流断面形状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断面控制流域面积的增加,上游"窄-深"型河道渐变为下游"宽-浅"型河道;土壤孔隙高、粉粒含量大、断面位置坡度高、植被盖度低的地理环境更利于抛物线型河流断面的形成;断面形状拟合参数(a)、控制流域面积(S)与宽深比(RWD)的关系函数均为指数型函数(a=c_(1)e^(d1S),R_(WD)=c_(2)e^(d2S)).以上结论适用于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资料缺乏的山区自然河道,可准确、高效、安全地获取河流断面形状,为河流水质评价、生态流量计算、河流健康保护、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研究等奠定坚实的方法和数据基础,助力我国生态文明重大方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河流 多源遥感 断面变化 影响因子 三江源地区
下载PDF
基于遥感识别误差校正面积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抽样高效分层指标研究——以冬小麦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杨珺雯 张锦水 +2 位作者 潘耀忠 孙佩军 朱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5-687,共13页
【目的】在遥感与空间抽样相结合进行农作物面积调查中,由于传统的基于面积规模的分层指标设计中缺失对遥感识别结果分类误差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影响抽样效率,因此提出基于遥感分类误差校正面积的分层标志——误差校正面积,以期改进农作... 【目的】在遥感与空间抽样相结合进行农作物面积调查中,由于传统的基于面积规模的分层指标设计中缺失对遥感识别结果分类误差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影响抽样效率,因此提出基于遥感分类误差校正面积的分层标志——误差校正面积,以期改进农作物种植面积抽样调查效率。【方法】选取北京市通州、大兴区为研究区域,以冬小麦为例,选择16 m分辨率GF-1号影像(获取时间2015年4月4日)为遥感数据源,进行抽样方案的设计。设计与计算高效分层指标,先从像元尺度判断像元相应的错入、错出方向并计算其对应的误差面积,再在抽样单元尺度上统计所有像元的误差面积,将其用于面积规模的校正,校正后结果即为所提出的分层抽样指标——误差校正面积(S_(correct));构建边长为90—300 m的规则正方形格网为抽样框,并完成设置分层层数、确定分层界限方法、样本量分配方式、总体估计方式等空间抽样方案设计。基于设计的抽样方案进行试验,进行研究区冬小麦的区域总量面积反推。以误差校正面积指标和传统分层指标——面积规模为分层指标,进行多次种植面积抽样推断后进行指标有效性分析和精度评价,通过对相关性、典型区域分类错误像元误差分布、总体方差、平均相对误差r、CV值等方面的对比分析,验证所提出指标的可行性与优势。【结果】(1)通过结合原始影像、目标真值分布、遥感分类结果图、分类错误像元误差分布图的对比分析,从像元尺度验证了该指标能校正分类错误像元,从而改善分类结果;在试验抽样框下,误差校正面积的相关系数相较于面积规模略有提高,且数值大于0.7,可保证其与真值较高且稳定的相关性。验证了该指标作为分层指标的有效性。(2)在试验抽样框下,使用误差校正面积作为分层指标进行多次外推面积得到的总体方差在1.70×1013—2.41×1013,面积规模的总体方差为2.05×10^(13)—3.11×10^(13),误差校正面积在推断稳定性方面高于面积规模;采用误差校正面积作为分层指标得到的r为4.21%—5.00%,面积规模的r为4.87%—5.98%,误差校正面积指标能稳定提高近1%的精度;选择误差校正面积指标作为分层指标进行抽样估算结果的CV值在试验抽样框下始终低于面积规模的推断结果,能稳定减少近0.8%。因此误差校正面积指标在与目标真值相关性、抽样精度、推断稳定性等方面均优于传统面积规模分层指标。【结论】误差校正面积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种植面积抽样调查精度,保证推断的稳定性,验证了遥感识别误差校正面积指标作为分层标志的有效性,能够提高抽样效率,其相较面积规模指标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面积 分层抽样 分层指标 分类误差 面积规模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物种多样性及陆表植被恢复力监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武锦辉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26-1826,共1页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指标。物种多样性指一定区域内物种数量的总和,物种多样性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的核心部分。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恢复力是陆表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指标。物种多样性指一定区域内物种数量的总和,物种多样性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的核心部分。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恢复力是陆表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了陆表植被变化、陆表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关键生态过程和生态参量。目前,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物种多样性与陆表植被恢复力监测普遍空间范围小,时间范围不连续,其中热带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对植被影响效果争议较大。论文基于长时间序列高精度遥感数据,从动物物种多样性遥感监测、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对热带雨林影响的遥感评估、遥感植被恢复力监测三方面出发开展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系统服务 恢复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监测 多源遥感数据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
下载PDF
多因子贡献率权重的城市精细人口空间化方法: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董海燕 潘耀忠 +1 位作者 朱秀芳 王金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以北京市作为研究区,以土地覆盖、河流道路、DEM、珞珈一号夜间灯光以及兴趣点各数据作为影响因子建立人口指标体系,针对人口空间化中多源数据权重确定方法复杂且主观性强的问题,提出以主成分分析法挖掘各项数据特征,以因子对指标评价... 以北京市作为研究区,以土地覆盖、河流道路、DEM、珞珈一号夜间灯光以及兴趣点各数据作为影响因子建立人口指标体系,针对人口空间化中多源数据权重确定方法复杂且主观性强的问题,提出以主成分分析法挖掘各项数据特征,以因子对指标评价体系的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多因子加权融合,实现北京市30 m×30 m精细人口空间化.与Worldpop数据进行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精细空间化结果的精度(R^(2)=0.85、E_(MR)为0.28)优于Worldpop数据的精度(R^(2)=0.67,E_(MR)为0.48);2)北京市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心主城区内,且向外呈现波动性递减趋势,在外围出现多个郊区次中心,与兴趣点密度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3)各类兴趣点因子被赋予了较高的权重,可作为北京人口空间分布的重要指示性因子.该研究方法可为其他城市精细人口空间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化 贡献率权重 多源数据融合 珞珈一号 兴趣点
下载PDF
面向不可移动文物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以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澯 黄智卿 +1 位作者 宫阿都 巴婉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9-455,共7页
以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为例,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文物本体脆弱性3个方面,构建不可移动文物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对文物的实地调查,采用综合指数法、熵权法、... 以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为例,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文物本体脆弱性3个方面,构建不可移动文物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对文物的实地调查,采用综合指数法、熵权法、专家打分法等计算得到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的地震灾害风险值,并利用自然断裂法划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福建省地震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较高危险性的地区占福建省总面积的1/3左右;2)福建省地震孕灾环境敏感性内陆地区较高,沿海地区较低,山地区域敏感性最高;3)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中,有66%左右处于中等风险及以上,其中鼓山摩崖石刻脆弱性最高,需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风险评估 不可移动文物 指标体系 熵权法
下载PDF
“5.22”玛多地震影响区水体变化遥感探测 被引量:1
6
作者 钟宇茜 夏兴生 +1 位作者 胡天宇 潘耀忠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5-142,共18页
对地质活动主要影响区水系、水体变化进行监测,对于探索地质活动对区域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GoogleEarthEngine平台的支持下,基于2018—2021年逐年7—11月的Sentinel-2A/B遥感数据,通过构建水体指数并利用大津算法... 对地质活动主要影响区水系、水体变化进行监测,对于探索地质活动对区域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GoogleEarthEngine平台的支持下,基于2018—2021年逐年7—11月的Sentinel-2A/B遥感数据,通过构建水体指数并利用大津算法对“5.22”玛多地震影响区水体信息进行提取并探测其变化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Sentinel-2A/B遥感数据构建的8种水体指数中B3和B5波段组合指数水体信息提取最优,为水体指数构建的波段选择提供了新的参考;(2)对玛多地震前后水体变化进行探测发现2018—2021年研究区水体不存在新增与消失,仅有扩张或收缩,且地表水体面积总体上呈先扩张后收缩的趋势。但是,对局部水体来说,并不完全遵循这一规律;(3)气候变化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局部水体的变化规律,结合区地震影响区域现场调查的事实证明地震活动确实造成了部分地表水体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指数 大津算法 气候变化 地质活动 多光谱传感器
下载PDF
张家口坝上地区湿地退化特征及风险评价
7
作者 庄秋雨 王洁 +4 位作者 蒲晓 张玉虎 巩晟萱 王晓涵 张璐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6-205,共10页
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变化可反映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精准、客观地做好湿地退化风险评价是湿地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研究以河北省张家口坝上4县为研究区,利用1990-2020年多期土地利用和景观指数数据,分析湿地退化特征。通过选取... 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变化可反映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精准、客观地做好湿地退化风险评价是湿地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研究以河北省张家口坝上4县为研究区,利用1990-2020年多期土地利用和景观指数数据,分析湿地退化特征。通过选取8个指标构建湿地退化风险评价体系,并基于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2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湿地退化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990-2020年张家口坝上地区湿地面积呈明显的退化状态,总面积减少290.79 km^(2),湿地盐碱化较为严重;模型评价精度结果显示,RF和SVM两种算法的AUC值分别为0.549和0.613,表明SVM模型更适用于该区域的湿地退化风险评价;基于SVM模型湿地退化风险评价结果分析可知,重度退化风险区占比为23.94%,主要集中于研究区西部边缘及中部安固里淖流域;轻度退化风险区占比为22.54%,呈散落分布,多为面积小且破碎度高的季节性湖淖,湖泊间存在河道、沟渠等连通性较好的区域退化风险相对较低;湿地退化影响因素权重分析表明,夜间灯光数据的权重占比最大,达到17.74%,表明人类活动是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当地相关部门识别张家口坝上湿地退化风险区域,为维护区域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机器学习 退化风险 评价 张家口坝上
下载PDF
发展几何光学遥感建模理论,推动定量遥感科学前行——深切缅怀李小文院士 被引量:12
8
作者 柳钦火 阎广建 +4 位作者 焦子锑 肖青 闻建光 梁顺林 王锦地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李小文长期致力于遥感基础研究,是植被几何光学遥感建模的先驱。他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论文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里程碑系列文集。以李小文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国内外科学团队,在植被二向性反射建模、热红... 李小文长期致力于遥感基础研究,是植被几何光学遥感建模的先驱。他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论文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里程碑系列文集。以李小文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国内外科学团队,在植被二向性反射建模、热红外遥感辐射方向性建模、遥感信息尺度效应、定量遥感综合实验与真实性检验方面做出了卓越成就。本文总结了李小文的主要学术思想,对定量遥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对遥感科学及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光学建模 热红外辐射方向性 定量遥感反演 尺度效应 遥感综合试验
原文传递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密云水库水生态空间地物精细分类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珠琳 李添雨 +7 位作者 张耀方 薛万来 谢营 吴迪 赵晨强 马利 王思棋 贾坤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重点水域水生态空间地物类型分布状况是其健康评估以及生态规划的重要基础.基于高分五号(GF-5)卫星高光谱数据,采用混合式特征选择算法开展北京市密云水库水生态空间地物精细分类研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获取波段重要性排序,经过特征降维... 重点水域水生态空间地物类型分布状况是其健康评估以及生态规划的重要基础.基于高分五号(GF-5)卫星高光谱数据,采用混合式特征选择算法开展北京市密云水库水生态空间地物精细分类研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获取波段重要性排序,经过特征降维将总体分类精度最高的模型对应的特征集作为初始特征子集.利用后向序列选择算法搜索地物精细分类的最佳特征子集,进而开展密云水库水生态空间的地物精细分类.结果表明,高光谱数据可以实现较高精度的地物分类(总体分类精度为93.61%,Kappa系数为91.71%),相比于哨兵二号(S-2)卫星多光谱数据,在精细树种分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分类 高光谱数据 随机森林 水生态空间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苏春茶生长气候适宜性评价
10
作者 任义方 王春乙 +2 位作者 张旭晖 李时睿 钱半吨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10期1160-1173,共14页
利用1981-2020年江苏72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基于茶叶春季生长适宜气象条件,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日尺度茶叶气候适宜度指数,开展江苏春茶生长气候适宜度等级区域划分和评价,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年代江苏春茶生长气候适宜度的时空... 利用1981-2020年江苏72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基于茶叶春季生长适宜气象条件,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日尺度茶叶气候适宜度指数,开展江苏春茶生长气候适宜度等级区域划分和评价,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年代江苏春茶生长气候适宜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茶生长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各有异同。对于江苏三大茶区来说,春茶生长日尺度气候适宜度均呈单峰型分布形态,高值时段集中于4月上旬-5月上旬,进入高峰期的时间随年代变化呈10d左右的提前趋势。三大茶树主栽区域年尺度气候适宜度指数在2000-2010年达到高峰,且呈上升趋势。各年代间环太湖低山茶区属高适宜区域,连云港茶区属低适宜区域,宁镇扬丘陵茶区主要为中适宜区。江苏春茶生长气候适宜度指数呈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以0.005·10a-1的速率呈上升趋势,2001-2010年春茶生长气候资源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春茶 模糊数学 气候适宜度 江苏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雄安新区2013−2021年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和生态政策评估
11
作者 朱国梁 江波 刘雨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利用2013−2021年共9期Landsat8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新区逐年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结果,进行LUCC分析及生态品质评价.结论:1)分类结果总体精度>86.8%,K为0.81~0.88,优于同期FROM-GLC及GLC_FCS全球分类产品;2)雄安新区... 利用2013−2021年共9期Landsat8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新区逐年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结果,进行LUCC分析及生态品质评价.结论:1)分类结果总体精度>86.8%,K为0.81~0.88,优于同期FROM-GLC及GLC_FCS全球分类产品;2)雄安新区设立至今耕地面积减少,不透水面和林地面积增长,蓝绿空间面积占比由12%增加至30%,雄安3县(雄县、容城县和安新县)建设严格遵循了新区《规划纲要》中植树造林、城市发展、湿地涵养3项不同的建设任务,各县主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别为耕地向林地的转变、耕地与不透水面的相互转变以及耕地向水体和水生植被的转变;3)不透水面扩张与城市建设对生态品质的负面影响正逐步被森林覆盖率、蓝绿空间面积增加带来的正面影响所抵消.总体看,雄安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遵循新区规划要求,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面向对象分类 遥感 Landsat8 建设政策评估
下载PDF
基于冷暖季放牧区划分的玉树州草畜平衡估算及变化分析
12
作者 夏兴生 马国秀 +3 位作者 车红岩 潘耀忠 黄永生 李宏达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7-1019,共13页
玉树州作为三江源高寒生态屏障区以牧为主农牧业结合发展的核心地区,草畜平衡不仅关系生态屏障安全,也对实现科学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探究高寒生态屏障区天然草地的草畜平衡变化为目的,选择玉树州为研究... 玉树州作为三江源高寒生态屏障区以牧为主农牧业结合发展的核心地区,草畜平衡不仅关系生态屏障安全,也对实现科学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探究高寒生态屏障区天然草地的草畜平衡变化为目的,选择玉树州为研究区,利用2014-2019年MOD13A1 NDVI产品数据和MOD17A3H NPP产品数据、统计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在划分县域冷暖两季放牧区的基础上,以“木桶效应”确定了各县(市)天然草地的合理载畜量并对其草畜平衡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按照理论上的自然轮牧规律,参考固定面积比例和年内NDVI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的玉树州各县(市)冷季放牧区分布于较温暖的沟谷地区,暖季放牧区处于高寒区域,且冷季放牧区产草量大于暖季放牧区。2)年际间冷暖季放牧区干草产量均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均在3.00%以上且暖季放牧区年产草量增长率大于冷季放牧区。3)2014-2019年玉树州整体的草畜平衡状态由临界超载和超载波动转为平衡,但各县(市)草畜平衡状态存在差异,推测可能是因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生态工程支持的空间范围差异引起的。本研究对进一步修订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方案,实施高寒生态屏障区生态和畜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轮牧 木桶效应 高寒草地 载畜量 生态屏障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适宜-开发”视角下雄安新区特色小镇发展类型探究
13
作者 蔡雅涵 邓雅文 蒋卫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417,共13页
基于“适宜-开发”视角,以雄安新区22个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建立主客观综合评价体系,通过“适宜-开发”匹配度和四象限图划定特色小镇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适宜程度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以3大县级行政驻地为中心从内向外逐级递减;2)... 基于“适宜-开发”视角,以雄安新区22个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建立主客观综合评价体系,通过“适宜-开发”匹配度和四象限图划定特色小镇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适宜程度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以3大县级行政驻地为中心从内向外逐级递减;2)开发程度与适宜程度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低水平区域集中在淀中片区,高水平区域分布在淀北和淀东片区;3)22个特色小镇可划分为11个“高适宜-低开发”型、4个“低适宜-低开发”型和7个“低适宜-高开发”型,表明雄安新区特色小镇开发程度普遍处于较高水平,适宜程度则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镇 雄安新区 适宜性评价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El Niño事件发展期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
14
作者 蒲于莉 洪沁 冯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49,共8页
利用1961−2020年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降水数据集,研究了东部型El Niño事件发展期夏季对中国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型El Niño在发展期夏季对中国极端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东部地区,造成华北和江南地区... 利用1961−2020年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降水数据集,研究了东部型El Niño事件发展期夏季对中国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型El Niño在发展期夏季对中国极端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东部地区,造成华北和江南地区极端降水减少,江淮地区极端降水显著增多.进一步分析其中的物理过程发现,当东部型El Niño事件处于发展期夏季时,赤道东太平洋出现显著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暖异常,西太平洋区域表现为冷异常,导致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同时,西北太平洋区域存在SST暖异常,对应气旋性环流异常.异常的SST分布激发了“正-负-正(+−+)”的东亚-太平洋型(East Asia-Pacific,EAP)波列异常,对应着“负-正-负(−+−)”的降水配置.在2个异常环流的交汇处有显著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江淮地区带去了充足的水汽.而华北地区主要受到反气旋性环流和蒙古高压的共同控制,并受到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异常西北风影响,存在显著的辐散下沉运动,降水的动力条件不足.并且,在东部型El Niño事件发展期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东,不利于江南地区降水的发生及水汽的输送,进一步造成江南地区极端降水减少.以上结果显示东部型El Niño事件在其发展期夏季对中国极端降水存在重要的影响,为区域极端气候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型El Niño事件 极端降水 发展期
下载PDF
几种典型地表类型反照率时序变化特征及其参数化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薛华柱 张国东 +2 位作者 周红敏 王锦地 万华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2-283,共12页
地表反照率对地表能量平衡、气候模式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季节和下垫面影响,地表反照率呈现一定的时序变化特征,刻画这种变化特征可以为地表反照率估算提供背景信息,有利于提高反照率反演精度.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致力于分析... 地表反照率对地表能量平衡、气候模式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季节和下垫面影响,地表反照率呈现一定的时序变化特征,刻画这种变化特征可以为地表反照率估算提供背景信息,有利于提高反照率反演精度.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致力于分析地表反照率时序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但分析仅限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一种或几种地表类型,同时对反照率与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等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还缺少参数化研究.本文使用美国通量观测网络AmeriFlux观测数据资料,利用该网络站点分布范围广、地表类型丰富的特点,选取其中代表性较强的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草地、农田4种典型植被类型地表反照率的时序变化特征.发现各植被地表类型反照率呈现"U"形年内变化特征,在植被生长季,落叶阔叶林、农田、草地3种地表类型反照率均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而常绿针叶林地表反照率变化不明显.利用统计方法分别建立了地表反照率与LAI和NDVI的参数化模型,结果显示:2种估算地表反照率的参数化模型均能较好反映植被生长过程中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与地面实测数据相比,计算得到的地表反照率具有较高的精度;2种参数化模型估算得到的反照率一致性好,相关系数为0.721 9.该参数化方案可为地表反照率的进一步估算提供背景参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照率 地表类型 时序变化 叶面积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 参数化
下载PDF
土壤水分反演特征变量研究综述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俊霞 潘耀忠 +1 位作者 朱秀芳 孙章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35,共13页
土壤水分是水、能量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土壤水分信息对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以及气候变化等相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壤水分反演算法是获取土壤水分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影响土壤水分反演的因素进... 土壤水分是水、能量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土壤水分信息对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以及气候变化等相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壤水分反演算法是获取土壤水分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影响土壤水分反演的因素进行梳理,将影响因素抽象为包括土壤特征,植被特征,以及气象特征在内的特征变量,并以此为主线对土壤水分的反演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分析了利用不同特征变量反演土壤水分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出土壤水分反演过程中存在特征变量理论研究不足、综合应用不深的问题,强调耦合使用各类特征变量以提高水分反演精度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变量 土壤水分 反演 遥感
下载PDF
GF-1 WFV影像的中小流域洪涝淹没水深监测 被引量:8
17
作者 沈秋 高伟 +2 位作者 李欣 梁益同 周月华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2,共6页
针对目前水深监测仍主要依赖Landsat、SPOT等国外遥感卫星的问题,提出采用国产高分一号(GF-1)卫星16m分辨率WFV影像进行洪涝淹没水深监测。通过以中小流域为研究区,采取RS和GIS结合的水深测算方法计算淹没水深:在利用RS影像提取淹没范... 针对目前水深监测仍主要依赖Landsat、SPOT等国外遥感卫星的问题,提出采用国产高分一号(GF-1)卫星16m分辨率WFV影像进行洪涝淹没水深监测。通过以中小流域为研究区,采取RS和GIS结合的水深测算方法计算淹没水深:在利用RS影像提取淹没范围的基础上,运用GIS方法由水面高程和地面高程之差计算得出淹没水深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GF-1卫星作为新兴的国产遥感数据源,凭借空间分辨率高和回访周期短的优势,可帮助摆脱对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依赖;GF-1卫星WFV影像提取水体精度较高,能广泛应用于中小流域洪涝灾害监测;RS和GIS结合的洪涝淹没水深监测算法简单易行,可快速计算在淹没范围已知情况下的水深。相关结果可为洪涝灾害监测与评估提供信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一号 洪涝灾害 淹没水深 遥感监测 中小流域
下载PDF
基于LME/BME的珠江三角洲PM_(2.5)星地融合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爽 王春林 +3 位作者 孙睿 汤静 黄俊 沈子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69-1878,共10页
收集并处理了遥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数据,采用贝叶斯最大熵(BME)结合线性混合模型(LME)估算了2015年10月~2016年3月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地表旬平均PM_(2.5)质量浓度.结果表明,LME+BME模型的预测精度... 收集并处理了遥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数据,采用贝叶斯最大熵(BME)结合线性混合模型(LME)估算了2015年10月~2016年3月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地表旬平均PM_(2.5)质量浓度.结果表明,LME+BME模型的预测精度比LME模型有较大提升,LME+BME模型的交叉验证结果 R^2为0.751,RMSE为6.886μg/m^3,MAE为4.52μg/m^3,而LME模型的交叉验证结果 R^2为0.703,RMSE为7.546μg/m^3,MAE为4.927μg/m^3.空间分布看,PM_(2.5)高浓度地区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区,低浓度地区主要集中在肇庆、惠州、江门的南部等地区;时间变化看,PM_(2.5)污染比较严重的时间为2015年10月中旬、2015年11月下旬以及2016年3月下旬,而2015年10月上旬、2015年12月上旬和2016年1月下旬污染则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MODIS AOD 线性混合模型 贝叶斯最大熵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GF-1和Sentinel-2时序数据的茶园识别 被引量:9
19
作者 柏佳 孙睿 +2 位作者 张赫林 王岩 金志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79-185,共7页
由于茶园大多分布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地块破碎,分布零散,形状差异大、植被混杂且茶园所处环境长期受到云雨的影响,增加了茶园遥感识别的难度与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提出了利用高分1号(GF-1)和哨兵2号(Sentinel-2)时序数据提取茶... 由于茶园大多分布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地块破碎,分布零散,形状差异大、植被混杂且茶园所处环境长期受到云雨的影响,增加了茶园遥感识别的难度与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提出了利用高分1号(GF-1)和哨兵2号(Sentinel-2)时序数据提取茶园的方法,以浙江省武义县王宅镇为研究区,采用GF-1号为主要数据源,并利用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和Sentinel-2反射率数据,基于时空融合算法得到时间分辨率5 d的10 m Sentinel-2完整的时序数据。综合利用GF-1在空间细节方面的优势和重建的Sentinel-2高观测频率时序数据在反映茶树生长过程方面的优势,分别基于GF-1的光谱和纹理特征及GF-1的光谱、纹理特征和Sentinel-2时序特征两种特征组合方式,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取茶园。结果表明,GF-1光谱、纹理信息结合Sentinel-2时序信息分类结果的准确率、错误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分别为96.91%、3.09%、89.00%、83.09%和0.86,仅基于GF-1光谱和纹理信息的分类准确率、错误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分别为94.72%、5.28%、73.09%、84.61%和0.78,添加时序信息分类结果总体优于未添加时序信息的分类结果。表明高空间分辨率结合高频率时序遥感数据是提高茶园分类精度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图像处理 光谱分析 茶园识别 GF-1 Sentinel-2时序信息 随机森林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3
20
作者 蔡仕博 江晓东 +3 位作者 李时睿 朱敬宜 夏静雯 金志凤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4-261,共8页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1971—2020年宁波市127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和茶叶生产相关资料,分析了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1971—2020年宁波市127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和茶叶生产相关资料,分析了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风险因子集,通过加权指数求和的方法建立了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风险模型,对早春霜冻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和分年代的评估。结果表明,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出现的年平均天数分布总体呈现西低东高的特征,霜冻年平均天数的范围在0.23~21.43 d;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余姚南部的四明山区域、宁海西部和宁海东北部的茶山区域,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宁波东部沿海地区;20世纪70—90年代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区域基本呈增长趋势,中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域呈减少趋势,高风险区域80年代最多、90年代次之、70年代最少,21世纪00—10年代,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低风险和中风险区域呈减少趋势,较低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区域呈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春霜冻 农业气象灾害 风险评估 茶叶 宁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